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方法一坐,你心里有没有杂念?就知道了嘛。你就知道,我一坐,心就定了。当然一开始是欲界定,那就知道你前生定的功夫栽培得不错。说我前生的智慧栽培得怎么样?那也很容易知道,你听经闻法,自己或者是阅读、或者听人讲解,很容易就明白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那就是你前生栽培得好。如果是教义的栽培不是那么好,静坐的时候妄想还很多,你想要短时间就成就,不行,那是不可以的。这个用功修行的事情,任何人不能占便宜的,你一定要拿出来代价的,你一定要拿出来辛苦的,不能怕辛苦。所以有人说,究竟是出家修行好、在家修行好?你自己想一想好了。
所以,要修禅定,第一个条件要有「欲」,有强烈的欲望,我想要得禅定。第二,要「精进」。第三个条件是「信」。信是什么呢?就是我相信我能成就!要有信心,我相信我能有成就。如果你没有这个信心,不行。我能成就吗?我自己不相信自己有成就,那不行,你自己要有信心才可以。
「安」,你能有强烈的欲望,你又能精进地去行动,你又有很恳切的、很真实的信心,你一定会成功,就会得到了禅定,就是得到轻安乐了。这个轻安乐这句话,我们常常静坐的人,也可能没得轻安乐,但是也可能会容易明白一点。譬如说人打你,用棒子或者用拳头打你一下,会痛。我本来也不痛、也没有什么乐,但是打一下就会痛,加上了一个痛的感觉。乐也是,就是由于你静坐达到了那个程度的时候,就有殊胜的快乐在身体里面出现。
其中这件事里面有一点差别,就是佛法里边修止的方法,只是教你心里面不要动,把妄想停下来,安住在所缘境上,明静而住,只是这样子。但是其它的思想家,主张运气,这个气在身体里面动;气在身体里面动呢,会有轻安乐,会有一点乐,但是这个乐不是禅定的三昧乐,不是的。因为他的心还没有达到欲界定、未到地定,更没有达到色界定,所以那个轻安乐不是禅定的轻安乐。佛教所说的乐,是得到禅定才有轻安乐,而这个是不运气的,他不运气,他只是按照修奢摩他的方法,明静而住,由欲界定到了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就开始有轻安乐。到了初禅的时候,轻安乐是更厉害、更勇猛,也名之为三昧乐。得到了三昧乐,当然对世间上的欲乐,这个心情就淡了,心情就不同了。所以是欲、精进、信、安,有欲、有精进、有信,就会得到禅定,得到禅定就有轻安乐出现,这是四个。
另外,有正念、正知、思、舍,又四个,加起来是八个。「正念」是什么呢?「正念」,就是你的心,修行禅定这个人的一念心,安住在所缘境上,一直地忆念这个所缘境,不失掉、不忘失。不失掉这个所缘境,一直是很明了地忆念这个所缘境,叫正念。如果你昏沉了,就是没有所缘境了;如果打妄想了,也没有所缘境。昏沉、掉举、散乱、不正知,就是你心里面失掉了所缘境,也就是没有正念了。如果没有正念的时候,这个时候,需要「正知」,就是你要赶快地知道,我的心失掉了所缘境,赶快把心收回来,又恢复过来,这是正知的作用。
「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知道我现在昏沉了,这时候要用这个思,就是采取行动来对付这个昏沉,这是思的作用。说我现在有掉举、有散乱了,这个正知就知道我现在是昏沉、散乱了;我要用这个思来对付这个散乱、对付这个昏沉,这时候是思的作用,思是采取行动的行动者。
「舍」,如果你的行动很合适,昏沉也对治出去了、掉举也对治出去了、散乱也对治出去了,而内心是明静而住,这个时候你就不要动,「舍」,就不要再有事情,你就安住在那里不要动,这时候叫做舍。
用这八个方法来修禅定。欲,有强烈的愿望,「我要得定,我要得神通」,要有这种愿望,欲。精进,就是行动,不要懈怠。信、安、正念、正知、思、舍,用这八个方法,用得合适了,这个定就出现了,就成功了。得到定以后,当然最好是得到色界四禅,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在第四禅里面,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得无上菩提。大辟支佛,也可能是在第四禅。或者有的阿罗汉,也是在第四禅;有的阿罗汉是在三禅、二禅、初禅里面得阿罗汉;也有的阿罗汉在未到地定里面得阿罗汉果的。未到地定里面得阿罗汉果,没有神通,因为禅定的力量不够,没有神通。
七觉支里面这个定,应该包括这么多。或者是未到地定、或者是色界四禅,这是因人而异,有的人得了未到地定,他没得色界四禅,有的人得了、有的人没得,所以这个地方有这样的不同,里边有点不同。
