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辟支佛所有的,所以叫做不共。無量無數的大功德,菩薩都成就了。
「七、業大性:窮生死際示現一切成菩提等,建立廣大諸佛事故。」「業大性」就是作用。菩薩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後,他不入無余涅槃。「窮生死際」:窮者盡也,盡生死的邊際;一切衆生都成佛了,都沒有生死了,那叫做生死際。度化一切衆生都成佛道,這是一個很長的時間。菩薩在這麼長的時間內,「示現一切成菩提等」:就在一切的世界示現成無上菩提。他「建立廣大諸佛事故」:成佛的時候,度化一切衆生得無上菩提,這是廣大的諸佛事。這也不同于阿羅漢,阿羅漢也不做這件事。
成就了這七種大,所以叫做「大乘」,這是大乘佛法不同于小乘的地方。
什麼叫做依、什麼叫做住?下面是有解釋,但是我們到點了,就到此爲止。
問:請教師父,一個朋友他提出一個問題,世事無常,爲什麼業力永隨?能不能請師父開示一下。
答:世事無常,是指果報說的;果報是無常,它有時間性,到時候就結束了,它有變化。這個業力,它這種東西,成就了以後,它要發生作用才能結束;它沒有發生作用的時候,就是一直地存在。它也是無常,但是和果報的無常有點差別。就是它要發生作用以後,它才能無常;沒有發生作用的時候,一直存在,業力是這樣子。所以,我們若是造了業的時候,業力在我們心裏面,儲藏在那裏,不管多久,它不變化;到了因緣成熟的時候,它才發生作用,發生作用就結束了。
我們簡單說一件事,譬如這個阿羅漢,他前生是個牛,有的阿羅漢前生是個狗,那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他在久遠久遠以前,在佛法裏面栽培善根的時候,同時他也造了罪。那麼,他有修學聖道的功德、同時也造罪,這兩件事,造罪先得果報。得完了果報,這個罪沒有了,原來修學聖道的善根發生作用,所以遇見釋迦牟尼佛就得聖道了。所以,從這件事來看,你栽培的善根,它不得果報,它不結束,它還是一直地存在在那裏。
我剛才舉這個例子,是說聖人得無漏業的功德,那和有漏業不一樣。譬如說是,有的衆生他能夠修學禅定,成功了,生到色界天、或者生到無色界天去了。但是壽命到了以後,就死掉了;死掉了以後,他就跑到地獄去了,爲什麼到地獄?因爲他在修學禅定之前造過罪,那個罪業使令他到地獄去了。但是這中間可能距離了多少大劫。在這麼長久的時間內,這個業力它不消失。若是消失了,他不應該下地獄了。他還是下地獄,就表示那個業力沒有消失。
所以,從事實上看,一切的果報都是無常的,但是你造的業力,它沒得果報的時候它還存在,它不消失的。
我們凡夫,譬如說小時候讀書,讀蘇東坡的《赤壁賦》,把它背下來了,很久很久不忘,到老的時候還能背。但是,若死掉了以後,來生未必能背。但是,今生你若得聖道了,發無上菩提心是菩薩了,學習佛法以後,來生還是記住不忘。無漏的功德是超越了有漏的功德,不一樣。
你問的問題是業力,在唯識的經論上說有阿賴耶識,這業力儲藏在阿賴耶識裏面,永久也不壞,它不壞的。在《大毘婆沙論》上說到一件事,說人做夢,做夢這件事不可思議。有可能你久遠劫前的事情現在顯現在夢裏面,也可能將來多少大劫以後的事情顯現在今天你的心裏面,做一個夢。這就表示心的力量不可思議!當然也是與業力有關系。
我們再說一件事。譬如說是,他生存的時候是個男人,他活了兩百歲,他一直地自己認爲他是男人,他也是男人。但是死掉了以後,他去投胎的時候,他忽然間轉變,他自己認爲他是女人,會有這個事情。爲什麼會這樣子呢?是業力!他生存的時候,造了一些得女人果報的業力,這個業力不失壞。這個男人的果報一結束,一剎那間這個女人的業力起來了,他就認爲他自己是女人,他不認爲他是男人了。從這裏看出來,造的業不失壞。雖然經過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但是這業力它不壞。所以,從事實上可以知道,諸行無常,而業力不失壞。罪性是本空,就是業力它本身是自性空,不是真實的。如果是真實的,那就是沒有完了,你受的果報沒有結束的一天了。因爲它是假的,所以有時間性,過了時間就結束了,所以是罪性本空。
問:請問禅宗古德所謂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個自性清淨,和我們所學的自性空、畢竟空有什麼差異?
