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七觉支讲记》
1997/04/19于加州南湾菩提学会
刚才王居士对我的赞叹,我是不敢接受的,实在我没有修行。七觉支的确是在佛教徒学习佛法上来说,的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这样子去学习、去修行的。但是在正式讲七觉支之前,我想讲《法句经》上的一个颂,做一个序文也可以。
《法句经》上这个颂是说:「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这个颂也是有一个缘起的。就是佛在世的时候,有新出家的老比丘,年纪很大了才出家。这四位老比丘在一个房间里面谈话,他们谈话谈一些世间上的事情,谈谈的就大笑起来了。这时候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天耳遥闻,就屈伸臂顷就到他这个房间里来了,说是「你们笑什么?」那么这四位老比丘,也就如此如此地、很坦白地向佛报告了,佛就说这四句话。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我们世间上的人,是长时期地在大火里边燃烧。像《法华经.譬喻品》,在一个起火的房子里边生存的人,在猛火里面被燃烧的人,他有多么痛苦!何喜何可笑?世间上有什么事情值得你喜乐的?你还要去笑!你应该赶紧地从这个猛火里边跑出来才对嘛!应该是这样子。这个火是什么火呢?就是我们内心里面的烦恼火,贪、瞋、痴、慢、疑,各式各样的邪知邪见,乃至到这个老病死,很多的痛苦,无常大火,都是火。我们人就在这样的火里边被燃烧,我们应该积极地去寻求解脱一切火、解脱一切苦的法门,应该做这件事。何喜何可笑?
「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幽暗之所蔽」这句话,就是在一切火里边,根本的火,根本的大火是什么呢?「幽暗」,就是黑暗,就是我们的无明,我们没有智慧,我们执着一切的事物,我们内里边的眼耳鼻舌身意,外边的色声香味触法,乃至眼识乃至意识,我们都认为是真实的。眼所见的、耳所闻的、心所想的,我们都认为是真实的,这个真实的思想就是无明,它是根本的大火,一切的苦恼都是从这里来的。我们一切的人,在这样的无明黑暗里面生活,被这个无明所蒙蔽,我们举心动念,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被无明蒙蔽,就是被这个火所燃烧。这个无明在蒙蔽我们,「何不求光明?」你怎么不积极地努力,希求得到光明,破除去无明,破除去这一切的火呢?从火里面逃出来呢?笑什么呢?佛是用这四句话诃斥他们几个人。
我们现在所要学习的七觉支,就是光明。「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一切的佛教徒,不管是出家的佛教徒、在家的佛教徒,我们经过长时期地学习佛法,当然我们会知道一些佛法的。通常说,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这个世间法,就是所谓人天的善法,或者是把色界、无色界的禅定也包括在内,我们应该学习善法,这是属于世间善法。出世间的三乘圣道,这是出世间的善法。出世间的善法,有四种:教、行、理、果,有这四种法。
「教」,就是佛菩萨的法语,教导我们、使令我们由迷而悟、由迷而觉,这一部分的佛法是教法,就是语言文字的佛法。第二种是「行」,就是根据佛说的法语去修行的,这一部分的法叫做行法。「理」,就是佛所讲解的宇宙人生的真理,这个第一义谛的道理,这是单独提出来这一法。第四种就是「果」,三乘圣人他经过长时期的修行所成就的圣道,或者阿罗汉果、辟支佛果、无上菩提、无量功德,这是果法。现在我们要学习的七觉支是属于「行」法(教、行、理、果里边的行法)。
我们通常在集会上介绍佛法的时候,多数是介绍一些世间的善法,其中有多少出世间的佛法,多数是这样的内容。现在我们要学习的七觉支,它纯是属于出世间的佛法,而又是属于行法,属于修行的事情,这是有一点特别,和一般的学习佛法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但是这回这个题目的选择,不是我个人的意思,是请法人的意思。这可见各位同学是想要发心修学圣道了,所以选择这个题目。这也可见多少年来的学习,非常的有进步。
七觉支:就是念、择、进、喜、轻安、定、舍这七法。这七法是三十七道品里边的一部分。可是三十七道品一共是分七科: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一共是分七科。这七科并不是个别独立的,这七科是一回事。是修学圣道的人,从四念住开始、一直到八正道,这修行的事情才圆满了,它不是个别独立的。所以说七觉支,也就等于是三十七道品,说四念住也等于是三十七道品,其中的内容是互相关联的。
当然我们在《阿含经》里面也会看见对于三十七道品的介绍、对于三十七道品的说明;在其它的经论里面也是有,《瑜伽师地论》说得是更详细,《大智度论》也是有,很多的经论都有介绍,可是《瑜伽师地论》说得是详细。现在我们若是去认识什么是七觉支,也等于是全面地要学习三十七道品了。
