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与解脱
文珠法师
世间没有绝对的快乐,也没有永远的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对的。所以人有时会乐极悲生,有时会苦尽甘来。不过,人生际遇往往是可乐者少,可悲者多,因此,人生的烦恼也就无量。尽管人类不断追求快乐,咒诅痛苦,意图摆脱烦恼;但快乐并不会因人的追求而降临,烦恼也不会因人的咒诅而消除。相反的,烦恼像电子般浸溶在空气里,弥漫着整个大地,好象罗网一样,重重笼罩着人生舞台,令人苦恼;又像钢锁一般,深深紧扣着人的心弦,使人成为烦恼的俘虏。
真的,芸芸众生,谁无烦恼?
个人有个人的烦恼,家庭有家庭的烦恼,社团有社团的烦恼,政治也有政治的烦恼,乃至学术界亦有学术界的烦恼。特别是当今百犬争吠,群蛙乱鸣的时代,社会越来越紊乱,人事也越来越复杂,人的处境,遭遇,都在无穷无尽的变更中,故人的烦恼也特别多,谁都不能粉碎烦恼的枷锁,取消烦恼的束缚。
烦恼究竟是什么呢?究竟可不可以解脱?在佛经说:烦恼是可以解脱的。释迦牟尼佛不是彻底解脱了烦恼的束缚,亲证自由自在的真理生命?只要我们肯信受佛所指示的方法去实践,必可像佛一样解脱烦恼。因此,笔者特别提出「烦恼与解脱」来研究,希望找出烦恼的根源,及解脱烦恼的方法。
一、烦恼的含义
烦恼,是佛教圣典里的术语,又名无明、有诤、缠缚、染污法,有漏法、生灭法等,简明的说,烦恼就是一种热恼、昏烦、焦燥、逼迫而能破坏人心灵的安宁与愉快的毒素,亦是一种顽冥无知又能障覆人性的麻醉剂。《大智度论》说:「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故名烦恼。」僧肇法师亦说:「七使九结,恼乱众生,故名烦恼。」不错!烦恼是毁坏幸福乐园的氢气弹,也是战争的导火线,和平的死敌。有了它,人类就会毁灭幸福,社会也无法安宁。今日世界的战火处处,就是导源于人类内心无明烦恼的驱使。
二、烦恼的来源
佛说:众生的心灵-自性,本来是圣洁清净而无染,快乐而宁静的,为什么现在会烦烦恼而且恼不得安宁呢?无他,只因众生无始以来一念不觉,忽起无明,迷蒙了本来明觉而清净的真如自性,俄然兴起纵横交错,颠倒杂乱的妄念。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内计人我,外生分别取舍,遂为妄境所转,造种种业,以致招来生死的苦果。依苦果又起惑,又造业,又招感苦果,所谓:「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属业道,从色至受并生死、七支同名是苦道。」惑、业、苦,如连环钩锁般相连不绝,生生不已,众生的烦恼与痛苦,也就无穷无尽,是以无明,该是一切烦恼与痛苦的根本。
《楞严经》说:「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无明业相);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能见相);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境界相)。异彼所异,因异立同(虚空);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众生)。如是扰乱,相待生劳(智相),劳久(相续相)发尘(执取相),自相浑浊(计名字相),由是引起(起业相),尘劳烦恼(业系苦相)。
又说:「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之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都是说明众生因无明不觉,将灵明觉照的真空,变为冥顽晦昧的虚空,而成为无明业相。再由无明的力量,转本具的智光,成为能见的妄见,是为转相。复由能见的见相,而幻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因此而成立境界相,于是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随之俱来。所谓:「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三细六粗一切一切的烦恼,无不是从无明而产生,怪不得《楞伽经》第三卷说:「贪爱名为母,无明为父。
由此可知,一切烦恼的产生,皆导源于无明;无明是众生流转生死的根本,也是人生苦恼的来源。
三、烦恼的种类
关于烦恼的种类,在大乘分为五住,名为五住地烦恼;因为根本烦恼,能生枝末烦恼,故名住地。《胜鬘经》「能生为地,令所生成立名住。
五住是:
见处住地 - 指三界见惑;
欲爱住地 - 指欲界九品思惑;
色爱住地 - 指色界四地三十六品思惑;
有爱住地 - 指无色界四地三十六品思惑;
无明住地 - 指三界九地的无明烦恼。
前四住地,属枝末无明;后一住地,属于根本无明。又前一住地,见道位能断;后四住地,修道位能断。
天台宗则分为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三大类。《俱舍论》则分为大烦恼地法(痴、逸、怠、不信,昏沉、掉举);大不善地法(无惭、无愧);小烦恼地法(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及不定地法(贪、瞋、慢、疑、寻、伺、恶作、睡眠)。现在根据唯识宗说:有根本烦恼,以及随烦恼等种类不同:
一)根本烦恼
根本烦恼是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种。
