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師《七覺支講記》
1997/04/19于加州南灣菩提學會
剛才王居士對我的贊歎,我是不敢接受的,實在我沒有修行。七覺支的確是在佛教徒學習佛法上來說,的確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該這樣子去學習、去修行的。但是在正式講七覺支之前,我想講《法句經》上的一個頌,做一個序文也可以。
《法句經》上這個頌是說:「常在燃燒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這個頌也是有一個緣起的。就是佛在世的時候,有新出家的老比丘,年紀很大了才出家。這四位老比丘在一個房間裏面談話,他們談話談一些世間上的事情,談談的就大笑起來了。這時候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天耳遙聞,就屈伸臂頃就到他這個房間裏來了,說是「你們笑什麼?」那麼這四位老比丘,也就如此如此地、很坦白地向佛報告了,佛就說這四句話。
「常在燃燒中,何喜何可笑?」我們世間上的人,是長時期地在大火裏邊燃燒。像《法華經.譬喻品》,在一個起火的房子裏邊生存的人,在猛火裏面被燃燒的人,他有多麼痛苦!何喜何可笑?世間上有什麼事情值得你喜樂的?你還要去笑!你應該趕緊地從這個猛火裏邊跑出來才對嘛!應該是這樣子。這個火是什麼火呢?就是我們內心裏面的煩惱火,貪、瞋、癡、慢、疑,各式各樣的邪知邪見,乃至到這個老病死,很多的痛苦,無常大火,都是火。我們人就在這樣的火裏邊被燃燒,我們應該積極地去尋求解脫一切火、解脫一切苦的法門,應該做這件事。何喜何可笑?
「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幽暗之所蔽」這句話,就是在一切火裏邊,根本的火,根本的大火是什麼呢?「幽暗」,就是黑暗,就是我們的無明,我們沒有智慧,我們執著一切的事物,我們內裏邊的眼耳鼻舌身意,外邊的色聲香味觸法,乃至眼識乃至意識,我們都認爲是真實的。眼所見的、耳所聞的、心所想的,我們都認爲是真實的,這個真實的思想就是無明,它是根本的大火,一切的苦惱都是從這裏來的。我們一切的人,在這樣的無明黑暗裏面生活,被這個無明所蒙蔽,我們舉心動念,無論什麼時候,都是被無明蒙蔽,就是被這個火所燃燒。這個無明在蒙蔽我們,「何不求光明?」你怎麼不積極地努力,希求得到光明,破除去無明,破除去這一切的火呢?從火裏面逃出來呢?笑什麼呢?佛是用這四句話诃斥他們幾個人。
我們現在所要學習的七覺支,就是光明。「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一切的佛教徒,不管是出家的佛教徒、在家的佛教徒,我們經過長時期地學習佛法,當然我們會知道一些佛法的。通常說,有世間法、有出世間法。這個世間法,就是所謂人天的善法,或者是把色界、無色界的禅定也包括在內,我們應該學習善法,這是屬于世間善法。出世間的叁乘聖道,這是出世間的善法。出世間的善法,有四種:教、行、理、果,有這四種法。
「教」,就是佛菩薩的法語,教導我們、使令我們由迷而悟、由迷而覺,這一部分的佛法是教法,就是語言文字的佛法。第二種是「行」,就是根據佛說的法語去修行的,這一部分的法叫做行法。「理」,就是佛所講解的宇宙人生的真理,這個第一義谛的道理,這是單獨提出來這一法。第四種就是「果」,叁乘聖人他經過長時期的修行所成就的聖道,或者阿羅漢果、辟支佛果、無上菩提、無量功德,這是果法。現在我們要學習的七覺支是屬于「行」法(教、行、理、果裏邊的行法)。
我們通常在集會上介紹佛法的時候,多數是介紹一些世間的善法,其中有多少出世間的佛法,多數是這樣的內容。現在我們要學習的七覺支,它純是屬于出世間的佛法,而又是屬于行法,屬于修行的事情,這是有一點特別,和一般的學習佛法的內容是不一樣的。
但是這回這個題目的選擇,不是我個人的意思,是請法人的意思。這可見各位同學是想要發心修學聖道了,所以選擇這個題目。這也可見多少年來的學習,非常的有進步。
七覺支:就是念、擇、進、喜、輕安、定、舍這七法。這七法是叁十七道品裏邊的一部分。可是叁十七道品一共是分七科: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一共是分七科。這七科並不是個別獨立的,這七科是一回事。是修學聖道的人,從四念住開始、一直到八正道,這修行的事情才圓滿了,它不是個別獨立的。所以說七覺支,也就等于是叁十七道品,說四念住也等于是叁十七道品,其中的內容是互相關聯的。
當然我們在《阿含經》裏面也會看見對于叁十七道品的介紹、對于叁十七道品的說明;在其它的經論裏面也是有,《瑜伽師地論》說得是更詳細,《大智度論》也是有,很多的經論都有介紹,可是《瑜伽師地論》說得是詳細。現在我們若是去認識什麼是七覺支,也等于是全面地要學習叁十七道品了。
