..續本文上一頁(5)隨喜功德
隨是隨順,喜是歡喜,惡盡言功,善滿言德。在世間言,一切慈善救濟的福利設施,有扶危濟困之功,有增長福祿之德,名有漏功德。據出世間言:二乘聖人,進修四谛十二因緣等法門,有斷煩惱了生死之功,有證我空真知之德。大乘菩薩廣修六度萬行,諸波羅密法門,有自利利他之功,有成就菩提道法之德。二皆名無漏功德。十方諸佛,從初發心,至成菩提,于其中間,叁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有圓滿諸波羅密之功,有五住淨盡,二死永亡,圓證叁德秘藏之德。
佛之功德,微妙難思,是世出世間功德之最,我等佛子,既要隨喜世間有漏功德,更應隨喜出世間的無漏功德,特別是微妙難思無窮無盡的佛功德。如普賢菩薩所說:「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十方一切諸衆生,包括四聖六凡。或問:四聖功德,當然應該隨喜。六道凡夫,有何功德可言?如何隨喜?當知凡夫衆生,雖然各有所短,但亦有所長;所長之處,就是功德。
例如:地獄衆生,雖罪大惡極,但當其受苦之時,能悔過思善,便是功德。鬼道衆生,有主命鬼王,有堅牢地神,有護法金剛,亦有宅心良善的鬼魂,便是鬼道衆生的功德。至于畜生,犬能守夜,雞能司晨,鴉有反哺之孝,雁有不二配之貞,螞蟻有團結力量,蜜蜂有合作精神,以及一切有利有助于人類的動物,都是畜生道衆生的功德。天道能修四禅八定是功德,阿修羅能造生天之福亦是功德,人道有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等善法,就是功德。總之,于六道衆生中,擇其善者而從之,見其惡者而改之,就是隨喜功德。何況六道衆生,皆有佛性,皆當成佛,所以皆應隨喜。
隨喜功德,可消除妒嫉障礙,令人共襄善事。可惜世人不知隨喜功德,反而妒嫉心生,不喜他善,不耐人榮,往往己不修而惡人之修,對他人的成就,不惜運用毒辣手段,破壞中傷,無所不用其極。致使世間:「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忌賢害能之事,層出不窮,佛法不興,妒嫉障礙,實是主因之一。
在佛教言:嫉妒之爲患,僅亞于悭貪與瞋恨。貪與瞋固是啓發社會爭端的罪魁,導致人類互相殘殺的禍首,而嫉妒,卻是破壞人之善根,障礙人合作的大敵。普賢菩薩,爲興佛教,爲饒益衆生,教人以隨喜功德,代替妒嫉障礙。無論是凡是聖,不管有漏無漏,世出世間,一切功德,悉皆隨喜。對于利他善事,皆以身業協助,以口業贊美,以意業隨喜。使身口意叁業清淨,廣種福田,廣積陰德,自然善因善果,利樂無窮。
(6)請轉*輪
請是請求,轉是轉動,輪是譬喻。因爲輪有轉動之功,有摧碎障礙之德。用以譬喻佛說法,有令人轉惡向善,轉凡成聖之功,有摧毀煩惱,粉碎生死之德。所以凡佛弟子,皆應殷勤勸請,諸佛菩薩,及一切善知識,轉大*輪,以利己利人。
普賢菩薩言:「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于無上妙*輪。」世間燈,是佛的代名詞,因爲諸佛皆以始覺智,照本覺理,證得實相般若智光,能照破衆生心中無明煩惱暗,猶如世間之燈光,能除幽室暗,因名世間燈。普賢菩薩,秉其威德神力,于十方諸佛前:「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輪。」且「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目的無非爲利益衆生,令正法久住。
我等生不逢時,佛在世時我沈淪,今得人身佛滅度,雖然,但請轉*輪,非限于一佛二佛,更不限于釋迦牟尼佛。在空間言:十方法界,現在皆有佛住世,即此娑婆世界,釋尊又何曾入滅?只因我等貧窮無福慧,沒在煩惱深淵,不能見佛而已。若能依智轉識,心清智明,自然可以見佛。
在時間言:一切菩薩,阿羅漢,辟支佛,甚至一切出家人:一切善知識,皆是未來之佛,皆應勸請其轉*輪。是以,但能發願請轉*輪,隨時隨地皆可依願起行,或請佛說法,或請菩薩再來,弘法利生;或請法師講經說法,令末世衆生得聞佛的正法,以摧邪顯正,覺世牖民。
此外,亦可從聞思修,體證力行,以證明叁寶功德,固然是弘揚佛法;然而造寺建塔,供佛安僧,使叁寶住世;或著書立說,闡釋佛經,使佛的正法,弘傳于將來,亦等于請轉*輪。當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佛教興衰,四衆弟子,責無旁貸。誠應殷勤勸請,一切善知識,恒轉*輪,以弘傳佛法,續佛慧命。但切忌利用弘法,販賣如來,從中牟利。
(7)請佛住世
佛有叁身,佛的法身,法爾天然,本來具足無量真淨功德,但離相寂然,絕諸戲論,無染淨增減,無生滅去來,更無住與不住。佛的報身,經無量劫修集善根,積聚無量福慧,因行圓滿,報得極淨常滿,周遍法界的自受用身,亦無住與不住。唯佛應身,依平等理,本甚深智,起廣大淨妙功德身,應地上菩薩根機,轉大*輪,決衆疑難,令他受用大乘妙法樂,名他受用身。若應地前衆生機,有機則應,機盡還滅,生死去來,住與不住,皆隨衆生機情而定,因緣聚會時,佛非生而生,非住而住;若化緣已盡,佛住世無益,即示現入滅。
