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消除烦恼

  如何消除烦恼

  2000/07/14妙境长老宣讲于法云寺佛学院

  

  

  各位同学,各位居士:

  

  我很多年来讲开示的时候很少写稿,但是这一次在台湾,或者说是心血来潮吧!有几位同学约会在新竹福林堂,给我出个题目;这个题目不是我出的,是同学出的题目,我就把所要讲的写出来。写出来之后,又有其他的地方请我去讲开示,我还是讲这个,另外还有一个稿。我们现在在座的同学,有多少位在台湾我在讲的时候也有听过。但是这个稿我现在再重讲,我希望各位同学能够对我有所帮助;就是我讲的有些地方,不如理的地方也可以告诉我,或者你们有不同意见也可以讨论。

  

  这是一共分十一段。第一段。

  

  

  一

  

  烦恼为何义?何故欲消除?能扰乱其心,不得安乐住。发动诸恶业,令招感苦果。故一切佛子,应除灭烦恼。

  

  这第一段就是先解释什么叫做烦恼,为什么要除灭烦恼,说一个大意。烦恼,这是一句话,这句话里边有什么意义呢?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什么原因要消除烦恼?

  

  「能扰乱其心,不得安乐住」,这就是烦恼这句话的义;就是有烦恼的时候,它使令我们的心动乱,不能够安乐地住,不能够住在安乐的境界里面,使令心里面不安乐、不自在。

  

  「发动诸恶业,令招感苦果」,为什么要消除烦恼?不得安乐住,所以应该消除;同时有了烦恼,能够发动各式各样的罪过,能造很多的罪业。造了罪业,就使令我们招感苦恼的果报,令我们去受苦。「故一切佛子,应除灭烦恼」,应该灭除这个烦恼。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饿了的时候,你给我一个面包,这事我很欢喜,我容易接受。若有人告诉我:「你不应该有烦恼,你除灭你的烦恼,除灭你思想上的污染。」就不愿意接受,就是不愿意接受的。我们人是这样子。但是我们佛教徒不同于一般的人,有深一层的智慧,就是能接受这件事,就是能灭除、消除内心的烦恼。

  

  如果我们佛教徒不想灭除内心的污染、调伏内心的烦恼,这样的佛教徒,我

  

  看就是交白卷了!就是不及格了!

  

  这第一段实在就是略说。下面第二段。

  

  

  

  二

  

  欲灭诸烦恼,应作如是观:心本无烦恼,烦恼云何生?

  

  第二段说明烦恼是怎么生起的。我们想要灭除烦恼,应该知道烦恼怎么生起,然后才有办法消除。

  

  「欲灭诸烦恼」,我们若想要,你有这样的愿望、有这样的志愿消灭内心里面各式各样的烦恼。「应作如是观」,应该作这样的观察,你先这样观察,才有可能消灭烦恼。

  

  怎么样观察呢?「心本无烦恼,烦恼云何生」,我们的内心本来是没有烦恼,这是按照粗显的烦恼说,我们心里面没有什么烦恼。心里面心平气和的时候,贪心也没有、瞋心也没有,那么烦恼怎么会生起呢?

  

  

  

  生因有三种:有境界现前,深心藏种子,不如理作意。以是因缘故,烦恼得生起。

  

  「生因有三种」,烦恼怎么样会生起?这里说有三个原因,烦恼才能够生起。

  

  第一个原因是「有境界现前」,就是有一个引发烦恼的境界出现在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前面,这是所缘缘,有这个境界你才会有烦恼。如果没有这个境界,烦恼是不生起的。不管你贪心,也是要有个所缘境;瞋心,也要有个所缘境;邪知邪见、愚痴,也是要有所缘境;高慢心、疑惑心,各式各样的烦恼,就是我、我所的这些烦恼也是有所缘境的。「有境界现前」,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深心藏种子」。就是我们的心简略地说有两部分:一个是我们自己感觉到我们是有心识的,我们自己感觉自己有个明了性,自己能觉知的,这是肤浅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是深细的心,深细的心我们自己不知道;那一部分的心,通常我们说就是阿赖耶识了。在阿赖耶识微细的常相续的心里边,「藏种子」,它含藏了很多的功能,就是心生起的功能,贪心生起的功能,瞋心生起的功能,各式各样心理活动,它都是有一个功能作它的种子,它才能生起的;如果没有这个种子,它是不能生起的。譬如说阿罗汉,他断除去贪瞋痴的烦恼了;这个贪瞋痴的境界现前,阿罗汉没有贪瞋痴的烦恼,他就是没有种子的关系。

  

  「不如理作意」,第三个原因还要有不如理作意,就是不合道理的分别心,你要这样子,这个烦恼才能现起。如果你若如理作意,烦恼就不现起了。譬如说是现在有一个能令我生瞋心的境界出现,但是我忽然间观一切法空,观发动瞋心的

  

