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说禅

  《说禅》

  1994/7/20于台北电信局佛学会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同学:刚才的介绍,是,我出家以后,是在佛学院里面学习佛法的。但是说对天台宗的教义有研究,我不敢说;更不敢说有修证,这个话不敢说这样子。

  我们佛教徒对于佛法能认真地学习,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了以后,能用功修行,更是特别重要。可是在修行里边,大概地说,不是禅、就是净,不是净、就是禅。至于律,修禅也好、修净也好,都应该是有律的,它不应该是独立的。

  禅在中国,也是非常兴盛,但是不如净土法门的普遍。净土法门是比较容易,可是若认真地去修行,能成就一心不乱,你也是要特别努力才有可能成就的。禅,当然应该说不是容易;但是如果你能够对于般若波罗蜜有深刻的认识的话,禅又不应该说特别难的。所以,有个现成的话,就是难难、易易,应该是这样子比较恰当。

  我说一个禅的故事。就是在中国的四川,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叫做法真禅师,他是参学沩山禅师的。在那里是食不求饱、居不求安,或者说是卧不求暖,就是对于日常生活的事情,他不是十分在意的。这表示这个人他全心全力都是在道上用功,对于日常生活他不是那么计较。因此沩山禅师对他非常的器重。

  有一天,沩山禅师就对这位法真禅师说,说是「你在这里住很久了,都没有看见你提出一句转语,你都没有提出一个转迷启悟的法语,你都没能这样做,一直地都是默然。」这样子提出来以后,这位法真法师说:「你叫我从何处开口呢?」沩山禅师说:「可以问『如何是佛』都可以嘛。」沩山禅师正要说这句话的时候,这位法真禅师就伸手把沩山禅师的口摀住了。这个意思:你不可以说的。沩山禅师就说:「子真得其髓!」你真是得到了禅的真髓、禅的精要了。

  在佛法里面,不管是《大般若经》也好、或者《法华经》也好、《华严经》也好、《涅槃经》也好,这个大乘经论里面一致地宣说第一义谛是离言说相的,一致地都是这样讲的。所以,这位禅师虽然说是禅,其实和教下说的也是一致的,就是离言说相的意思。我们在世俗谛上可以横说、可以竖说,可以深、可以浅,种种的方便、施设,但是在第一义谛上是没有这些戏论的。

  这位法真禅师离开了沩山禅师以后,他回到四川去的时候,就有参学的人向他学禅。有一个人就向他告假,这位法真禅师就说:「你到什么地方去呢?」说:「我到西山去住茅蓬,我要自己用功修行,在那儿住茅蓬。」法真禅师说:「你去住茅蓬、修行,你到西山去住茅蓬,我向东山招呼你,你能不能来呢?」说是:「不能,我不能来。」「若这样的话,你还没有资格住茅蓬。」说了这么一句话。

  那么这句话,我们应该要想一想才能知道。他在西山住茅蓬,你向东山去招呼他,这位禅师说不能来,说「不能来」这句话,表示这个人还没有开悟的意思。我们如果只从字面上这样说,可能也不是太容易明白。

  另外有一个禅师有几句法语,可以作参考。就是赵州禅师,赵州禅师他到一位(云居)禅师这里参学。参学的时候,这位禅师一看,赵州年纪很大了,就对他说:「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说是你这么大年岁了,应该找一个地方安住下来,你跑什么呢?我们从表面上来说,这句话是这个意思。赵州禅师说:「喔!我年纪大了,应该找个地方住,那么什么地方可住呢?」那位禅师说:「山前有个古寺基。」说这个山的前面有个古代的寺庙的基础在那里,你可以到那儿去住。这个时候赵州禅师说:「和尚自住取!」你去住吧,我不去住。这一段话表示赵州禅师境界很高。

  这个时候,赵州禅师就离开这里,到另外一个禅师(名字叫做茱萸禅师)那儿去参学。茱萸禅师也是,一看见赵州禅师很老了、年纪很大了,说:「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也是这一句话。赵州禅师说:「什么地方好住呢?」这个禅师说:「老老大大,住处也不识!」说是你出家这么久了、参学这么多年了,都白参学了,你都不知道个住处是什么!这句话说得厉害。那么,赵州禅师又回答一句:「三十年弄马骑」,三十年我一直是骑马,骑着马各处走,但是「今日却被驴扑」,结果今天驴没骑好,被驴把我摔下来了!说这么一句话。

  他这个话的意思,就是佛教徒学习佛法、坐禅的这个问题,应该是「无所住」。《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有所住」,这是凡夫境界,凡夫才是有所住的。「有所住」怎么讲呢?就是我们凡夫的心,不管是分别什么,都是在那里住。或者说,「住」就是取着的意思,我们分别什么就是执着什么,执着什么就分别什么,这叫做有所住。有所住就是众患之本,也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本;若能无所住,一切烦恼都清净了,就能与第一义谛相应。

