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辟支佛所有的,所以叫做不共。无量无数的大功德,菩萨都成就了。
「七、业大性:穷生死际示现一切成菩提等,建立广大诸佛事故。」「业大性」就是作用。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后,他不入无余涅槃。「穷生死际」:穷者尽也,尽生死的边际;一切众生都成佛了,都没有生死了,那叫做生死际。度化一切众生都成佛道,这是一个很长的时间。菩萨在这么长的时间内,「示现一切成菩提等」:就在一切的世界示现成无上菩提。他「建立广大诸佛事故」:成佛的时候,度化一切众生得无上菩提,这是广大的诸佛事。这也不同于阿罗汉,阿罗汉也不做这件事。
成就了这七种大,所以叫做「大乘」,这是大乘佛法不同于小乘的地方。
什么叫做依、什么叫做住?下面是有解释,但是我们到点了,就到此为止。
问:请教师父,一个朋友他提出一个问题,世事无常,为什么业力永随?能不能请师父开示一下。
答:世事无常,是指果报说的;果报是无常,它有时间性,到时候就结束了,它有变化。这个业力,它这种东西,成就了以后,它要发生作用才能结束;它没有发生作用的时候,就是一直地存在。它也是无常,但是和果报的无常有点差别。就是它要发生作用以后,它才能无常;没有发生作用的时候,一直存在,业力是这样子。所以,我们若是造了业的时候,业力在我们心里面,储藏在那里,不管多久,它不变化;到了因缘成熟的时候,它才发生作用,发生作用就结束了。
我们简单说一件事,譬如这个阿罗汉,他前生是个牛,有的阿罗汉前生是个狗,那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在久远久远以前,在佛法里面栽培善根的时候,同时他也造了罪。那么,他有修学圣道的功德、同时也造罪,这两件事,造罪先得果报。得完了果报,这个罪没有了,原来修学圣道的善根发生作用,所以遇见释迦牟尼佛就得圣道了。所以,从这件事来看,你栽培的善根,它不得果报,它不结束,它还是一直地存在在那里。
我刚才举这个例子,是说圣人得无漏业的功德,那和有漏业不一样。譬如说是,有的众生他能够修学禅定,成功了,生到色界天、或者生到无色界天去了。但是寿命到了以后,就死掉了;死掉了以后,他就跑到地狱去了,为什么到地狱?因为他在修学禅定之前造过罪,那个罪业使令他到地狱去了。但是这中间可能距离了多少大劫。在这么长久的时间内,这个业力它不消失。若是消失了,他不应该下地狱了。他还是下地狱,就表示那个业力没有消失。
所以,从事实上看,一切的果报都是无常的,但是你造的业力,它没得果报的时候它还存在,它不消失的。
我们凡夫,譬如说小时候读书,读苏东坡的《赤壁赋》,把它背下来了,很久很久不忘,到老的时候还能背。但是,若死掉了以后,来生未必能背。但是,今生你若得圣道了,发无上菩提心是菩萨了,学习佛法以后,来生还是记住不忘。无漏的功德是超越了有漏的功德,不一样。
你问的问题是业力,在唯识的经论上说有阿赖耶识,这业力储藏在阿赖耶识里面,永久也不坏,它不坏的。在《大毘婆沙论》上说到一件事,说人做梦,做梦这件事不可思议。有可能你久远劫前的事情现在显现在梦里面,也可能将来多少大劫以后的事情显现在今天你的心里面,做一个梦。这就表示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当然也是与业力有关系。
我们再说一件事。譬如说是,他生存的时候是个男人,他活了两百岁,他一直地自己认为他是男人,他也是男人。但是死掉了以后,他去投胎的时候,他忽然间转变,他自己认为他是女人,会有这个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子呢?是业力!他生存的时候,造了一些得女人果报的业力,这个业力不失坏。这个男人的果报一结束,一剎那间这个女人的业力起来了,他就认为他自己是女人,他不认为他是男人了。从这里看出来,造的业不失坏。虽然经过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但是这业力它不坏。所以,从事实上可以知道,诸行无常,而业力不失坏。罪性是本空,就是业力它本身是自性空,不是真实的。如果是真实的,那就是没有完了,你受的果报没有结束的一天了。因为它是假的,所以有时间性,过了时间就结束了,所以是罪性本空。
问:请问禅宗古德所谓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个自性清净,和我们所学的自性空、毕竟空有什么差异?
