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煩惱與解脫▪P2

  ..續本文上一頁論是執斷或執常,都是虛妄的推測,愚癡的武斷,亦是乖違中道的妄想執著,故名邊見。

  

  邪見,《成唯識論》言:「謗因果作用實事,及非四見,諸余邪見。」因果定律,原是宇宙人生的軌則;宇宙間萬物都逃不出因果定律的範疇。可是沒有智慧的人,不但不信因果,還撥無因果。如現代的唯物論者,一致認爲宇宙等如一所龐大的工廠,而人生則等如工廠內部的機械;惡不足懼,善不足珍。發出這樣邪知謬解的言論者,便是思想上犯了嚴重的毛病,佛名之爲邪見。

  

  見取見,這是一種固執自己的見解爲正確的心理。主觀特別強的人,做人處世,都缺乏客觀的態度;每每以爲自己是對的,而排斥他人的見解,致使人生是非烽起,一切煩惱與鬥爭,亦接踵而來。故《成唯識論》說:「于諸見及所依蘊,執爲最勝,能得清淨,一切鬥爭,所依爲業。」

  

  戒禁取見,主觀特別堅強的人,往往不輕易接受他人的指導與勸谏,反而自作主張,妄製紀律,強人遵守,以遂一己的領導欲。如古代印度一般無益苦行的外道,非因而計因,非果而計果,以歧途爲正軌,以系縛爲解脫,自誤誤人,自迷迷人,自害害人,因名惡見。《成唯識論》言:「于隨順諸見戒禁及所依蘊,執爲最勝,能得清淨,無利勤苦,所依爲業。」

  

  以上十種,不但是一切煩惱的根本,亦是滋潤生死的根源,故名爲根本煩惱,又名見思二惑。前五種名爲五鈍使,屬于生活上的心理病態。原因是迷于事相而産生的,故名思惑,亦名所知障;于叁界九地中,共有八十一品,必須見道已去,直至無學道後心,始可斷盡,故又名修惑。後五種名五利使,屬于知識上的心理毛病;是迷于谛理而起的,故名理惑,又名見惑,斷此比較容易,只要能覺悟真理,于十六心證入見道位,便可以頓斷此八十八使的煩惱障。不過,這是就小乘的一般說法,若根據大乘而論,必須登初地,才可以斷除見惑,自初地已去,至金剛喻定以還,于其中間無明分分斷,法身分分證,直到金剛道後異熟空,斷盡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獲證無上正知的果海,然後能究竟斷盡思惑,永離分段、變易兩種生死。

  

  然于此十根本煩惱中,唯識宗分「有分別而起」,和「俱生而起」兩種。貪瞋癡,慢、身見、邊見等六種,是與人有生俱來的;這在心理學家說,是人生的本能。疑、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四種,是後天依邪教、邪師、邪思維分別而起的;這在心理學家說,是學習得來的。但這是大乘的說法,小乘就不同了,現錄大小乘各一偈,便可知大乘和小乘的分野。

  

  小乘:疑及五見,唯分別起;四通俱生及分別起。

  大乘 疑後叁見,唯分別起;六通俱生及分別起。

  

  (二)隨煩惱

     隨是隨順,隨從的意思,如子女隨從父母,如奴仆隨順主人。煩惱,是指六根本煩惱以外的一切煩惱,此在大乘百法中說有二十種,此二十種煩惱,隨逐于心,隨心而起,或隨根本煩惱而起,所以又名枝末煩惱(隨惑)。此可分爲叁大類:

  

  一小隨煩惱:即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害、憍等十種。

  

  二中隨煩惱:無慚及無愧二種。

  

  叁大隨煩惱:指掉舉、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等八種。

  

  《成唯識論》說:「唯是煩惱分位差別,等流性故,名隨煩惱。此二十種類別有叁:謂忿等十種,各別起故,名小隨煩惱。掉舉等八,遍染心故,名大隨煩惱。」此外還有四不定煩惱,即是悔、眠、尋、伺。總之,唯識宗分析煩惱的種類,有根本煩惱、大隨煩惱、中隨煩惱、小隨煩惱及不定等四類。

  

  四、煩惱的數量

     煩惱究竟有多少?佛經說:佛爲了要對治衆生八萬四千的煩惱,所以權巧方便地于一乘教法中,特別開示出八萬四千種不同的修行方法;由此可知,衆生的煩惱,是有八萬四千之多。然而這許多煩惱,是從那裏來的?是上帝賜的?或那一個冤家故意製造的?不!這許許多多煩惱,並不是天賜或人予,完全是由于人的心中所蘊儲著貪瞋癡等根本煩惱所産生的。

  

  《叁藏法數》說:「論其塵勞(煩惱)根本,不出十使;于十使中,隨以一使爲頭,余九使爲助,遂成一百。約叁世各有一百,共成叁百。而現在時促,不論相助;于過去、未來二世二百,又各各以一使爲頭,九使爲助,共成二千;合前現在一百,共成二千一百。又約多貪、多瞋、多癡、等分四種衆生,各有二千一百,共成八千四百。又約四大、六衰各有八千四百,總成八萬四千塵勞。

  

  衆生具足如許繁多的煩惱、怪不得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在思想上或行爲上,甚至舉手投足,揚眉瞬目,迎賓送客,俯仰屈伸,一切動作都受煩惱的威脅與牽製,受煩惱的搔擾和支配,使人沒有片刻的甯靜,更沒自由可言。

  

