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故事。而這個偈子:「不明達正法,愚者輪回長」,前面還有兩句,「不眠者夜長,
疲倦者道長,不明達正法,愚者輪回長」,這是《法句經》上的偈子。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次在大衆說法的時候,來了一個獅子。這個獅子就坐在佛的旁邊也聽佛說法,有這麼一回事。佛就說四句話:「不眠者夜長」,不睡覺的人,就是失眠的人,就感覺夜間很長。如果是不失眠的人,一覺睡到大天亮,不感覺夜長。「疲倦者道長」,走路的時候,感覺疲倦的時候,就感覺道路很長,實在還是那麼長,並不是特別長。若身體特別健康的人,他走路很輕快,也不感覺路途很遠,若是疲倦了就感覺路途很遠,這是心理的作用。
前兩句是怎麼回事情呢?是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六年了,才回到祖國去,回到迦毗羅衛國。回到祖國的時候,淨飯王看見佛的這些弟子,多數是外道、修苦行的人隨佛出家,得阿羅漢了。表面上看修苦行的人,可能是瘦一點吧,也可能是面貌太陽曬得黑了。看佛是大相好光明,佛周圍的弟子那樣子,就是那麼樣的境界,淨飯王感覺到不莊嚴,所以就下令淨飯王他的這些兄弟中、這些王子出家。王子出家了以後,佛就是命令舍利弗尊者和目犍連尊者,領他們到王舍城去教導他們,教導他們修學聖道;就離開了迦毗羅衛國,離開家遠一點。
這些王子出家以後;他在家的時候,出門的時候坐車,吃得很飽,胃口也很健康。吃得很飽,睡覺睡得很多,也不感覺夜長,也不感覺道長。出家以後呢,不能坐車了,出去乞食的時候要徒步走了。又是日中一食,吃飯少了,夜間也沒有那麼多的覺睡了,所以是「不眠者夜長」。出去乞食的時候徒步走,「疲倦者道長」,說到這兩句話。
那麼第叁句、第四句:「不明達正法,愚者輪回長」,就指這個獅子說的。這個獅子是怎麼回事呢?是在毗婆屍佛的時代。毗婆屍佛到釋迦牟尼佛的時候是九十一劫,這麼長遠的時間。在那個時候,毗婆屍佛出現世間的時候,和釋迦牟尼佛也是一樣,就是到處說法教化衆生。當時有個婆羅門是特別有學問的人,聲望很高,國王大臣、一般的人民都是很敬重他的,很多的年輕人跟他讀書的,他到什麼地方都受到人家的尊重的。他聽說毗婆屍佛出世宣揚正法,宣揚什麼正法?他也願意來聽一聽,所以也就到毗婆屍佛這裏來。但是到這兒來的時候,這些人都注意地聽佛說法,沒有看見他來,就不知道;而他到什麼地方都習慣了人家對他恭敬,到這兒來的時候,沒有人睬他,所以他心裏面忿怒了,他就是罵當時法會大衆的人。當然法會大衆的人是出家人多,他就罵出家人是禿驢,就是罵了這麼一句話;這個忿怒,罵了這麼一句話就走了。這個婆羅門就這樣子不如理作意,造了這樣的口業,由瞋心說出這麼一句話來,他以後死掉了就做了獅子,一直到釋迦牟尼佛還做獅子,九十一劫做獅子,死了以後做獅子,死了以後還做獅子,做了這麼長遠。
這兩句話就是說他,「不明達正法」,這個人糊塗造了惡業,不明白真理。他就是糊塗,由這一句話,製造了、創造了九十一劫獅子的生死,就這一句話創造出來的。「愚者輪回長」,這輪回是你自己創造的,不然是沒有輪回的。「不明達正法,愚者輪回長」,那麼這件事就是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沒有智慧爲導,不如理作意,所以引發煩惱造作罪業,就是「因業生苦果」,就是不如理作意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會有這麼多的苦果。這是舉這麼一個不如理作意的苦果的例子。
又如戰國時,魏惠王將軍,龐涓害孫膑,馬陵道邊樹,萬弩俱發時,龐涓自刎死。