法華經雲:「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又雲:「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因此,佛爲令衆生:「心懷戀慕,渴仰于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當佛的應身,將示現涅槃時,普賢菩薩即懇切至誠,勸請諸佛常住世間,如普賢行願品言:「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衆生。」同時「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普賢菩薩悉皆勸請,莫入涅槃。因爲二乘聖衆,能支持佛法大廈,普蔭衆生。
至于善知識,亦能自行化他,令人離惡生善;是以不但勸請諸佛,及叁乘聖人住世,亦勸請一切善知識住世。雖然,十方諸佛,二乘聖衆,及一切善知識,無不各本大慈大悲,大願大行,恒住世間,常轉*輪,利樂衆生。但我等若無請轉*輪之心,請恒住世之願,將無法與諸佛菩薩,及諸善知識的願行相應。又如現在,十方諸佛菩薩,雖住世間,我等不見,等如入滅;雖轉*輪,我等不聞,等如不說。若然我等能發願請佛住世,請轉*輪,自當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長養善根,速證菩提。還能使正法住世,真理之光照耀世間,作爲人天眼目,黑夜明燈。
(8)常隨佛學
佛是叁界導師,四生慈父,常隨佛學,不致誤入歧途,枉受生死。佛是幽室明燈,苦海慈航,常隨佛學,可破無明暗,度生死海。佛是迷途指碑,人天眼目;常隨佛學,可轉迷成悟,共證菩提。雖然,當今娑婆世界,釋尊已滅,彌勒當生,芸芸衆生,失所依怙,但十方世界微塵數佛,今正住世,轉大*輪,欲隨佛學,可發願往生十方佛國,承事供養。何況釋尊雖曾示現涅槃,其實不滅。
中國隋朝智者大師,入法華叁昧,見釋尊仍在靈鹫山爲衆說法。我等若能憶佛念佛,學佛之行,作佛之事,何異常隨佛學?更何況當年釋尊,曾敕令六十二億恒河沙法王子,于末法時,深入娑婆,教化衆生,我等若能親近善知識,供養侍奉,聞法思惟,如說修行,亦等如常隨佛學。問題在于我等,是否肯尊重承受善知識的教導?能否依照善知識的指示如說修行?
華嚴經普賢菩薩言:「我願常隨叁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是說明能常隨佛學之目的,因爲常隨佛學,學佛的智慧、慈悲和願行,必然速得成就佛果無上菩提。
(9)恒順衆生
恒是永恒,簡非短暫;順是隨順,簡非違逆。衆生,包括四聖六凡,凡有生命的有情。學佛人欲想速證菩提,唯一辦法,是隨順衆生。因爲隨順衆生,是成佛基礎,度生秘訣;亦是建立人間友善,促進社會和諧,導致世界大同的主要力量。否則,你與衆生,意見相左,互逆互違,勢成水火,將如何建立友誼?怎能和諧共處?將如何教度衆生,完成六度萬行,成就無上菩提。
普賢行願品說:一切衆生,是菩提樹根,諸佛菩薩,是菩提華果,諸佛菩薩,無不「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學佛人必須恒順衆生。不但恒順人道衆生,甚至恒順六道四生一切衆生,如普賢菩薩一樣:「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于諸痛苦,作爲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如是實行財法二施,以解除一切衆生物質與精神上的困苦,以滿足一切衆生生活及心靈上的需要,甚至爲防止殺害衆生,而嚴持禁戒;爲停止惱亂衆生,而修忍辱行;爲廣度衆生,而精進辦道;爲覺悟衆生,而勤修禅定;爲教化衆生,而廣學般若。令一切衆生,徹底解除身心苦惱,獲得真理光輝的照耀,走向佛道,共證菩提。
常隨佛學,是正確的自利;恒順衆生,是純正的利他。學佛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從常隨佛學正確的自利中,策動恒順衆生純正利他的行爲;再從利他的行爲中,完成自利的功德。如是自利兼他,自濟濟人,以達到學佛之目的,完成救世救人的願望。這是出家人最高的志願,亦是出家人應有清淨偉大的行爲。
(10)普皆回向
回是回轉,向是趨向,將自己積劫所修自利利他功德,回轉趨向所期望之目的,名爲回向。真正發菩提心的菩薩,廣修六度諸波羅密,目的非爲個人利益,反而將個人所修的功德利益,回向衆生,願與法界有情,共同分享個人的成就,名回自向他,亦即回向衆生。菩薩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所積功德,不求人天福報,不求二乘小果,但求佛果菩提,是回因向果,即回向菩提。菩薩廣作利生事業,目的趨向真理,唯求涅槃,是回事向理,亦即回向實際。
回因向果,回自向他,是隨相回向;回事向理,是離相回向。若但離相回向,將墮二乘,不肯回小向大,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若但隨相回向,將同凡夫,執事廢理,處處著相。是以菩薩回向,必須離相,而離相的同時,又能隨相。離相是空,隨相是有,空有皆不著,二邊俱遠離,會歸中道,事理圓融,空有不二,才是普皆回向。
