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烦恼与解脱▪P2

  ..续本文上一页论是执断或执常,都是虚妄的推测,愚痴的武断,亦是乖违中道的妄想执着,故名边见。

  

  邪见,《成唯识论》言:「谤因果作用实事,及非四见,诸余邪见。」因果定律,原是宇宙人生的轨则;宇宙间万物都逃不出因果定律的范畴。可是没有智慧的人,不但不信因果,还拨无因果。如现代的唯物论者,一致认为宇宙等如一所庞大的工厂,而人生则等如工厂内部的机械;恶不足惧,善不足珍。发出这样邪知谬解的言论者,便是思想上犯了严重的毛病,佛名之为邪见。

  

  见取见,这是一种固执自己的见解为正确的心理。主观特别强的人,做人处世,都缺乏客观的态度;每每以为自己是对的,而排斥他人的见解,致使人生是非烽起,一切烦恼与斗争,亦接踵而来。故《成唯识论》说:「于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一切斗争,所依为业。」

  

  戒禁取见,主观特别坚强的人,往往不轻易接受他人的指导与劝谏,反而自作主张,妄制纪律,强人遵守,以遂一己的领导欲。如古代印度一般无益苦行的外道,非因而计因,非果而计果,以歧途为正轨,以系缚为解脱,自误误人,自迷迷人,自害害人,因名恶见。《成唯识论》言:「于随顺诸见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无利勤苦,所依为业。」

  

  以上十种,不但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亦是滋润生死的根源,故名为根本烦恼,又名见思二惑。前五种名为五钝使,属于生活上的心理病态。原因是迷于事相而产生的,故名思惑,亦名所知障;于三界九地中,共有八十一品,必须见道已去,直至无学道后心,始可断尽,故又名修惑。后五种名五利使,属于知识上的心理毛病;是迷于谛理而起的,故名理惑,又名见惑,断此比较容易,只要能觉悟真理,于十六心证入见道位,便可以顿断此八十八使的烦恼障。不过,这是就小乘的一般说法,若根据大乘而论,必须登初地,才可以断除见惑,自初地已去,至金刚喻定以还,于其中间无明分分断,法身分分证,直到金刚道后异熟空,断尽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获证无上正知的果海,然后能究竟断尽思惑,永离分段、变易两种生死。

  

  然于此十根本烦恼中,唯识宗分「有分别而起」,和「俱生而起」两种。贪瞋痴,慢、身见、边见等六种,是与人有生俱来的;这在心理学家说,是人生的本能。疑、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四种,是后天依邪教、邪师、邪思维分别而起的;这在心理学家说,是学习得来的。但这是大乘的说法,小乘就不同了,现录大小乘各一偈,便可知大乘和小乘的分野。

  

  小乘:疑及五见,唯分别起;四通俱生及分别起。

  大乘 疑后三见,唯分别起;六通俱生及分别起。

  

  (二)随烦恼

     随是随顺,随从的意思,如子女随从父母,如奴仆随顺主人。烦恼,是指六根本烦恼以外的一切烦恼,此在大乘百法中说有二十种,此二十种烦恼,随逐于心,随心而起,或随根本烦恼而起,所以又名枝末烦恼(随惑)。此可分为三大类:

  

  一小随烦恼:即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等十种。

  

  二中随烦恼:无惭及无愧二种。

  

  三大随烦恼:指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八种。

  

  《成唯识论》说:「唯是烦恼分位差别,等流性故,名随烦恼。此二十种类别有三:谓忿等十种,各别起故,名小随烦恼。掉举等八,遍染心故,名大随烦恼。」此外还有四不定烦恼,即是悔、眠、寻、伺。总之,唯识宗分析烦恼的种类,有根本烦恼、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小随烦恼及不定等四类。

  

  四、烦恼的数量

     烦恼究竟有多少?佛经说:佛为了要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的烦恼,所以权巧方便地于一乘教法中,特别开示出八万四千种不同的修行方法;由此可知,众生的烦恼,是有八万四千之多。然而这许多烦恼,是从那里来的?是上帝赐的?或那一个冤家故意制造的?不!这许许多多烦恼,并不是天赐或人予,完全是由于人的心中所蕴储着贪瞋痴等根本烦恼所产生的。

  

  《三藏法数》说:「论其尘劳(烦恼)根本,不出十使;于十使中,随以一使为头,余九使为助,遂成一百。约三世各有一百,共成三百。而现在时促,不论相助;于过去、未来二世二百,又各各以一使为头,九使为助,共成二千;合前现在一百,共成二千一百。又约多贪、多瞋、多痴、等分四种众生,各有二千一百,共成八千四百。又约四大、六衰各有八千四百,总成八万四千尘劳。

  

  众生具足如许繁多的烦恼、怪不得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思想上或行为上,甚至举手投足,扬眉瞬目,迎宾送客,俯仰屈伸,一切动作都受烦恼的威胁与牵制,受烦恼的搔扰和支配,使人没有片刻的宁静,更没自由可言。

  

