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第一個鍾點結束時,我曾強調:如果說佛法只是講深奧難懂的理論,不能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使人離苦得樂,獲到益處,我敢說這決不是佛菩薩說法度生的本懷。所以此刻我們將致力于研討如何將緣起性空的道理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來。
緣起是說世界上的一切現象,物質的及精神的,都依因緣聚合而顯現或生起;若因緣不具足,就不能生起;若因緣離散,這現象也即消滅。
讓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現在我請問各位,這張臺子是依何種因緣而形成的呢?
(木材、人工、釘子、油漆)括弧內是聽衆的答語。
還有呢?
(設計、製造家、商鋪)
還有呢?
有人答:(還有很多呀!如割樹木的,運木材的,鋸木材的,做工具的,說不能盡。)
很對,很對,我們追索其源,知道要有這張臺子,須有很多的因緣聚合而成。各位已經列舉了很多,但是還有一個極重要的因緣沒有提到。現在讓我再舉一個例,各位請將眼睛閉起來,不要開眼,現在請講我手上拿的一件東西是依何種因緣而形成的?
沒有人開口,爲什麼呀?
(因爲我們看不見你手中拿的是什麼東西。)
很好,很好,現在讓我再舉一個例:
各位請開眼,現在請您想有一輛黃色出差汽車。請問這輛汽車是依何因緣而有?
(那就更複雜了!鋼板、引擎、機器、工具、人工、輪子、車胎、黃色的漆,如若追索其源,那更說之不盡!)
很好,很好。各位,現在在這個講堂中,可有一輛黃色出差汽車?
(沒有。)
那末您們怎麼講得出一輛黃色出差汽車是由這許多許多因緣聚合而成的呢?
(我們在紐約城裏看到過這種出差汽車。)
很對,很對。各位,現在請答我一個極重要的問題,我舉這叁個例,爲的是什麼呀?
(您的解釋緣起。)
還有呢?
(您在想引起我們的注意,說在緣起現象中,人的耳目記憶等也是主要的因緣。)
對了!各位,不但也是主要的因緣,而且我是想強調使各位認識,您的五根意識(包括記憶思想),實在是與您有關的一切緣起現象的根本因緣,少不了它,否則緣不具足,緣起現象即不能生起,如前面第二個例中所示。
各位,您的所謂人生,即是由您所觸覺到的一切緣起現象所構成。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爲它說明您是一切緣起現象的主角。因爲有您看到,聽到、摸到、覺到、想到等因緣,方始有種種現象的生起,構成您這人生。
爲什麼我說這一點非常重要呢?因爲緣起性空,緣起現象的本性(E)是空,E是空,所以E能變現任何現象,可以因各種不同的因緣,生起各種不同的現象;而站在主角地位的您,無疑地,您這個因緣是具有特別的重要性。如果說您能左右影響您心目中所顯現出來的一切緣起現象,也不算過甚其詞。
各位對我這樣肯定的說法也許會表示懷疑,有沒有那一位可以舉出一個例子,說明您並不是造成某種現象的因緣?
(蘇聯核子能電廠的爆炸,總不能說我也是一個因緣,而且是主要的因緣呀!)
請問您怎樣知道蘇聯的核子能電廠有爆炸?
(您雖然可以說我之所以知道,是看了TV或報紙或聽了無線電的報告,仍舊有我的因緣在內;但人們不能覺察放射性,卻會受放射性的傷害,那又怎麼解說呢?
當放射性傷害到您的時候,您已成爲這一緣起現象的主要因緣。
各位,我們因一般的習慣性,及執著有我,所以往往將自己作爲觀察者,和緣起現象的所謂外境站在對立地位而忽略了自己也是緣起現象的一部份。所以如在第一例中,只注意臺子是由木材人工等因緣造成,卻忽略了若不是您的眼睛看到這張臺子,這張臺子的現象根本就不會在您的心目中現起。
所以您的所謂外境,完全是依您的五根意識的因緣而顯起。各位,這是我今天想貢獻各位的第一個結論。這個結論是:構成每個人一生的一切現象,都是依因緣而現起,簡稱緣起,而這個人的五根意識乃是這一切緣起現象的最主要的因緣。
現在我想講兩個故事,希望各位可更明白我們五根(眼耳鼻舌身)及意識(一切腦筋作用包括往世的習氣)是如何地影響緣起現象,也就是如何地影響我們的人生。
第一個故事很可能各位中已經有人聽到過,這件事發生在約一千年前的中國。那時中國的男女社交關系是非常嚴格的。在佛教律宗的僧團中,則戒律更是嚴肅。做和尚的,不但不能碰到女人的身體或在女人面前袒胸露腿,即是向女人露齒發笑,也是犯戒。
有一次有兩位在律宗廟裏修行多年的師兄弟出外旅行,當他們想涉水走過一條淺河時,忽然,看見上流有一個少婦也在想走過那條河,但是猶豫不決,不敢下水,正在十分爲難。這位師兄看到後,就走過去,將少婦背在肩上涉水過河。過了河,即將少婦放下。那少婦非常感激,稱謝而去。那師弟雖跟著過了河,心中卻大感不快。當兩人繼續前進時,他不但忘不了這件事,而且愈想愈煩惱,奇怪師兄何以會違犯他們多年來所遵守的戒條!
