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首楞严三修证

  首楞严三修证

  摘自《首楞严三昧》洪启嵩 著

  首楞严三昧,就经典来说,是十地菩萨所证得的三昧。或许很多人会想:既然是十地菩萨才能证得的三昧,那我为什么要学习?这种想法就像认为「相对论」是研究所或博士班的课程,这样没念过研究所或博士班的学生就不能学习了!修行人应广学一切法,但是不要被任何法门限制。

  首楞严三昧,虽是十地菩萨所证得的三昧,我们现在不能具足,学习得不完整,但是我们有权修学!一个菩萨行者安住于无我实相,同时拥有强大的心意,对众生及自己的修证要精进修学而不执着。

  由于众生的贪染很深,所以佛法一开始都是以清除身心障碍的「泻药」为主,教众生不要贪、不要瞋、不要痴来清净自身,把执着和贪执化掉。

  但是,在化掉执着和贪执的过程中,常常也把精进心也一起化掉了。很多佛教徒学佛后,似乎什么都不在乎,他只在乎「佛法」、在乎他的上师、他的佛相和他的境界,在乎他学了多少「佛法」,虽然不能说在乎这些事情是错的,但是在这种过程中,往往侵蚀了他对生命的责任,这是修行人必须注意的地方。

  尤其是一个大乘菩萨行者,既然我们要「学佛」,就要学习佛菩萨,佛菩萨当然是清净的,但是大家好象忽略了,佛菩萨同时也很努力在度众生。大家是不是会有「自从和观世音菩萨学习后,我对众生就不再关心」的倾向,当然有人会说没有。那么请问各位,观世音菩萨会不会关心我们的食衣住行?可是,有些人学佛后,不再关心她丈夫的食衣住行,不关心她儿女的学业,或是丈夫不关心太太的身心健康,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属于烦恼、业障的,各位是不是常看到类似的例子?

  我想学习观世音菩萨的人,应该是不关心家人的贪执和一些莫名奇妙的烦恼,但要帮助家人解除烦恼,帮助家人心里欢喜,而不是随顺家人的烦恼,所以学习观世音菩萨的人,应该不会拼命赚钱来帮老婆买一个一百克拉的钻石,佛法对家人的关心应该是更深层,更体贴地帮助家人离苦得乐。

  首楞严三昧是一个很重要的高阶法门,现在我们虽还不能证到,但是我们心向往之,例如我们虽不会开飞机,但可以先开模拟机,开熟了,有一天因缘具足就能上场,在此,我把《首楞严三昧经》摄受成偈颂,希望大家对首楞严三昧有更深一层的体会,在宣说之前,请大家一起合掌归命: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首楞严三昧

  南无 首楞严三昧贤圣众

  接着,进入首楞严三昧偈颂部份。

  一、皈命三宝

  稽首体性不思议 清净法身实相佛

  圆满自在法性流 受用如意报身佛

  大悲胜利首楞严 如力示现能仁佛

  诸法现空现如幻 无有作者随意显

  一切如来自不生 是诸如来皆真实南无首楞严三昧 一切菩提自圆满

  皈命法界大悲海 具首楞严贤圣众

  示现无边威神力 一切平等一切等

  普现妙身遍法界 示般涅槃不永灭

  「稽首体性不思议,清净法身实相佛。圆满自在法性流,受用如意报身佛。大悲胜利首楞严,如力示现能仁佛。」

  这是归命三身佛,首先是「稽首体性不思议,清净法身实相佛」,归命清净法身,宛如虚空无相,再来是「圆满自在法性流,受用如意报身佛」,法性流身,由法性所流之身,法性流身即报身佛,报身佛有自受用和他受用,自受用者即受用圆满。

  在佛经中有所谓「十八圆满」,但是这里我们要清楚,所有的分立本身只是一种方便,一来方便归纳,一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可以根据观察,把事物分成几个面向或类型,但是很多人以为一定就这几个面向,多一个或少一个都不行。

  例如,「佛陀十号」,就是透过十个面向来观察佛陀,其实也可以用十二个面向、十三个面向来观察佛陀,我们对很多佛教的名相要这样看待,不要太过死板。例如,我们现在说的三身、四身都是一种分类,因为早期没有什么三身、四身,最早期只有生身和法身;生身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人间的身体,法身则是指释迦牟尼佛的德性,佛法的德性不只是世间的,还包括出世间的,有所谓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戒是指对自身的行为规范,以及和他人相处起心动念的上一切都圆满,所以佛法的戒是世间道德和出世间道德都圆满的境界,这个圆满是有力量的,任何力量都有其延续性。定有世间或出世间的定,这里说的定不是道德上的定,而是修行上的定;佛法的慧,也不是单指世间的智慧,是属于出世间的智慧。解脱、解脱知见,佛陀圆满解脱世出世间,并了知如何解脱。

  在我的观点里,所谓三身根本是一如,只是随缘化现三身分别。那为什么能从自受用化现无边的身?因为大悲!悲心强烈的缘故,所以「大悲胜利首楞严,如力示现能仁佛。」能仁佛就是释迦牟尼佛,我们皈命于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及首楞严三昧的三宝。