其中有一樣應該先說明的,七覺支在叁十七道品裏面來說,它是說修學四念處的人,到七覺支這個時候,已經得聖道了,到七覺支這個地方得聖道了。如果他是聲聞人的話,就是得初果了;如果他是發無上菩提心的人,就是得無生法忍了。這叁十七道品,是通于叁乘聖道,不只是聲聞人這樣修行,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也是要這樣修行的,所以它是通于叁乘聖人的聖道的。
不過其中呢,若是沒有發無上菩提心,他就不是菩薩。他若發出離心,修叁十七道品,那就是屬于聲聞人;發無上菩提心,那就是菩薩,菩薩的修行法門。所以從這裏來說,我們若是願意這樣子學習佛法,願意這樣修行的時候,要發出離心、要發無上菩提心爲前導的。如果沒有發出離心、也沒有發無上菩提心,那就是不合格,那是不及格了。若發無上菩提心的人,一定也有出離心,有出離心未必有無上菩提心。所以,要修學七覺支,你一定要發出離心、或者是發無上菩提心的,這是個先決條件。
我們現在就開始介紹七覺支。七覺支裏邊,第一個就是「念覺支」。覺支這個「覺」是什麼呢?就是凡夫開始修行,到這個階段的時候,忽然間得到聖人的智慧了,叫做「覺」。這個覺是聖人的智慧,就是我們通常說發菩提心那個「菩提」。菩提也就是翻個覺,或者是翻一個清淨的智慧。這個清淨的智慧,初果須陀洹就有,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都是有,乃至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也是有,它是共有的一種勝德(殊勝的功德)。這個覺,我們通常說,譬如人在睡覺,睡醒了也稱之爲覺;睡覺的時候做夢,從夢裏醒過來了,也正有這樣的意義。就是我們在生死大夢裏邊,忽然間醒過來了,得到聖人的光明的智慧了,所以叫做覺。我們成就這個覺,不是一樣事就可以成就的,所以叫七覺支,有七分,七樣事,這七個條件都具足了,那麼你就得到這個覺了,所以叫七覺。這個七覺支,「支」就是一分一分的叫支,一共有這麼七分。這是說這個名字,這個法門的名稱。
第一個就是「念覺支」。「念」這個字,譬如說我們念佛也是說這個念,念經也是說這個念(不需要用那個口,就是今心這個念)。這個「念」,在佛法裏邊的定義,是明記不忘的意思,就是我學習的佛法,我現在要用,它就能在我的心裏面,很分明地、很明了地顯現出來,這就叫做「念」。如果說是我學是學過了,我現在要用,想不起來了,那就是沒有念,就是忘了,忘了那就不是念。現在說念,就是很分明地顯現出來,叫做念。
我們小小地舉一個例子,我們就說修四念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是個法門。這個法門,觀身不淨的情況是什麼樣子?觀受是苦是怎麼回事?觀心無常又是怎麼回事?觀法無我又是怎麼回事?你若想要這樣修行的時候,你忘了,就是沒有念的這一分功德了。如果沒有忘,就是觀身不淨的相狀,在你心裏面很分明地顯現出來,然後你按照顯現出來的情況去觀察,所以叫做念。
佛法裏邊,「念」這個心所法還是非常的重要,不管你修那一個法門,你都要有這個念的。沒有這個念,你怎麼修呢?不會修了。這個念是很重要的。說我要學習金剛般若法門,我按照金剛般若法門去修行,也一定要有這個念,也是要有念,也要把金剛般若法門在你心裏面很分明地顯現出來,一定要這樣子。譬如說,我要學習《法華經》、我要學習《華嚴經》,也是一樣,你先要有念的這個條件。
那麼現在這裏說這個念,七覺支裏邊這個念,要出現什麼事情呢?在心裏面很分明地顯現出來什麼?就是四念住,就是身、受、心、法這四樣事。這四樣事在自己的心裏面要分明地顯現出來,當然可以前後的次第。如果你這時候先修身念住,那麼身念住的情況在心裏面現出來,然後你就按照那個次第,一樣一樣地去觀察。當然這觀察的方法,我們通常說觀身不淨,那麼你就按照不淨的次第去觀察。如果你要用《金剛般若經》的法門去觀察,觀身是畢竟空的,那就是畢竟空這個教,就是這個法語,佛說的這個法語,和法語裏面所表達的意義,一個能诠的文、一個所诠的義,你在心裏面要現出來,然後去觀察,就是這樣意思。身是這樣子,受、心、法都是這樣子。這個念就表示這個意思。
我剛才說過,到了七覺支這個時候,是由前面的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這五個階段的修行,到這個時候成就了,才有這個念。這是聖人的境界了,不是我們這個散亂、浮動、汙濁的境界,不是這種境界,所以這是一個已經有成就了的一種聖境、他的念。這樣子說呢,如果我們沒有修四念住,那感覺這個念對我們距離得很遠!這是念的意思。
第二個是「擇」,叫擇法覺支。擇這個字,是選擇的意思。譬如說這裏面有一堆黃豆、豆子,豆子裏面也有其它的沙子、石頭、或有其它的什麼東西,你看一看,我只要黃豆,其它的那些沙子、石頭不要,我把它撿出去、丟掉它;這個擇就是這個意思。
那麼,現在在修行人來說,這個擇是什麼?就是智慧。用智慧去觀察,去觀察它…
《七覺支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