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广大威德及大悲力来救度众生,圆成众生全佛的本愿,现成成就首楞严三昧。
三、发心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稀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身心奉尘剎 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今我早登无上觉 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 烁迦啰心无动转
(依《楞严经》卷三中阿难所发偈赞)
为欲利益一切众 发起无上菩提心
是为第一供养佛 一切佛子当了知
在发心偈颂前面的部份,是依阿难在《楞严经》中对佛陀的偈赞所写的,这是在《楞严经》第三卷中「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罣碍」,你们听经的时候会不会有这种感觉?身心荡然,身体消失掉了?「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里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在这里我们要知道,其实经典中的对话本身就是一种三昧修证,对佛法而言,技巧是次要,技巧是为了获得并巩固正确的知见所作的辅助方法,所以所有的禅定就是这样的,什么是禅定?就因不定才要修禅定,得定的话就不用修禅定了,是故心内不乱即是禅,所以我们现在都在首楞严三昧这个大范围里,我们在这个广大的*轮里面回转,我们的观念得到解脱,很多根本的谬见得到清净,很多妄念、忆想分别都被摧碎了,所以我们的身心清净,在这种摧碎的过程里,我们的念头、身心的障碍在根本上都已摧毁,因此我们必然成就。阿难在听闻佛陀开示后,产生了如是的体悟,所以如是地发心: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阿难的发心很好,这也是我们的发心。妙湛总持的不动之尊,首楞严王,或首楞严三昧是世间稀有的,在首楞严三昧中,销融了千百亿劫的颠倒妄想,这颠倒妄想就像电脑中的第一个错误指令,因为前面已经错了,所以后面就全部跟着错误地执行了。各位,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不断地轮转,一生一世,一生一世,亿劫颠倒想就是一念无明,无明是什么?无明就是对宇宙的错误认知。在《楞严经》中对无明的解释是「无分别中妄起分别」,从分别中分出主体和客体,不断地交互作用,运作的能量越来越强,到最后去执取外界的物质,就像环一样,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如果其中一个环断了,啪!整个宇宙的还现了,无明断,啪!整个全部断掉,所有事情都断掉,这是最值截的方法,佛法最值截的就在于此,所以「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这是最值接的,就值接切断,一切就断掉,但是很多人喜欢这边磨磨,那边磨磨,那边磨完再回来这边磨磨,磨到最后才磨断,当然这样也是很精进努力。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身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现在发愿能够得果成宝王,宝王指如来,还度如恒沙般的众生,将全部的身心都奉献给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并恭请释尊对这样的发心做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果还有一个众生没有成佛,就不会在这五浊恶世取涅槃!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今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啰心无动转。」
大雄大力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除去我最微细的疑惑,使我早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在十方世界中坐道场度一切众生,舜若多性可销亡,「舜若多性」即空性,连空性都可以销亡,但是烁迦啰心无动转,「烁迦啰」就是轮,如同金刚轮般的心,摧碎一切的无上菩提心是永不动摇的。以上是阿难的发心,这样的发心很好,这也是我们的发心。
四、正见
诸佛现空实如幻 和合而有无作者
皆从忆想分别起 无有主故随意出
是故法界圆成实 一切如来皆真实
本自不生诸如来 现成实相后无灭
阴、入、界种皆不摄 如先中后等无别
色受想行识皆如 三世如如幻影法
无所有法无来去 一切法等众生等
如诸佛等世间等 是诸如来亦如是
是故诸佛名平等 一切诸法如是等
现观一切平等力 现成广大如来力
大悲如幻实相力 疾证无上正等觉
心如虚空无可得 常得不离值见佛
自在、自然、无生智 现成而得不随他
佛大悲心力圆具 示现八相成如来
示现涅槃不永灭 示诸形色不坏相
遍游佛土无分别 得值诸佛法性等
遍行一切诸行净 人、天最尊无自慢
行魔自在离魔行 遍行三界不动转
示现六道不分别 善解法句示法义
了知文字平等相 于诸言辞无分别
常住禅定化众生 行于尽忍无生忍
说诸法具生灭相 独步无畏如师子
