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说禅▪P2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你心不要动,继续地无分别住,就好了,就是这样处置就好了,就是这样子做。

  最好你可以读一读《观无量寿佛经》。

  本来按佛法的修行的次第,初开始来到佛法的时候,你先要听闻佛法,近善知识、听闻正法,把佛法的大义、佛法的第一义先认识清楚,然后再修行。修行中间有什么问题,你知道怎么处理。若是你原来没有这样学习过,现在再开始去学,就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你得的功夫,你不继续地这样用功,就容易失掉,就是有这个问题。

  怎么处置?这也算是一个定境,在这个定的境界里面无分别住,就好了;一心念阿弥陀佛,无分别住,就好了。

  问:念佛人如何修习止观?「止」指何念?「观」又要观何物?

  答:「念佛人怎么样修习止观」这个话,我们刚才说到禅,禅是止观,禅是有止、有观的。修念佛法门的人,也有止观的义,但是不是那么……,和修坐禅的止观又不是完全相同的。不过,念佛的人当然要停下一切的妄念,一切杂乱的妄想都停下来,专心地念阿弥陀佛名号。因为现在念佛的人,就是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求生阿弥陀佛国,止此而已。若是古代的念佛法门,那不止于此;我们通常说,有实相念佛、有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我们现在的人多数就是持名念佛。如果你是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那就是修止观,也就是禅。

  所以,持名念佛的人如何修止观?当然就是停止一切杂念,专心念阿弥陀佛名号。可是你若愿意修止观,也可以观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你也可以这样做。你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时候,你口称名号,但是心里面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也是可以,也可以这样观,这样观也容易一心不乱。只是持阿弥陀佛的名号,多数不容易一心不乱,不是说不能,比较难。若你能够观阿弥陀佛的……或者是概略的一个相、或者专注某一相,容易一心不乱,也是可以的。观阿弥陀佛的白毫相、肉髻相,都可以;或者是一个全体、概略的一个相。你最初观,不要要求太细致,就是概略的一个相就可以。就是可以这样止、也可以这样观。如果你不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你只是观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也是可以,那就变成观像念佛了。

  观像念佛的时候,有一个问题,就是假设你观阿弥陀佛的相好的时候,有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头热,如果有这个感觉的时候,赶快停下来,不要观。就先注意自己的肚脐,注意它二十分钟、或者三十分钟,然后再观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观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观五分钟就可以,然后再注意肚脐子。注意肚脐子可以说是止,观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可以说是观,这样说也可以。

  或者是你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念的时候把其它的一切杂念都停下来。念一会儿你就不念,你就把心放在肚脐这里,住下来安住不动。不动它三十分钟也可以,然后就观阿弥陀佛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观阿弥陀佛的——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就是按如来的十号来观想阿弥陀佛的功德。这样观完了,然后还是住在肚脐这里,心不要动。住三十分钟,然后再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样子也可以。这样子有个好处,你清净的念力容易增长,杂乱的妄想就衰退了,就会停下来,也容易得一心不乱。

  不过,现在念佛的人多数没有这样做,多数只是念阿弥陀佛名号,希望能够一心不乱,止此而已,这样也是好,也不是说不可以。

  所以,你问我:「念佛人如何修习止观」,就可以这样观。

  问:应如何受持《金刚经》?

  答:阿弥陀佛!你看《大悲心陀罗尼经》,你去读,或者是你读天台智者大师编的《法华三昧忏仪》,你就会感觉到佛法是非常的注重清净!非常注重清净是怎么样注意呢?你受持《金刚经》的时候,假设你能做到的话,要单独有一个房间,就是专做受持《金刚经》的地方,把这个地方弄得清净。你进到这个房子里边去的时候,有单独的衣服,穿这个衣服可以到这个房间,这个衣服不可以到厕所去,到厕所另外有衣服。去了厕所完了,一定要把身洗一洗,要沐浴,穿上专备的衣服,然后到这个房间来。当然也要刷牙,吃过东西就得要刷牙。然后受持《金刚经》。

  在这里说受持《金刚经》就是读诵,读诵《金刚经》的文、还要受持《金刚经》的义,有文也有义、有义也有文,这样的受持。受持文,当然只要你读过几天书,或者查查字典、或者问问谁,把这个文完全能够认识,就是受持。但是受持义,就是得要学习一个时期。我们中国历代祖师,乃至现在的大德,对于《金刚经》的批注多得很,太多了。不过,我可以提供一个建议,把无著菩萨的《金刚般若论》、天亲菩萨的《金刚般若论》也读一读。再就是中国历代有名的大德,天台宗古代有名的大德、华严宗的大德、唯识宗的大德、三论宗的大德,这些人对《金刚经》的批注要读。至于一般的人——南无阿弥陀佛——「我有学问,我看看几本书就写个批注,很容易!」这个批注不行!

