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的心要與常見問題
洪啓嵩
研讀佛經最終的目的,是要讓我們能依經修持成就,因此了解了佛經的整體風貌之後,接下來我們要進入讀經的心要,讓經典在生活中真實運用。
一般我們會以爲讀經是閱讀經中的文字,事實上,經文只是幫助我們證得無上智慧的工具,我們真正要體悟的,是文字背後的智慧。禅宗對此有著精辟的解說。
禅宗說:「依經解義,叁世佛怨,離經一字,如同魔說。」這句話是強調閱讀佛經的時候,重點是透脫文字的表義,追求內在的真義,「依經解義,叁世佛怨」是說,閱讀佛經,如果只是拘泥于文字,就容易落于考古、訓诂,與佛法要傳達的生命智慧無涉了。而「離經一字,如同魔說」則是說,但如果就此誤以爲可以完全不需要透過對佛經文字的深刻體認,而任憑想象自由發揮,那就更容易誤入歧途。
◎經典是指月之手
禅師要我們「以指見月」,講的也是類似的意思。在《楞伽經》中說:「如愚見指月,觀指不觀月。」就如同愚笨的人看見人指著月亮卻專注在看人家的手指而不去看月亮。手指的目的是在指出月亮,手指並非月亮自身。佛經的文字就好象手指,真正的智慧則是月亮。如果只是執著在佛經裏的文字,那就是錯把手指以爲是月亮了;但是如果沒有用手指去指的話,或許就連看到月亮的機會也沒有了。
◎閱讀經典的叁個階段
我們可以閱讀佛經的過程,分爲叁個階段:也就是「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這叁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的「文字般若」,就是對經文文字的正確了解,能貫穿文字的含意。這個階段,就好比我們擁有一張正確的地圖,可以幫助我們到達目的地。
第二個階段的「觀照般若」,這是不僅止于文字了解,更進一步能統攝經文中的觀念,並與生活相應,生活中就依照經典的精神來實踐。這樣日漸深化,最後我們的心念、言語、行動,都不離經中的智慧。這就好比我們依照地圖,實際行動,日漸趨近目的地。
第叁個階段是「實相般若」,經過不斷的純熟、實踐,到最後經典中的境界現前,不必再經過意想分別,就是這樣如實的境界。這就好象我們按著地圖走到了目的地一樣。
閱讀經典最終的目的是要悟入佛法的智慧,將佛法的知識內化成生命的智慧,如果只是將佛經當成讀誦的憑仗,那麼縱使讀誦幾千萬遍的經文,佛經還是佛經,生活還是生活,互不相幹。
在《六祖壇經》裏有一個故事:
有一個僧人名叫法達,七歲就出家了,日常習誦法華經。有一天,法達來參訪六祖,禮拜時卻頭不著地。六祖知道他心中驕慢,于是故意呵斥他:「禮拜頭不著地,不如不要禮拜!你心中定有驕慢之事。你平常學習什麼經論?」
法達回答:「弟子念誦《法華經》已達叁千遍。」
六祖告訴他:「即使你讀到一萬遍,如果能了知其要旨,也不會生起驕慢。你辜負了此經的功德卻不自知己過,反而得意如此。」
六祖問他名字,僧人回答:「法達」,六祖歎了口氣說:「你名爲法達,卻何曾達法呢?」
六祖對他說:如果只是循聲讀誦,就如同無用的空誦一般。
六祖爲法達開示法華經的心要之後,又針對他對誦經的執著作了精要的開示。
六祖告訴法達:「如果勞勞執念,將讀經作爲功課,執著讀經的功德,那麼和牦牛執著喜愛自己的尾巴有何兩樣呢?」
法達聽了就問:「如果是這樣,那麼了解義理就好了,也不必辛苦的誦經了嗎?」
六祖回答:「經有什麼過錯,誰礙著你念呢?只是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如果能口誦心行,就是轉經;如果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
于是六祖就告訴他: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雠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禦白牛車」
法達聽了言下大悟,自歎從昔已來,實在是未曾轉法華,而是被法華所轉了。
讀經時,如果不能了悟其中的義理而執著讀經的功德,口誦心不行,如此不但不能「轉經」活用,反而是被經所轉了。
◎參與經典的盛會
了解了上述的道理,就掌握了讀經的根本心要,接著我們可以循序進入讀經的叁個階段。
首先,在第一個「文字般若」的階段,我們要能正確了解經文字面上的意義,對經文中的專有名詞,用語要能了解。這時可以准備簡易的佛學辭典查閱,或是有專有名詞注釋的經文版本,都可以幫助我們掌握基本的文學意義。
