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煩惱與解脫

  煩惱與解脫

  文珠法師

  

     世間沒有絕對的快樂,也沒有永遠的痛苦;快樂與痛苦,是相對的。所以人有時會樂極悲生,有時會苦盡甘來。不過,人生際遇往往是可樂者少,可悲者多,因此,人生的煩惱也就無量。盡管人類不斷追求快樂,咒詛痛苦,意圖擺脫煩惱;但快樂並不會因人的追求而降臨,煩惱也不會因人的咒詛而消除。相反的,煩惱像電子般浸溶在空氣裏,彌漫著整個大地,好象羅網一樣,重重籠罩著人生舞臺,令人苦惱;又像鋼鎖一般,深深緊扣著人的心弦,使人成爲煩惱的俘虜。

  

  真的,芸芸衆生,誰無煩惱?

  個人有個人的煩惱,家庭有家庭的煩惱,社團有社團的煩惱,政治也有政治的煩惱,乃至學術界亦有學術界的煩惱。特別是當今百犬爭吠,群蛙亂鳴的時代,社會越來越紊亂,人事也越來越複雜,人的處境,遭遇,都在無窮無盡的變更中,故人的煩惱也特別多,誰都不能粉碎煩惱的枷鎖,取消煩惱的束縛。

  

  煩惱究竟是什麼呢?究竟可不可以解脫?在佛經說:煩惱是可以解脫的。釋迦牟尼佛不是徹底解脫了煩惱的束縛,親證自由自在的真理生命?只要我們肯信受佛所指示的方法去實踐,必可像佛一樣解脫煩惱。因此,筆者特別提出「煩惱與解脫」來研究,希望找出煩惱的根源,及解脫煩惱的方法。

  

  一、煩惱的含義

  煩惱,是佛教聖典裏的術語,又名無明、有诤、纏縛、染汙法,有漏法、生滅法等,簡明的說,煩惱就是一種熱惱、昏煩、焦燥、逼迫而能破壞人心靈的安甯與愉快的毒素,亦是一種頑冥無知又能障覆人性的麻醉劑。《大智度論》說:「煩惱者,能令心煩,能作惱故,故名煩惱。」僧肇法師亦說:「七使九結,惱亂衆生,故名煩惱。」不錯!煩惱是毀壞幸福樂園的氫氣彈,也是戰爭的導火線,和平的死敵。有了它,人類就會毀滅幸福,社會也無法安甯。今日世界的戰火處處,就是導源于人類內心無明煩惱的驅使。

  

  二、煩惱的來源

  佛說:衆生的心靈-自性,本來是聖潔清淨而無染,快樂而甯靜的,爲什麼現在會煩煩惱而且惱不得安甯呢?無他,只因衆生無始以來一念不覺,忽起無明,迷蒙了本來明覺而清淨的真如自性,俄然興起縱橫交錯,顛倒雜亂的妄念。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內計人我,外生分別取舍,遂爲妄境所轉,造種種業,以致招來生死的苦果。依苦果又起惑,又造業,又招感苦果,所謂:「無明愛取叁煩惱,行有二支屬業道,從色至受並生死、七支同名是苦道。」惑、業、苦,如連環鈎鎖般相連不絕,生生不已,衆生的煩惱與痛苦,也就無窮無盡,是以無明,該是一切煩惱與痛苦的根本。

  《楞嚴經》說:「性覺必明,妄爲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無明業相);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能見相);無同異中,熾然成異(境界相)。異彼所異,因異立同(虛空);同異發明,因此複立,無同無異(衆生)。如是擾亂,相待生勞(智相),勞久(相續相)發塵(執取相),自相渾濁(計名字相),由是引起(起業相),塵勞煩惱(業系苦相)。

  

  又說:「晦昧爲空,空晦暗中,結暗爲色,色雜妄想,想相爲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之相,以爲心性,一迷爲心,決定惑爲色身之內。」都是說明衆生因無明不覺,將靈明覺照的真空,變爲冥頑晦昧的虛空,而成爲無明業相。再由無明的力量,轉本具的智光,成爲能見的妄見,是爲轉相。複由能見的見相,而幻生山河大地,諸有爲相,因此而成立境界相,于是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隨之俱來。所謂:「一念不覺生叁細,境界爲緣長六粗。」叁細六粗一切一切的煩惱,無不是從無明而産生,怪不得《楞伽經》第叁卷說:「貪愛名爲母,無明爲父。

  由此可知,一切煩惱的産生,皆導源于無明;無明是衆生流轉生死的根本,也是人生苦惱的來源。

  

  叁、煩惱的種類

  關于煩惱的種類,在大乘分爲五住,名爲五住地煩惱;因爲根本煩惱,能生枝末煩惱,故名住地。《勝鬘經》「能生爲地,令所生成立名住。

  

  五住是:

  見處住地 - 指叁界見惑;

  欲愛住地 - 指欲界九品思惑;

  色愛住地 - 指色界四地叁十六品思惑;

  有愛住地 - 指無色界四地叁十六品思惑;

  無明住地 - 指叁界九地的無明煩惱。

  

  前四住地,屬枝末無明;後一住地,屬于根本無明。又前一住地,見道位能斷;後四住地,修道位能斷。

  天臺宗則分爲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叁大類。《俱舍論》則分爲大煩惱地法(癡、逸、怠、不信,昏沈、掉舉);大不善地法(無慚、無愧);小煩惱地法(忿、覆、悭、嫉、惱、害、恨、谄、诳,憍);及不定地法(貪、瞋、慢、疑、尋、伺、惡作、睡眠)。現在根據唯識宗說:有根本煩惱,以及隨煩惱等種類不同:

  

