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的心要与常见问题
洪启嵩
研读佛经最终的目的,是要让我们能依经修持成就,因此了解了佛经的整体风貌之后,接下来我们要进入读经的心要,让经典在生活中真实运用。
一般我们会以为读经是阅读经中的文字,事实上,经文只是帮助我们证得无上智慧的工具,我们真正要体悟的,是文字背后的智慧。禅宗对此有着精辟的解说。
禅宗说:「依经解义,三世佛怨,离经一字,如同魔说。」这句话是强调阅读佛经的时候,重点是透脱文字的表义,追求内在的真义,「依经解义,三世佛怨」是说,阅读佛经,如果只是拘泥于文字,就容易落于考古、训诂,与佛法要传达的生命智慧无涉了。而「离经一字,如同魔说」则是说,但如果就此误以为可以完全不需要透过对佛经文字的深刻体认,而任凭想象自由发挥,那就更容易误入歧途。
◎经典是指月之手
禅师要我们「以指见月」,讲的也是类似的意思。在《楞伽经》中说:「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就如同愚笨的人看见人指着月亮却专注在看人家的手指而不去看月亮。手指的目的是在指出月亮,手指并非月亮自身。佛经的文字就好象手指,真正的智慧则是月亮。如果只是执着在佛经里的文字,那就是错把手指以为是月亮了;但是如果没有用手指去指的话,或许就连看到月亮的机会也没有了。
◎阅读经典的三个阶段
我们可以阅读佛经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文字般若」,就是对经文文字的正确了解,能贯穿文字的含意。这个阶段,就好比我们拥有一张正确的地图,可以帮助我们到达目的地。
第二个阶段的「观照般若」,这是不仅止于文字了解,更进一步能统摄经文中的观念,并与生活相应,生活中就依照经典的精神来实践。这样日渐深化,最后我们的心念、言语、行动,都不离经中的智慧。这就好比我们依照地图,实际行动,日渐趋近目的地。
第三个阶段是「实相般若」,经过不断的纯熟、实践,到最后经典中的境界现前,不必再经过意想分别,就是这样如实的境界。这就好象我们按着地图走到了目的地一样。
阅读经典最终的目的是要悟入佛法的智慧,将佛法的知识内化成生命的智慧,如果只是将佛经当成读诵的凭仗,那么纵使读诵几千万遍的经文,佛经还是佛经,生活还是生活,互不相干。
在《六祖坛经》里有一个故事:
有一个僧人名叫法达,七岁就出家了,日常习诵法华经。有一天,法达来参访六祖,礼拜时却头不着地。六祖知道他心中骄慢,于是故意呵斥他:「礼拜头不着地,不如不要礼拜!你心中定有骄慢之事。你平常学习什么经论?」
法达回答:「弟子念诵《法华经》已达三千遍。」
六祖告诉他:「即使你读到一万遍,如果能了知其要旨,也不会生起骄慢。你辜负了此经的功德却不自知己过,反而得意如此。」
六祖问他名字,僧人回答:「法达」,六祖叹了口气说:「你名为法达,却何曾达法呢?」
六祖对他说:如果只是循声读诵,就如同无用的空诵一般。
六祖为法达开示法华经的心要之后,又针对他对诵经的执著作了精要的开示。
六祖告诉法达:「如果劳劳执念,将读经作为功课,执着读经的功德,那么和牦牛执着喜爱自己的尾巴有何两样呢?」
法达听了就问:「如果是这样,那么了解义理就好了,也不必辛苦的诵经了吗?」
六祖回答:「经有什么过错,谁碍着你念呢?只是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如果能口诵心行,就是转经;如果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
于是六祖就告诉他: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法达听了言下大悟,自叹从昔已来,实在是未曾转法华,而是被法华所转了。
读经时,如果不能了悟其中的义理而执着读经的功德,口诵心不行,如此不但不能「转经」活用,反而是被经所转了。
◎参与经典的盛会
了解了上述的道理,就掌握了读经的根本心要,接着我们可以循序进入读经的三个阶段。
首先,在第一个「文字般若」的阶段,我们要能正确了解经文字面上的意义,对经文中的专有名词,用语要能了解。这时可以准备简易的佛学辞典查阅,或是有专有名词注释的经文版本,都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基本的文学意义。