  刚才这个法真法师对那位禅师说,「你到西山住茅蓬,我向东山唤你,你能来吧?」说「不能来!」这个话的意思,就是你心有所住的时候,就没有资格住茅蓬,就是你还没开悟,你没有明白什么是第一义谛的时候,你不能住茅蓬的。不能住茅蓬的原因,我们这个心若不能安住第一义谛,心在世俗谛上虚妄分别,烦恼时常的会活动,你茅蓬住不住。你若能够无论什么事情都能向道上会,那你就能安住在第一义谛,这一切世俗谛的颠倒迷惑不能动摇你,你就可以住茅蓬了,是这样意思。

  「你在西山住茅蓬,我向东山唤你」,这个话的意思,你在西山住茅蓬,实在你无所住,在第一义谛上说,没有西山、东山的分别;我向东山唤也是一样、向西山唤也是一样,是无差别境界。你若认为你是住在西山、而不是住在东山,你就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就是没开悟,你没通达第一义谛,那么你就不能化解你内心的烦恼,你要住茅蓬你住不住。你还要继续地参学,你要向善知识请教,你开悟了,然后再住茅蓬才可以。所以法真法师说,你不能住茅蓬,你住茅蓬不可以的。

  中国的禅宗,的确是很多人、很多人得到禅的利益,有大成就。但是,佛法流行久了,根性的不同,逐渐地也就有很多不同的情形出现了。

  我就说这么多好了,现在我解答问题。

  问:弟子经常于拜佛后打坐念佛,于佛号声中慢慢进入亡我之境,然后于前面突然现出一片金黄色光亮的光,很亮,但不刺眼。此一光慢慢扩大,弟子感觉身体溶入光中,亦慢慢地随光扩大,最后,整个光遍满虚空,而此时弟子亦感觉整个身体消失,亦感觉身体充满虚空,不知如何处置。请法师明示此一情形如何、应如何处置?阿弥陀佛。

  答:「弟子经常在拜佛以后打坐念佛,在佛号声中慢慢进入亡我之境」,拜佛以后打坐念佛很好,「在佛号声中慢慢进入亡我之境」,「亡我之境」这句话,是自己形容这个境界,用「亡我」这两个字来形容,这个话也是可以,但是实在不应该用「亡我」这个话来说的。因为在佛法里面说,无我就是圣人,有我就是凡夫。应该说,就是打坐念佛,念佛声中心里面没有一切杂念,心里面没有分别。如果你感觉到心里面没有分别,就说心里面没有分别,这么说。

  「然后于前面突然现出一片金黄色的光明」,如果心里面能够一心不乱,没有一切杂念,假设这个人身口意三业清净、十善业庄严,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没有一切杂念,相续不断地这样清净、无分别,如果是这样的话,「出现一片金黄色的光明」,我们向好处说,应该说这是阿弥陀佛的光明来摄受这个人。

  「此一光慢慢地扩大,弟子感觉身体溶入光中,慢慢随光扩大,最后,整个遍满虚空,弟子亦感觉整个身体消失」,对,这句话是对的,身体消失。身体消失,就和佛的光明遍满虚空,或者这样感觉。这样的境界很好,就是你一心不乱,阿弥陀佛放光来加持这个人,这个人他继续地无分别,这个身体就不显现了。

  不显现,有什么意思呢?这表示我们人的身体,身体是欲,我们欲界地面上的人,身体因欲而有;现在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加上佛的大光明的加持,欲心不动了(不是没有欲,还是有欲,只是暂时不动)。你达到这个境界,身体就不现了。身体不现,但是这上面并没有说有轻安乐。

  本来修禅定的人,先得欲界定,再进步到未到地定,再进步就是初禅。未到地定有一个现象,就是没有身体,身体不见了,但是他又能够有轻安乐。可是这个身体的不显现与轻安乐,中间也是很长一大段的。所以,这位居士他有这个境界,就是他因念佛而得一心不乱,超过了欲界定。但是欲界定还没圆满,要继续地这样念佛、继续这样用功,欲界定增长了,就会有轻安乐;再进一步就是初禅。到初禅的时候,再继续念佛,能见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听佛说法,就得念佛三昧了。

  但是这个地方是一个多事之秋、多难的地方!我们念佛,散散乱乱地,也可能没有什么事;但是你若有功夫现前的时候,也可能什么事没有,就是很顺利地到了念佛三昧了,也可能中间有问题。最好是你对于教义有认识,你知道什么是佛法。这个时候从佛法里面得到的智慧,在这个境界里面作主,最好是能这样。如果你没有教义的基础,你有问题的时候,你不能对抗,就有这个问题;也可能没有事,什么事没有。所以,这个境界不必说那么微细,就是念佛三昧的前相——这个人要得念佛三昧了,但是还没得,先现出来这个境界。你问我,我就是这样解释。

  那么,应该怎么处置呢?应该这样:在这个境界里面,不管出现其它的事情、或者不出现,你心都不要动,你继续安心念佛,或者是不念佛也可以,就是心要无分别住——无分别、明静而住。不论出现什么境界,你不要睬它,你不要随那个境界作种种分别,那么你会很安全地继续进步。如果你随着那个境界去分别这是怎么回事、那是怎么回事,你没有佛法的般若的智慧的时候,就危险,就可能有问题。所以,你问我怎么处置,如果你对于佛法的教义认识不够,你就不要动。我说这个「动、不动…

《说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如何栽培善根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