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生不灭的真理相应了,叫安住不动。别人、其它的人来触恼你,乃至到你下了地狱去,猛火触恼你,你心都不动,那叫做无生法忍。观察一切有为法都是毕竟空寂的,你心里面不为这一切有为法所动,那叫做无生法忍。
「法忍」这个字,在《智度论》上有的地方,也解释为和无生法忍相同的意思,叫做法忍,也有这样子,也有这种解释的。这叫无生法忍。
问:刚才讲的中观的看法,和如来藏的看法。
答:如来藏,什么是如来藏呢?就是我们一念烦恼心里面有佛,这一念烦恼心里面有佛性,有佛的境界。那么这里边分几个层次,譬如说是这一念心里面,有不生不灭的理性,也可以说这就是佛性。在一念烦恼心里面,有佛的无量功德庄严、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就是众生的心想里面有佛,那么这就叫做佛性,也就叫做如来藏。这个如来,藏在你的虚妄分别心里面,藏在你这个烦恼里面,所以叫做如来藏。如来藏还有其它的一些解释,但主要是这样意思。就是在凡夫的虚妄分别心,不需要经过修行,你心里面就有佛性,是这么意思,叫如来藏。但是,在中观论的学者来说,没有这回事,没有这回事情的。但是说,虚妄分别心、一切有为法都是寂灭性,中观论者是承认的。如果说寂灭性是佛性,中观论学者也承认这件事。
佛性这个地方还有分别。譬如说是《起信论》上说:「在真如的理性上,有大智慧光明义!」那么这就是佛嘛。我们凡夫……,在中观论的学者来说,色是寂灭相,色是因缘生、就是寂灭相,受想行识因缘生、就是寂灭相,但是不说这里面有一切种智。中观论学者说一切种智是要修行才能成就的,是要修行才能成就,不修行是没有这回事。这个理性,一切法毕竟空的理性,不是佛创造的、也不是阿修罗创造的、也不是天创造的,是本来有的。一切众生、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阿罗汉,这个寂灭性是平等无差别的,这是中观学者这么说。但是在如来藏的学者来说,在这个寂灭性上就有一切种智,一切一切都是本来具足的。这个地方,中观学者是不同意,不同意。
在禅宗的语录上,有一个夹山禅师、一个定山禅师,这两个人到法常禅师那里去参学,在走路的时候,就提出这个问题。定山禅师说:「若没有佛性,就没有生死」。夹山禅师说:「若有佛性,就不应该有生死,因为有佛性就不会迷惑,不迷惑就没有生死了。所以若有佛性,为什么会迷惑呢?」这个话,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出是对的。你说真如理性上有大智慧光明,那么一切众生都有真如性,他也应该有大智慧光明,为什么他颠倒迷惑呢?你怎么解释?这两个人的意见不一致;「好,我们去问法常禅师」。法常禅师是马祖的弟子,马祖也印证他开悟了。到那儿就去拜见了这位禅师以后,就提出这个问题。法常禅师说:「明天来,明天你们再来问这个问题」。那好,那么就是第二天来,这个夹山禅师就来,就问他,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法常禅师说:「亲者不问,问者不亲!」这样回答了。当然那个意思,你对于你的见地,若是特别亲切,你就不来问。或者说,你特别有信心的话,不需要问别人。如果你对这个有疑问,那么你就来问。这就看,你来问了,足见你这个问题,你的见地还是不正确,就是这样意思。
这样说呢,法常禅师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认为没有解答,这问题还没解答。别的禅师的语录,可能我孤陋寡闻,我没有看见、没看见有什么解答。但是我同意中观学者的看法,如果是真如有大智慧光明义,就不应该迷惑,那就是很圆满的佛的境界,那为什么流转生死呢?所以,一切法寂灭相,这是对的。但是像如来藏说的那样的法,一切众生都有佛的境界,这还是有问题。所以我主张《涅槃经》要学一学,《涅槃经》解答了这个问题,《大般涅槃经》解答了这个问题。但是《涅槃经》也有其它的见地,还有不同的见地,我们在其它的经论上很少看见。所以,《涅槃经》要学习一下。
若是在我们今天的佛教来说,中国传统的佛教,都是如来藏学者,是如来藏学者。而传统佛教的这些老法师们,我看多数都是念阿弥陀佛、求生阿弥陀佛国的,少数的人参话头,参话头我看也可能到弥勒内院去,可能去了,也可能还没有去。对于教义的学习,教义里面的问题,都是不了了之,就算了,就放那里不说了。那么今天的佛教,由于印顺老法师的提倡,《阿含经》开始抬头;印顺老法师赞叹中观,中观也会抬头。但是也一定是会有人提倡唯识,唯识也可能会兴盛一点。那么南传佛教也来到了中国,也会兴盛起来,也会有人学,这样子逐渐逐渐地也会有不同的变化。
有什么不同的变化?传统佛教的学者,年轻一辈的还是有,年轻一辈欢喜传统佛教还是有。这些人如果他的意志坚强,继续地学习传统佛教的思想,因为有人反对,我偏要弘扬这一个,也可能兴盛起来。但是,南传佛教的学者、中观的学者,如果是欢喜写文章的话,就可能会攻击,于是所谓打笔仗了。打笔仗的时候,大家都要打笔仗。这样子还是一样,有可能会互相地增上、会努力地学习,都兴盛起来。也可能有一方面输了,就改变思想了,向南传佛教投降了、向中观学者投降了,或者是中观学者向如来藏投降,都有可能的。那就看将来怎么样。我想,我可能看不见,你们可能会看见这件事。
有没有道理,就是看你的智慧。你的智慧从两方面来的,一个是从你修行来的,一个是从经论上的学习来的。经论不学习,智能不能来;你不修行,智慧也不能来。所以又要修行、又要学习,你可能这枝笔会很厉害,智慧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你这个人的神经线,习惯了这条路,从这里来智能;但是另外的人那个神经线习惯了这条路,他也会有大智慧,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你要有法,就是一方面要修行、一方面要学习。光修行也不行、光学习也不行。所以我在推想,将来的佛教会兴盛,会兴盛起来,会兴盛,我就说到这里好了。
我今天讲的,我本来是昨天想要看几本书的。但是昨天我没时间看,我就今天午前,我看了一段,我就介绍这么多。但是不要紧,现在参考书很多,各位如果有兴趣,愿意深入地学习这一部分的佛法,参考书很多,可以去多读、多思惟,那要比听我讲的会更圆满。对于佛法的学习圆满了,你用功修行的时候,才好用,一知半解是不行的。所以要学习佛法,要多拿出点时间才好。因为我们不是出现在佛世间,你拜个阿罗汉做师父、拜佛做师父,没有关系,随时有问题可以请问。现在不是,可是现在还好,就是参考书很多,可以学习。不学习你就修行啊,你学习得不够,你修行有问题的时候,没有办法解决,所以要多学习才好。
多谢菩提学会,多谢罗晓宾居士,多谢王居士,多谢各位居士、各位法师。
《七觉支讲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