天快要黑了,他們找到了一個破廟。師兄一進去躺下即睡,可是師弟卻不能合眼。首先他感到失望,後來又因爲師兄犯了重罪而可憐他,替他忏悔,希望減輕他的罪過。可是東想西想,愈想愈覺得不對。“他今天在我面前尚且這樣輕易犯戒,那末當他獨自一人時,他可能會犯下了更重要的戒律呢?”這位師弟翻來覆去終夜不能入眠。天快亮了,當他聽到師兄甜睡的鼾聲時,忍不住起了憤怒,終于吵醒了他的師兄。“怎麼了?師弟,您沒有睡好呀?”“你知道你所做的事嗎?什麼是我們的戒律呀?你怎麼可以背著一個女人走過河?我不能入睡,因爲我盡力祈求減輕你的罪業,但是你卻毫不在乎,並且睡得極熟!”“哦!你是講那個少婦嗎?”師兄說:“我一過河就將她放下了,可是,師弟呀!您怎麼到現在還把她背在身上呢?”
各位,一位躺下去就睡得很熟,一個翻覆終夜不能入眠,各位一定很明白,何以會有這兩種顯然不同的緣起現象。我們倘有晚上失眠或白天心中煩燥的現象時,不妨想一想,是不是有什麼東西掮在背上沒有放下?
我的第二個故事:
各位有沒有看過一部小說叫四傑傳?我記得這裏面有一位祝枝山,他即是四傑之一。這位祝枝山非常喜看美女,可是他的眼睛很不爭所,是極高度的近視眼,看什麼都像霧中觀花。那時候大概還沒有像是現代人用的眼鏡,可以經常戴在眼上,他只有一個圓的小玻璃磚片,叫做單照,老是挂在身邊。一聽見有美女來了,就趕緊過去,拿起單照放在眼前,對著美女,細細欣賞。他不但歡喜看臉還喜歡看腳,看到得意的往往當場題詩,所謂文人邪事。
祝枝山的夫人是當時一位出名的美女,有一次這位夫到詩社來找祝枝山。詩友們有意開他玩笑,將他的單照偷偷的換了一塊可以放大幾十培的玻磚。哄他到他夫人那裏去,說是有一位非常漂亮的美女來了,祝枝山很是興奮,趕緊跑去,提起單照,在他夫人臉上一照,不禁大吃一驚,連呼“上當,上當,原來是個大麻子!”
各位也許覺得這個故事很可笑,但各位請自己想一想,我們很可能天天在“上當,上當,”可是我們還不及祝枝山,因爲我們上了當還不自知是上當。
祝枝山有叁種不同的眼力:高度近視眼,用了他的單照及用了可以放大幾十倍的玻磚。顯然地,在他的心目中現起叁種不同的緣起現象。他所看到的他夫人的臉相,可以如霧中的花的模糊,可心如美女,可以如大麻子。現在我請各位參一參,那一位願意說,這位祝夫人的真實臉相究竟是怎樣的呢?
(用單照看出來的是祝夫人的真臉相。)
(多數人看到的是她的真臉相。)
(她的真實臉相是空。)
很好,很好。各位自己去參吧。現在讓我們來研究一下性空。
我們在第一個鍾點裏,用了近一個小時的時間,並借用了Einstein E=mc的平方公式中的Energy的代表字E,根據現代物理學的理論,來說明一切緣起現象當體即空。現在各位也許已經明白,您心目中的世界,也即是您的所謂人生,這一切緣起現象都是依您的五根意識爲主要因緣而現起。因爲緣起現象當體即空,這些緣起現象所構成的人生,也是當體即空。當體即是本性,所以稱爲性空。
這裏的關鍵是在對“空”的認識。經論中浩如滄海的解釋,常以“空”爲中心。今天我不想用理論來研討空,但想向各位指出:生死輪回全是緣起現象。所以我們要相脫離生死輪回就得少與緣起現象相應,而要在緣起現象的日常生活中力求與本性的空相應。
少與緣起現象相應的要訣是少執著;多與本性的空相應的要訣是念無量。
少執著 念無量
是我今天供養各位的第二個結論。
執著的例子很多,因爲我們時時刻刻是在執著之中,各位都很明白,我希望各位常常自己找例子,以爲警惕,我不講了。
下面所要介紹的是各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訓練的“念無量”,使您的日常生活常與您本性的空相應。
我要介紹的第一個方法是“觀月”。
各位可曾有在一個明月當空的大廣場上觀月的經驗?您看到月色是如此的明亮,忽然,您的身旁又來了一個人,也在仰天觀月。各位,您是不是忽然覺得您所看到的月光減弱了一半?