得到这个定的时候,这里面说个安、定、舍,若有轻安,最低限度是未到地定,最低限度有未到地定。这个轻安乐一出现的时候,有什么事情呢?就是身体里边的麤重没有了,身体里面的麤重没有了。这个麤重怎么讲呢?我举一个例子,譬如人有病,有病的时候身体不舒服,这里痛、那里痛,感觉不好,等到看医生、或者不看医生,病好了,身体恢复正常了,这个痛都没有了,这就可以说那个痛就叫做麤重。当然这是举这个例子做个譬喻,事实上不是这样。有病的人,病好了,恢复正常的健康,这是一个对比。第二个对比呢,身体正常的健康,但是没得定,后来得定了;得定的人和没得定的人彼此的感觉,就是没得定的时候身体有麤重,得了定的人身体是不麤重的。
这个麤重究竟是什么东西?这个可以做两个解释。我们现在的人,没得定的人,我们这个身体,或者是有一百五十磅,或者是二百磅,或者是一百磅,就是这么重。若是得了色界定,或者是得到未到地定,也能有一点感觉,这个身体是如云如影似的,不感觉到有重量;他若坐在那里的时候,这个身体好像有、也好像没有,就是没有麤重,就是这样意思。就是麤劣、沉重,麤重。得到禅定以后,这个身体有若无,不是那么麤重。这个麤重和不麤重对修行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有麤重的时候,这个堪能性很低很低,或者是无堪能性,你想要静坐修行,就是不舒服,不是那么合适;若是身体没有麤重,这个能力非常强,静坐的时候,这个定的境界就出现了,那是不同的。
说出一样事,譬如说是这个人,他把《法华经》背下来了;背下来了,他天天要背,但这时候就不想背,心里面不愿意背。静坐一个钟头,先静坐一小时,静坐完了,这个不愿意背经的心没有了,完全没有了,他很容易就可以背。这就是静坐有堪能性,你有修学殊胜善法的能力,叫「堪能性」,有这个能力。
说是得了禅定的人,他的身体没这个麤重了,他现在有殊胜的能力,他为大众僧做事也好,为一切众生行菩萨道也好,他能力非常强,就不同。这个时候,他想要修学殊胜的法门,他的能力非常强。譬如说我们看,你要我背经,背《心经》还可以,背《金刚经》我就感觉难;若背《法华经》、背《华严经》,「哎呀!这不可以,不可以」。但是若得了禅定的人,他没有难这个字,他要背《华严经》,很快就可以背下来,很快就能背完;不管背什么经,很快地就背下来;他的记忆力非常的强,就是堪能性非常强,就是能力非常强。我们感觉要断烦恼很难,有禅定的人断烦恼不难。断烦恼不难、得大智慧不难、有神通也不难、行菩萨道也不难,一切难的事情在他来说不难,只要肯做,他不感觉难。所以,定有堪能性。也就是有麤重的时候,就是没有定,所以有麤重就是没有堪能性;没有麤重,也就是有定,也就是有堪能性。
当然这分两种:一种是心麤重、一种是身麤重。身体和心理,心也有麤重、身也有麤重。我们没有禅定的人,心也不行,心也有问题,心里面有杂乱的妄想,要它定很难,也是麤重;身体也是不对。但是我们要有耐心,刚才说要精进,要克服这个困难,不行也要行!他慢慢、慢慢也就成功了。所以得到禅定的时候有轻安乐,也就是身有轻安、心也是轻安,就是没有麤重了,所以叫做安、定、舍。
我们再多讲一会儿,把它讲完。安、定讲完了,现在讲这个舍。「舍」是什么呢?这个舍和前面那个苦乐舍——苦受、乐受、舍受——的舍不一样。这个「舍」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修行人他在禅定里边的境界。
禅定里面有什么境界呢?他心也不昏沉、也不散乱。我们平常没得定的人,不是昏沉、就是散乱,不是散乱、就是昏沉,佛法里面称之为「不平等」,心老是不平等,不是昏沉、就是散乱,不平等。现在得到了禅定(现在说的这个人,这个人已经是圣人,这个人有禅定),他心里面也不散乱、也不昏沉;心里面有「明」,心里明明了了的,当然就是不昏沉;而又没有杂念,叫做寂「静」;明静而住,明而静、静而明,那么这就叫做「平等」。
「正直」,这个正直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明静而住的境界,一直地相续下去,没有什么变化,不会忽然间又昏沉了、又散乱了,没有这回事,这叫做正直。我们没得定的人,我们静坐,有的时候也会明静而住,也会有;但是不会很久,不是昏沉了、就是散乱了。但是这个人不是,这个人他一直地明静而住,所以叫做正直。
平等、正直、无功用住。「无功用」是什么意思呢?就不需要有什么顾虑。我们静坐的人会顾虑,心里面明静而住了,哎呀!我一会儿可能又有妄想了,我要注意,心里面要十分地谨慎,去保护这个定的境界,不可以大意的,这叫做「功用」。而这个得定的人不是,他不需要顾虑,是任运地、自然地就没有什么事,一直地是明静而住,这叫「无功用住」。
平等、正直、无功用住,这叫做「舍」。古代翻译的人,用这个字来形容这个境界。但是,得有漏定的人也有这个境界,现在这里是无漏定。平等、正直、无功用住,这叫做「舍」。这样子加起来,叫七觉支。
七觉支,我们再说它一个大义。念,就是把这个法门现前;一切法是无常、无我的,假设我们修这样的四念住,无常、无我的,把这个道理显现…
《七觉支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