  这个境界,观察它是空无所有的,那么这个瞋心就不现起了,它就不现起。如理作意的时候,它就不现起了。譬如说修无常观,说这个人在骂我,我不高兴,我的忿怒就生起了。但是修无常观,骂我的这个人一剎那间就灭了,第二剎那的这个人没有骂我,是前一剎那那个人骂我。说我对那个人不高兴,后一剎那那个人没有骂我,我不应该对他生起瞋心,那么这样这个瞋心也应该不生起。所以用无常观也能够使令瞋心不生起,无常观也是如理作意,观一切法空也是如理作意。你若能如理作意,烦恼不生起;虽然这个人有烦恼的种子,但是如理作意的时候,烦恼种子就不现前了,烦恼种子不发生作用,瞋心就不能生起。这是三个原因。

  

  「有境界现前,深心藏种子」,一切的凡夫都是这样子。「不如理作意」,一切的凡夫都是这样子,所以都是有烦恼。但是,我们虽然是凡夫,我们有很多的烦恼种子,随时烦恼会活动,但是若有如理作意的时候,烦恼就不动。从这个地方看出来,凡夫可以修学圣道。我是有烦恼,但是如理作意的时候,烦恼就不动,所以我们还是可以修学圣道的。你如理作意,烦恼就不动。说我的贪心很大、我的瞋心很大、高慢心也很大、疑惑心也很大、我我所也是很大的,那怎么能够修学圣道呢?能!你如理作意的时候,一切烦恼它不动,那么你就可以修学止观了。所以有如理作意,这是我们一切的凡夫修学圣道的一个功能性、一个因缘。

  

  「以是因缘故,烦恼得生起」,因为「有境界现前,深心藏种子,不如理作意」,这是三个因缘;三个因缘,所以烦恼才会生起。「有境界现前」,这个是所缘缘,「深心藏种子」是因缘,「不如理作意」是增上缘,当然这里面次第缘也在内了,就是四缘生诸法。有这个因缘,所以烦恼才会活动。这是简略、简要地说出来烦恼生起的原因。

  

  下面第三段。

  

  

  

  三

  

  内心作意时,无明慧为导,则不能如理,观察于彼事,故引发烦恼,造作诸罪业,因业生苦果。

  

  这上面特别提到不如理作意。「内心作意时」,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遇见色声香味触法的所缘缘的时候,所缘境的时候,心就会动。作意心所是什么意思呢?作者起也,能发起你的心,让你的心到那个境界去,认识去。引心趣境,叫做作意。

  

  内心在作意的时候,「无明慧为导」,我们一般人没有般若的智慧作前导,没有般若智慧。我们没有读《金刚经》、没有读《瑜伽师地论》、我们没有读《中观论》、没有读《大智度论》,没有学习佛法。没有学习佛法的人,他就得不到佛法

  

  的智慧,没有智慧作前导。这个智慧作前导就是如理作意。我们内心作意的时候,没有智慧作前导,就是没有如理作意。

  

  「则不能如理,观察于彼事」,我们就不能够有佛法的智慧去观察所缘境的真实相,不知道怎么观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也可能把《金刚经》背下来了,也可能没有背下来,可能这个偈子是背下来了,但是不能用,你就不能作如是观。不能作如是观,那等于就是用不上,不能这样子去观察彼事,那就是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就是认为这是真实的,「你怎么可以骂我?你怎么可以冤枉我?」就会各式各样不如理的分别。「这是可恨的,这是可爱的」,各式各样的虚妄分别。这样子分别,这样的不如理作意就引发出来各式各样的烦恼了。

  

  「造作诸罪业」,烦恼生起了,就做错误的事,罪过就会生起。「因业生苦果」,这样说呢,有了烦恼就会造业,造业会生苦果。

  

  我们若作如是观的时候,苦果由业生起,这个罪业是由烦恼生起的,所以我们若不愿意受苦果,应该断除烦恼。你若这样思惟,就知道心里面生烦恼是不对的。你若静坐的时候,你就这样思惟,你就对于烦恼的相貌认识得会深刻。内心里面一生出烦恼,你立刻就会觉悟:「唉呀!我现在生了烦恼了!」那么就有可能会停下来非理的作意,引起如理作意,就可能。如果烦恼生起了还不知道,生烦恼已经五分钟了还不觉悟,生烦恼三十分钟了还不觉悟,这也就看出来没有修止观的关系。

  

  常常修止观的人,得圣道还是有可能会生烦恼,但是很快会觉悟。所以你说你修止观很相应,来考验考验你,就是随时不必讲道理,「你怎么这样子懈怠!」就这样诃斥诃斥,看你怎么反应就知道了。你说你去静坐了,你说你怎么修止观是相应了,我们弄一个止观的记录,你写得很好,那么考验考验你,立刻就知道你是不是说谎话了,你不能够覆蔽,不能隐覆,隐覆不住的。

  

  这是第三段,说到没有智慧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够如理作意观察诸法真实相、调伏烦恼,所以就现出来种种的罪过,这样子。下面第四段。

  

  

  

  四

  

  如佛在世时,大众集会中,忽来一狮子,佛因说偈曰:不明达正法,愚者轮回长。

  

  下面举一个例子。举一个不如理作意,生烦恼的一个例子。

  

  「如佛在世」的「时」候,「大众集会中」,这是在《大智度论》里边说的…

《如何消除烦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七觉支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