  五、解脫的意義

     解脫,同樣是佛經的一種術語,梵言木底或木叉,譯名解脫。顧名思義,可知解脫是一種遠離人間的糾紛擾亂及束縛的甯靜而美妙的精神境界。在佛經裏,我們常見到叁解脫,八解脫,或不思議解脫等名詞,但這裏我們要說的,是有爲解脫及無爲解脫。有爲解脫,指無學聖人的真實智慧,亦可說是根本智;無爲解脫,是涅槃的別名。無學聖人以根本智照徹四谛理,而斷滅叁界見思煩惱,證得我空真如,獲得身心解放,不只逍遙自在,而是清涼、寂靜、輕松、愉快的境界;自此,不再被一切有爲法縛束,永遠享受真理生命的快樂,故名無爲解脫,也可以說是涅槃的別名。涅槃,有四種不同的區別:

  

  有余涅槃:梵語「涅樂」,又名「泥洹」,譯名滅度或寂滅、解脫。意思是,到此境界,已經滅盡滋潤生死根苗的煩惱,所謂「大患永滅,超度四流。」而回到湛然寂靜的真理故鄉,恢複身心的自由,故名滅度。

  又名「波利曬縛男」,譯爲圓寂,圓是指我們本性充塞法界,德備塵沙,所謂:「叁覺圓,萬德備。」寂是指衆生的真如自性,明妙殊絕,湛然常住,所謂:「寂寂惺惺,惺惺寂寂。」本來沒有煩惱,也沒有悲哀,古德說得好:「真本圓,妄本寂。」不過這是就性具方面說,若根據修證方面說,就是福慧具足,衆德俱備名圓;五住已脫,二死永亡,不再爲主觀或客觀的環境所纏縛,而超然自在名寂。

  

  這在《涅槃經》說得特別詳細,如該經二十五卷說:「涅者言不,盤者言織,不織之義,名爲涅槃。又盤言覆,不覆之義,乃名涅槃。盤言去來,不去不來,乃名涅槃。盤者言取,不取之義,乃名涅槃。盤言不定,定無不定,乃名涅槃。盤言新故,無新故義,乃名涅槃。盤言障礙,無障礙義,乃名涅槃。善男子,有優樓佉迦毗四等弟子言,盤者名相,無相之義,乃名涅槃。善男子,盤者言有,無有之義,乃名涅槃。盤名和合,無和合義,乃名涅槃。盤者言苦,無苦之義,乃名涅槃。」由此看來,涅槃就是人身心的解放,是精神寄托的自由天地,也是一個清淨、莊嚴、壯麗、雅致、幽美的樂園。但這樂園並不是世間的人工和材料所建築的,更不是什麼精巧的工程師所能計劃或夢想得到的,這完全是利用偉大的精神來計劃,獲得無生的真理生命,無須再來叁界受生;等如拔截多羅樹根,不會再萌芽、開花、結實一樣。不過,宿業所招感的異熟果-色身還在,「子縛已斷,果縛尚存」。故名有余依涅槃。

  

  無余依涅槃:此涅槃所斷的煩惱,所見的谛理,與前有余涅槃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到此境界,不僅精神上獲得自由的解放,就是衆苦積聚的現實生命,也獲得自由的歸宿,所謂「灰身泯志」,此後沒有五陰熾盛的逼迫和惱害。大智度論說:「聖人今世,所受五衆盡,更不複受,是名無余涅槃。

  

  以上二種僅就小乘言,若據大乘論,雖然變易生死之因-所知障已盡,但變易生死的果報仍在,故名有余,必須連變易生死的果報亦亡,「五住淨盡,二死永亡」,始可叫無余依涅槃。

  

  自性涅槃:是就衆生本具的良知良能-清淨自性方面說,衆生本來具足湛然寂靜,清淨無染的真如自性,是不生不滅,法爾平等,聖凡無二,常常時,恒恒時如此,不遷不變,不假修成,不假外求,故名爲自性涅槃。

  

  無住涅槃:這是大乘聖者以智慧的寶劍,斬斷界外無明煩惱,而證得法空真如的境界。也可說是大乘學者,向著遙遠的菩提覺道果,敢邁進最後勝利的收獲,亦是菩薩們叁大阿僧祗劫勤苦修學,無上光榮的結果。到此真窮惑盡,事理交融,四智具足,五眼圓明,不再被分段和變易生死縛束,不再被塵沙和無明煩惱糾纏,而獲得真正生命的自由與解脫,享受一種最高超,最微妙,最愉快的妙樂。

  

  但慈悲爲懷,不舍有情的菩薩,念念不忘地愍念著苦惱的衆生,決不忍心自我陶醉于清淨無染的涅槃境界,獨自享受特殊妙樂。因此,不住涅槃,倒駕慈航,隨流九界,出生入死,示同迷情來指示衆生,搶救衆生。如《維摩經》說:「菩薩于生死而不舍。」這無非是大悲心使然。諸佛菩薩雖入生死,但菩薩有深邃的智慧,照徹事理,所以不爲生死煩惱所染,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出清水而不沾,如皎潔明月,雖處在漫長的黑夜裏,而不爲黑暗的勢力所遮蔽,反而沖破黑暗的帳幕,給人類帶來無邊光輝與清涼。《維摩經》說:「在于生死,不爲汙行;住于涅槃,不永滅度。」諸佛菩薩,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亦不住中流,窮未來劫,常往來于生死之間,利樂有情,教化有情,故名無住涅槃。

  

  以上四種涅槃,除了第叁種是性具不假修得外,前二後一,皆由修行而獲得。不過由于智慧有廣狹,見理有深淺,修行有勤怠,因此所獲的效果,也就有勝劣的等級之別。例如前二後一,雖同名涅槃,同是一種輕安,甯靜的解脫境界,但後一種較之前二種的勝妙,卻有天壤之別,絕非前二種之所能比擬的。譬如,前二種等如最…

《煩惱與解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