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消除烦恼▪P2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故事。而这个偈子:「不明达正法,愚者轮回长」,前面还有两句,「不眠者夜长,

  

  疲倦者道长,不明达正法,愚者轮回长」,这是《法句经》上的偈子。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次在大众说法的时候,来了一个狮子。这个狮子就坐在佛的旁边也听佛说法,有这么一回事。佛就说四句话:「不眠者夜长」,不睡觉的人,就是失眠的人,就感觉夜间很长。如果是不失眠的人,一觉睡到大天亮,不感觉夜长。「疲倦者道长」,走路的时候,感觉疲倦的时候,就感觉道路很长,实在还是那么长,并不是特别长。若身体特别健康的人,他走路很轻快,也不感觉路途很远,若是疲倦了就感觉路途很远,这是心理的作用。

  

  前两句是怎么回事情呢?是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六年了,才回到祖国去,回到迦毗罗卫国。回到祖国的时候,净饭王看见佛的这些弟子,多数是外道、修苦行的人随佛出家,得阿罗汉了。表面上看修苦行的人,可能是瘦一点吧,也可能是面貌太阳晒得黑了。看佛是大相好光明,佛周围的弟子那样子,就是那么样的境界,净饭王感觉到不庄严,所以就下令净饭王他的这些兄弟中、这些王子出家。王子出家了以后,佛就是命令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领他们到王舍城去教导他们,教导他们修学圣道;就离开了迦毗罗卫国,离开家远一点。

  

  这些王子出家以后;他在家的时候,出门的时候坐车,吃得很饱,胃口也很健康。吃得很饱,睡觉睡得很多,也不感觉夜长,也不感觉道长。出家以后呢,不能坐车了,出去乞食的时候要徒步走了。又是日中一食,吃饭少了,夜间也没有那么多的觉睡了,所以是「不眠者夜长」。出去乞食的时候徒步走,「疲倦者道长」,说到这两句话。

  

  那么第三句、第四句:「不明达正法,愚者轮回长」,就指这个狮子说的。这个狮子是怎么回事呢?是在毗婆尸佛的时代。毗婆尸佛到释迦牟尼佛的时候是九十一劫,这么长远的时间。在那个时候,毗婆尸佛出现世间的时候,和释迦牟尼佛也是一样,就是到处说法教化众生。当时有个婆罗门是特别有学问的人,声望很高,国王大臣、一般的人民都是很敬重他的,很多的年轻人跟他读书的,他到什么地方都受到人家的尊重的。他听说毗婆尸佛出世宣扬正法,宣扬什么正法?他也愿意来听一听,所以也就到毗婆尸佛这里来。但是到这儿来的时候,这些人都注意地听佛说法,没有看见他来,就不知道;而他到什么地方都习惯了人家对他恭敬,到这儿来的时候,没有人睬他,所以他心里面忿怒了,他就是骂当时法会大众的人。当然法会大众的人是出家人多,他就骂出家人是秃驴,就是骂了这么一句话;这个忿怒,骂了这么一句话就走了。这个婆罗门就这样子不如理作意,造了这样的口业,由瞋心说出这么一句话来,他以后死掉了就做了狮子,一直到释迦牟尼佛还做狮子,九十一劫做狮子,死了以后做狮子,死了以后还做狮子,做了这么长远。

  

  这两句话就是说他,「不明达正法」,这个人糊涂造了恶业,不明白真理。他就是糊涂,由这一句话,制造了、创造了九十一劫狮子的生死,就这一句话创造出来的。「愚者轮回长」,这轮回是你自己创造的,不然是没有轮回的。「不明达正法,愚者轮回长」,那么这件事就是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没有智慧为导,不如理作意,所以引发烦恼造作罪业,就是「因业生苦果」,就是不如理作意就有烦恼,有烦恼就会有这么多的苦果。这是举这么一个不如理作意的苦果的例子。

  

  

  

  又如战国时,魏惠王将军,庞涓害孙膑,马陵道边树,万弩俱发时,庞涓自刎死。

  

  这又举一个不如理作意的例子。战国的时候,春秋战国,战国在春秋之后。战国的时候,「魏惠王将军」,魏惠王就是孟子见梁惠王──就是那个惠王。他建都在大梁,所以就叫做梁惠王,实在他国号叫魏,是魏国。魏惠王他下面有一个将军,就是庞涓。庞涓和孙膑是同学,因为大家在一起读书,他就知道孙膑的才华比他高。他知道这个事情,心里面就是不舒服,那么他就先离开了老师,也就离开了孙膑,到了魏国,见到梁惠王;他们这个因缘具足,就是做了将军。

  

  做了将军之后,孙膑知道他的同学在魏惠王那里做了将军,他也想要来见见这个同学,找点事情做。找点事情做的时候,庞涓心里面不高兴他这个同学,但是表面上还是很亲热的。他就在梁惠王那里推荐他,梁惠王就封他为客卿。后来孙膑,孙膑是齐国人,不是魏国的人,就和齐国的人──他家里面的亲戚有了来往,那么庞涓就抓住了这件事,向魏惠王说:「他是齐国人,他现在是忠于齐国,来我们魏国来做间谍的,这个事情我们要怎么样处理他呢?」梁惠王说:「你看怎么办呢?」「这样就由我来处理了。」

  

