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一瞥▪P2

  ..續本文上一頁的和電子的器具把人的肉耳的聽覺距離,延長到二十五萬哩之遠。很顯然的,現在人能聽到的空間距離是無限的,要看我們使用的是什麼器具。因此人的原具能力,就是佛性,在空間中是沒有限製的。

   2、人的原具能力在時間上亦是無限的。很久以前,人早知道我們能在夢中看見已死的人及和他談話,但是我們卻說那只是夢裏的事,並不是在現實的生活裏發生的。現在有一種機器,可以用電流去刺激某種腦細胞,運用這種新設備,産生驚人的事情:那就是,一個人不但可不用肉眼或肉耳能夠看和聽,還能鮮明地憶起以往的事情;更進一步,如同時刺激某些腦細胞,好幾件事情能同時顯現出來,正如同一些並列的電燈,當電流通過時全在同時間發生光亮一樣。這種事實使我們更進一步地體驗到佛陀說過的那些話,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全能在一刹那顯現出來。因此一個人的原具能力,就是佛性,在時間中也是沒有限製的。

   現代科學對支持佛陀的發現,已經有不少的貢獻。佛陀的發現是:人的佛性是無限的,人原有能力所能發現的宇宙要比單憑五官和腦所發現的完備得多。再者,近代科學日新月異,在發展更多的深妙理論及精密器械,以增加對宇宙的接觸和了解。

   在這一點上,我願說幾句關于現代科學的話。我感覺到近代科學給我以極大的幫助來說明佛陀的教義,那末近代科學領域裏未來的發展是否可能使人類更接近開悟的境界,以彰顯“佛性”或者啓發佛陀透過禅定所全成的原具能力呢?我的答案是“是”也是“否”。

   我所以說“是”,是因爲科學知識和技術發展的確頗能幫助人類多明了一點宇宙的事。譬如,因爲科學的幫助,我們今天解釋佛陀的發現,要感覺到容易得多。我說“否”,因爲科學仍然是一種人的物質世界領域以內的活動;舉個例吧!速度有一個限度,那是光或電的速度,那是一秒鍾十八萬六千哩,再沒有其他更快的速度了。另外一個例子是絕對的零。在宇宙中沒有一種溫度能降到華氏負四五九·七度以下。還有一個限度,我相信比一切物質的限度,如我所舉的速度溫度兩例子,更爲嚴重。那就是科學的活動仍舊在人腦控製範圍之內。人腦堅持有“自我”的觀念。所以人,這個主人翁乃是一切科學活動發明的中心。這和上帝的觀念是神學家活動的中心一樣。科學家仍然不能丟掉自我觀念。因此除非科學能沖破這個限度的障礙,科學只能幫助我們多明解一些開悟如佛陀的人所說的話,但不能引領我們到悟的境界。依照我淺膚的見解:即使我們有今日的奇妙科學成就,如果我們要悟得正覺,我們仍須照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切實修行。然而科學知識的輔助就像坐在一只汽船裏馳往汪洋的彼岸,遠比乘坐幾千年前的帆船要容易得多。

   佛陀教了些什麼樣的實驗方法呢?方法很多,而禅(dhyana),乃是佛陀所教的叁種基本方法的一種,在禅的廣泛類別中變化也很多。

   英文字meditaiton實在並不和dhya-na同義;dhyana是真純心靈集中境界的實踐,是敏銳覺知和直覺觀察的培養。

   今天我願意介紹諸位一個簡單的習禅方法。這個方法通常叫做“數息法。”你時刻在呼吸,但從來不曾注意到它。現在試試去數呼吸,數吸進的次數,但不必數呼出的次數。當你呼吸時,有的時候你作深呼吸,有時你並不這樣,這並無關系,只要你如平時一樣的吸入與呼出,不必用力。每次吸入時默數一次,當你數完了十,重複從一再數。每天先試試做十五分鍾,然後漸漸延長時間,直到你能做到願意延長多久就多久的程度。

   雖然你可以在任何姿勢下習禅,比如躺臥。我卻建議你坐直,不必僵挺也不要挺胸,最好盤膝而坐,因爲這是可以使身體與心靈得到平衡的最好的姿勢。兩手相疊舒適地放在膝上,手心向上,兩個大姆指輕輕相抵,背不要靠牆或椅背。你不妨閉著眼睛或半睜半開地、輕松地望著鼻尖。在開始時,你也許發現繼續地數到十,有一點困難,而且你常常會心猿意馬,一下子想起別的事來。但請勿憂慮,當你又想著計數時,再從一數起。

   我很難描述這一種經驗,但你如認真習禅久了,終有一天你會體驗得到的:當你計算著呼吸時,你的本身及外界一切會在一個短暫的刹那間全然消失,只有純淨的明覺存在。這個片刻充滿了愉快與甯靜,對于你該是一項了不起的經驗。可是如果你忽而想著你是在享受這種樂趣,一有了“你”的自己,你便立刻失去了那種經驗,需要好久才能再度經驗到它。但是這一種經驗會一再重複,並且會逐漸持久。雲霧在開散了,日光透射下來,一個良好的基礎已建立起來了,你已可以修習進一步的禅那了。大覺大悟雖然還離得很遠,順風已吹滿了你的主帆。

   談到這裏,我已經介紹了佛陀的兩項發現。第一,我們的感官和腦傳遞給我們一種對宇宙的歪曲、誤解和不完全的看法,結果使人類遭受痛苦。第二,人類本來具有一種能力可以發現那個完整的、正確的和真實的宇宙,包括自己在內。我還介紹給諸位一種實際習禅方法,這個方法也許可以彰顯你們的原具能力,去正確地認識宇宙。

