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讀經的心要與常見問題▪P2

  ..續本文上一頁、耳、鼻、舌、身、意所接觸到的,都是可以入定的經驗,佛經中的每一法句都是發我們深省的,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佛的法身,我們生活在其中多麼幸福!

  

  當我們尚未進入到這樣的境界時,可以先以一部經作爲人生的修行之旅。比如說我今年或是今生都准備生活在《彌陀經》當中,在裏面作一個淨土行人,相信淨土、進入淨土、修行成就淨土,到最後成爲阿彌陀佛,入滅時到極樂世界去成佛。這世若沒做完,下一世還要繼續做,生生世世還要做繼續努力去完成,直到成就阿彌陀佛爲止。

  

  如果想結合各經心要者,可以這叁年爲《彌陀經》的行人,次叁年做《金剛經》的行人,然後再彙合。此時我們將會發現:各部經典中的果地是共通的,只是修行的時節因緣差異罷了。

  

  如此說來,我們這一生,不必舍棄原來的路,就已走向成佛之道了。佛法不是改變我們這一生的因緣,去另外造一條路,這是很困難的!我們不必如此,只要將過去的因緣累積起來,轉向成佛的大道上去。以前我們的觀念可能是:「我要走向某一條路,才能到佛的淨土。」,現在則應該是「我所走的這條路就是走向佛,因爲我們已經把生活清淨化、把生活佛經化了。」

  

  我們就是生活在佛經之中,佛經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一生就是一部經,就記錄在一部經之中,只是依各人因緣差別而有所不同。

  

  ◎圓滿淨土現前

  我們依著佛經修持,修持《金剛經》時,就投入《金剛經》的生活,在這段時間裏就展現《金剛經》的生活,在未成就以前,依止《金剛經》的教法,學習 佛的生活。修持《華嚴經》時,依持其中的教法,像善財童子或主夜神、天界、大地的生的修證生活,要歸向毗盧遮那佛的境界,修其他經典時也是如此。

  

  到達圓滿佛的果地,在《金剛經》裏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裏就是毗盧遮那佛,在《法華經》裏就是久遠實成的釋迦牟尼佛,在《大悲心陀羅尼經》裏就是觀世音菩薩,在《觀普賢行法經》裏就是普賢菩薩,在《阿彌陀經》裏就是阿彌陀佛。

  

  依經修持,就是要行者投入一部經中,不論大部經或小品經,只要掌握裏的見地、修行、果位,全心投入:把生命《金剛經》化、《彌陀經》化、《無量壽經》化、《阿 佛經》化、《華嚴經》化、《法華經》化,這才是佛陀要教導我們的生活。佛在宣講一部經之前,會先進入一種叁昧境界,目的就是要把大家轉入這部經的境界裏面。現在,我們要自覺,要主與經典相應。

  

  阿彌陀佛累劫來已在極樂世界准備要度我們了,只是我們一直不肯把接收頻道打開。諸佛淨土就像在空中的各種頻道,如果我們不肯把自身的頻道打開,就永遠接收不到電波:如果我們不肯把身、口、意調向諸佛的叁業,就不能與他們的叁密相應,這是修行中最奧妙的趣向,在其中沒有我慢,只是投入佛經、依教奉行。

  

  目前我們的確是汙染的衆生,「依教奉行」就是要把我們整個生活依著諸佛所行過的軌迹前去。

  

  佛經就像我們的眼睛,指引著我們,把我們的生活佛經化,把我們的身、口、意清淨化,佛的身口意就是我們的身口意。不只如此,也把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及因緣,整個變成淨業,整個淨土化。佛陀所欣喜的事,不是聽我們每天讀誦佛經給他聽,而是看到我們證得了與他同樣的境界,就好象《法華經》中所說的:「諸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開示悟入衆生佛之知見。」

  

  其實每一部經都是要開示悟入衆生佛之知見的,依佛經修持,就是要大家廿四小時對諸佛開放頻道,對佛經開放頻道,影響所及,不只是我們一個人與諸佛之間的關系,而是二十四小時,整個生活,都與諸佛産生相應。

  

  真正究竟的閱讀佛經就是投入佛經、依教奉行,不但升華個人,所有與我們相關聯的人事因緣網絡,都會隨之淨化、圓滿,乃至于我們圓滿成佛時,清淨光明的世界也現前圓滿了!

  

  ◎讀經常見的問題與解答

  許多朋友剛開始接觸佛教時,看見衆多的佛教經典,常有茫然無從入手之感,如果又遇到衆多專有名詞,更是滯礙難行,看著佛教的智慧寶山,卻無法受用,非常可惜!有鑒于此,我們整理出一般人讀經時常遇到的疑問,希望幫助大家在尋寶的過程中能去除路障,順利取得智慧的珍寶。

  

  一、剛開始學佛,一開始最好讀那些經?

  選擇讀什麼經,可以從自己歡喜、有興趣的經典著手,如果都不了解,那麼也可以從《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等常行經典讀起,這些常見的經典都是一般人最常讀誦奉行的。

  

  讀者也可以參考全佛出版社所出版的「常行經典系列」,其中所選的經典都是最常被受持奉行的經典,而且經文都經過新式標點,排版精美,非常方便閱讀。而「佛經修持法系列」,除了可以選擇其中一部經修持之外,也可視爲數十部常見經典的導覽及修持精要,都是非常好的讀經選擇。

  

  二、讀經時,經文中有很多專有名詞看不懂,是否要讀白話文?