  五、解脱的意义

     解脱,同样是佛经的一种术语,梵言木底或木叉,译名解脱。顾名思义,可知解脱是一种远离人间的纠纷扰乱及束缚的宁静而美妙的精神境界。在佛经里,我们常见到三解脱,八解脱,或不思议解脱等名词,但这里我们要说的,是有为解脱及无为解脱。有为解脱,指无学圣人的真实智慧,亦可说是根本智;无为解脱,是涅槃的别名。无学圣人以根本智照彻四谛理,而断灭三界见思烦恼,证得我空真如,获得身心解放,不只逍遥自在,而是清凉、寂静、轻松、愉快的境界;自此,不再被一切有为法缚束,永远享受真理生命的快乐,故名无为解脱,也可以说是涅槃的别名。涅槃,有四种不同的区别:

  

  有余涅槃:梵语「涅乐」,又名「泥洹」,译名灭度或寂灭、解脱。意思是,到此境界,已经灭尽滋润生死根苗的烦恼,所谓「大患永灭,超度四流。」而回到湛然寂静的真理故乡,恢复身心的自由,故名灭度。

  又名「波利晒缚男」,译为圆寂,圆是指我们本性充塞法界,德备尘沙,所谓:「三觉圆,万德备。」寂是指众生的真如自性,明妙殊绝,湛然常住,所谓:「寂寂惺惺,惺惺寂寂。」本来没有烦恼,也没有悲哀,古德说得好:「真本圆,妄本寂。」不过这是就性具方面说,若根据修证方面说,就是福慧具足,众德俱备名圆;五住已脱,二死永亡,不再为主观或客观的环境所缠缚,而超然自在名寂。

  

  这在《涅槃经》说得特别详细,如该经二十五卷说:「涅者言不,盘者言织,不织之义,名为涅槃。又盘言覆,不覆之义,乃名涅槃。盘言去来,不去不来,乃名涅槃。盘者言取,不取之义,乃名涅槃。盘言不定,定无不定,乃名涅槃。盘言新故,无新故义,乃名涅槃。盘言障碍,无障碍义,乃名涅槃。善男子,有优楼佉迦毗四等弟子言,盘者名相,无相之义,乃名涅槃。善男子,盘者言有,无有之义,乃名涅槃。盘名和合,无和合义,乃名涅槃。盘者言苦,无苦之义,乃名涅槃。」由此看来,涅槃就是人身心的解放,是精神寄托的自由天地,也是一个清净、庄严、壮丽、雅致、幽美的乐园。但这乐园并不是世间的人工和材料所建筑的,更不是什么精巧的工程师所能计划或梦想得到的,这完全是利用伟大的精神来计划,获得无生的真理生命,无须再来三界受生;等如拔截多罗树根,不会再萌芽、开花、结实一样。不过,宿业所招感的异熟果-色身还在,「子缚已断,果缚尚存」。故名有余依涅槃。

  

  无余依涅槃:此涅槃所断的烦恼,所见的谛理,与前有余涅槃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到此境界,不仅精神上获得自由的解放,就是众苦积聚的现实生命,也获得自由的归宿,所谓「灰身泯志」,此后没有五阴炽盛的逼迫和恼害。大智度论说:「圣人今世,所受五众尽,更不复受,是名无余涅槃。

  

  以上二种仅就小乘言,若据大乘论,虽然变易生死之因-所知障已尽,但变易生死的果报仍在,故名有余,必须连变易生死的果报亦亡,「五住净尽,二死永亡」,始可叫无余依涅槃。

  

  自性涅槃:是就众生本具的良知良能-清净自性方面说,众生本来具足湛然寂静,清净无染的真如自性,是不生不灭,法尔平等,圣凡无二,常常时,恒恒时如此,不迁不变,不假修成,不假外求,故名为自性涅槃。

  

  无住涅槃:这是大乘圣者以智慧的宝剑,斩断界外无明烦恼,而证得法空真如的境界。也可说是大乘学者,向着遥远的菩提觉道果,敢迈进最后胜利的收获,亦是菩萨们三大阿僧祗劫勤苦修学,无上光荣的结果。到此真穷惑尽,事理交融,四智具足,五眼圆明,不再被分段和变易生死缚束,不再被尘沙和无明烦恼纠缠,而获得真正生命的自由与解脱,享受一种最高超,最微妙,最愉快的妙乐。

  

  但慈悲为怀,不舍有情的菩萨,念念不忘地愍念着苦恼的众生,决不忍心自我陶醉于清净无染的涅槃境界,独自享受特殊妙乐。因此,不住涅槃,倒驾慈航,随流九界,出生入死,示同迷情来指示众生,抢救众生。如《维摩经》说:「菩萨于生死而不舍。」这无非是大悲心使然。诸佛菩萨虽入生死,但菩萨有深邃的智慧,照彻事理,所以不为生死烦恼所染,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出清水而不沾,如皎洁明月,虽处在漫长的黑夜里,而不为黑暗的势力所遮蔽,反而冲破黑暗的帐幕,给人类带来无边光辉与清凉。《维摩经》说:「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诸佛菩萨,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亦不住中流,穷未来劫,常往来于生死之间,利乐有情,教化有情,故名无住涅槃。

  

  以上四种涅槃,除了第三种是性具不假修得外,前二后一,皆由修行而获得。不过由于智慧有广狭,见理有深浅,修行有勤怠,因此所获的效果,也就有胜劣的等级之别。例如前二后一,虽同名涅槃,同是一种轻安,宁静的解脱境界,但后一种较之前二种的胜妙,却有天壤之别,绝非前二种之所能比拟的。譬如,前二种等如最…

《烦恼与解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