(不會的。)
如果周圍左右又來了很多人,同來觀月,您會覺得月的明亮比您一個人看時減少了些沒有?
(可能的,因爲人多可能將空氣染汙了。)
很好,很好。如果空氣沒有染汙?
(月光的明亮不會減少。)
各位,我們的心力其實和月光一樣。譬如孩子病了,做母親的求神拜佛希望她孩子病好,其實天下無量無數的孩子,此時亦正在生病受苦,這位母親如能將她的祈求擴大到希望天下無量無數的生病小孩都病好,她的孩子不但不減少他母親祈求的感應力,很可能反因他母親的無量慈悲廣大胸懷的感應,病好得更快些。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種例子很多,所可惜的,我們一舉一動,一念一求,都只以自己或一個小圈子的人作爲對象,很是狹窄,很少有將天下無量無數人的痛苦作爲對象的,更談不到處處以一切衆生爲對象的菩薩精神了,所以難和本性的空相應。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您的心力實在和月光日光一樣,愈能遍照一切,感應亦是愈大,讓您的心胸擴大到無量無邊,不要讓它有限量。
我要介紹的第二個方法是“聽靜”。
這是依照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耳根圓通的訓練。
現在請各位將眼睛閉起來,將注意力集中在聽覺上,我打鍾一下,當!各位聽到鍾聲沒有?
(聽到。)
請各位盡可能隨著鍾聲的逐漸減低,追尋這消失的鍾聲。[隔了片刻]。各位現在聽到什麼?
(聽到室外的鳥聲。)
(聽到隔室搬東西的聲音。)
(聽不到什麼。)
各位,這結都不是我希望您們聽的。您可聽到靜?我再問一邊,您可聽到靜?
各位,平時我們的耳目就一直在奔聲逐色,好象從來沒有聽過靜或觀過空。這個訓練是要您聽靜。各位,所有的聲音都有它的出發點,因此是有方向及距離的限製,不是無限;都有生滅,不是無量。唯有靜,沒有出發點,沒有邊際,所以是無限;在吵鬧的聲音中,靜也在那兒,靜的本體並無生滅,所以是無量,聽靜即是念無量,即是與本性相應。
各位,這個法門您自己隨時可試驗訓練,莊嚴寺即是一個極好的訓練所。其實它和止觀中的隨息有異曲同工之妙,等和本性相應了,就也無所謂聽靜了。
我要介紹的第叁個方法是“念佛”。
念佛是念阿彌陀佛,各位都常念阿彌陀佛,不過我所要介紹的也許和各位平時念佛稍有不同。各位可曉得阿彌陀的印度梵文Amita是什麼意思?
(無量。)
對了,阿彌陀經裏佛說:“舍利弗,于汝意雲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爲阿彌陀。”所以阿彌陀佛又稱無量光佛。
現在我請各位注意一點,我們一眼看出去,山河大地,屋舍叢林,人物走獸,遍地都是障礙,怎麼佛說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呢?
所以這第叁個方法,就是要請各位體驗無所障礙。各位一面念佛,一面要觀想這山河大地,屋舍叢林,人物走獸,一切的一切,原來都是E(Eneryg),E的一種變相是光,如是一面念佛與一面觀想,慢慢的所有一切都顯現成光,無量光,這時念佛與無量光融成一片,那裏還有障礙呢?這時與無量光佛相應,也即是和您的本性相應,當處即是淨土。
今天我想供養各位的第叁個結論是:
願即是緣。
既然各位一生都是在緣起現象中,而各位的五根意識乃是緣起的主要因緣,因此各位的心願即是最有力的因緣。心願愈大,愈無量無邊,緣起亦愈殊勝,愈無量無邊。普賢菩薩的行願品中說:一個人臨命終時,親愛的眷屬,心疼的子女,珍貴的財富,威赫的權勢,沒有一樣能跟著你走,唯有你的願力,一直跟隨著你,領導在前。倘您平時能和普賢菩薩十大行願一樣在發願力行,則刹那間,這種行願的因緣,在您空的本性中,顯現起無量光、無量壽的極樂國土。因此我奉勸各位,常常誦念華嚴經的普賢菩薩行願品,要體會普賢菩薩說此十大行願的精髓所在。這十大行願是處處不舍衆生,所以對象無量;是處處以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爲境界,所以境界無限;是處處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所以時間無間。以這樣心願因緣來緣起您的人生,無怪普賢菩薩說:“是人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于煩惱大苦海中,拔濟衆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謝謝各位。
《緣起性空與人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