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想究竟是身罰重、是意罰重?」佛舉這個例問了他。
其中佛又說一件事,佛說:「現在這個大城市,人很多,一個人若拿刀去殺這個人,要多少天才能殺死這麼多人?」他說:「那要很久,要很久才能把這些人都殺死。」「若是一個人有禅定的功夫,他若是把這麼多人殺死,要多少時間?」他說:「那不需要很久,他一動念就好了。有禅定的這種神仙,他坐在那裏,他也不需要用手、也不需要用刀,他就心裏一動,這些人就都死掉了。」他說完,佛說:「你想一想再說,是身罰重、是意罰重?」
從這件事看出來,這個神仙、有神通的人,就是因爲有禅定的關系,他有禅定,這當然一定是要色界初禅乃至四禅,未到地定還不行。有禅定的人,他心的力量非常大。所以我們若是想要得到佛法裏邊般若的光明的智慧,你若得了禅定以後,你容易成就。你想要成就般若的光明、聖人的菩提、叁乘聖道,容易,比較容易。你若是沒有得禅定,心裏面是散亂分別,難。你散亂分別心,你也去觀一切法空、觀這色受想行識無我無我所、觀一切法空,不行。別人罵你,你就會煩惱,你照樣不能降伏煩惱。若是得到未到地定以上,得到色界初禅以上,那就不同,完全不一樣。
說個譬喻,譬如說這個刀是很利的,但是若有力量的大人拿這刀,就有用;如果小孩子,兩叁歲小孩子,他的作用就輕,因爲他沒有力量,他拿刀子去砍的時候,沒有力量。所以刀雖然利、很銳利,但是也要有力量的人,才能用那個刀。佛法說的般若的光明,是不可思議,但是要有禅定的幫助,我們凡夫逐漸、逐漸地才能得聖道。
所以這個念、擇,這個擇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它不是孤起地、單獨地發生作用,它要有定作依止處,才能夠得聖道。剛才說這個四念住,這是一個法門。你要在奢摩他裏邊,有念的力量,把這個法門現出來,然後用毘缽舍那去觀,慢慢、慢慢才能成就的。
我們剛才講到念、擇,講到這裏。現在再講第叁個「進」,就是精進。這個精進就是叁十七道品裏面的四正勤的意思。我們剛才說,由念的方法,在奢摩他裏邊修毘缽舍那,成功了,就出現了擇,出現了這光明的智慧。但是這件事是要由精進才能成就的,你小小的努力,還是不可以。其中,就是我剛才也說過,這與生俱來的懈怠,我明知道應該做這件事,但是還是懶,還是不願意做,這是懈怠。所以一定要發起勇猛心,我不要懈怠,我早早的起來,不要睡那麼多覺,早早起來就用功,跑香、靜坐,晚間也要晚一點才能休息,其它的雜事都應該放下,才可以。由于精進,你不懈怠,你長時期地努力,你才能夠有成就。
其中有什麼障礙我們、有困難不容易成就的呢?當然初開始靜坐的人,自己會知道,腿子痛,盤腿坐腿子痛,這是困難。第二個,心裏頭妄想很多,再就是昏沈。初開始腿子痛,他不昏沈,因爲腿子痛,他不昏沈,痛得你心裏難過,不會有昏沈的事情。等到腿子不痛了,昏沈來了,坐在那裏打瞌睡;不打瞌睡嘛,心裏就妄想。我昨天和誰通過電話,很有印象,你坐在這裏又再通一次電話,自己在這兒坐,和人通電話,就是打妄想、和人談話;或者是如意的事情、或者不如意的事情,就在這裏重新地再來一遍,在心裏面打妄想。等到人家開靜了,才知道是打妄想。那麼這樣子,會有什麼問題?沒有興趣!沒有興趣靜坐,就懈怠了,我不靜坐了。所以需要自己要精進。佛就提出來要精進,你不要被這個腿子痛、或者是昏沈、或者是掉舉的散亂障礙住,你就不修了,「我不靜坐了、不修四念住了」,不可以。這是一個困難。
還有一個什麼呢?就是你若是用功修行,你就容易和修行人有關系。那些有成就的大修行人的殊勝的境界,你若知道了,你心裏的反應是什麼?有可能會精進,「我也想要成就」,也可能。也可能,「哎呀!我怎麼能做到這種事情,還是算了吧,我不要靜坐了」,就退下來,也可能有這種事情;就是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我小小的還可以,那麼大的功德我做不來。所以這個地方,佛說,要精進!你不要怕那件事,有爲者亦若是,「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爲者亦若是!」只要肯努力,就會成功,所以要精進。
另外一樣困難呢,長時期地精進,這身心疲勞,疲勞、辛苦。修行這件事,不是在那裏睡覺,不是這麼回事啊。要減少睡覺、還要減少飲食。飲食也要減少一點,吃很多還不行。吃很多也不行、睡很多覺也不行。要減少睡眠也是個困難。減少飲食,如果脾胃特別好的人,你讓他不吃,這個事可有困難。另外一樣事呢,因爲修行,使令身心疲勞,這是困難。
還有其它的事情,修行的時候,住的地方有蚊子、有蚊蟲,或者有其它的什麼事情擾亂你,也都有困難。或者有其它的什麼業障出現了,也會有困難。這些事情都要沖破了、向前進才可以,所以需要精進。