答:这是《六祖坛经》上的话。《六祖坛经》,是六祖到五祖那儿去,听五祖给他讲《金刚经》,他开悟了,就说出这句话来。但是我们读《金刚经》,没有这种思想。《金刚经》有这个想法吗?《金刚经》是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金刚经》是这样的思想。那么,那来的这句话呢?「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有这个话?所以,如果是真实有这句话,那就是五祖另外有发挥了,另外发挥一个道理,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样意思,那就是像《大乘起信论》的思想,而就和《金刚经》思想有点差别的。
你这上说,这个自性清净,和我们所学的自性空、毕竟空有什么差异?这个话是这样子。如果是按照《起信论》说的那个本觉,那就是常住真心了,那和《金刚经》的思想是不一致的。思想不一致,怎么样融会?那就得要学《楞伽经》,《楞伽经》把这件事融会了,融会了这个道理。
《楞伽经》怎么融会的?《楞伽经》的意思是说,我们众生欢喜有个我,就像刚才说的,我在这个房子住得很好,但是过了多少年,这房子坏了,我也不要修补这个房子,我到其它的地方再造一个房子。这样子我也能接受。就是说,人这个身体里有个我,你这样讲,我能接受这个道理;你若说无我,我不相信佛法,佛法说无我,我不相信。那么,这样的众生,释迦牟尼佛怎么度他呢?佛说:「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如来藏者就是我也!」这样讲,这个众生就相信佛法了;你若说无我,人就是断灭了,不能流转生死、也不能成就圣道了。所以,有个如来藏、有个我,这个事他欢喜。佛就是这样融会了。你来到佛法学习的时候,什么叫做如来藏?就是无我叫做如来藏!还是无我的意思。你若害怕无我,我就告诉你有个我;但是,有我是方便说的,还是无我名之为我!就是这样意思,我实在是无我!
但是这样讲,这和我们传统的佛教有点差别。传统佛教的意思,我是真实的,无我是方便的。但是,《楞伽经》上的意思,无我是真实,有我是方便,这是调过来了。但是,我们中国佛教,传统的这些大德,天台宗也好、华严宗也好,连三论宗都在内,都是主张有我的。但是我们若读《大智度论》的时候,你说它的思想是有我,这就又有点事情,就有点差别。华严宗也好,连禅宗也好,都是有我论,这传统的佛教是这样。但是我们若学《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也很明显地说是无我,修无我观。《楞伽经》也是说修无我观、修法空观,而不是修有我观。我们佛教里面就是思想上有这样的差别。要怎么样融通?就是学《楞伽经》,佛这样融通了。但是,你若学习《涅槃经》,那又不同,它又有一个说法。不过,现在因为我们中国出来一个印顺老法师,印顺老法师受到宗喀巴大师的影响,所以就是用《楞伽经》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我在想这个问题,说无我比较好!说无我,人与人容易和一点;若有我,人与人不容易和,人与人都独立起来了,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人与人之间不容易合作。说无我,容易合作。所以,在凡夫的世界,还是讲无我好一点。可也都是有圣言量的根据。
问:师父慈悲,入了圣道之后,不到三恶道去,那三恶道的业力的角度又怎么去解释?
答:业力的发生作用也是待缘的,如果它所待的缘没有,它就不能发生作用。所以,若得了初果以后,他不到三恶道去,就是缘没有了。人也有这种情形,譬如说这个人他死了以后,他还是应该做人的;还是应该做人,也要有因缘。这个因缘不具足,人就做不成。我们就照事实说,我们人间的人,就是要有夫妇,才能投胎。但是,他的父亲在一个地方,他的母亲在另一个地方,不能到一起,就得要等。但是他们忽然间有什么因缘就不到一起了,那么你做人就困难。这要待缘,缘若不具足就不行。
其中,《大毘婆沙论》说这件事,其中还有点差别。就是,他决定这个人是他父亲,那个母亲可以不是、可以转变,那么就是他的父亲就和别的女人有关系了,他就投胎了。如果他和母亲不可以变化,一定这个人是母亲,父亲不决定,那么这个女人就和别的男人有关系了。若是还是有困难,说这个人决定是母亲,这个母亲和其它的男人还是有问题,不能够到一起,那他做人就做不来了。那怎么办呢?这个业力就潜伏起来了,就其它的业力发生作用。所以要待缘的。
以前有三恶道的罪业,现在得了初果的时候,就不到三恶道去,那么那个业力不能发生作用,就是待的缘没有了。因为初果圣人临命终的时候,决定正念分明,而不会有颠倒想的,所以不会到三恶道去。
我们内心的作意、内心的活动,需要有一个作意心所来引发。这心理的活动要有个作意心所来引发的。作意有如理作意、有不如理作意。譬如说,我们是凡夫,凡夫有什么不同呢?凡夫有贪心、有瞋心、有各式各样的烦恼;但是它要有不如理作意的引发,烦恼才能活动。如果你学习佛法了,你常能如理作意,烦恼待的缘没有了,烦恼就不动了。业力要发生作用要待缘,烦恼发生作用也要待缘。所以,这样子来说,我们凡夫可以修行,虽然有烦恼,但是可以修学圣道!从这里看出来这件事。
所以,一个人,不要因为「我的烦恼很大,我不能出家!」不是的,不是这样说法。你若能改变你的作意心所,可以用功修行的。
《禅的名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