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七覺支講記▪P6

  ..續本文上一頁在心裏面。然後去擇、去觀察,不斷地這樣觀察,去掉一切的煩惱,去掉一切的執著,所以叫做擇。但這樣觀察,你要精進,懈怠不可以。喜,最後成功了。輕安,這個喜是成功了,這個成功裏面不但是智慧,還有禅定,禅定裏面還有輕安、還有舍;這樣叫七覺支。

  但是七覺支裏邊,還有一個共同的一種功德,就是你作如是觀的時候,也就是修四念住,觀察這個色受想行識是苦,欲界的衆生色受想行識是苦,色界天、無色界天都是苦,要厭離這個苦,要有這樣的觀。這個擇,這個智慧的觀察,要作「苦」觀。其次,要觀察我現在是生死凡夫,我還有愛煩惱、有見煩惱,愛煩惱、見煩惱它有力量使令我受苦。這苦從那兒來的?苦原來沒有,是由自己的煩惱「集」聚而有的,這個苦是這樣來的,所以要無欲、要棄舍這一切苦。達到這個滅的境界,就是離一切相,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受想行識,達到一切法寂滅相的境界,在這裏安住不動。當然,這件事,要常常靜坐的人才能夠有歡喜心,我們平常不學習佛法、也不靜坐的人,寂滅這個地方,有什麼好呢?一定會想到這個問題。修行人要作如是觀,這個聖人,佛也好、一切的辟支佛也好、大阿羅漢也好、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也好,他那個無分別智出現的時候,都在這裏,都在諸法寂滅相這裏。我也願意到這裏來!所以要作如是觀,這是「滅」。最後是「道」,苦、集、滅、道。我要到那兒去,要修學戒定慧,戒定慧是滅的道路,由戒定慧的修學,才能棄舍一切苦、棄舍一切的煩惱,才能到達滅那裏去,這也是擇裏邊具足的一種觀法。其實,念裏面也是有的。念、擇、進、喜、輕安、定、舍,都是有這樣的觀的。

  我們一樣、一樣解釋,當然有前後的次第;可是修行成就的時候,不是這樣子,就在那一剎那都是有這些功德的,都是有。那麼這樣子,我們就可以知道,主要是修四念住,由四正勤的精進,加上四如意足的定的支持,那麼你信、進、念、定、慧的善根就成就了,有了力量,這時候才能到七覺支、得聖道。得了聖道以後,聖道還沒有圓滿,要繼續地修行,就是八正道;八正道修行圓滿,就得阿羅漢果了、就是得了十地菩薩、到無上菩提了,就功德圓滿了。

  這個七覺支,包括了其它的六科,叁十七道品一共是七科,它們是一回事。其中的道理也是很多很多的,就是一個四念住,裏面也很多事,當然我們今天就簡單地介紹這麼多。若想要再進一步地多學習,《大智度論》裏邊的叁十七道品可以讀,《瑜伽師地論》裏面的叁十七道品也應該讀,也可以學一學,那就會更圓滿地認識這個法門。我這只是簡單地介紹而已,就到這裏,我多謝各位。

  問:這裏有一個問題,怎麼樣可以知道往生的父親過得好不好?

  答:這個問題,你念《地藏經》會知道,你多念《地藏經》,多念地藏菩薩,你向地藏菩薩請問,地藏菩薩會告訴你這件事,會知道這件事。

  問:《阿含經》裏面,有一段尊者均頭,宣說七覺支後,因而生病痊愈,爲什麼因修行及說七覺支後,有治病的功德?

  答:《阿含經》裏面還不只這一個,還有其它的人也是,有病;有病啊,大衆僧派一位比丘去問病。問病的時候(當然不像我們一般的人這種問病的方法,我們問病,就是一般的情形),他問病,就是提起來你四念住的正念:色有我、我所不?受想行識有我、我所不?他這樣提出這些問題的時候,不是嘴巴說的,不是;他這樣問的時候,他心裏作如是觀,那麼一次、一次地這樣觀,病就好了,也得聖道了,也得初果了、乃至得阿羅漢果了,就是這麼回事。

  其中,我們也可以這樣解釋,爲什麼病會好了呢?可以作兩個解釋,一個是他在有病的時候,大衆僧去爲他說法,說四念住的法門。說法的時候,他隨說的時候,他隨作如是觀,一下子得初果了!得初果的時候當然生歡喜心,一生歡喜心,這個身體裏面的四大就通了,這病痛就解除了,所以病好了;這是一個解釋。第二個解釋,或者說我們有什麼罪業、有什麼罪障,使令我們有病,但是他若是由于四念住的聖道,他在心裏面努力地作如是觀的話,能滅罪,能滅一切罪的,能滅罪,罪滅了,病就好了,就是這麼回事。

  我們現在的佛教,我認爲,就是佛法學習得不夠,不能夠修四念住,也是弘揚的人我看也不多,也不修四念住。我們怎麼辦法?只有去拜大悲忏、拜梁皇忏、或者是拜萬佛忏,只有這樣子忏悔,去滅罪,也是能滅罪,也不是不能,也能滅罪。但是若修四念住,滅罪的力量是最大最大的!滅罪的力量是最強大的,所以他的病能好。

  舍利弗尊者是個大阿羅漢,在阿羅漢的佛弟子裏面,他的智慧第一。他有病,病到什麼程度?不能走路!但是佛這時候,在大衆僧裏要說法的時候,他徒弟擡他到佛邊聽法,他還要來聽法。若是我們有病,我告假了,我不上課了。那舍利弗尊者不是,他要到佛邊來聽法;聽佛說法、說完了,病好了。佛在世的時候,在我們出家人的戒律、在《阿含經》裏面,常常看見這種事,有這種事。所以修四念住,我認爲非常好,是非常好的。

  問:第二個問題,請解說業感緣起裏的一段,有受者而無作者,于蘊相續,大乘叁系對業果的安立如何不同?