這還有一樣事情呢,小小有一點成就了,就生歡喜心了,就停在那裏,不前進了,這也是不行的。小小有點成就,譬如說坐在那裏,忽然間有點神通了,其實,沒得初禅以上的定,得未到地定、或者欲界定,會有些靈感而已,並不是神通,而這些事情都是靠不住的,有的時候靈、有時候也不靈的。自己歡喜這些小小的事情的時候,就炫耀自己,「哦!我有神通!」實在這是害了自己,這實在是不對的。所以佛說這個精進,包括這麼多的事情,都要超越,超越這些事情,沖過去,你最後才能成就,所以需要有精進。
四正勤,這是精進;還有四如意足,四如意足等一會兒再說。我們說這個念、擇、進。你這個法門學習得很好,你又能夠這樣去學習、修行,不怕辛苦,又能夠精進,已經很好了。
「喜」,因爲這樣的關系,沖破了一切的困難、障礙,最後成功了,所以叫做喜。喜,就是你這個清淨光明的智慧成就了、入聖道了,不是凡夫了,由凡入聖了。這個時候,得到了光明的智慧的時候,心裏面完全和以前的感覺不同了,就知道得聖道了,自己知道得了聖道。得了聖道的時候,生大歡喜心,所以叫做喜,這個喜是這樣意思。在大乘的經論裏邊,菩薩修行的位次——十地,第一個位次就是歡喜地;玄奘法師翻個極喜地,極大的歡喜,那和七覺支裏面那個喜是同樣的意義,生歡喜心。這是念、擇、進、喜,這是四個。
第五個是「輕安」,安就是輕安;第六個是「定」;第七個是「舍」。這叁件功德,是以定爲主的。這個定,也就是叁十七道品裏邊的四神足。(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四神足就是定。這個定爲什麼稱之爲神足呢?神是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還有一個漏盡通。漏盡通先不說,這五種神通的境界,這是有了禅定的人,在禅定裏面修神通,成功了,就有這五種神通。這五種神通,「足」,它依靠什麼原因成就的呢?是以禅定爲它的依止,因爲有禅定才能有神通;這個足是依止的意思。這個禅定,爲什麼修行人要修禅定呢?我剛才也說了,你修學禅定,成功了,在禅定裏面修毘缽舍那,你才能成就七覺支的菩提,才能成就的,不然是很困難。
這個定也有深淺,最淺的是欲界定,再深一點是未到地定,再深一點是四禅。這個未到地定,通常說,也可以在未到地定裏面修四念住得無生法忍,也是可以,但是辛苦,辛苦一點。若是在色界的四禅裏面就容易,容易得聖道。欲界定是差一點,但是在《成實論》上似乎說,欲界定也可以,也是可以,當然就是要特別努力一點。
這其中的情形,究竟是怎麼回事情呢?就是人的善根的關系,有的人他禅定的善根特別強,前一生他不怕辛苦,他修學了很多世間的禅定,他內心裏面有那修行的種子,他今生不用太費力,一盤腿、一靜下來,就成功了,他就成功了,就是因爲前生有修行的關系。他得到了色界四禅,先得禅定,然後再修四念住,他一下子就得叁果,不需要先得初果、二果,然後得叁果,不用;一下子就得叁果,他會這樣子。
但是另外有人不同,另外的人,般若的智慧的熏習特別強,他學習佛法的智慧比定的功德來得厲害,他定熏習得比較少,這是人之常情都是這樣子。我歡喜這樣子,就這件事情多做一點,我不喜歡的事情,少做一點、或者不做,所以所熏習的善根不一樣。若是智慧的功德熏習得特別強,定的功德熏習得少一點,那麼這個人,他先得初果,他若修定的時候,不會很快就成功,但是他的毘缽舍那一修就成功了,那麼這時候先得初果,而後得二果,再進一步得叁果。
所以,有的聖人沒得禅,但是先入聖道了;有的聖人先得禅,然後才得聖道,其中有不一樣的情形。現在這裏說,不管你是那一樣善根強、那一樣善根弱,都是要有的,只是有先後的不同,你一定要有多少。所以,七覺支裏邊,有擇的智慧,但是其中也有定,要有定,這個定當然你也是特別地要修,才可以。
那麼修定的時候,我多說一點,再多說幾句。
修定,有八個方法。第一個條件就是「欲」,你要有強烈的欲望,「我想要得定!」你這個願望要強一點才行,這是欲。第二個就是要「精進」,修定的人一定要精進,說我一天坐兩個鍾頭,坐兩個鍾頭不可以,你坐四個鍾頭都不算多,最好是坐八個鍾頭。你坐八個鍾頭,有希望!坐八個鍾頭,你最少要經行四個鍾頭,就是十二個鍾頭,你一天要拿出十二個鍾頭來做這件事,你最少要這樣子。這樣子,你那剩下來的十二個鍾頭,除掉了睡覺、還有一些雜事,其實你若用功的時候,最少十二個鍾頭,我看至少要十六個鍾頭,最少你要用十六個鍾頭。若這樣子,我認爲你有希望得禅定、得無生法忍!
說我一天要到Office去,還要去八個鍾頭,那就不一定。除非你前生,你的定的功德、你的般若的功德,預備得非常好,今生就兩個鍾頭、在七天內得無生法忍,這樣或者可以。如果你沒有到那個程度,你不行。但是你怎麼知道前生准備得好,那很容易知道,你現在用靜坐的…
《七覺支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