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七觉支讲记▪P2

  ..续本文上一页的时候,也有择的意思。择什么呢?这个圣人和凡夫有什么差别,其中的差别是什么呢?当然我刚才说过,我们凡夫处处都有执着心,这个执着,有执着就是凡夫、没有执着就是圣人,或者说有我就是凡夫、无我就是圣人,或者是无明烦恼就是凡夫、有了智慧的光明就是圣人,这个凡圣的差别是这样子。现在你若是用智慧去观察,就是把这个无明、把这个执着、把这些烦恼丢掉了,就是这个意思。去观察的时候,把这不应该有的东西,把它弃舍了,那叫做择。这是按照智慧的作用来表示它,所以叫做择。

  在用功修行的时候,怎么样择法呢?譬如说是我们凡夫有烦恼,有这爱烦恼、有见烦恼,那么观身不净,就把这爱烦恼弃舍了。观受是苦: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欢喜有乐受,不欢喜有苦受;但是若在圣人的立场来看,苦受也好、乐受也好、不苦不乐受也好,我们都是有执着心的,要观这个受都是苦恼,不要有这么多的执着,不要有执着,就把这个执着心去掉,择就是这样意思。当然,观受是苦,我刚才说在苦上也好、乐也好、不苦不乐上都有执着心,弃舍这个执着心,这是深一层的意思。

  但是我们若观受是苦的时候,是从我们凡夫的心情开始的。我们凡夫的心情,欢喜乐受、不欢喜苦受;但是从佛法的立场来看,乐受也是苦!因为你要追求这个乐受也不容易,你若成就了,要保护这个乐受也不容易,乐受终究有一天要坏的。富贵荣华的人亦有忧戚,他也有忧愁,所以这乐受也不见得就是乐。佛这样开示我们,乐受也是苦!叫我们开智慧,不要去爱着那个乐受,苦受也不爱着、乐受也不爱着,是从这里开始的。其中,苦受我们不欢喜;乐受我们是欢喜的,但是由于佛菩萨的教导,从理智上认识,我们也不要执着它,这样事还不是容易。

  第三个不苦不乐受,这个地方还有问题。不苦不乐受,我们人间的人,可能我们也不是讨厌这件事,可能也会欢喜也不一定。但是到了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乐受,到第四禅天以上,它不要这个乐受了,就是不苦不乐受。第四禅天以上、无色界的四空天,也都是不苦不乐受,都是舍,也叫做舍受。这个舍受,若是非佛教徒,就是外道,他们若是成就了这样的境界,他们就认为这是涅槃了,就是最究竟、最圆满、最后的归宿的地方了。但是在佛法来说,那是舍受,那是苦恼的地方,并不是涅槃,那叫做「行苦」。

  苦受是苦苦,乐受是坏苦,舍受就是行苦。这个行苦是什么意思呢?表面上也不苦、也不乐,但是很多苦恼的事情隐藏在那里面。譬如说是无色界天的人,他们若是死掉了,有可能会到地狱去受苦,为什么会到地狱里面?就是他没得无色界定之前,他创造过地狱的罪业;地狱那个罪业,但是没发生作用,他生到无色界天去了,就把那个地狱的罪业带到无色界天上去,所谓带业,也可以名为带业往生。就是在他那个行苦——不苦不乐的那个心里面、那么高深的禅定里面那个识(心意识的识),有地狱的苦恼,地狱的罪业在里面,那么你说这个是什么境界?这是一个苦恼的境界,并不是涅槃的境界。就像我们驾着车,在公路上跑,跑得很正常,但是里边有毛病,车里头有毛病,一下子毛病爆发了就不得了。像我们人身体很健康,忽然间有大病来了,那个大病是忽然间来的吗?不是!就在你健康的时候,那个大病的原因就隐藏在里边的,所以我们人健康也不是真健康。

  色界的第四禅、无色界的四空定,那么高深的境界,佛法称之为行苦,它里边有这么多的问题,所以佛法不认为那是一个好境界,所以叫做行苦。那么高的境界叫行苦,我们人间的人,说是也不苦、也不乐,一样的也有这个问题,所以也是苦,所以深一层的看,那也是苦,不是一个安乐的地方。

  在《成佛之道》,印顺老法师举一个譬喻,他说是,譬如很多人坐这个船,在海里面走,在船上睡觉;这个船就向那个石头碰上去了,但是没有碰之前还没有事,碰上去了就不得了。这就是譬喻这个行苦,就譬喻不苦不乐受里边的危险的境界。所以用佛法的道理去观察,乐受也是苦,苦苦当然是苦,不苦不乐受也是苦。我们能这样观察的时候,我们对于世间上的事情,这个厌离心就生起来了,就不去贪着了。不去贪着,我们这个思想会转变了,就能够修学圣道。如果你认为那是乐,就去追求这个乐,就不能修学圣道;所以应该观受是苦。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你预先要有这样的知识,把这个法门的含义显现在心里面,你这样去观察,所以这个念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智慧去观察,观察之前要有念,有了念,然后才能够去观察。由于不断地观察,我们的智慧才能逐渐地增长,我们这个理智才能够强起来,才能够发生作用的。