此外,如果所读的经字数不多,也可以将经文背熟,加深印象,便于思惟忆持,例如《心经》就是许多人都能琅琅上口的经典之一。但是背不起来的人也不必勉强,经常阅读、熟诵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许多人一想到读经,都会想到恭恭敬敬的跪在佛堂前虔心诵经、作早晚课的情景。其实,「诵经」只是读经的一种方式,阅读经典就好象阅读智慧,励志的书籍,是认真专注却又活泼有趣的。
我们甚至可以用「情境导引法」来导引我们进入经典中的盛会,更亲切感受到佛陀的说法。
例如,当我们读到《金刚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 ,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 ,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我们可以想象自身是在场佛弟子的一者,如果觉得不敢当,那也可以想象自己是祇树给孤独园林中,帮助佛陀遮荫的树枝,或是众多树叶中的一小片树叶,看佛陀带着圣弟子从舍卫大城乞食完毕,回到祇树给孤独园大众安静的用完餐后,将乞食的 洗净,洗净双足,在寂静的树下盘腿而坐,准进行饭后修行的讨论与开示。
这时我们看见大众里有一位长老站起来,他是佛弟子中以解悟空的义理著称的须菩提尊者。须菩提穿著偏袒右肩的僧衣,以右膝着地,合掌恭敬的请问如来:「稀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我们听了须菩提的问题,也许会赞同的想:「对呀!一个发菩提心的人,应该如何安住,如何降伏烦恼的心呢?」,须菩提代替我们问法呢!于是我们就如同参与了经典中盛大法会,不管是扮演法会中听法大众的一者,或是场中的一片树叶,佛陀座下的一根小草,都是参与了这场盛会,宛如亲临现场的听受佛陀宣说无上妙法。
扮演那一个角色,和我们修行的深浅没有关系,不是想象自己是佛菩萨的人修行就比较高,想象自己是小草的人,修行境界就比较低劣,两者是不相干的,如来佛性和众生的佛性,这种情境导引、角色扮演,可以帮助我们融入经中的情境,与经典中的生活合而为一,进而帮助我们无论在行为(事)、言语(语)、心念(意)这三者都融入经典,逐渐清净,开启如来的无上智慧,圆满清净光明的世间。
◎依佛经而行—一人生是修行之旅
之前我们说的是读经的心要,其实,没有读经的时候,正是检测我们读经成果的时候。
读经之后,还要进一步让佛经引导生活,把修持佛经当成人生的修行之旅,我们的人生就在佛经里修行!如此,我们生命的空间就太广阔了!例如;我们参加法会,是佛经的修行之旅;我们到的某个寺院,就像到他方国土去旅游,我们看到寺里的佛,就为人介绍这佛的因缘故事等等,由于此佛的加持,而得以在此演说此法。
如果我们到美国的亲戚家,就好象是到他洲去行法,如果他不了解佛法名词,把佛法的意境用他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说给他听,不必以佛学用语来讲,这就是「示现外道相,而行菩萨道」,这是《华严经》的境界,称做「遍行外道」。
如果在上班的地方,公司就像是讲法堂,只是这里的讲法和极乐世界不太一样,《阿弥陀经》里说,连共命鸟的声音,都是念佛、念法、念僧;所有的声音,都是持咒的声音。在公司里,我们要如何实现呢?有时我们会彼此问候:「近来好吗?」「身心安泰否?」如果对方刚好生病着,正好提醒了我们健康的重要,那么他真是个菩萨。或者我们也可以用自己欢喜的本尊设定电脑的萤幕桌布,或是萤幕保护程式,就这样将生活转入佛法之中。如此,在许多事情上,都种下了佛法的种子。
如此我们的人生就是一部经典的盛会,经典就是人生。
我们的行、住、坐、卧、饮食、沐浴,都是一部活生生的经典。佛经中的修行不必另外定义,而是在生活中发起菩提心,将其清净化,而不是想象别立于生活之外的修行生活。在山上闭关、寺院清修,当然是一种修行生活,如果有时间、因缘具足的时候,到山上闭关当然是很好的修行生活;但如果现在没有时间、因缘不具足,却硬要去山上闭关,那就成了违缘,对修行反而造成障碍。
实际上,在人间修行,生活的每一部分都是功德事业,都是跟佛经相契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我们的眼…
《读经的心要与常见问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