  一)根本煩惱

     根本煩惱是貪、瞋、癡、慢、疑,惡見等六種。

  

  貪、梵語「啰識」,譯名貪,又名貪欲或名貪愛。《成唯識論》言:「于有有具染著爲性。」有,就是我執,指衆生現實的生命;有具,指法執,是衆生對世間一切物質的享受貪愛執著。衆生不但貪愛自己的生命、地位、權威、名譽,以及一切物質享受,甚至得隴望蜀,貪之不厭;往往爲了滿足自己的欲望,爲了使自己生命的延續和發展,于是展開劇烈搏鬥,唯利是圖,只要達到自己目的,不顧公理與正義,不顧人情和友誼。可是,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滿足人的欲望有限,結果失望者多,而償願者少;因此,由貪欲轉爲瞋恚、忿怒、敵視、仇恨、怨結、殘酷而釀成世界混亂,何只個人煩惱叢生,同時導致戰爭,破壞和平,給曆史填寫下無數可悲可泣的故事,給人類帶來無邊苦惱。所以貪,委實是極惡的罪魁禍首,被視爲根本煩惱之一。

  

  瞋、梵語「訖羅馱」,譯名瞋恚,是對他人或面臨不如意的逆境時,有恨于內,而發于外的形態。論雲:「不安穩住,惡行所依爲性。」瞋恨確是一切惡行的主力,一個動了瞋恨心的人,不但使自己身心焦燥不安,理智喪失,做出種種不道德的事情;同時亦忿恨與惱害他人。試看,世間怒目猙獰,破口相罵,舉拳相打,甚至殺人放火或拔刀相向等種種罪惡行爲,那一種不是瞋恨心所主使呢!故經言:「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又說:「瞋恚之火,能燒功德林。」可知瞋心爲害甚大,是叁毒中最毒的一種。

  

  癡、梵語「慕何」,譯名癡,有理癡和事癡之別。理癡,是迷于谛理,不能明白心性,而幻生我法二執,屬于根本無明。事癡,是迷于事相,不明因果,不辨邪正,因而産生種種邪知謬解,屬于枝末無明。《瑜伽師地論》說:「癡異名者,亦名無智,亦名無見,亦名非現觀,亦名惛昧,亦名愚癡,亦名無明,亦名黑暗。」《成唯識論》說:「諸煩惱生,必由癡故。」真的,癡是一種最昏迷愚昧的心態,亦是一切煩惱的根本;它,不特對于一切事理、性相、是非、好惡和曲正,缺乏正確的理解和明辨的分析,反而認妄爲真,認物爲己,以苦爲樂,以無常爲常,以無我爲我,以不淨爲淨。積年累月,都在昏迷的黑夜裏摸索,使自己的生活失去意義和價值,使生命失卻平衡的力量;因此,貪、瞋、慢、疑、一切煩惱,都由此而生。

  

  慢、慢是傲慢、憍慢,即是「恃己淩他,高舉爲性,能障不慢,生苦爲業。」佛經說慢有七種不同: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下劣慢、邪慢等。或有說九慢,如《阿毗達摩發智論》二十卷說:「此見取見苦所斷,有九慢類,謂我勝,我等,我劣;有勝我,有等我,有劣我;無勝我,無等我,無劣我慢。」雖然,但概括而言,不出叁種,即于勝我者,不生恭敬;于劣我者,輕視侮辱;于與我等者,心不謙下。或恃己淩他,貢高我慢,或仗自己的金錢、地位、權勢、聲譽、智識、學問而于內心浮起一種卑賤他人、輕蔑他人、鄙視他人的狂態。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目空一切,盛氣異常,不特惱亂他人,同時對自己本身的改良和進取,亦不能提升,甚至招來無窮的損失。

  

  疑、這是一種不能當機立斷,不能信任他人,永遠猶豫不決的心理病態。《成唯識論》說:「于諸谛理,猶豫爲性,能障不疑善品爲業。」《大乘義章》雲:「疑者于境不決,猶豫曰疑,有二種:一者疑事,如夜觀樹,疑爲是人、非人等。二者疑理,疑諸谛理,小乘法中,唯取疑理,說爲疑使,大乘通取,皆須斷故。」一個有猜疑心的人,無論對任何事情或真理,都缺乏理智的分析和進取的決心,而陷于狐疑的迷網中,進退維谷,不獨障礙一切善法的修學,錯過許多良好機會,還會因懷疑真理,不信真理,甚至毀謗真理而妄作惡業,沈溺叁界,永爲生死所纏縛。

  

  惡見、見是心理上或知識上的一種概念,梵語「捺喇舍囊」,即是思慮、推求、審詳、決擇事理的觀察力。然爲什麼說名惡見呢?因爲這種見解,是不正確是乖理的,不合乎邏輯的成見、偏見、倒見和邪見。《成唯識論》說:「于諸谛理,顛倒推度,染慧爲性,能障善見,招苦爲業。」這裏約其業用邊說,可分爲五種:

  

  薩迦耶見,譯爲有身見,身即是衆生現前這個五蘊四大和合幻現的色身,此色身原是衆緣和合,本無實我,但衆生不解,妄于此虛幻不實的色身,生起種種計度,計有我、我所。我及我所的知見,起于自身,故名身見。如《成唯識論》言:「于五取蘊,執我我所,一切見趣,所依爲業。」

  

  邊見,衆生既然以爲實有一個我的存在,那麼,我死了以後究竟怎樣?是斷滅?或常住不滅?有些人說,人死是斷滅的;但也有人說,人死是常住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各的固執,各有各的傾向。《成唯識論》雲:「即于後隨執斷常,隨處中行,永離爲業。」總之,無…

《煩惱與解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