  答:這個業感緣起裏面的一段,有受者而無作者;這個話,有受而無受者、有作而無作者,話應該是這麼說。

  這個受者,什麼叫做受?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接觸了,你內心裏有感受,這就是受。但是沒有受者,就是沒有我!我們執著有我的人,這個有我論者,說是什麼是我?受者就是我、作者就是我。誰作這件事?是我作的。說受苦受樂的是誰?是我。受者是我、作者也是我。現在佛法說,有受而無受者、有作而無作者,就是觀察受的時候,我不可得;觀察你做事的時候,這個我也不可得!只是色受想行識在動作嘛,我不可得、受者也不可得、作者也不可得,這是觀察我空的意思。

  你在做事情的時候,就是身、口、意嘛。你內心裏面思想,應該這樣做,那麼就這樣做;應該那樣做,就是那樣做,這就是這樣子嘛。不是裏面有個我,成就這件事的,不是。受的時候也是,受苦的時候,也是你的色受想行識;受樂的時候,也是色受想行識,裏面沒有我可得。觀察生滅變化、老病死的色受想行識裏面,沒有一個沒有老病死的、常恒住的我可得。所以有受而無受者、有作而無作者,就是修無我觀的意思。

  于蘊相續,于蘊相續就是你這一生一剎那剎那,無我、我所的色受想行識裏你造了罪業了、或者是造了福業了,那麼這個生命結束了,你的業力沒有滅,又去得果報,所以于蘊相續;不是因爲有我而有下一個生命的。爲什麼我們死掉了,沒有斷滅,還繼續有生命的出現呢?就是因爲有業力的關系。你的業力使令你又有一個新生命出現,這是這麼回事,所以叫于蘊相續。

  大乘叁系對業果的安立如何?安立就是……,真常唯心系,這個業力是由如來藏負責的;若是唯識宗的學者,就是阿賴耶識負責的;中觀的學者,也不承認有阿賴耶識、也不承認有如來藏,就是業力,業力安排你又有一個生命,這就是這麼樣不同。

  我這樣說,可能還是有疑問,相信有阿賴耶識的人,如果沒有阿賴耶識,這個生死輪回沒有辦法安立,所以要有阿賴耶識來負責才可以,他是生死的中心,得涅槃也是從這裏開始,「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都是由阿賴耶識負責。不承認有阿賴耶識的人,「不需要阿賴耶識,我造了業了,由業來得生死,就是這樣就可以了」。當然這唯識的學者可以提出個問題:「沒有阿賴耶識,你這個業力在什麼地方呢?」就會有這個問題。

  但是,中觀論的學者也會提出個問題:「阿賴耶識也是有生滅的,也是剎那剎那生滅的」。那怎麼辦呢?一切法它要有個依止處,我們造業的時候要有個依止處,以阿賴耶識爲依止。一切法是有生滅的,它的存在要有依止處,就是要有阿賴耶識;但是阿賴耶識也是有生滅的,那麼怎麼能作依止處呢?所以這又提出問題來。那唯識學者要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呢?這是一樣。所以這樣子說呢,又來個如來藏的學者,如來藏是不生滅的,所以它是最後的依止處,所以你不必顧慮有生滅不能作依止處。所以又有一個如來藏,來解決阿賴耶識的困難。但是,相信阿賴耶識的人來說,又不承認有如來藏。所以佛法的思想,是有這樣的差別。

  在古代中國的大德,似乎是以如來藏爲最究竟、最圓滿的說法,其它的說法都是方便的,爲實施權、開權顯實,這樣子來解決這個難題,古代大德是這樣子的。

  問:請問師父,八正道中的正見,怎樣才能獲得?正見與四念住、七覺支有何關系?

  答:正見就是七覺支裏面的擇,就是那個無漏的、無分別的清淨的智慧,它能見到真理,是名正見,就是這個。但是這時候這個正見是初得的,初得無漏的、無分別的智慧叫做擇,在八正道裏面就是正見;但是這時候要繼續地修行,到佛的時候才圓滿無上菩提,才是圓滿。在初得的時候還沒有圓滿,就是這樣的關系。怎麼樣才能獲得?就是修四念住才能獲得。

  問:請問師父,什麼叫做無生法忍?

  答:這個生忍、法忍、無生法忍,這是叁句話。

  「生忍」,這個「生」指有情說,我們這個有情的世界,有情與有情、衆生與衆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管是如意的、不如意的,你要忍。是合理的、是不合理的,你都要忍。就是心裏面不動,不要動瞋心、也不要動貪心,那麼這就叫做「生忍」。

  「法忍」,就是或者天大寒大熱這些事情,或者你用功修行很疲勞,這些事情都要忍,那麼這叫做法忍。

  「無生法忍」,是有諸法實相的智慧,觀察一切衆生都是不可得,觀察一切法也是不可得,這個不可得簡單說就是一切法空,于空法得忍,安住不動叫做忍,在一切法畢竟空、不生不滅上安住不動。怎麼叫安住不動呢?你能與畢竟空…

《七覺支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說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