答:這是《六祖壇經》上的話。《六祖壇經》,是六祖到五祖那兒去,聽五祖給他講《金剛經》,他開悟了,就說出這句話來。但是我們讀《金剛經》,沒有這種思想。《金剛經》有這個想法嗎?《金剛經》是說:「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金剛經》是這樣的思想。那麼,那來的這句話呢?「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有這個話?所以,如果是真實有這句話,那就是五祖另外有發揮了,另外發揮一個道理,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樣意思,那就是像《大乘起信論》的思想,而就和《金剛經》思想有點差別的。
你這上說,這個自性清淨,和我們所學的自性空、畢竟空有什麼差異?這個話是這樣子。如果是按照《起信論》說的那個本覺,那就是常住真心了,那和《金剛經》的思想是不一致的。思想不一致,怎麼樣融會?那就得要學《楞伽經》,《楞伽經》把這件事融會了,融會了這個道理。
《楞伽經》怎麼融會的?《楞伽經》的意思是說,我們衆生歡喜有個我,就像剛才說的,我在這個房子住得很好,但是過了多少年,這房子壞了,我也不要修補這個房子,我到其它的地方再造一個房子。這樣子我也能接受。就是說,人這個身體裏有個我,你這樣講,我能接受這個道理;你若說無我,我不相信佛法,佛法說無我,我不相信。那麼,這樣的衆生,釋迦牟尼佛怎麼度他呢?佛說:「一切衆生都有如來藏,如來藏者就是我也!」這樣講,這個衆生就相信佛法了;你若說無我,人就是斷滅了,不能流轉生死、也不能成就聖道了。所以,有個如來藏、有個我,這個事他歡喜。佛就是這樣融會了。你來到佛法學習的時候,什麼叫做如來藏?就是無我叫做如來藏!還是無我的意思。你若害怕無我,我就告訴你有個我;但是,有我是方便說的,還是無我名之爲我!就是這樣意思,我實在是無我!
但是這樣講,這和我們傳統的佛教有點差別。傳統佛教的意思,我是真實的,無我是方便的。但是,《楞伽經》上的意思,無我是真實,有我是方便,這是調過來了。但是,我們中國佛教,傳統的這些大德,天臺宗也好、華嚴宗也好,連叁論宗都在內,都是主張有我的。但是我們若讀《大智度論》的時候,你說它的思想是有我,這就又有點事情,就有點差別。華嚴宗也好,連禅宗也好,都是有我論,這傳統的佛教是這樣。但是我們若學《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也很明顯地說是無我,修無我觀。《楞伽經》也是說修無我觀、修法空觀,而不是修有我觀。我們佛教裏面就是思想上有這樣的差別。要怎麼樣融通?就是學《楞伽經》,佛這樣融通了。但是,你若學習《涅槃經》,那又不同,它又有一個說法。不過,現在因爲我們中國出來一個印順老法師,印順老法師受到宗喀巴大師的影響,所以就是用《楞伽經》來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我在想這個問題,說無我比較好!說無我,人與人容易和一點;若有我,人與人不容易和,人與人都獨立起來了,一個山頭、一個山頭的,人與人之間不容易合作。說無我,容易合作。所以,在凡夫的世界,還是講無我好一點。可也都是有聖言量的根據。
問:師父慈悲,入了聖道之後,不到叁惡道去,那叁惡道的業力的角度又怎麼去解釋?
答:業力的發生作用也是待緣的,如果它所待的緣沒有,它就不能發生作用。所以,若得了初果以後,他不到叁惡道去,就是緣沒有了。人也有這種情形,譬如說這個人他死了以後,他還是應該做人的;還是應該做人,也要有因緣。這個因緣不具足,人就做不成。我們就照事實說,我們人間的人,就是要有夫婦,才能投胎。但是,他的父親在一個地方,他的母親在另一個地方,不能到一起,就得要等。但是他們忽然間有什麼因緣就不到一起了,那麼你做人就困難。這要待緣,緣若不具足就不行。
其中,《大毘婆沙論》說這件事,其中還有點差別。就是,他決定這個人是他父親,那個母親可以不是、可以轉變,那麼就是他的父親就和別的女人有關系了,他就投胎了。如果他和母親不可以變化,一定這個人是母親,父親不決定,那麼這個女人就和別的男人有關系了。若是還是有困難,說這個人決定是母親,這個母親和其它的男人還是有問題,不能夠到一起,那他做人就做不來了。那怎麼辦呢?這個業力就潛伏起來了,就其它的業力發生作用。所以要待緣的。
以前有叁惡道的罪業,現在得了初果的時候,就不到叁惡道去,那麼那個業力不能發生作用,就是待的緣沒有了。因爲初果聖人臨命終的時候,決定正念分明,而不會有顛倒想的,所以不會到叁惡道去。
我們內心的作意、內心的活動,需要有一個作意心所來引發。這心理的活動要有個作意心所來引發的。作意有如理作意、有不如理作意。譬如說,我們是凡夫,凡夫有什麼不同呢?凡夫有貪心、有瞋心、有各式各樣的煩惱;但是它要有不如理作意的引發,煩惱才能活動。如果你學習佛法了,你常能如理作意,煩惱待的緣沒有了,煩惱就不動了。業力要發生作用要待緣,煩惱發生作用也要待緣。所以,這樣子來說,我們凡夫可以修行,雖然有煩惱,但是可以修學聖道!從這裏看出來這件事。
所以,一個人,不要因爲「我的煩惱很大,我不能出家!」不是的,不是這樣說法。你若能改變你的作意心所,可以用功修行的。
《禅的名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