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叁修證
摘自《首楞嚴叁昧》洪啓嵩 著
首楞嚴叁昧,就經典來說,是十地菩薩所證得的叁昧。或許很多人會想:既然是十地菩薩才能證得的叁昧,那我爲什麼要學習?這種想法就像認爲「相對論」是研究所或博士班的課程,這樣沒念過研究所或博士班的學生就不能學習了!修行人應廣學一切法,但是不要被任何法門限製。
首楞嚴叁昧,雖是十地菩薩所證得的叁昧,我們現在不能具足,學習得不完整,但是我們有權修學!一個菩薩行者安住于無我實相,同時擁有強大的心意,對衆生及自己的修證要精進修學而不執著。
由于衆生的貪染很深,所以佛法一開始都是以清除身心障礙的「瀉藥」爲主,教衆生不要貪、不要瞋、不要癡來清淨自身,把執著和貪執化掉。
但是,在化掉執著和貪執的過程中,常常也把精進心也一起化掉了。很多佛教徒學佛後,似乎什麼都不在乎,他只在乎「佛法」、在乎他的上師、他的佛相和他的境界,在乎他學了多少「佛法」,雖然不能說在乎這些事情是錯的,但是在這種過程中,往往侵蝕了他對生命的責任,這是修行人必須注意的地方。
尤其是一個大乘菩薩行者,既然我們要「學佛」,就要學習佛菩薩,佛菩薩當然是清淨的,但是大家好象忽略了,佛菩薩同時也很努力在度衆生。大家是不是會有「自從和觀世音菩薩學習後,我對衆生就不再關心」的傾向,當然有人會說沒有。那麼請問各位,觀世音菩薩會不會關心我們的食衣住行?可是,有些人學佛後,不再關心她丈夫的食衣住行,不關心她兒女的學業,或是丈夫不關心太太的身心健康,因爲他們認爲這些都是屬于煩惱、業障的,各位是不是常看到類似的例子?
我想學習觀世音菩薩的人,應該是不關心家人的貪執和一些莫名奇妙的煩惱,但要幫助家人解除煩惱,幫助家人心裏歡喜,而不是隨順家人的煩惱,所以學習觀世音菩薩的人,應該不會拼命賺錢來幫老婆買一個一百克拉的鑽石,佛法對家人的關心應該是更深層,更體貼地幫助家人離苦得樂。
首楞嚴叁昧是一個很重要的高階法門,現在我們雖還不能證到,但是我們心向往之,例如我們雖不會開飛機,但可以先開模擬機,開熟了,有一天因緣具足就能上場,在此,我把《首楞嚴叁昧經》攝受成偈頌,希望大家對首楞嚴叁昧有更深一層的體會,在宣說之前,請大家一起合掌歸命: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首楞嚴叁昧
南無 首楞嚴叁昧賢聖衆
接著,進入首楞嚴叁昧偈頌部份。
一、皈命叁寶
稽首體性不思議 清淨法身實相佛
圓滿自在法性流 受用如意報身佛
大悲勝利首楞嚴 如力示現能仁佛
諸法現空現如幻 無有作者隨意顯
一切如來自不生 是諸如來皆真實南無首楞嚴叁昧 一切菩提自圓滿
皈命法界大悲海 具首楞嚴賢聖衆
示現無邊威神力 一切平等一切等
普現妙身遍法界 示般涅槃不永滅
「稽首體性不思議,清淨法身實相佛。圓滿自在法性流,受用如意報身佛。大悲勝利首楞嚴,如力示現能仁佛。」
這是歸命叁身佛,首先是「稽首體性不思議,清淨法身實相佛」,歸命清淨法身,宛如虛空無相,再來是「圓滿自在法性流,受用如意報身佛」,法性流身,由法性所流之身,法性流身即報身佛,報身佛有自受用和他受用,自受用者即受用圓滿。
在佛經中有所謂「十八圓滿」,但是這裏我們要清楚,所有的分立本身只是一種方便,一來方便歸納,一來幫助我們了解,我們可以根據觀察,把事物分成幾個面向或類型,但是很多人以爲一定就這幾個面向,多一個或少一個都不行。
例如,「佛陀十號」,就是透過十個面向來觀察佛陀,其實也可以用十二個面向、十叁個面向來觀察佛陀,我們對很多佛教的名相要這樣看待,不要太過死板。例如,我們現在說的叁身、四身都是一種分類,因爲早期沒有什麼叁身、四身,最早期只有生身和法身;生身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人間的身體,法身則是指釋迦牟尼佛的德性,佛法的德性不只是世間的,還包括出世間的,有所謂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戒是指對自身的行爲規範,以及和他人相處起心動念的上一切都圓滿,所以佛法的戒是世間道德和出世間道德都圓滿的境界,這個圓滿是有力量的,任何力量都有其延續性。定有世間或出世間的定,這裏說的定不是道德上的定,而是修行上的定;佛法的慧,也不是單指世間的智慧,是屬于出世間的智慧。解脫、解脫知見,佛陀圓滿解脫世出世間,並了知如何解脫。
在我的觀點裏,所謂叁身根本是一如,只是隨緣化現叁身分別。那爲什麼能從自受用化現無邊的身?因爲大悲!悲心強烈的緣故,所以「大悲勝利首楞嚴,如力示現能仁佛。」能仁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我們皈命于本師釋迦牟尼佛以及首楞嚴叁昧的叁寶。
以上六句偈頌是在歸命佛寶,接下來的偈頌是在歸命法寶。