  閱讀經典時,還是以閱讀原文爲宜。如果有不懂的佛教專有名詞,可以查閱佛學辭典。如果對經義不了解,建議大家閱讀配合古來高僧大德的講經解說。由于經典的白話翻譯牽涉到對經典的修證及理解程度,因此現代一般的經典白話翻譯僅作爲輔助的參考即可,而非作爲閱讀的主體。

  

  叁、讀經時一定要讀誦嗎?一般人作課誦的意義何在?

  讀經並不只限于課誦時讀,而是隨時可讀,尤其是現代交通舒適便利,例如在捷運上就是很適合的讀經時間。只要是清淨、適當的地方,虔敬閱讀,都是很好的。

  

  此外,受持經典的方法有很多種,並不限于讀誦。經中有所謂的「十法行」,就是受持佛經的十種方法。在《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七〈付囑品〉中說:「受持此修多羅有十種法,何等爲十﹖一者書寫、二者供養、叁者流傳、四者谛聽、五者自讀、六者憶持、七者廣說、八者口誦、九者思惟、十者修行。」

  

  又,《辯中邊論》卷下〈辯無上乘品〉中也說,修行十法行者,所獲福聚其量無邊。這十種法行分別是:1.書寫:書寫、流通經律論;2.供養:恭敬供養經典;3,施他:指爲他人說法,或施與經典;4.谛聽:謂專心谛聽他人誦讀、說法;5.披讀:指披閱讀誦經典;6.受持:對經典的內容憶持不忘,領受奉行;7.開演:指爲他人開演經典文義,使其生起信解;8.諷誦:指諷誦、宣揚經文,令人樂聞;9.思惟:指住于閑寂處,思惟籌量經典文義;10.修習:指常行佛所說教法而不退失。

  

  讀經的最終目的是與經義相應,在生命中産生自覺,因此,不管是用哪一種方式受持,只要是心思誠敬,都能具足無量的功德。

  

  四、爲什麼每一部佛經都說讀誦本經的功德最大?

  讀經是一種因緣,某些人會與特定的經典相應,也有特定的因緣。這就好象在小巷子裏騎機車比較快,上高速公路就要開車比較適合,而要去美國就要搭飛機才到得了,這是因緣性的問題。

  

  在菩薩的四弘誓願中說:「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可見無量經典、法門的出現,是相應于衆生有無盡的煩惱,每一部經面對無量無邊因緣的衆生及種種煩惱,而其最終目的,都是要幫助我們成就無上菩提,因此,在經中會稱揚本經的功德,是爲了鼓勵聽聞者對本經産生信心,進而一心專注依止此經而成就。無論是受持哪一部經而成佛,功德都是同等廣大圓滿。

  

  五、讀經時是否一定要整品讀完?

  如果可以完整的讀完一品當然是很好,但可能也要看每部經典的章節大小,及個人的時間而定。例如《心經》、《阿彌陀經》等較短的經比較可能整品讀完,但是像《華嚴經》這樣的大經,對忙碌的現代人而言,每次要讀完一品是比較困難的。由于每部經的份量大小不一,我們可以視自己的時間,讀到恰當的地方告一段落即可。

  

  六、經文要背起來嗎?

  如果是比較短的經,不妨背起來。唐代的玄奘大師到印度求法時,一路上遇見無數危險,他都誠心默誦《心經》而化險爲夷。只是,印度人和中國人的文化不太一樣,古代印度人常一背就是數十萬字、百萬字,中國人並沒有這種專長。讀經最重要的目的是能在生活中運用,如果某部經我們讀純熟了,自然背起來,在日常生活中思惟,這也是很好的。

  

  七、如果不懂意義,光是讀誦有用嗎?

  剛開始讀經時,可能比較無法了解經文的意義,但是讀久了之後,智慧自然會慢慢開啓。而且我們現在會讀某一部經,也是與此經有緣,或許將來此經的修行法門會成爲我們修行的主體。

  

  即使是不了解經文意義的老婆婆,只是依于虔誠的仰信課誦經典,由于心的專注自然産生定力。經典是在解決生命問題的,當我們的心具足定力時,對經中的智慧也容易體悟,如此自然與定力、智慧相冥合。而這份虔誠的心念,也會受到經中諸佛菩薩,及發願護持本經的護法們加持護佑,同樣具足無量功德,不可輕忽。

  

  八、專讀一部經比較好還是多部經比較好?

  這兩者是可以並行不悖的。我們可以以一部經爲主軸,以此經來指導我們的生活、修行,直到圓滿成佛。此外,我們也可以廣讀其他經典,這會幫助我們增進對佛法的體悟和理解,可以作爲自身專修法門的輔助因緣。

  

  這就好象我們在山林中旅行,路線有很多條,雖然我們走的時候只會選擇一條主要路線,但是我們可以先參考完整的地圖和其他路線,掌握的資訊越完整,了解自身所在方位,就不容易迷路,甚至能讓我們的旅程更豐富,甚至幫助我們更快到達目的地。

  

  因此,除了主要依止的經典之外,廣讀其他經典,能幫助我們更清楚掌握佛法的全貌,了解自身所在位置,不但心中更爲笃定踏實,也能避免「見樹不見林」的問題。

  

  厘清了以上的問題,讓我們在讀經的根本觀念上先確立,接著就可以進入佛教的經典大海,總覽佛法智慧大觀!

  

  (摘自小百科39《佛教的重要經典》洪啓嵩老師指導)

  

  

《讀經的心要與常見問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