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把这个座位预先准备好,这个座位要弄得舒服一点,或者单跏趺坐、或者双跏趺坐都可以。如果是初开始坐,可以随便坐;坐久了,你就单跏趺坐;单跏趺坐久了,就可以双跏趺坐。但是我们佛法的
书里面说,女人不要双跏趺坐,男人双跏趺坐。女人双跏趺坐坐久了,对身体不好,对身体的健康有点事情,你少少坐半小时也无所谓,坐久了,有点事情,所以应该是单跏趺坐,男人可以双跏趺坐。
这样坐下来之后,初开始坐也不感觉到有什么需要,久了的时候,这个腿会感觉到凉,所以你应该用个大毛巾包起来,包起来它就不凉。包和盖还有点不同的,因为你常常坐,你就会感觉到,包起来比盖好。你若只是盖,有的时候还有问题,这个风有时候吹到你,你腿会痛,膝盖痛,你就不能坐了,有困难。所以若包起来,就可能会避免这些事情。
还有一样事情,就是穿的衣服宽大一点,不要太瘦。穿得宽大、轻松,轻松的时候,这个身体的感觉好一点;如果很瘦、很紧,对于静坐还不是太好。所以应该穿宽松的衣服,坐在那里。
完全都坐好了,应该当然是端正而坐,这个眼睛应该还是合起来,眼睛还是合起来好。若是你感觉到有点昏沉,可以把眼睛睁开;如果没有昏沉,还是合起来好。牙齿合起来也可以、不合也可以,但是口应该合起来,口应该合起来。
舌抵上颚,这件事也有好处,舌抵上颚容易有口水。口水有什么好处呢?有口水也是能帮助身体健康的。我们说返老还童,口水多容易返老还童。但是你若注意,年轻人口水多,年纪大的人口水就少;如果年纪大、口水还多,这个人一定是长寿的。你若能够舌抵上颚,使令口水无形中加多,那不也是好吗?若是故意地鼓弄舌头,叫这口水多,也有可能,也是可以,不过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现在说修止观,你只是舌抵上颚就好了。
坐下来的时候,这两个手,左手在右手的上边,放在腿上,靠近肚子。靠近肚子比较好,若和肚子远,也是可以,但是久了,可能会感觉有一点疲倦,靠近肚子就轻松一点,不过这都是小事情。
这样完全坐好了以后,你心里面念两句话,舌头不要动,默念两句话:「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我知道这个息出了、呼出去,知道息入进来,知道息长、知道息短,因为这个息有时候长、有时候短,也是不一样的。或者是小孩子,或是中年人,或老年人,这个息的长短都有不同。修止观的人修久了,它也有变化,这个息长短有变化的。你坐的时候,你先念这两句话:「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然后就坐下来,然后心就不要动,你就是知,知道这息在出、知道息在入,知道息是长、知息短,你就负责这一件事,就是知!它是出、是入、是长、是短,它自己安排,你不要管它,你只负责知,知道。
《清净道论》上说,两夫妻去玩秋千,太太坐在秋千上,她先生坐在地面上用手一推这个秋千,这个秋千就荡过去、也荡过来。经过中间的时候,那边也不看、这边也不看,就看中间,从这里过去了又回来、过去又回来。这就譬喻你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譬喻这个知,你只是负责知。你不可以不知,出也知、入也知,长也知、短也知。一直是知,就没有妄想,所有的妄想都没有,心就是寂静住下来,寂静地安住在那里不动。这就是把所有的杂念都排除了,心里面寂静住,这就可以说是知了。
我相信各位也会有这种经验,什么经验呢?不要多分别,你不要多分别。很多的烦恼,由多分别来的。你若不分别,心里面很平静,没有事;一多分别,就有事情了,很多的问题都来了,我相信各位能有这种经验。你有了这个经验,你的智慧就来了,「我不要去想!」这些苦恼的事情,令人心里面不安的事情,你愈分别、愈苦恼,你心里面不想,心里没有事。这是一个很现实的、很真实的、每一个人应该都有这种经验,我不知你们同意不同意这个说法。的确是这么回事!
