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神通從那兒來呢?就是要從禅定裏邊來,沒有禅定的人沒有神通,就是有神通,那個神通也靠不住,有神通,神通也是靠不住的,有的時候也可能靈,有的時候就不靈了;如果沒有禅定的話,那個神通靠不住。若有禅定的時候,有了神通,那個神通也多數是靈的,也不是百分之百靈的,也有時候是不靈。
所以,爲了得禅定、爲了得神通而修學止觀,也是可以,也不是不可以。有的人說:「你講神通不對」,講神通,我看也沒有什麼不對,若有神通就能度化衆生,你沒有神通,你度化衆生,衆生看你和我一樣,我不接受你,我不聽你話,你度化衆生的條件不夠,所以講神通也是對的;當然其中先要見聖道,見到真理,第二再說有神通,得神通也是可以。那麼,爲什麼要修止觀?「我想要得神通!」我認爲是可以,這個理由是對的,因爲要度衆生,沒有神通不能度嘛!所以我還是同意這個說法,不過,就是不要搞錯了就好,這是第二個理由。
第一個要見到真理,第二個是想要得神通,第叁個理由是什麼呢?我們一般的人,我們沒有修行的人,我們餓了的時候,吃飯吃得很可口,心裏也歡喜;我身體健康沒有病痛,我心裏也歡喜;這樣的感覺是正常、是對的。但是在佛法裏面說,修禅定能得輕安樂,輕安樂也名爲叁昧樂,這個叁昧樂和一般的我餓了要吃飯的快樂、我身體健康沒有病痛的快樂,那要比那個高得不知多少倍了?是更高更高的!我們一般的人
這種情形,當然有些人在社會上做種種的事業,當然我是出家人,我沒有這個經驗,但是我從報紙上看,從各位居士口頭上的介紹來看,也都是很忙,明白一點說,也都是很辛苦。人世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管是向上、向下,都有些不愉快。爲什麼吃了這麼多的苦頭,要去做那個事呢?做什麼?我認爲就是爲了享受。還是要享受,如果完全沒有享受,他能受得了?還是要有享受,享受是什麼?就是樂,還就是這麼回事兒。但是這種樂,你去求得這種樂也很難,你想求這個樂很不容易;求到了以後,你還要保護,保護得不合適就失掉了,就會失掉。沒有失掉,你還時常地心不安;失掉了,你心裏很苦,很痛苦,我看任何人都一樣。
你若是修禅定、得叁昧樂,也有一個問題,就是你要求這個叁昧樂也不容易,也不是容易的。求得了以後,你若謹慎一點也不會失掉,會很安樂、很自在,有廣大的神通作用。這個情形也不同,和一般的欲樂不同,一般的欲樂煩煩惱惱的,很多的問題。怎麼知道有很多問題呢?因爲有很多律師;有很多律師,就知道人世間的糾紛很多;有警察,就知道這個地方有問題,治安有問題;還有核子彈,所以這個世界不是可以長安住的,不可以長期在這兒住,這個地方不是一個久居之地。若是你能夠修止觀、得到叁昧樂,這些問題都沒有,和任何人沒有糾紛,和任何人不起糾紛。我們人世間所爭的這些事情,得禅定的人他沒有看上眼,他不注意這些事情,他都放棄了,所以沒有糾紛,他的安樂是一直地可以相續下去。所以在我們現實上人生的苦惱來說,爲了得叁昧樂,我要修止觀,也是可以,我認爲也很好,也是可以。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理由,其他的理由我們不說了。爲什麼要修止觀,就說到這裏。現在,我們就開始說怎麼樣修止觀。
修止觀當然要有一個准備,准備什麼呢?第一個,你對于止觀的這個法門,你要完全通達。怎麼樣止、怎麼樣觀,你要完全通達;你還不大懂,怎麼可以修止觀?這個事不能。先要把止觀的法門學習,這是一個條件。
第二,應該是在寂靜的地方住,在吵鬧的地方不太合適,要寂靜的地方才可以,當然我們現在在這裏我也感覺到很靜,這也是可以,這也就是寂靜的地方,也就是可以。要空氣好的地方,當然在山野裏面是最好,山野裏邊空氣好,也比較寂靜。空氣好也能幫助身體健康,身體健康也能幫助你修止觀。若說是雖然這個地方靜,空氣不好,這個地方潮濕得很厲害,你也不應該在那裏住。所以這裏面也有些應該注意的事情--在寂靜的地方住,不要吵鬧的地方。
再就是欲的問題。我們人都有欲,而欲和止觀是不能並存的,我們讀孔明的《出師表》,「漢賊不兩立!」這個欲和止觀這種法門也是不能兩立,你若有欲就不能去修禅,你若想修禅就不可以有欲。但是有欲,你輕一點也可以,你雖不能夠斷這個欲,
但是輕,也沒有大的妨礙;若是重的話,止觀是修不來的,你修不來。修不來的話,就白辛苦了。所以,若願意修止觀,而又不能斷欲的話,欲要減少;欲若減少,還可以,還可以修。這是一樣。
