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止觀▪P3

  ..續本文上一頁,要把這個座位預先准備好,這個座位要弄得舒服一點,或者單跏趺坐、或者雙跏趺坐都可以。如果是初開始坐,可以隨便坐;坐久了,你就單跏趺坐;單跏趺坐久了,就可以雙跏趺坐。但是我們佛法的

  

  書裏面說,女人不要雙跏趺坐,男人雙跏趺坐。女人雙跏趺坐坐久了,對身體不好,對身體的健康有點事情,你少少坐半小時也無所謂,坐久了,有點事情,所以應該是單跏趺坐,男人可以雙跏趺坐。

  

  這樣坐下來之後,初開始坐也不感覺到有什麼需要,久了的時候,這個腿會感覺到涼,所以你應該用個大毛巾包起來,包起來它就不涼。包和蓋還有點不同的,因爲你常常坐,你就會感覺到,包起來比蓋好。你若只是蓋,有的時候還有問題,這個風有時候吹到你,你腿會痛,膝蓋痛,你就不能坐了,有困難。所以若包起來,就可能會避免這些事情。

  

  還有一樣事情,就是穿的衣服寬大一點,不要太瘦。穿得寬大、輕松,輕松的時候,這個身體的感覺好一點;如果很瘦、很緊,對于靜坐還不是太好。所以應該穿寬松的衣服,坐在那裏。

  

  完全都坐好了,應該當然是端正而坐,這個眼睛應該還是合起來,眼睛還是合起來好。若是你感覺到有點昏沈,可以把眼睛睜開;如果沒有昏沈,還是合起來好。牙齒合起來也可以、不合也可以,但是口應該合起來,口應該合起來。

  

  舌抵上颚,這件事也有好處,舌抵上颚容易有口水。口水有什麼好處呢?有口水也是能幫助身體健康的。我們說返老還童,口水多容易返老還童。但是你若注意,年輕人口水多,年紀大的人口水就少;如果年紀大、口水還多,這個人一定是長壽的。你若能夠舌抵上颚,使令口水無形中加多,那不也是好嗎?若是故意地鼓弄舌頭,叫這口水多,也有可能,也是可以,不過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現在說修止觀,你只是舌抵上颚就好了。

  

  坐下來的時候,這兩個手,左手在右手的上邊,放在腿上,靠近肚子。靠近肚子比較好,若和肚子遠,也是可以,但是久了,可能會感覺有一點疲倦,靠近肚子就輕松一點,不過這都是小事情。

  

  這樣完全坐好了以後,你心裏面念兩句話,舌頭不要動,默念兩句話:「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長、知息短」。我知道這個息出了、呼出去,知道息入進來,知道息長、知道息短,因爲這個息有時候長、有時候短,也是不一樣的。或者是小孩子,或是中年人,或老年人,這個息的長短都有不同。修止觀的人修久了,它也有變化,這個息長短有變化的。你坐的時候,你先念這兩句話:「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長、知息短」,然後就坐下來,然後心就不要動,你就是知,知道這息在出、知道息在入,知道息是長、知息短,你就負責這一件事,就是知!它是出、是入、是長、是短,它自己安排,你不要管它,你只負責知,知道。

  

  《清淨道論》上說,兩夫妻去玩秋千,太太坐在秋千上,她先生坐在地面上用手一推這個秋千,這個秋千就蕩過去、也蕩過來。經過中間的時候,那邊也不看、這邊也不看,就看中間,從這裏過去了又回來、過去又回來。這就譬喻你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長、知息短,譬喻這個知,你只是負責知。你不可以不知,出也知、入也知,長也知、短也知。一直是知,就沒有妄想,所有的妄想都沒有,心就是寂靜住下來,寂靜地安住在那裏不動。這就是把所有的雜念都排除了,心裏面寂靜住,這就可以說是知了。

  

  我相信各位也會有這種經驗,什麼經驗呢?不要多分別,你不要多分別。很多的煩惱,由多分別來的。你若不分別,心裏面很平靜,沒有事;一多分別,就有事情了,很多的問題都來了,我相信各位能有這種經驗。你有了這個經驗,你的智慧就來了,「我不要去想!」這些苦惱的事情,令人心裏面不安的事情,你愈分別、愈苦惱,你心裏面不想,心裏沒有事。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很真實的、每一個人應該都有這種經驗,我不知你們同意不同意這個說法。的確是這麼回事!

  

  你若是在靜坐的時候,心裏面寂靜住,假設你坐一個鍾頭,你有半小時心裏面寂靜住,然後放腿的時候,你身體感覺到很舒服,身裏面就會很舒服。

  

  《大毗婆沙論》上說一句話,你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長、知息短,你能寂靜住的話,比你吃補藥還更好!比吃補藥對身體的健康有更大的幫助。所以,心裏面不要去分別,那些苦惱的事情,你分別它使令自己很不好,對自己有很大的傷害。但是,「我停不下來,我非想不可;某人對我對不住、怎麼怎麼,一直地非想不可!」你多靜坐練習,多練習心寂靜住,就可以,就有能力,就是不想,就可以不想!不想,你身體很安樂,因爲心裏面沒有這些煩惱的分別,心裏面很自在,身體也比較好一點;你常常思惟、憂愁、煩惱,對身體健康有傷害。

  