你若是在静坐的时候,心里面寂静住,假设你坐一个钟头,你有半小时心里面寂静住,然后放腿的时候,你身体感觉到很舒服,身里面就会很舒服。
《大毗婆沙论》上说一句话,你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你能寂静住的话,比你吃补药还更好!比吃补药对身体的健康有更大的帮助。所以,心里面不要去分别,那些苦恼的事情,你分别它使令自己很不好,对自己有很大的伤害。但是,「我停不下来,我非想不可;某人对我对不住、怎么怎么,一直地非想不可!」你多静坐练习,多练习心寂静住,就可以,就有能力,就是不想,就可以不想!不想,你身体很安乐,因为心里面没有这些烦恼的分别,心里面很自在,身体也比较好一点;你常常思惟、忧愁、烦恼,对身体健康有伤害。
所以,「我念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啊!我苦啊,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这就是救苦救难!你就是心里面不要去想那件事。你想老半天,问题还不能解决,只是对自己苦恼。假设你练习静坐修止的话,立刻这问题解决了,你不要去想。等到你功夫成就了,想也没有问题,因为想的时候,心里面没有苦恼,那时候可以;我们现在不可以,我们现在心里面很多的贪、瞋、痴、慢、疑,各式各样的烦恼,一有因缘贪瞋痴就出来了,出来了就苦恼。所以现在用止的方法,叫心不要想。
但是,你要肯拿出来时间训练自己才可以,你不肯拿出来时间,「我没有时间!」人家打禅七的时候,「不行,我没有时间,我不能去参加!」当然了,好,你不参加,你没有这个训练,到时候这苦恼事情来了的时候,你只好苦恼了,只好这样子,没有办法,谁也救不了。当然,相信佛法的人,「我念观世音菩萨」也可以、「我念大悲
咒」也可以、「我念《金刚经》」也可以;但是,到那时候没有心思念咒、也没有心思念经,就是老想这苦恼的事情。所以,人要有几个知心的朋友,也好一点,他来和你共同地念大悲咒、共同地念《阿弥陀经》、念《金刚经》、共同地静坐,因为自己也学过,这时候有可能会这样做;若是你完全没有训练,不行,做不来,想要做、做不来。
所以,我们学习止观,观先不说,学习止有很多很多的好处。另外一个好处,「我念佛,我不修止观,我念佛」,念佛,你修止也有好处,使令你念佛的时候一心不乱,你容易一心不乱、你容易心不颠倒,对于念佛不是有帮助吗?所以我认为,多静坐对于念佛也有帮助。所以念佛的时候,你也可以把佛号停下来,心里面寂静住,也是好。
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应该包括两个意思:一个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时候,没有杂念,叫做一心不乱;一个是不念佛的时候,也是一心不乱。你不念佛的时候一心不乱,念佛的时候当然也一心不乱。你能一心不乱,心就不颠倒,这种功夫你修成了,你临命终的时候,也是心不颠倒、也是一心不乱,那么就容易往生阿弥陀佛国了,所以也应该这样学习,也是应该的。这是学习止。
我刚才说这个方法,当然是可以这样子锻炼。但是事实上,你锻炼、你这样学一学、你试一试,也可能有效、也可能还是无效,就是妄想还是来了。我是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但是妄想来了,就不知了,不知道息出、入、长、短了,就是打妄想去了,还是有这种情形,那怎么办呢?加上一点事情,加上什么事情呢?就是数数,数一、二、三、四、五的这个数,这个息的出、息的入,你在出入这个地方计数,出的时候数一,再出的时候数二,再出就数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样也可以,数数。
但是数数这个地方又有一个问题,因为我们这个息的一出、一入,我们的注意力,容易在鼻子这里,容易在鼻端这里;你一天只静坐半小时、或者一小时,也可能没什么问题;若是你一天坐八小时的话,那就有问题,时间久了就是有问题。那么怎么办呢?不要再注意鼻端,注意肚脐这里。
息的一出、一入,肚脐这里就会一起、一落。息入进来的时候,肚子就膨胀起来,就起;息呼出去了,肚子就落下来了。所以你注意腹部的起落,就是息的一出一入,是一件事。所以,若数息的时候,数这个起落,也就是数息,一起、一落,你或者数落、不要数起,若数起、就不要数落。如果起也数、落也数,也可以,就是忙了一点,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一直地数,数很多的数。若只数落、而不数起,你就空闲一点,有一点空闲,也是可以。或者是经过三个起落(三次的起落)再数一,再经过三个起落数二,就这样一、二、三、四、五、六数,也是可以的。
只要你常常数,你熟悉了,熟能生巧,你就会有个方法出来,你自然会出来一些方法,就使令这个心安住在这里不动,安住不动。
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男女的问题,男人似乎这个修行的事情和女人不同,我注意肚脐的起落没有关系,但是女人不一定。若是出家的女人也好一点,在家女人还是有点问题。所以注意肚脐起落、和注意丹田,在家的女居士,年纪大的人也可以,年轻的人就有问题,所以那只好这个方法也不能用,你还是不能用这个方法。
不能用这个方法,就得想别的方法,注意脚趾也可以,注意这个大脚趾。这五个脚趾头,大脚趾大一点,这个目标显著一点,你的注意力容易集中,也是可以。或者注意脚底、脚心也可以。你叫这个目标显著,你心就容易住在那里。
或者是你的座位,不要坐在地面上,若长期地愿意静坐的话,(不是坐这种椅子)用木头做这个方凳,稍微高一点,这个椅子下面有个空。空那个地方,你若会画,可以画一个莲花,把这莲花的颜色弄得显著一点,应该白莲花比较好,就是放在这个空这里。你坐在座位…
《略谈止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