现见实相中道义 具足首楞严正见
现成法界实相中 首楞严三昧本具
佛法中最重要的就是见地,修行其实在佛法里面是第二位的,见地才是第一位,也就是正确的观念,佛法是建立在正确的观念上面的,不是建立在努力修行上的,释迦牟尼佛是拋弃苦行后,在身心很自然的状况中悟道的,希望大家能够了解这一点。人往往对苦行有一种隐约的冲动,所以看到别人苦修苦行时非常尊敬,但是就佛法而言,我们重视的是见地,所以禅宗说「只贵汝见地,不贵汝行履」,见地正确了,才有可能悟道,见地就像眼睛,能够帮助你爬上高山,指导你的双足前进,所以见地是最重要的。
佛法基本见地是建立在三法印上面,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佛法如实观察宇宙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是无常的,每一个存有的现象都依因缘存在而不是自性存在的,所以是无我,因为一切是无常无我的,你心中没有执着,才能够进入涅槃寂静的境界,这就是三法印。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都建立在此,这些是基本的正见,最后把它汇整为缘起性空,缘起性空在大乘佛法里面空和大悲心是一如的。
越高明的见地对修行的增长越快,跟修行也越贴近,所以高阶的禅法有一个特质,就是见、修、行、果是一体的,即见、即修、即行、即果,他在做这事情的时候,不用再去想清楚要怎么做之后才去做,也不是说要运用什么观点才去做,而是做这事情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见地,有这样见地的时候就这样做,浑然一体,首楞严三昧在见、修、行、果上也是这样,所以它混融了见、修、行、果的方法,因此,首楞严三昧行的时候是智慧,见的时候是智慧,自然显现智慧的过程,是悲智双运的见修行果。
虽然首楞严三昧在见、修、行、果上是一如的,但是我们的修行还是依见地为主,所以我们先讲正见,不过希望大家在体悟首楞严三昧时能了解,首楞严三昧是接近佛的境界,虽然在《首楞严三昧经》里隐约有个次第,但其实里面每一环都是串起来的,所以在每一个地方及见地上修持都可以汇整起来,就像拿着笔尾也可以拿起来,拿着笔头也可以拿起来,每一个地方都可以拿起来。
这个偈颂是依《首楞严三昧经》而造的,整个首楞严三昧的见地是在「现空如幻」上面,没有空无法建立佛法,佛法的大悲跟空是配合在一起的,所以慈悲绝对不是大爱,慈者给予快乐,悲者拔除痛苦,但里面还有一个行动力,并且是脱离主客体对待的,而大爱是大我之爱,像大家常说的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爱是我爱,是一种欲取心,是有对象的,请问,慈悲有没有对象?慈悲可以是有对象的,但是对象是空的,是无可执着的,而爱是有执着的,所以没有空就没有慈悲,不了解空的慈悲不是慈悲。
在正见部分,也就是佛陀还没讲如何修行之前的部分,佛陀告诉坚意菩萨首楞严三昧的性质,在此希望大家注意,佛经所用的语言是两千五百年前的语言,并且包含了佛教的特殊语言,但其内容所指涉的是现实的证悟,经典是指导我们如何去现实生活,所以经典是帮助我们吃饭睡觉用的,很多人说,经典是用来供奉、是用来「修行」的,好象跟日常生活完全无关!如果是这样,经典的用处实在太小了,佛经不是用来表演用的,是来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帮助人类圆满解脱的,这是很现实的,只是佛经用两千五百年前的语言讲出来,其中所包含的佛教特殊用语,不是现代所通用的用法。其次,佛经的义涵比较深邃,所以有时在语言的沟通上就比较困难,但是重点在于我们如何使用佛经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我们看经典中说:「坚意菩萨白佛言。世尊。颇有三昧。能令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得不离值见诸佛。能以光明普照十方。得自在慧以破诸魔」譬如这一句话,大家看过去,可能觉得是「菩萨」的事情,好象跟我们无关,为什么要常得不离值见诸佛?这跟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能以光明普照十方,得自在慧以破诸魔,这跟现实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其实大家看经典时可以这样想:「坚意菩萨问佛陀,有没有一种三昧,能让菩萨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帮助菩萨成佛?」成佛是什么?成佛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帮助一切众生,这怎么和生活无关?「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帮助所有的人,帮助所有的菩萨?」各位注意,这里的菩萨当然是指我们每一个人,所以绝对不是与我无关的事,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的!就是要帮助我们每一个人智慧和慈悲圆满,这代表我们要做很多事情,或者要帮助很多人,在当下所处的社会中,对于教育、环保、政治、经济、传播等各种议题都要去关心,在我们的专业领域里有所贡献,这才是菩萨行。
例如基因的问题,现代的基因工程越来越发达,但利之所趋,…
《首楞严三修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