其中有一样应该先说明的,七觉支在三十七道品里面来说,它是说修学四念处的人,到七觉支这个时候,已经得圣道了,到七觉支这个地方得圣道了。如果他是声闻人的话,就是得初果了;如果他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就是得无生法忍了。这三十七道品,是通于三乘圣道,不只是声闻人这样修行,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也是要这样修行的,所以它是通于三乘圣人的圣道的。
不过其中呢,若是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他就不是菩萨。他若发出离心,修三十七道品,那就是属于声闻人;发无上菩提心,那就是菩萨,菩萨的修行法门。所以从这里来说,我们若是愿意这样子学习佛法,愿意这样修行的时候,要发出离心、要发无上菩提心为前导的。如果没有发出离心、也没有发无上菩提心,那就是不合格,那是不及格了。若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一定也有出离心,有出离心未必有无上菩提心。所以,要修学七觉支,你一定要发出离心、或者是发无上菩提心的,这是个先决条件。
我们现在就开始介绍七觉支。七觉支里边,第一个就是「念觉支」。觉支这个「觉」是什么呢?就是凡夫开始修行,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忽然间得到圣人的智慧了,叫做「觉」。这个觉是圣人的智慧,就是我们通常说发菩提心那个「菩提」。菩提也就是翻个觉,或者是翻一个清净的智慧。这个清净的智慧,初果须陀洹就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是有,乃至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也是有,它是共有的一种胜德(殊胜的功德)。这个觉,我们通常说,譬如人在睡觉,睡醒了也称之为觉;睡觉的时候做梦,从梦里醒过来了,也正有这样的意义。就是我们在生死大梦里边,忽然间醒过来了,得到圣人的光明的智慧了,所以叫做觉。我们成就这个觉,不是一样事就可以成就的,所以叫七觉支,有七分,七样事,这七个条件都具足了,那么你就得到这个觉了,所以叫七觉。这个七觉支,「支」就是一分一分的叫支,一共有这么七分。这是说这个名字,这个法门的名称。
第一个就是「念觉支」。「念」这个字,譬如说我们念佛也是说这个念,念经也是说这个念(不需要用那个口,就是今心这个念)。这个「念」,在佛法里边的定义,是明记不忘的意思,就是我学习的佛法,我现在要用,它就能在我的心里面,很分明地、很明了地显现出来,这就叫做「念」。如果说是我学是学过了,我现在要用,想不起来了,那就是没有念,就是忘了,忘了那就不是念。现在说念,就是很分明地显现出来,叫做念。
我们小小地举一个例子,我们就说修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是个法门。这个法门,观身不净的情况是什么样子?观受是苦是怎么回事?观心无常又是怎么回事?观法无我又是怎么回事?你若想要这样修行的时候,你忘了,就是没有念的这一分功德了。如果没有忘,就是观身不净的相状,在你心里面很分明地显现出来,然后你按照显现出来的情况去观察,所以叫做念。
佛法里边,「念」这个心所法还是非常的重要,不管你修那一个法门,你都要有这个念的。没有这个念,你怎么修呢?不会修了。这个念是很重要的。说我要学习金刚般若法门,我按照金刚般若法门去修行,也一定要有这个念,也是要有念,也要把金刚般若法门在你心里面很分明地显现出来,一定要这样子。譬如说,我要学习《法华经》、我要学习《华严经》,也是一样,你先要有念的这个条件。
那么现在这里说这个念,七觉支里边这个念,要出现什么事情呢?在心里面很分明地显现出来什么?就是四念住,就是身、受、心、法这四样事。这四样事在自己的心里面要分明地显现出来,当然可以前后的次第。如果你这时候先修身念住,那么身念住的情况在心里面现出来,然后你就按照那个次第,一样一样地去观察。当然这观察的方法,我们通常说观身不净,那么你就按照不净的次第去观察。如果你要用《金刚般若经》的法门去观察,观身是毕竟空的,那就是毕竟空这个教,就是这个法语,佛说的这个法语,和法语里面所表达的意义,一个能诠的文、一个所诠的义,你在心里面要现出来,然后去观察,就是这样意思。身是这样子,受、心、法都是这样子。这个念就表示这个意思。
我刚才说过,到了七觉支这个时候,是由前面的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这五个阶段的修行,到这个时候成就了,才有这个念。这是圣人的境界了,不是我们这个散乱、浮动、污浊的境界,不是这种境界,所以这是一个已经有成就了的一种圣境、他的念。这样子说呢,如果我们没有修四念住,那感觉这个念对我们距离得很远!这是念的意思。
第二个是「择」,叫择法觉支。择这个字,是选择的意思。譬如说这里面有一堆黄豆、豆子,豆子里面也有其它的沙子、石头、或有其它的什么东西,你看一看,我只要黄豆,其它的那些沙子、石头不要,我把它捡出去、丢掉它;这个择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现在在修行人来说,这个择是什么?就是智慧。用智慧去观察,去观察它…
《七觉支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