  所以,「我念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啊!我苦啊,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這就是救苦救難!你就是心裏面不要去想那件事。你想老半天,問題還不能解決,只是對自己苦惱。假設你練習靜坐修止的話,立刻這問題解決了,你不要去想。等到你功夫成就了,想也沒有問題,因爲想的時候,心裏面沒有苦惱,那時候可以;我們現在不可以,我們現在心裏面很多的貪、瞋、癡、慢、疑,各式各樣的煩惱,一有因緣貪瞋癡就出來了,出來了就苦惱。所以現在用止的方法,叫心不要想。

  

  但是,你要肯拿出來時間訓練自己才可以,你不肯拿出來時間,「我沒有時間!」人家打禅七的時候,「不行,我沒有時間,我不能去參加!」當然了,好,你不參加,你沒有這個訓練,到時候這苦惱事情來了的時候,你只好苦惱了,只好這樣子,沒有辦法,誰也救不了。當然,相信佛法的人,「我念觀世音菩薩」也可以、「我念大悲

  

  咒」也可以、「我念《金剛經》」也可以;但是,到那時候沒有心思念咒、也沒有心思念經,就是老想這苦惱的事情。所以,人要有幾個知心的朋友,也好一點,他來和你共同地念大悲咒、共同地念《阿彌陀經》、念《金剛經》、共同地靜坐,因爲自己也學過,這時候有可能會這樣做;若是你完全沒有訓練,不行,做不來,想要做、做不來。

  

  所以,我們學習止觀,觀先不說,學習止有很多很多的好處。另外一個好處,「我念佛,我不修止觀,我念佛」,念佛,你修止也有好處,使令你念佛的時候一心不亂,你容易一心不亂、你容易心不顛倒,對于念佛不是有幫助嗎?所以我認爲,多靜坐對于念佛也有幫助。所以念佛的時候,你也可以把佛號停下來,心裏面寂靜住,也是好。

  

  念阿彌陀佛一心不亂,應該包括兩個意思:一個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時候,沒有雜念,叫做一心不亂;一個是不念佛的時候,也是一心不亂。你不念佛的時候一心不亂,念佛的時候當然也一心不亂。你能一心不亂,心就不顛倒,這種功夫你修成了,你臨命終的時候,也是心不顛倒、也是一心不亂,那麼就容易往生阿彌陀佛國了,所以也應該這樣學習,也是應該的。這是學習止。

  

  我剛才說這個方法,當然是可以這樣子鍛煉。但是事實上,你鍛煉、你這樣學一學、你試一試,也可能有效、也可能還是無效,就是妄想還是來了。我是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長、知息短,但是妄想來了,就不知了,不知道息出、入、長、短了,就是打妄想去了,還是有這種情形,那怎麼辦呢?加上一點事情,加上什麼事情呢?就是數數,數一、二、叁、四、五的這個數,這個息的出、息的入,你在出入這個地方計數,出的時候數一,再出的時候數二,再出就數叁,四、五、六、七、八、九、十,這樣也可以,數數。

  

  但是數數這個地方又有一個問題,因爲我們這個息的一出、一入,我們的注意力,容易在鼻子這裏,容易在鼻端這裏;你一天只靜坐半小時、或者一小時,也可能沒什麼問題;若是你一天坐八小時的話,那就有問題,時間久了就是有問題。那麼怎麼辦呢?不要再注意鼻端,注意肚臍這裏。

  

  息的一出、一入,肚臍這裏就會一起、一落。息入進來的時候,肚子就膨脹起來,就起;息呼出去了,肚子就落下來了。所以你注意腹部的起落,就是息的一出一入,是一件事。所以,若數息的時候,數這個起落,也就是數息,一起、一落,你或者數落、不要數起,若數起、就不要數落。如果起也數、落也數,也可以,就是忙了一點,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一直地數,數很多的數。若只數落、而不數起,你就空閑一點,有一點空閑,也是可以。或者是經過叁個起落(叁次的起落)再數一,再經過叁個起落數二,就這樣一、二、叁、四、五、六數,也是可以的。

  

  只要你常常數,你熟悉了,熟能生巧,你就會有個方法出來,你自然會出來一些方法,就使令這個心安住在這裏不動,安住不動。

  

  但是其中有一個問題,就是男女的問題,男人似乎這個修行的事情和女人不同,我注意肚臍的起落沒有關系,但是女人不一定。若是出家的女人也好一點,在家女人還是有點問題。所以注意肚臍起落、和注意丹田,在家的女居士,年紀大的人也可以,年輕的人就有問題,所以那只好這個方法也不能用,你還是不能用這個方法。

  

  不能用這個方法,就得想別的方法,注意腳趾也可以,注意這個大腳趾。這五個腳趾頭,大腳趾大一點,這個目標顯著一點,你的注意力容易集中,也是可以。或者注意腳底、腳心也可以。你叫這個目標顯著,你心就容易住在那裏。

  

  或者是你的座位,不要坐在地面上,若長期地願意靜坐的話,(不是坐這種椅子)用木頭做這個方凳,稍微高一點,這個椅子下面有個空。空那個地方,你若會畫,可以畫一個蓮花,把這蓮花的顔色弄得顯著一點,應該白蓮花比較好,就是放在這個空這裏。你坐在座位…

《略談止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如何消除煩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