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七觉支讲记▪P6

  ..续本文上一页在心里面。然后去择、去观察,不断地这样观察,去掉一切的烦恼,去掉一切的执着,所以叫做择。但这样观察,你要精进,懈怠不可以。喜,最后成功了。轻安,这个喜是成功了,这个成功里面不但是智慧,还有禅定,禅定里面还有轻安、还有舍;这样叫七觉支。

  但是七觉支里边,还有一个共同的一种功德,就是你作如是观的时候,也就是修四念住,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是苦,欲界的众生色受想行识是苦,色界天、无色界天都是苦,要厌离这个苦,要有这样的观。这个择,这个智慧的观察,要作「苦」观。其次,要观察我现在是生死凡夫,我还有爱烦恼、有见烦恼,爱烦恼、见烦恼它有力量使令我受苦。这苦从那儿来的?苦原来没有,是由自己的烦恼「集」聚而有的,这个苦是这样来的,所以要无欲、要弃舍这一切苦。达到这个灭的境界,就是离一切相,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受想行识,达到一切法寂灭相的境界,在这里安住不动。当然,这件事,要常常静坐的人才能够有欢喜心,我们平常不学习佛法、也不静坐的人,寂灭这个地方,有什么好呢?一定会想到这个问题。修行人要作如是观,这个圣人,佛也好、一切的辟支佛也好、大阿罗汉也好、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也好,他那个无分别智出现的时候,都在这里,都在诸法寂灭相这里。我也愿意到这里来!所以要作如是观,这是「灭」。最后是「道」,苦、集、灭、道。我要到那儿去,要修学戒定慧,戒定慧是灭的道路,由戒定慧的修学,才能弃舍一切苦、弃舍一切的烦恼,才能到达灭那里去,这也是择里边具足的一种观法。其实,念里面也是有的。念、择、进、喜、轻安、定、舍,都是有这样的观的。

  我们一样、一样解释,当然有前后的次第;可是修行成就的时候,不是这样子,就在那一剎那都是有这些功德的,都是有。那么这样子,我们就可以知道,主要是修四念住,由四正勤的精进,加上四如意足的定的支持,那么你信、进、念、定、慧的善根就成就了,有了力量,这时候才能到七觉支、得圣道。得了圣道以后,圣道还没有圆满,要继续地修行,就是八正道;八正道修行圆满,就得阿罗汉果了、就是得了十地菩萨、到无上菩提了,就功德圆满了。

  这个七觉支,包括了其它的六科,三十七道品一共是七科,它们是一回事。其中的道理也是很多很多的,就是一个四念住,里面也很多事,当然我们今天就简单地介绍这么多。若想要再进一步地多学习,《大智度论》里边的三十七道品可以读,《瑜伽师地论》里面的三十七道品也应该读,也可以学一学,那就会更圆满地认识这个法门。我这只是简单地介绍而已,就到这里,我多谢各位。

  问:这里有一个问题,怎么样可以知道往生的父亲过得好不好?

  答:这个问题,你念《地藏经》会知道,你多念《地藏经》,多念地藏菩萨,你向地藏菩萨请问,地藏菩萨会告诉你这件事,会知道这件事。

  问:《阿含经》里面,有一段尊者均头,宣说七觉支后,因而生病痊愈,为什么因修行及说七觉支后,有治病的功德?

  答:《阿含经》里面还不只这一个,还有其它的人也是,有病;有病啊,大众僧派一位比丘去问病。问病的时候(当然不像我们一般的人这种问病的方法,我们问病,就是一般的情形),他问病,就是提起来你四念住的正念:色有我、我所不?受想行识有我、我所不?他这样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不是嘴巴说的,不是;他这样问的时候,他心里作如是观,那么一次、一次地这样观,病就好了,也得圣道了,也得初果了、乃至得阿罗汉果了,就是这么回事。

  其中,我们也可以这样解释,为什么病会好了呢?可以作两个解释,一个是他在有病的时候,大众僧去为他说法,说四念住的法门。说法的时候,他随说的时候,他随作如是观,一下子得初果了!得初果的时候当然生欢喜心,一生欢喜心,这个身体里面的四大就通了,这病痛就解除了,所以病好了;这是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或者说我们有什么罪业、有什么罪障,使令我们有病,但是他若是由于四念住的圣道,他在心里面努力地作如是观的话,能灭罪,能灭一切罪的,能灭罪,罪灭了,病就好了,就是这么回事。

  我们现在的佛教,我认为,就是佛法学习得不够,不能够修四念住,也是弘扬的人我看也不多,也不修四念住。我们怎么办法?只有去拜大悲忏、拜梁皇忏、或者是拜万佛忏,只有这样子忏悔,去灭罪,也是能灭罪,也不是不能,也能灭罪。但是若修四念住,灭罪的力量是最大最大的!灭罪的力量是最强大的,所以他的病能好。

  舍利弗尊者是个大阿罗汉,在阿罗汉的佛弟子里面,他的智慧第一。他有病,病到什么程度?不能走路!但是佛这时候,在大众僧里要说法的时候,他徒弟抬他到佛边听法,他还要来听法。若是我们有病,我告假了,我不上课了。那舍利弗尊者不是,他要到佛边来听法;听佛说法、说完了,病好了。佛在世的时候,在我们出家人的戒律、在《阿含经》里面,常常看见这种事,有这种事。所以修四念住,我认为非常好,是非常好的。

  问:第二个问题,请解说业感缘起里的一段,有受者而无作者,于蕴相续,大乘三系对业果的安立如何不同?