  以上六句偈颂是在归命佛宝,接下来的偈颂是在归命法宝。

  「诸法现空现如幻,无有作者随意显,一切如来自不生,是诸如来皆真实,南无首楞严三昧,一切菩提自圆满」

  我们皈依于首楞严三昧法,诸法现空现如幻,首楞严三昧的基础是在于如幻和大悲,其实如幻本来就是大悲,在这里特别捻出大悲是因为大悲是如幻的,菩萨因为起大悲发心,大悲是内在的基础,是本具的,本已具足,何来如幻三昧没有大悲是没有用的?但是后世把一些高阶的三昧,当作纯粹技术性去修持的时候,就出现了如幻三昧只修如幻,其中大悲的特质就消失了,这是不对的,为了纠正这种现象,所以我特别提出大悲如幻,这个才是如幻的本意(指大悲),只因为如幻的本意被扭曲了,所以在此特别提出,并没任何改变或创新的意思,以大悲如幻来还原如幻三昧的本意。

  以如幻和大悲的特质而言,前者是智,后者是悲,悲、智是大乘佛法的两个主轴,智慧和慈悲的修证成为如幻大悲三昧,如幻大悲成为一切大三昧的基础,没有空就不能生起如幻三昧,所以空越大悲越大,悲越大空也越大,这就是菩萨三昧的特质,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空越大,执着、偏执越少,障碍也越小,学习能力越增长,悲心也就越大。」。

  我们为什么不能学习?因为我们不空,不能回到原点,不能重新认知,被习惯控制了,我们成「器」,被定形了,如果我们越空,执着越少,能够迅速融入情境,学习力当然就越强,同理心、同情心也会跟着增强,试问,菩萨的同理心、同情心强不强?当然强,只是他不执着,所以菩萨要空,空越大悲心越大。

  从另一面来说,悲心越大空要越大,空不大不行,慈悲不是情绪,慈悲没有空的话很麻烦,看到人生病就痛哭流涕,哭的时间比帮人的时间还多这样就完了。所以,各位,不要有那么多的情绪,要以智慧为依归,使悲智一如。例如,医生在帮病人开刀时还跟着哭,这样不就完了吗?但是,在专业的立场下久了,有时又会比较无法体会病人的感觉,我们可以发现,一般众生对于悲智总有不平衡的倾向,然而菩萨行者,非凡夫行,非圣贤行,一方面要随时保持柔软温柔的心,一方面要有甚深的智慧,以专业来帮助众生。

  「诸法现空现如幻」,诸法现空,一切法都示现空的,所以对修证首楞严三昧的人来说,他的基础是现空,一切都是如幻无执的,「无有作者随意显」,根本没有造作的主体,而是随意显现,所以我们要有一种精进心,在修行过程中,也许松弛久了,现在要体悟「无有作者随意显」,产生积极的力量、精进的思维,诸法现空现前如幻,无有造作者,而积极投入广大的菩萨愿行,精进发愿。

  「一切如来自不生,是诸如来皆真实」,我们用空、用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间,一切如来都是不生,但是凡所显现皆是真实,正如我常和大家说的,当我提出「全佛」之后,其实事情已经做完了,接下来的所行不过是在诠释「全佛」而已。「南无首楞严三昧,一切菩提自圆满。」这是归命于首楞严三昧。

  这六句偈颂是归命僧宝:

  「皈命法界大悲海,具首楞严贤圣众,示现无边威神力,一切平等一切等,普现妙身遍法界,示般涅槃不永灭。」

  首楞严三昧是建立在现空如幻,一切皆如,一切皆等,一切诸法平等,平等不是一种观念而是事实,所以首楞严贤圣众普现妙身遍一切法界,示现般涅槃而不永灭,这是归命三宝。

  二、对法众

  具缘有情诸佛子 如幻现成如如来

  无有差别如实际 首楞严力故现前

  平等实相不思议 信奉受持如法住

  见闻即具胜功德 能具首楞严三昧

  圆成无上大菩提 法尔成佛不永灭

  广大威德大悲力 如是救度一切众

  法界全佛本愿满 现成首楞严三昧

  经中说,具足首楞严三昧的是十地菩萨,我们虽是假修,但不管真修、假修,法界世平等的,不真不假,无妨现前而修,所以「具缘有情诸佛子,如幻现成如如来」,就体性来讲,其实不只是体性,就一切真实而言,跟如来是无有差别的。「无有差别如实际,首楞严力故现前」,这一切都是因为首楞严三昧的力量,所以我们现在如实在这边现前。

  如果以首楞严三昧的立场观之,我们在这边聚会是首楞严三昧的力量所显,不管你们知不知道,体悟或不体悟,随顺与否,这都无关,因为这是首楞严三昧的威力。因此,首楞严三昧的力量将在你们生命里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值到成佛,而且首楞严三昧会帮助你们成佛。

  「平等实相不思议,信奉受持如法住,见闻即具胜功德,能具首楞严三昧,圆成无上大菩提,法尔成佛不永灭,广大威德大悲力,如是救度一切众,法界全佛本愿满 现成首楞严三昧。」

  修持首楞严三昧的行者,安住于不可思议的平等实相,信奉受持首楞严三昧且如首楞严三昧法而安住,就算只有见闻首楞严三昧便具有殊胜的功德,何况是信奉受持、如法而行,我们既然见闻首楞严三昧必然能具足首楞严三昧,首楞严三昧能圆成广大的菩提,使我们在法尔中成佛而不入于永灭,让我们具足…

《首楞严三修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