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你心不要動,繼續地無分別住,就好了,就是這樣處置就好了,就是這樣子做。
最好你可以讀一讀《觀無量壽佛經》。
本來按佛法的修行的次第,初開始來到佛法的時候,你先要聽聞佛法,近善知識、聽聞正法,把佛法的大義、佛法的第一義先認識清楚,然後再修行。修行中間有什麼問題,你知道怎麼處理。若是你原來沒有這樣學習過,現在再開始去學,就有問題。有什麼問題呢?你得的功夫,你不繼續地這樣用功,就容易失掉,就是有這個問題。
怎麼處置?這也算是一個定境,在這個定的境界裏面無分別住,就好了;一心念阿彌陀佛,無分別住,就好了。
問:念佛人如何修習止觀?「止」指何念?「觀」又要觀何物?
答:「念佛人怎麼樣修習止觀」這個話,我們剛才說到禅,禅是止觀,禅是有止、有觀的。修念佛法門的人,也有止觀的義,但是不是那麼……,和修坐禅的止觀又不是完全相同的。不過,念佛的人當然要停下一切的妄念,一切雜亂的妄想都停下來,專心地念阿彌陀佛名號。因爲現在念佛的人,就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求生阿彌陀佛國,止此而已。若是古代的念佛法門,那不止于此;我們通常說,有實相念佛、有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我們現在的人多數就是持名念佛。如果你是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那就是修止觀,也就是禅。
所以,持名念佛的人如何修止觀?當然就是停止一切雜念,專心念阿彌陀佛名號。可是你若願意修止觀,也可以觀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你也可以這樣做。你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時候,你口稱名號,但是心裏面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也是可以,也可以這樣觀,這樣觀也容易一心不亂。只是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多數不容易一心不亂,不是說不能,比較難。若你能夠觀阿彌陀佛的……或者是概略的一個相、或者專注某一相,容易一心不亂,也是可以的。觀阿彌陀佛的白毫相、肉髻相,都可以;或者是一個全體、概略的一個相。你最初觀,不要要求太細致,就是概略的一個相就可以。就是可以這樣止、也可以這樣觀。如果你不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你只是觀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也是可以,那就變成觀像念佛了。
觀像念佛的時候,有一個問題,就是假設你觀阿彌陀佛的相好的時候,有的時候你會感覺到頭熱,如果有這個感覺的時候,趕快停下來,不要觀。就先注意自己的肚臍,注意它二十分鍾、或者叁十分鍾,然後再觀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觀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觀五分鍾就可以,然後再注意肚臍子。注意肚臍子可以說是止,觀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可以說是觀,這樣說也可以。
或者是你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念的時候把其它的一切雜念都停下來。念一會兒你就不念,你就把心放在肚臍這裏,住下來安住不動。不動它叁十分鍾也可以,然後就觀阿彌陀佛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觀阿彌陀佛的——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就是按如來的十號來觀想阿彌陀佛的功德。這樣觀完了,然後還是住在肚臍這裏,心不要動。住叁十分鍾,然後再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樣子也可以。這樣子有個好處,你清淨的念力容易增長,雜亂的妄想就衰退了,就會停下來,也容易得一心不亂。
不過,現在念佛的人多數沒有這樣做,多數只是念阿彌陀佛名號,希望能夠一心不亂,止此而已,這樣也是好,也不是說不可以。
所以,你問我:「念佛人如何修習止觀」,就可以這樣觀。
問:應如何受持《金剛經》?
答:阿彌陀佛!你看《大悲心陀羅尼經》,你去讀,或者是你讀天臺智者大師編的《法華叁昧忏儀》,你就會感覺到佛法是非常的注重清淨!非常注重清淨是怎麼樣注意呢?你受持《金剛經》的時候,假設你能做到的話,要單獨有一個房間,就是專做受持《金剛經》的地方,把這個地方弄得清淨。你進到這個房子裏邊去的時候,有單獨的衣服,穿這個衣服可以到這個房間,這個衣服不可以到廁所去,到廁所另外有衣服。去了廁所完了,一定要把身洗一洗,要沐浴,穿上專備的衣服,然後到這個房間來。當然也要刷牙,吃過東西就得要刷牙。然後受持《金剛經》。
在這裏說受持《金剛經》就是讀誦,讀誦《金剛經》的文、還要受持《金剛經》的義,有文也有義、有義也有文,這樣的受持。受持文,當然只要你讀過幾天書,或者查查字典、或者問問誰,把這個文完全能夠認識,就是受持。但是受持義,就是得要學習一個時期。我們中國曆代祖師,乃至現在的大德,對于《金剛經》的批注多得很,太多了。不過,我可以提供一個建議,把無著菩薩的《金剛般若論》、天親菩薩的《金剛般若論》也讀一讀。再就是中國曆代有名的大德,天臺宗古代有名的大德、華嚴宗的大德、唯識宗的大德、叁論宗的大德,這些人對《金剛經》的批注要讀。至于一般的人——南無阿彌陀佛——「我有學問,我看看幾本書就寫個批注,很容易!」這個批注不行!