  于是乎他就把孙膑的膝盖骨割掉了,就砍掉了;也有的地方说是把两个脚砍掉了。砍掉了那就是站不起来了,走路是要爬着走了。这个时候,等到慢慢地这个腿、这个疮好了,就是爬着走路,不能站起来。孙膑本来是很聪明的人,但是这时候还不明白,不知道庞涓是害他。庞涓就对他说:「听说你的祖先,孙子有兵法十三篇,能不能够写出来给我读一读呢?」孙膑也就同意了。他有时候精神好就写,那个时候可能是用竹子、用刀来刻字,可能不是用笔写字;精神好就写一点,精神不好就不写,于是写得很慢。

  

  这一天正在写的时候,来侍奉他的工人说:「孙先生!你在做什么?」孙膑就照实一说。这个工人就说:「你大约什么时候写完?」他说:「唉呀!我写得很慢,可能要多久多久写完。」这工人说:「你若是慢一点写完,你还能多活几天。」这工人就走了。孙膑这一下子明白了,才明白这个意思。从这以后,他不写了。他

  

  就装神经病,各式各样神经的境界,就是完全精神不正常了。而庞涓呢,一看见孙膑精神不正常了,心里还疑疑惑惑的,那么就是拿大粪给他吃,孙膑就吃大粪;你看孙膑吃了多少苦头。然后有的时候就从屋子里面爬出去,到猪圈里去睡觉,有时候就爬到街上去睡一宿,然后再爬回来,就是这样子。后来这件事传出去以后,齐国的使臣到魏国来的时候,就偷偷地把孙膑放在车上,就带回到齐国去了。带回齐国去了。

  

  庞涓就是野心很大,他最初好象是侵略韩国,后来又去侵略赵国。韩国和赵国都求救于齐国。韩国我们先不说,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国是齐昭王是谁【按:此时应为齐威王。】,就派这个大将军──就请孙膑做大将军。孙膑说:「我是个残废的人,做大将军让人耻笑,你还是请谁做大将军,我做参谋好了。」那么大将军就调动军队,要来救赵国的时候,就和孙膑商议这个战争怎么打法。孙膑说:「我们不到赵国去,我们直接到「梁」国去【按:「围魏救赵」,魏国首都「大梁」】。这个时候庞涓自然是回来了,赵国就没有事了。」那么就这样子做了。到了魏国的时候,孙膑又出了主意,如此如此这样做。

  

  这样做,这时候庞涓也很快地得到消息,就从赵国就回到他的祖国,回到魏国来。回到魏国来,就注意齐国军队的情形。第一天(那是古代的时候,都是落后的境界嘛!军队要吃饭,都是一个灶一个灶地烧饭),他一看,有十万灶,有十万个烧饭的地方。哎呀!看出军队很多。等到第二天看,只有五万灶,第三天看有三万灶,庞涓就欢喜了:「我知道齐国人胆小,这才三天一半多的人都跑了。」

  

  所以这时候庞涓下令,选军队里面的精兵向前追,追到一个地方的时候,前面有很多木头,烂木头堵住去路。堵住去路的时候,又看见旁边有棵树,这时候太阳还没有落,要落了,光线不是那么亮了,就看树那个地方有点白,那个地方隐隐忽忽地好象有几个字,庞涓就到那个字那里一看。那几个字是蜂蜜写的字,蚂蚁都爬上去了,那上写:「庞涓死于此树,庞涓死于此地」,这么几个字。他一看的时候明白了,来不及了。这个时候两边孙膑埋伏的军队,「万弩俱发时」,大家用箭来射,庞涓这时候自杀了,「庞涓自刎死」。

  

  这件事也是不如理作意,庞涓,这明白地说就是嫉妒孙膑的才华,只要杀掉他,那么天下只有他第一了,他的意思是这样,结果他还是被孙膑杀害了。这个不如理作意,这个嫉妒障碍就是有这个问题。

  

  当然我们读《史记》,也看出来鲍叔牙和管仲的事情,鲍叔牙也是知道管仲的才华比他高,而鲍叔牙不嫉妒管仲,反倒把他介绍给齐什么王【按:为齐桓公】,叫做小白。这个时候让他做相,而鲍叔牙不做相,这看出来鲍叔牙不嫉妒,而管仲也非常感觉到鲍叔牙真是朋友,真实是好朋友;这在《论语》上也提到这件事。

  

  那就和庞涓和孙膑的情形完全不同。

  

  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完全是有不同的,这里面举这个例子,这也是不如理作意,所以嫉妒障碍不好,这是一个例子。

  

  

  

  又如楚平王,信谗害伍奢,十年来吴师,鞭尸报父仇。

  

  这又举个例子,举得太多了,举这个例子。楚平王,楚平王这个时候可能是春秋时代。楚平王「信谗害伍奢」,我还是把它说明白。楚平王的儿子是太子建,这个名字。太子建的老师就是伍奢,伍奢是太子建的老师,还有个费无忌也是太子建的老师;伍奢是太傅,费无忌是少傅。太子建和少傅的感情不太好,和伍奢的感情好一点。而这时候楚平王感觉他的太子,他的儿子年纪到了,应该娶妻了,那么就派费无忌到秦国去娶妻。

  

  费无忌到了秦国去,就是选择了一个秦女。选择一个秦女,选好了,就回到楚国来,但是费无忌先回到楚国的首都去见楚平王,就说:「秦女特别好,不妨王自己娶了,另外再给太子找一个女人。」就这样说。那么楚平王就接受了这个建议,他就自己娶秦女为妃…

《如何消除烦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七觉支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