  答:这个业感缘起里面的一段,有受者而无作者;这个话,有受而无受者、有作而无作者,话应该是这么说。

  这个受者,什么叫做受?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接触了,你内心里有感受,这就是受。但是没有受者,就是没有我!我们执着有我的人,这个有我论者,说是什么是我?受者就是我、作者就是我。谁作这件事?是我作的。说受苦受乐的是谁?是我。受者是我、作者也是我。现在佛法说,有受而无受者、有作而无作者,就是观察受的时候,我不可得;观察你做事的时候,这个我也不可得!只是色受想行识在动作嘛,我不可得、受者也不可得、作者也不可得,这是观察我空的意思。

  你在做事情的时候,就是身、口、意嘛。你内心里面思想,应该这样做,那么就这样做;应该那样做,就是那样做,这就是这样子嘛。不是里面有个我,成就这件事的,不是。受的时候也是,受苦的时候,也是你的色受想行识;受乐的时候,也是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我可得。观察生灭变化、老病死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一个没有老病死的、常恒住的我可得。所以有受而无受者、有作而无作者,就是修无我观的意思。

  于蕴相续,于蕴相续就是你这一生一剎那剎那,无我、我所的色受想行识里你造了罪业了、或者是造了福业了,那么这个生命结束了,你的业力没有灭,又去得果报,所以于蕴相续;不是因为有我而有下一个生命的。为什么我们死掉了,没有断灭,还继续有生命的出现呢?就是因为有业力的关系。你的业力使令你又有一个新生命出现,这是这么回事,所以叫于蕴相续。

  大乘三系对业果的安立如何?安立就是……,真常唯心系,这个业力是由如来藏负责的;若是唯识宗的学者,就是阿赖耶识负责的;中观的学者,也不承认有阿赖耶识、也不承认有如来藏,就是业力,业力安排你又有一个生命,这就是这么样不同。

  我这样说,可能还是有疑问,相信有阿赖耶识的人,如果没有阿赖耶识,这个生死轮回没有办法安立,所以要有阿赖耶识来负责才可以,他是生死的中心,得涅槃也是从这里开始,「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都是由阿赖耶识负责。不承认有阿赖耶识的人,「不需要阿赖耶识,我造了业了,由业来得生死,就是这样就可以了」。当然这唯识的学者可以提出个问题:「没有阿赖耶识,你这个业力在什么地方呢?」就会有这个问题。

  但是,中观论的学者也会提出个问题:「阿赖耶识也是有生灭的,也是剎那剎那生灭的」。那怎么办呢?一切法它要有个依止处,我们造业的时候要有个依止处,以阿赖耶识为依止。一切法是有生灭的,它的存在要有依止处,就是要有阿赖耶识;但是阿赖耶识也是有生灭的,那么怎么能作依止处呢?所以这又提出问题来。那唯识学者要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这是一样。所以这样子说呢,又来个如来藏的学者,如来藏是不生灭的,所以它是最后的依止处,所以你不必顾虑有生灭不能作依止处。所以又有一个如来藏,来解决阿赖耶识的困难。但是,相信阿赖耶识的人来说,又不承认有如来藏。所以佛法的思想,是有这样的差别。

  在古代中国的大德,似乎是以如来藏为最究竟、最圆满的说法,其它的说法都是方便的,为实施权、开权显实,这样子来解决这个难题,古代大德是这样子的。

  问:请问师父,八正道中的正见,怎样才能获得?正见与四念住、七觉支有何关系?

  答:正见就是七觉支里面的择,就是那个无漏的、无分别的清净的智慧,它能见到真理,是名正见,就是这个。但是这时候这个正见是初得的,初得无漏的、无分别的智慧叫做择,在八正道里面就是正见;但是这时候要继续地修行,到佛的时候才圆满无上菩提,才是圆满。在初得的时候还没有圆满,就是这样的关系。怎么样才能获得?就是修四念住才能获得。

  问:请问师父,什么叫做无生法忍?

  答:这个生忍、法忍、无生法忍,这是三句话。

  「生忍」,这个「生」指有情说,我们这个有情的世界,有情与有情、众生与众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管是如意的、不如意的,你要忍。是合理的、是不合理的,你都要忍。就是心里面不动,不要动瞋心、也不要动贪心,那么这就叫做「生忍」。

  「法忍」,就是或者天大寒大热这些事情,或者你用功修行很疲劳,这些事情都要忍,那么这叫做法忍。

  「无生法忍」,是有诸法实相的智慧,观察一切众生都是不可得,观察一切法也是不可得,这个不可得简单说就是一切法空,于空法得忍,安住不动叫做忍,在一切法毕竟空、不生不灭上安住不动。怎么叫安住不动呢?你能与毕竟空…

《七觉支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说禅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