   諸位也許會對我說,一切都好,然而這一種玄妙的道理和我的日常生活距離得太遠了,不是我容易理解的。無論這個環境是如何的不完整與不真實,我卻生活在這個環境裏;這樣高深而複雜的知識如何幫助我呢?諸位朋友,你完全對的,但是我要提出一點:根據我的有限經驗,我已經發現了很多的人懷疑感官的可靠性,也有很多的人經驗過一些潛意識的神秘力量,這些人如同在十字路口的行人,他們忽然發覺用我今天貢獻諸位的一點知識,已能找到了一個正確方向。你很可能就是那些行人中的一個。因此試試看,每天用幾分鍾的工夫練習數呼吸,那對諸位身體的健康也是有益的,會使你輕松、熟睡、安甯並增加你日常工作的效率。

   除了介紹禅那(dhyana)以外,我想再貢獻諸位兩個建議,它們雖不是一只船的主要引擎,但卻很可能是重要的附屬機件。事實上,諸位或許每天已經在那兒做了,只是不知道自己在做而已。

   第一個建議,在梵文內稱爲布施(dana),布施一般被譯成“赈濟”或“施舍”。但是布施有更廣泛的意義,與基督所講的“博愛”很接近。在佛學內布施有叁種。1、財施——就是將錢、食物、衣服及其他物質的東西送給缺乏需要它們的人,使他們離苦。2、法施——就是用正確的知識去教人,使他們解脫苦惱。3、無畏施——就是幫助人解除各種畏懼恐怖。

   讓我強調一下:布施的關鍵是要助人,而不盼望報酬。布施對于開悟的人是一種出于慈悲和博愛的自發行動;而對于普通的人,它是一種極好的個人訓練,“目的在減少並消除人的一切痛苦的根源,也就是“自我”的錯誤概念。”正如佛陀所說的,執著蓋覆佛性,而“自我”的觀念則是最惡劣,最根深蒂固的一種執著。因此“自我”是阻礙解脫的最大障礙,布施是消除我執的利劍。很有趣的是:一個人在一生當中總有一次大布施(Great Dana)。什麼是“大布施”呢?我的意思是說,大布施時一個人必須舍棄他所持有的一切的一切:即使他是世界上最有威權國家的獨裁者,他也得舍割他的一切權威;即使他是億萬富翁,他也得舍棄他的一切財富;即使她是世界上最美的婦人,她也要抛棄容顔;即使他是最貪心,最吝啬的人,他也要放棄一切的一切。

   什麼是所謂“大布施”呢?它發生在一個人臨終的時候,死時沒有人能帶得走任何東西,無論它是一件怎麼輕微或者它是多麼心愛不舍的物品!但不幸的,很少有人知道這個事實,結果大布施通常使成爲一種強迫性、十分痛苦的事。諸位覺得嗎,如果一個人在生時能習慣于布施,那麼這種大布施的強迫性與悲痛自然會大大地減少了。

   我的第二項建議是想用一個故事,來暗示諸位如何解脫各種心理的束縛;諸位可以按照自己的見解去了解這個故事的涵義。這一件事發生在約一千年前的中國。爲了使諸位多明了一點,我必須先描述一下當時的背景。在這個故事發生的時候,中國男女的社交關系是極其嚴格的。諸位也許已經聽到過,那時的少女在婚前是很少外出的。在佛教社會裏這種限製特別厲行。在當時中國有一個佛教宗派,禁止僧人對婦女發笑,僧人不能碰女人的身體或在婦女面前袒胸露腿。如果違反這些戒條便犯了大罪,下面是這個故事:

   有兩個中年的僧人,全在上述的那個宗派的佛廟裏修行了多年,所以他們很明了上述的戒律。有天他們出外旅行,在黃昏的時候,到達了一個河邊。那兒沒有橋或者渡船,但河水很淺,他們相信涉水走過河是沒有困難的。忽然他們看見一個少婦也想走過那條河,但是猶豫不決,不敢下水,正在十分爲難時。其中一個和尚便走到女人的身邊,背起她,步行過河。另一個僧人則對他的同伴所作的事,感覺十分驚訝、困惑、失望。他不高興地跟在兩人的後面,到了對岸。過了河,那個婦女謝了背她的和尚後,便離開了。以後兩個僧人就繼續趕路。往前走的時候,第二個僧人不能忘記那件事,他奇怪他的同伴怎樣會違犯多年他們所遵守的戒律,甚至在別人面前犯下了大罪!那麼當他獨自一個時,他可能違犯了其他更重要的戒律嗎?天快要黑了。那兩個僧人找到一個破廟,他們已很疲倦了,就進廟躺下來休息。第一個和尚立刻入了夢鄉,但是第二個僧人卻不能合眼。首先他感到失望,後來又因爲他的同伴犯了重罪而可憐他,替他祈求,希望減輕他的罪過;但是東想西想,急躁地翻來覆去終夜不能入眠 。天快亮了,當他聽到同伴發出甜睡的鼾聲時,他忍不住憤怒,于是他驚動吵醒了第一個和尚:“怎麼了?你沒有睡覺嗎?”第二個僧人忿怒地回答:“你知道你所做的事嗎?什麼是我們的戒律呀?你怎麼可以背著一個婦女走過河?我不能入睡,因爲我盡力祈求減輕你的罪,但是你卻毫不在乎,並且睡得極熟。”第一個和尚說:“啊!你是說那個少婦呀,我一過河,就把她摔掉了,但是你爲什麼還把她背在你的肩上呢?”

   謝謝諸位!

  

  

《佛學一瞥》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叁周修靜報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