其次,應該有共同意願的人,大家在一起修,也是比較好。說是只是我一個人修,當然也可以,如果你的意志特別強,那也不需要一定要有一個伴。可是,多數人不見得那麼強。我坐那一會兒,腿子痛了,我就放,我就不坐了;我若疲倦了,我就去睡覺了,我不修了。若是旁邊有幾個人共同修,你可能不會這樣,可能勉強一點,我不去睡覺,一定把這一小時坐下來,不然的話我不去。那麼,無形中你能夠精進,彼此互相能夠幫助,精進、不懈怠,那麼你就容易成功一點,也有這種事情。所以,有一個伴也是好。
另外,若是有一個教授的善知識也是好,有什麼難題、有什麼問題,也可以去請教。因爲修行這件事,我們是很平常的凡夫,若修行進步了,就從凡夫的境界向上進步了,向上進步的那個不是凡夫境界,不是一般的境界,是你從來沒有經驗過的事情,所以你若沒有人教授,那也是一件事。若自己多讀經論,多讀《高僧傳》,多讀古人關于靜坐的書,多讀,也是有幫助。所以我們知道,從這些修行上的事情可以知道,我們不是出現在佛在世,沒有遇見佛,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如果你拜一個大阿羅漢作師父,就沒這個問題,拜個聖人作師父、或拜佛作師父,就是沒這個問題。但是今天的佛教不是,不是那樣子。所以,末法時代的苦惱,就是這個,這是其中的一樣,其中的缺點之一。說現在是正法時代,這句話說的容易,你真實去做的時候,不是那麼回事兒。「我用功修行就是正法!」不能和正法相比,正法時代有很多的聖人,我們現在沒有聖人,所以這是困難的事情。
這是想要修止觀,預先應該准備的事情。這要看天臺智者大師的二十五方便,《摩诃止觀》裏也有,《釋禅波羅蜜》也有、《小止觀》也是有。當然,「你說這麼多的事情太麻煩了,我不修了!」這個事情是那樣,你想得個博士學位,要學多少年?你要學多少年,然後才能得博士學位?現在要辦生死大事、要轉凡成聖,你想做聖人,這件事是個小事情啊?當然,你若怕麻煩,這件事只好不做了。那麼,這一段我就說到這裏,現在我們就開始講修止觀,看怎麼樣修止觀。
「止」這個字,就是停止,或者是息止,主要就是把自己的妄想停下來,不要虛妄分別,這是一個意思。我再重說一遍,要把自己的虛妄分別都停下來,這是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把這個心安住在真理上,這是第二個意思。我看這兩個意思,要很久才能辦好、才能做好,這是兩個意思。
怎麼樣才能把我們內心的妄想停下來?我們先講這一點,怎麼樣才能停下來?我們從久遠以來,我們的習慣,心裏活動的習慣,就是非常自由的,我願意想東就想東,願意想西就想西,是沒有限製的;現在忽然間叫它不要動,這是很難的事情,是很不容易。
《大智度論》上有一句話,說這個「蛇行常曲」,蛇走路的時候是彎彎曲曲地向前走;「入竹筒中則直」,蛇若入在竹筒它就直了、它就不彎曲了。這是在《大智度論》上說這麼一個譬喻;說我們這個心,從久遠以來的活動就像蛇似的,老是彎彎曲曲的、東想西想的,現在若修止,叫它定下來,它就直了。
佛陀慈悲的智慧告訴我們怎麼樣做呢?怎麼樣做,它才能夠沒有妄想呢?佛陀告訴我們方法,要有一個所緣境。明白一點說,就是選一個注意的地方。很多的地方都可以注意,但是現在從其中選擇一個,你心就住在那裏不要動。
說是有的人靜坐,他完全不管這個事,他也可能沒學過,他沒有所緣境,說心就能夠靜下來;這句話,我相信幾分,不完全相信這句話。那麼,現在佛告訴我們,叫這個心不要東想西想,安住在一個地方,在這裏住下來。這個地方是那裏呢?佛陀說也有很多的所緣境,最通常、最普遍、大家都可能容易這樣做的所緣境,就是息。
我們這一口氣呼出去、又吸進來,這叫做息,就是用這個息作所緣境。我們這個息呼出去,「呼出去」這句話,不是你故意的,它自然的生理上自然是把這個息呼出去,它自然的又吸進來,不是你有意的,這個地方很多人都會誤會了,就是你不要有意地去推動它,它自然的呼、自然的吸。
爲什麼稱之爲「息」呢?因爲呼出去以後,它不會無窮無盡的呼,到時候就停下來了,停下來的時候,但是也沒有吸,這時候就叫做息,這叫做出息。息的時間當然是不長,然後這個氣就吸、吸進來;吸進來,吸、吸就不吸了,又沒有出,也有一個息。所以我們有兩個息,其實是有四個息,出也叫做息,出、出又不出了,一個息,這是兩個息;往裏面吸,這是一個息,吸、吸又不吸了,也沒出,這又是一個息,所以是四個息。這四個息,不靜坐的人不大感覺有這麼多的息,但是你常常靜坐,這四個息就出來了,就有四個息。
以「息」爲所緣境,就是用這四個息作你的所緣境。那麼,這四個息作所緣境,怎麼樣作法呢?佛告訴我們,這個方法就是知,你知道這個息出、知道這個息入,知道這四個息的差別,你就是知,就可以了,這件事就成功了,只是知就好。怎麼樣辦法呢?就是剛才說,你在空氣新鮮、又寂靜的地方…
《略談止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