贪、梵语「啰识」,译名贪,又名贪欲或名贪爱。《成唯识论》言:「于有有具染着为性。」有,就是我执,指众生现实的生命;有具,指法执,是众生对世间一切物质的享受贪爱执着。众生不但贪爱自己的生命、地位、权威、名誉,以及一切物质享受,甚至得陇望蜀,贪之不厌;往往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为了使自己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于是展开剧烈搏斗,唯利是图,只要达到自己目的,不顾公理与正义,不顾人情和友谊。可是,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满足人的欲望有限,结果失望者多,而偿愿者少;因此,由贪欲转为瞋恚、忿怒、敌视、仇恨、怨结、残酷而酿成世界混乱,何只个人烦恼丛生,同时导致战争,破坏和平,给历史填写下无数可悲可泣的故事,给人类带来无边苦恼。所以贪,委实是极恶的罪魁祸首,被视为根本烦恼之一。
瞋、梵语「讫罗驮」,译名瞋恚,是对他人或面临不如意的逆境时,有恨于内,而发于外的形态。论云:「不安稳住,恶行所依为性。」瞋恨确是一切恶行的主力,一个动了瞋恨心的人,不但使自己身心焦燥不安,理智丧失,做出种种不道德的事情;同时亦忿恨与恼害他人。试看,世间怒目狰狞,破口相骂,举拳相打,甚至杀人放火或拔刀相向等种种罪恶行为,那一种不是瞋恨心所主使呢!故经言:「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说:「瞋恚之火,能烧功德林。」可知瞋心为害甚大,是三毒中最毒的一种。
痴、梵语「慕何」,译名痴,有理痴和事痴之别。理痴,是迷于谛理,不能明白心性,而幻生我法二执,属于根本无明。事痴,是迷于事相,不明因果,不辨邪正,因而产生种种邪知谬解,属于枝末无明。《瑜伽师地论》说:「痴异名者,亦名无智,亦名无见,亦名非现观,亦名惛昧,亦名愚痴,亦名无明,亦名黑暗。」《成唯识论》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真的,痴是一种最昏迷愚昧的心态,亦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它,不特对于一切事理、性相、是非、好恶和曲正,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明辨的分析,反而认妄为真,认物为己,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净。积年累月,都在昏迷的黑夜里摸索,使自己的生活失去意义和价值,使生命失却平衡的力量;因此,贪、瞋、慢、疑、一切烦恼,都由此而生。
慢、慢是傲慢、憍慢,即是「恃己凌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佛经说慢有七种不同: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下劣慢、邪慢等。或有说九慢,如《阿毗达摩发智论》二十卷说:「此见取见苦所断,有九慢类,谓我胜,我等,我劣;有胜我,有等我,有劣我;无胜我,无等我,无劣我慢。」虽然,但概括而言,不出三种,即于胜我者,不生恭敬;于劣我者,轻视侮辱;于与我等者,心不谦下。或恃己凌他,贡高我慢,或仗自己的金钱、地位、权势、声誉、智识、学问而于内心浮起一种卑贱他人、轻蔑他人、鄙视他人的狂态。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目空一切,盛气异常,不特恼乱他人,同时对自己本身的改良和进取,亦不能提升,甚至招来无穷的损失。
疑、这是一种不能当机立断,不能信任他人,永远犹豫不决的心理病态。《成唯识论》说:「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大乘义章》云:「疑者于境不决,犹豫曰疑,有二种:一者疑事,如夜观树,疑为是人、非人等。二者疑理,疑诸谛理,小乘法中,唯取疑理,说为疑使,大乘通取,皆须断故。」一个有猜疑心的人,无论对任何事情或真理,都缺乏理智的分析和进取的决心,而陷于狐疑的迷网中,进退维谷,不独障碍一切善法的修学,错过许多良好机会,还会因怀疑真理,不信真理,甚至毁谤真理而妄作恶业,沉溺三界,永为生死所缠缚。
恶见、见是心理上或知识上的一种概念,梵语「捺喇舍囊」,即是思虑、推求、审详、决择事理的观察力。然为什么说名恶见呢?因为这种见解,是不正确是乖理的,不合乎逻辑的成见、偏见、倒见和邪见。《成唯识论》说:「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这里约其业用边说,可分为五种:
萨迦耶见,译为有身见,身即是众生现前这个五蕴四大和合幻现的色身,此色身原是众缘和合,本无实我,但众生不解,妄于此虚幻不实的色身,生起种种计度,计有我、我所。我及我所的知见,起于自身,故名身见。如《成唯识论》言:「于五取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
边见,众生既然以为实有一个我的存在,那么,我死了以后究竟怎样?是断灭?或常住不灭?有些人说,人死是断灭的;但也有人说,人死是常住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固执,各有各的倾向。《成唯识论》云:「即于后随执断常,随处中行,永离为业。」总之,无…
《烦恼与解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