  你问我怎么样受持《金刚经》,第一、最好是专有一个地方来受持,要注意清洁;第二、对于《金刚经》的批注、参考书,你要用一番功夫,然后你就受持、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离开了这个房子到别的地方去,你心里面也要想:「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你心里面就有一部《金刚经》。

  当然要把《金刚经》背下来,背下来你读起来容易,不费眼力;你若常是照本念就太辛苦了。

  常受持《金刚经》,如果你能这样受持的话,假设你今年二十岁,你受持三十年,有可能得无生法忍!这不是说笑话,真的啊!

  问:有一兄长往生十五年,意外死亡。最近外甥女(现二十岁)忽做一梦,见到老老的舅舅在路口发生车祸,又死了。她非常不解,因为那时才四、五岁的小孩,现在怎么会这样?

  答:「做一梦」,就是以前的现象,在心里面再现出来,也可能是这样。「见到老老的舅舅在路口发生车祸,又死了」,应该是这样解释,就是以前的现象现在又重现。但是,不知道这个舅舅是不是信佛?也有可能他在表示向你求救的意思,就是他现在的生活情况还是很苦。你可以念《金刚经》,给他念一千部《金刚经》回向!

  问: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最上乘的心地法门,修行依此心地法门修最好。请问为什么要依心地修行呢?

  答:其实这个话说出来:「这是心地法门」,就好像这个法门是特别殊胜;其实只要是佛法里面的法门,都是心地法门!不但是佛法的修行的法门,就世间上、社会上的士农工商,都是心地法门。

  为什么这么说?离开心,还有什么事?没有事啊!离开心,什么事没有。譬如说这个柱子、那块砖放在那里,它有什么事?它什么事没有,就是因为没有心的关系,有心就有事。所以,都是心地法门。

  但是,禅宗的人就是用这个字:「这是心地法门」,就好像只是它是心地法门、别的不是。什么都是心地法门!不过,佛法的心地法门能使令我们超越,能由下而上、由浅而深、由凡而圣;世间上、世俗谛的心地法门使令你迷惑、使令你颠倒、使令你苦恼,就是这么回事。

  说是「修行这心地法门是最好」,是的,心地法门是最好。

  你这里两个意思。「请问为什要依心地修行?」你不依心地去修行,那么谁能修行呢?要用心修行嘛,你不用心怎么能修行呢!所以,都是用心地修行。

  不过,另外有一个分别:修行的时候以心为所缘境,或者以色为所缘境。譬如修止观的人,以肚脐为所缘境,就是把心住在肚脐这里不动,那么这就是以色为所缘境,以形相为所缘境。譬如说我们现在观佛,观佛的相好光明,这也是色,以色为所缘境。若是以心为所缘境,那就不同。以心为所缘境,就是能观的是心、所观的也是心,就是以心为所缘境。

  若是一开始就以心为所缘境,这个人了不起!若是你初开始的时候,不要以心为所缘境,以色为所缘境,或者是地、水、火、风为所缘境,你修一个时期以后,然后以心为所缘境,也好,就是做一个次第。

  我们人不能不承认有利钝的问题,有的人的确是非常的大智慧、有的人就迟钝一点。我们迟钝的人不能和那个大智慧、那个锐利的人相比,我们不能和他比,我们比不来。

  当然我们笨,用笨的方法,先以色为所缘境。假设是观肚脐的话,住在那里,你这样修一个时期,你的心多少有一点宁静的力量;譬如现在这屋子里头很吵,但是你立刻心里面可以静下来,不被这个喧闹的境界所干扰;你若能这样就有一点,你多少有一点宁静的力量了。这个时候,你以心为所缘境的,很妙,会很妙!

  以心为所缘境,就是自己看自己,自己反过来看自己,结果什么也看不见——无有少法可得!但是,妙就是妙在这里,感觉到好,非常好!那么这就说「这是心地法门」,也是可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观,观心不可得。自己看自己的心是什么样子,这时候只是止,这还是止;你若观这个心是不可得,那就变成观了。这样子,也可以说是心地法门。这就是禅,这就是如来禅的意思。

  「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最上乘的心地法门」,禅宗也立文字,不能说不立文字。你这句话就是文字,你说「不立文字」这就是话、这就是文字,怎么说不立文字呢!达摩禅师告诉二祖:吾观汉地,唯《楞伽经》可以印心!《楞伽经》不是文字吗?所以,还是立文字,说「不立文字」这句话说得太早了。「是最上乘的心地法门」,任何的宗派都说自己是最上乘,因为这样才有人来学嘛!「我这个是最钝的,我这个不是那么妙」,那么谁还肯学呢?都是这样意思。

  「修行依此心地法门修最好」,是的。「好」这个话,应该有一个什么意思呢?我这样修学,使令我身心清净、没有烦恼,能使令我逐渐地、逐渐地能进步,这…

《说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如何栽培善根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