  我再多说几句。我们的烦恼,在我们中国人来说,多数是爱烦恼重。这个见烦恼——见烦恼就是我见,我见的烦恼虽然也是很重,似乎是没有爱烦恼重。这个印度的哲学家,就是所谓外道,他们似乎是见烦恼重、爱烦恼轻。因为他们有这样的思想,认为这色受想行识里边——这个色受想行识是不净、是臭秽的,臭秽的色受想行识里边,有老病死的色受想行识里边,有一个不老病死的我,有个常恒住、不变易的我。我们中国人有这样的思想吗?我们中国人好像这样的思想不明显,因为我们中国的圣人,我们读《四书》,孔夫子好像没有明白地说这件事,没有明白说我们身体里有一个我,好像没有明白说。但是孔夫子是相信天,表面上和基督教、天主教是有一点合,但是孔夫子说这天,和基督教、天主教说的天是一样的吗?这还不知道。因为孔夫子没有明白地、具体地说这个天是怎么回事,没有明白地说。我们中国的圣人,没有明白地说,我们生命体里面有一个常恒住的我,没有明白地说这件事。所以我们中国人这个见烦恼不是那么重,当然还是有,还是执着有我的。

  我们有爱烦恼、也有见烦恼,所以修四念住的时候,观身不净破这个爱烦恼,观受是苦也破这个爱烦恼,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就破这个见烦恼。观心无常:我们的受、想、行、识,这是属于精神性的,这个精神性里面,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个识各有所依根、各有所缘境,以根为所依、以境为所缘。它受根、境的影响,所依的六根是无常的、是败坏的,所缘的色声香味触法也是无常的、也是败坏的,所以所生的识,也不会是常住的,它也是有生灭变化的,所以叫做观心无常。观心无常,是怎么回事呢?就是破这个我执的!破我们身体里面有个我。你这样子在奢摩他里边去观察,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个常恒住的我,就是这样观察。我们仅有的是什么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地水火风的前五根、另外有受想行识的意根——这些事情。而这些事情都是从因缘来的,我们有形相的身体、地水火风,是从因缘来的,如果你不吃饭可以吗?最初是父母的帮助,等到出了娘胎以后,我们要有饮食,从饮食的滋长,使令身体逐渐地长大了,所以有形相的这个生理是从饮食来的。剩下来的受想行识,也是根、境的关系,才出现这些种种的受想行识的分别。所以都是从因缘来的,没有一个不从因缘来的、本来就是有的、常恒住的东西。

  我昨天看《中观论颂讲记》,印顺老法师提出一句话,也是《中观论颂讲记》,他说出两句话,我现在再加上一句,提出两句话。第一句话:前一剎那的分别心,或者说昨天,昨天的分别心。昨天有分别心、今天也有分别心,你怎么知道昨天的分别心就是今天的分别心?你怎么知道?说前一剎那的明了性就是后一剎那的明了性,你凭什么能知道这件事?他提出这个问题来。其实这句话,我看过不知道多少次了,但是昨天我看这句话,引起我内心的注意,引起我的注意。你怎么知道呢?你怎么知道前一剎那的识就是后一剎那的识?你用什么理由来知道?这是第一句话。

  还有第二句话,第二句话就是有的思想家说,我们这精神性的识是从精微的物质派生出来的;当然这是唯物主义者这么说。印老法师他提出个问题:物质是地水火风,不管它怎么精微,物质就是物质,它是没有觉知性的;没有觉知性的东西,怎么能够派生出来有觉知性的东西呢?你说个理由我听听,你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好。你能够有办法说出理由来证明这件事,恐怕不容易。你不容易提出这个问题。

  这句话我是附带来的,主要是头一句话。前一剎那的分别心,你怎么知道就是后一剎那的分别心,你怎么知道?

  《阿含经》上是有这个话,譬如说眼根,眼识要依止眼根才能发出来,然后去攀缘青黄赤白,识是这样子。眼根有变化的时候,眼识也就随着变化,也随着变化的,它不能说眼根变化了,眼识不变化,它不能作主,它不能。所以人有病了的时候,这个眼根变化了,眼识看见物像的时候,就不一样。说是有人打般舟七,打般舟七的时候,九十天不睡觉,就是在屋子里面旋绕,旋绕、旋绕,到后来出现什么事情呢?他在屋子里面走路,感觉看着好像在水里面走路似的,就感觉到看见的是水,在水里面走路。本来平常看见这屋子就是这么大,但是忽然间看见这屋子非常大、广大。都是这个眼睛吗?你以前那个眼睛就是这个眼睛吗?所以这个事情呢,眼根有变化,眼识也随之变化,也是不同。

  前五识我们不说,说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譬如说是我们没有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们钻牛角尖,有了什么事情的时候,我就是执着我的意见是对的;我的意见是对的,和对方冲突了,问题不能解决,还一直地执着自己的意见,一直地苦恼、烦恼,不能够反省一下,不能。但是忽然间遇见佛法以后,去学习佛法,忽然间开朗了,不要钻牛角尖,不要那么执着,这里有个门,一下子就出去了。不要钻牛角尖,老是钻不出去,你钻那个墙角你怎么钻;这里有门,一下子海阔天空!前后是一个人吗?你以前学习佛…

《七觉支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说禅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