又常隨佛學,是上求,是回因向果;恒順衆生,是下化,是回自向他;上求下化皆不執著,是回事向理。但能以上求下化功德,回向菩提,回向衆生,回向實際不名爲普;必須以修前九種大願所積功德,悉皆回向菩提,回向衆生,回向實際,方名爲普。如普賢行願品言:「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輪,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衆生及佛道。」才是普皆回向。
﹙叁﹚普賢行願的功德
前文所說十種行願,是佛教一切行願中最廣大,最殊勝,功德最不可思議的行願,因名十大願王。若人能于此願王,恭敬尊重,受持讀誦,如法修行,必得以下的利益:
(1)菩薩現身冥中加被
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自行化他,得叁昧自在,掌諸佛行德,爲諸佛長子。對凡能修學十大願王的衆生,常乘六牙白象,至行者前,現身說法,安慰鼓勵,令其速得圓滿成就;即使善根淺薄,無緣得見,亦于冥中摩頂加被,令業障消除,得不退轉,速得成就普賢殊勝行。如楞嚴經中,普賢菩薩對釋尊言:「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衆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于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
(2)降魔滅罪鬼不能害
修學十大願王的人,不獨獲得普賢菩薩現身冥中加被,消除業障,除諸病苦,遠離惡道。還能降諸魔怨,諸如煩惱魔,五陰魔,生死魔,心魔,業魔,天魔,善根魔,叁昧魔,善知識魔,以及菩提法智魔,悉皆降伏。令修學普賢行願的人,于菩提覺道,得以順利趣入。如普賢行願品言:「或複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鸠盤茶,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3)增長福慧速成佛道
修學十大願王的人,在普賢菩薩冥中加被擁護中,能消業障,能斷煩惱,能降魔怨,諸惡鬼神,不能侵犯,反而發心,親近擁護。令諸行人,在菩提覺道上,無諸障礙,所向無敵,「如空中月,出于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贊,一切天人,皆應禮敬,一切衆生,悉應供養。」同時圓滿普賢菩薩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叁十二大丈夫相。」其福德之大,遠勝無量七寶布施;其智慧之深,誠非叁乘聖人所及。其所生之處,常居勝族,能破一切惡道,能遠離一切惡友,能製伏外道,能解脫一切煩惱,能成就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能隨順趣入佛果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
(4)願王相隨導歸極樂
受持讀誦,如法修行十大願王的人,未成佛前,若發願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其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普賢行願品﹚到達極樂世界之後,不特即可面見阿彌陀佛,同時見到文殊,普賢,觀音,彌勒,諸大菩薩,色相莊嚴,功德具足,還見自己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得授記已,立即展開廣度衆生的工作:「經于無數千萬億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衆生心,而爲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衆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衆生。」
修學佛法,最忌魔障牽纏,退失道心,不能進趣佛果菩提。修持淨土法門的人,最怕臨命終時,神識昏迷,不能把持正念,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今受持修學十大願王的人,憑其受持願王功德,及普賢菩薩加被之力,生前能消業除障,降魔製外,離惡斷惑,增長福慧,疾趣菩提。臨終又得願王相隨,導歸極樂。一剎那間,即得往生極樂國土,見佛授記,廣度衆生,滿菩提願。可見願王功德殊勝無比,唯佛證知。所以普賢菩薩,諄諄善誘,勸導衆生,「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谛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爲人說。是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于煩惱大苦海中,拔濟衆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見普賢行願品﹚
綜上所說,無論是四弘誓願的總願,或是十大願王的別願,各位皆可以理解出家人的志願是超越時空,出家人的行爲,是突破人我界限,願與行,皆廣大深遠,壯闊無限。
《無邊願力的菩賢菩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