「諸法現空現如幻,無有作者隨意顯,一切如來自不生,是諸如來皆真實,南無首楞嚴叁昧,一切菩提自圓滿」
我們皈依于首楞嚴叁昧法,諸法現空現如幻,首楞嚴叁昧的基礎是在于如幻和大悲,其實如幻本來就是大悲,在這裏特別撚出大悲是因爲大悲是如幻的,菩薩因爲起大悲發心,大悲是內在的基礎,是本具的,本已具足,何來如幻叁昧沒有大悲是沒有用的?但是後世把一些高階的叁昧,當作純粹技術性去修持的時候,就出現了如幻叁昧只修如幻,其中大悲的特質就消失了,這是不對的,爲了糾正這種現象,所以我特別提出大悲如幻,這個才是如幻的本意(指大悲),只因爲如幻的本意被扭曲了,所以在此特別提出,並沒任何改變或創新的意思,以大悲如幻來還原如幻叁昧的本意。
以如幻和大悲的特質而言,前者是智,後者是悲,悲、智是大乘佛法的兩個主軸,智慧和慈悲的修證成爲如幻大悲叁昧,如幻大悲成爲一切大叁昧的基礎,沒有空就不能生起如幻叁昧,所以空越大悲越大,悲越大空也越大,這就是菩薩叁昧的特質,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空越大,執著、偏執越少,障礙也越小,學習能力越增長,悲心也就越大。」。
我們爲什麼不能學習?因爲我們不空,不能回到原點,不能重新認知,被習慣控製了,我們成「器」,被定形了,如果我們越空,執著越少,能夠迅速融入情境,學習力當然就越強,同理心、同情心也會跟著增強,試問,菩薩的同理心、同情心強不強?當然強,只是他不執著,所以菩薩要空,空越大悲心越大。
從另一面來說,悲心越大空要越大,空不大不行,慈悲不是情緒,慈悲沒有空的話很麻煩,看到人生病就痛哭流涕,哭的時間比幫人的時間還多這樣就完了。所以,各位,不要有那麼多的情緒,要以智慧爲依歸,使悲智一如。例如,醫生在幫病人開刀時還跟著哭,這樣不就完了嗎?但是,在專業的立場下久了,有時又會比較無法體會病人的感覺,我們可以發現,一般衆生對于悲智總有不平衡的傾向,然而菩薩行者,非凡夫行,非聖賢行,一方面要隨時保持柔軟溫柔的心,一方面要有甚深的智慧,以專業來幫助衆生。
「諸法現空現如幻」,諸法現空,一切法都示現空的,所以對修證首楞嚴叁昧的人來說,他的基礎是現空,一切都是如幻無執的,「無有作者隨意顯」,根本沒有造作的主體,而是隨意顯現,所以我們要有一種精進心,在修行過程中,也許松弛久了,現在要體悟「無有作者隨意顯」,産生積極的力量、精進的思維,諸法現空現前如幻,無有造作者,而積極投入廣大的菩薩願行,精進發願。
「一切如來自不生,是諸如來皆真實」,我們用空、用積極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間,一切如來都是不生,但是凡所顯現皆是真實,正如我常和大家說的,當我提出「全佛」之後,其實事情已經做完了,接下來的所行不過是在诠釋「全佛」而已。「南無首楞嚴叁昧,一切菩提自圓滿。」這是歸命于首楞嚴叁昧。
這六句偈頌是歸命僧寶:
「皈命法界大悲海,具首楞嚴賢聖衆,示現無邊威神力,一切平等一切等,普現妙身遍法界,示般涅槃不永滅。」
首楞嚴叁昧是建立在現空如幻,一切皆如,一切皆等,一切諸法平等,平等不是一種觀念而是事實,所以首楞嚴賢聖衆普現妙身遍一切法界,示現般涅槃而不永滅,這是歸命叁寶。
二、對法衆
具緣有情諸佛子 如幻現成如如來
無有差別如實際 首楞嚴力故現前
平等實相不思議 信奉受持如法住
見聞即具勝功德 能具首楞嚴叁昧
圓成無上大菩提 法爾成佛不永滅
廣大威德大悲力 如是救度一切衆
法界全佛本願滿 現成首楞嚴叁昧
經中說,具足首楞嚴叁昧的是十地菩薩,我們雖是假修,但不管真修、假修,法界世平等的,不真不假,無妨現前而修,所以「具緣有情諸佛子,如幻現成如如來」,就體性來講,其實不只是體性,就一切真實而言,跟如來是無有差別的。「無有差別如實際,首楞嚴力故現前」,這一切都是因爲首楞嚴叁昧的力量,所以我們現在如實在這邊現前。
如果以首楞嚴叁昧的立場觀之,我們在這邊聚會是首楞嚴叁昧的力量所顯,不管你們知不知道,體悟或不體悟,隨順與否,這都無關,因爲這是首楞嚴叁昧的威力。因此,首楞嚴叁昧的力量將在你們生命裏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值到成佛,而且首楞嚴叁昧會幫助你們成佛。
「平等實相不思議,信奉受持如法住,見聞即具勝功德,能具首楞嚴叁昧,圓成無上大菩提,法爾成佛不永滅,廣大威德大悲力,如是救度一切衆,法界全佛本願滿 現成首楞嚴叁昧。」
修持首楞嚴叁昧的行者,安住于不可思議的平等實相,信奉受持首楞嚴叁昧且如首楞嚴叁昧法而安住,就算只有見聞首楞嚴叁昧便具有殊勝的功德,何況是信奉受持、如法而行,我們既然見聞首楞嚴叁昧必然能具足首楞嚴叁昧,首楞嚴叁昧能圓成廣大的菩提,使我們在法爾中成佛而不入于永滅,讓我們具足…
《首楞嚴叁修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