此外,如果所讀的經字數不多,也可以將經文背熟,加深印象,便于思惟憶持,例如《心經》就是許多人都能琅琅上口的經典之一。但是背不起來的人也不必勉強,經常閱讀、熟誦也能産生很大的影響。
許多人一想到讀經,都會想到恭恭敬敬的跪在佛堂前虔心誦經、作早晚課的情景。其實,「誦經」只是讀經的一種方式,閱讀經典就好象閱讀智慧,勵志的書籍,是認真專注卻又活潑有趣的。
我們甚至可以用「情境導引法」來導引我們進入經典中的盛會,更親切感受到佛陀的說法。
例如,當我們讀到《金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 ,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 ,洗足已,敷座而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我們可以想象自身是在場佛弟子的一者,如果覺得不敢當,那也可以想象自己是祇樹給孤獨園林中,幫助佛陀遮蔭的樹枝,或是衆多樹葉中的一小片樹葉,看佛陀帶著聖弟子從舍衛大城乞食完畢,回到祇樹給孤獨園大衆安靜的用完餐後,將乞食的 洗淨,洗淨雙足,在寂靜的樹下盤腿而坐,准進行飯後修行的討論與開示。
這時我們看見大衆裏有一位長老站起來,他是佛弟子中以解悟空的義理著稱的須菩提尊者。須菩提穿著偏袒右肩的僧衣,以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的請問如來:「稀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我們聽了須菩提的問題,也許會贊同的想:「對呀!一個發菩提心的人,應該如何安住,如何降伏煩惱的心呢?」,須菩提代替我們問法呢!于是我們就如同參與了經典中盛大法會,不管是扮演法會中聽法大衆的一者,或是場中的一片樹葉,佛陀座下的一根小草,都是參與了這場盛會,宛如親臨現場的聽受佛陀宣說無上妙法。
扮演那一個角色,和我們修行的深淺沒有關系,不是想象自己是佛菩薩的人修行就比較高,想象自己是小草的人,修行境界就比較低劣,兩者是不相幹的,如來佛性和衆生的佛性,這種情境導引、角色扮演,可以幫助我們融入經中的情境,與經典中的生活合而爲一,進而幫助我們無論在行爲(事)、言語(語)、心念(意)這叁者都融入經典,逐漸清淨,開啓如來的無上智慧,圓滿清淨光明的世間。
◎依佛經而行—一人生是修行之旅
之前我們說的是讀經的心要,其實,沒有讀經的時候,正是檢測我們讀經成果的時候。
讀經之後,還要進一步讓佛經引導生活,把修持佛經當成人生的修行之旅,我們的人生就在佛經裏修行!如此,我們生命的空間就太廣闊了!例如;我們參加法會,是佛經的修行之旅;我們到的某個寺院,就像到他方國土去旅遊,我們看到寺裏的佛,就爲人介紹這佛的因緣故事等等,由于此佛的加持,而得以在此演說此法。
如果我們到美國的親戚家,就好象是到他洲去行法,如果他不了解佛法名詞,把佛法的意境用他聽得懂、能接受的方式說給他聽,不必以佛學用語來講,這就是「示現外道相,而行菩薩道」,這是《華嚴經》的境界,稱做「遍行外道」。
如果在上班的地方,公司就像是講法堂,只是這裏的講法和極樂世界不太一樣,《阿彌陀經》裏說,連共命鳥的聲音,都是念佛、念法、念僧;所有的聲音,都是持咒的聲音。在公司裏,我們要如何實現呢?有時我們會彼此問候:「近來好嗎?」「身心安泰否?」如果對方剛好生病著,正好提醒了我們健康的重要,那麼他真是個菩薩。或者我們也可以用自己歡喜的本尊設定電腦的螢幕桌布,或是螢幕保護程式,就這樣將生活轉入佛法之中。如此,在許多事情上,都種下了佛法的種子。
如此我們的人生就是一部經典的盛會,經典就是人生。
我們的行、住、坐、臥、飲食、沐浴,都是一部活生生的經典。佛經中的修行不必另外定義,而是在生活中發起菩提心,將其清淨化,而不是想象別立于生活之外的修行生活。在山上閉關、寺院清修,當然是一種修行生活,如果有時間、因緣具足的時候,到山上閉關當然是很好的修行生活;但如果現在沒有時間、因緣不具足,卻硬要去山上閉關,那就成了違緣,對修行反而造成障礙。
實際上,在人間修行,生活的每一部分都是功德事業,都是跟佛經相契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我們的眼…
《讀經的心要與常見問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