你問我怎麼樣受持《金剛經》,第一、最好是專有一個地方來受持,要注意清潔;第二、對于《金剛經》的批注、參考書,你要用一番功夫,然後你就受持、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離開了這個房子到別的地方去,你心裏面也要想:「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你心裏面就有一部《金剛經》。
當然要把《金剛經》背下來,背下來你讀起來容易,不費眼力;你若常是照本念就太辛苦了。
常受持《金剛經》,如果你能這樣受持的話,假設你今年二十歲,你受持叁十年,有可能得無生法忍!這不是說笑話,真的啊!
問:有一兄長往生十五年,意外死亡。最近外甥女(現二十歲)忽做一夢,見到老老的舅舅在路口發生車禍,又死了。她非常不解,因爲那時才四、五歲的小孩,現在怎麼會這樣?
答:「做一夢」,就是以前的現象,在心裏面再現出來,也可能是這樣。「見到老老的舅舅在路口發生車禍,又死了」,應該是這樣解釋,就是以前的現象現在又重現。但是,不知道這個舅舅是不是信佛?也有可能他在表示向你求救的意思,就是他現在的生活情況還是很苦。你可以念《金剛經》,給他念一千部《金剛經》回向!
問: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最上乘的心地法門,修行依此心地法門修最好。請問爲什麼要依心地修行呢?
答:其實這個話說出來:「這是心地法門」,就好像這個法門是特別殊勝;其實只要是佛法裏面的法門,都是心地法門!不但是佛法的修行的法門,就世間上、社會上的士農工商,都是心地法門。
爲什麼這麼說?離開心,還有什麼事?沒有事啊!離開心,什麼事沒有。譬如說這個柱子、那塊磚放在那裏,它有什麼事?它什麼事沒有,就是因爲沒有心的關系,有心就有事。所以,都是心地法門。
但是,禅宗的人就是用這個字:「這是心地法門」,就好像只是它是心地法門、別的不是。什麼都是心地法門!不過,佛法的心地法門能使令我們超越,能由下而上、由淺而深、由凡而聖;世間上、世俗谛的心地法門使令你迷惑、使令你顛倒、使令你苦惱,就是這麼回事。
說是「修行這心地法門是最好」,是的,心地法門是最好。
你這裏兩個意思。「請問爲什要依心地修行?」你不依心地去修行,那麼誰能修行呢?要用心修行嘛,你不用心怎麼能修行呢!所以,都是用心地修行。
不過,另外有一個分別:修行的時候以心爲所緣境,或者以色爲所緣境。譬如修止觀的人,以肚臍爲所緣境,就是把心住在肚臍這裏不動,那麼這就是以色爲所緣境,以形相爲所緣境。譬如說我們現在觀佛,觀佛的相好光明,這也是色,以色爲所緣境。若是以心爲所緣境,那就不同。以心爲所緣境,就是能觀的是心、所觀的也是心,就是以心爲所緣境。
若是一開始就以心爲所緣境,這個人了不起!若是你初開始的時候,不要以心爲所緣境,以色爲所緣境,或者是地、水、火、風爲所緣境,你修一個時期以後,然後以心爲所緣境,也好,就是做一個次第。
我們人不能不承認有利鈍的問題,有的人的確是非常的大智慧、有的人就遲鈍一點。我們遲鈍的人不能和那個大智慧、那個銳利的人相比,我們不能和他比,我們比不來。
當然我們笨,用笨的方法,先以色爲所緣境。假設是觀肚臍的話,住在那裏,你這樣修一個時期,你的心多少有一點甯靜的力量;譬如現在這屋子裏頭很吵,但是你立刻心裏面可以靜下來,不被這個喧鬧的境界所幹擾;你若能這樣就有一點,你多少有一點甯靜的力量了。這個時候,你以心爲所緣境的,很妙,會很妙!
以心爲所緣境,就是自己看自己,自己反過來看自己,結果什麼也看不見——無有少法可得!但是,妙就是妙在這裏,感覺到好,非常好!那麼這就說「這是心地法門」,也是可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是觀,觀心不可得。自己看自己的心是什麼樣子,這時候只是止,這還是止;你若觀這個心是不可得,那就變成觀了。這樣子,也可以說是心地法門。這就是禅,這就是如來禅的意思。
「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最上乘的心地法門」,禅宗也立文字,不能說不立文字。你這句話就是文字,你說「不立文字」這就是話、這就是文字,怎麼說不立文字呢!達摩禅師告訴二祖:吾觀漢地,唯《楞伽經》可以印心!《楞伽經》不是文字嗎?所以,還是立文字,說「不立文字」這句話說得太早了。「是最上乘的心地法門」,任何的宗派都說自己是最上乘,因爲這樣才有人來學嘛!「我這個是最鈍的,我這個不是那麼妙」,那麼誰還肯學呢?都是這樣意思。
「修行依此心地法門修最好」,是的。「好」這個話,應該有一個什麼意思呢?我這樣修學,使令我身心清淨、沒有煩惱,能使令我逐漸地、逐漸地能進步,這…
《說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