這又舉一個不如理作意的例子。戰國的時候,春秋戰國,戰國在春秋之後。戰國的時候,「魏惠王將軍」,魏惠王就是孟子見梁惠王──就是那個惠王。他建都在大梁,所以就叫做梁惠王,實在他國號叫魏,是魏國。魏惠王他下面有一個將軍,就是龐涓。龐涓和孫膑是同學,因爲大家在一起讀書,他就知道孫膑的才華比他高。他知道這個事情,心裏面就是不舒服,那麼他就先離開了老師,也就離開了孫膑,到了魏國,見到梁惠王;他們這個因緣具足,就是做了將軍。
做了將軍之後,孫膑知道他的同學在魏惠王那裏做了將軍,他也想要來見見這個同學,找點事情做。找點事情做的時候,龐涓心裏面不高興他這個同學,但是表面上還是很親熱的。他就在梁惠王那裏推薦他,梁惠王就封他爲客卿。後來孫膑,孫膑是齊國人,不是魏國的人,就和齊國的人──他家裏面的親戚有了來往,那麼龐涓就抓住了這件事,向魏惠王說:「他是齊國人,他現在是忠于齊國,來我們魏國來做間諜的,這個事情我們要怎麼樣處理他呢?」梁惠王說:「你看怎麼辦呢?」「這樣就由我來處理了。」
于是乎他就把孫膑的膝蓋骨割掉了,就砍掉了;也有的地方說是把兩個腳砍掉了。砍掉了那就是站不起來了,走路是要爬著走了。這個時候,等到慢慢地這個腿、這個瘡好了,就是爬著走路,不能站起來。孫膑本來是很聰明的人,但是這時候還不明白,不知道龐涓是害他。龐涓就對他說:「聽說你的祖先,孫子有兵法十叁篇,能不能夠寫出來給我讀一讀呢?」孫膑也就同意了。他有時候精神好就寫,那個時候可能是用竹子、用刀來刻字,可能不是用筆寫字;精神好就寫一點,精神不好就不寫,于是寫得很慢。
這一天正在寫的時候,來侍奉他的工人說:「孫先生!你在做什麼?」孫膑就照實一說。這個工人就說:「你大約什麼時候寫完?」他說:「唉呀!我寫得很慢,可能要多久多久寫完。」這工人說:「你若是慢一點寫完,你還能多活幾天。」這工人就走了。孫膑這一下子明白了,才明白這個意思。從這以後,他不寫了。他
就裝神經病,各式各樣神經的境界,就是完全精神不正常了。而龐涓呢,一看見孫膑精神不正常了,心裏還疑疑惑惑的,那麼就是拿大糞給他吃,孫膑就吃大糞;你看孫膑吃了多少苦頭。然後有的時候就從屋子裏面爬出去,到豬圈裏去睡覺,有時候就爬到街上去睡一宿,然後再爬回來,就是這樣子。後來這件事傳出去以後,齊國的使臣到魏國來的時候,就偷偷地把孫膑放在車上,就帶回到齊國去了。帶回齊國去了。
龐涓就是野心很大,他最初好象是侵略韓國,後來又去侵略趙國。韓國和趙國都求救于齊國。韓國我們先不說,趙國求救于齊國,齊國是齊昭王是誰【按:此時應爲齊威王。】,就派這個大將軍──就請孫膑做大將軍。孫膑說:「我是個殘廢的人,做大將軍讓人恥笑,你還是請誰做大將軍,我做參謀好了。」那麼大將軍就調動軍隊,要來救趙國的時候,就和孫膑商議這個戰爭怎麼打法。孫膑說:「我們不到趙國去,我們直接到「梁」國去【按:「圍魏救趙」,魏國首都「大梁」】。這個時候龐涓自然是回來了,趙國就沒有事了。」那麼就這樣子做了。到了魏國的時候,孫膑又出了主意,如此如此這樣做。
這樣做,這時候龐涓也很快地得到消息,就從趙國就回到他的祖國,回到魏國來。回到魏國來,就注意齊國軍隊的情形。第一天(那是古代的時候,都是落後的境界嘛!軍隊要吃飯,都是一個竈一個竈地燒飯),他一看,有十萬竈,有十萬個燒飯的地方。哎呀!看出軍隊很多。等到第二天看,只有五萬竈,第叁天看有叁萬竈,龐涓就歡喜了:「我知道齊國人膽小,這才叁天一半多的人都跑了。」
所以這時候龐涓下令,選軍隊裏面的精兵向前追,追到一個地方的時候,前面有很多木頭,爛木頭堵住去路。堵住去路的時候,又看見旁邊有棵樹,這時候太陽還沒有落,要落了,光線不是那麼亮了,就看樹那個地方有點白,那個地方隱隱忽忽地好象有幾個字,龐涓就到那個字那裏一看。那幾個字是蜂蜜寫的字,螞蟻都爬上去了,那上寫:「龐涓死于此樹,龐涓死于此地」,這麼幾個字。他一看的時候明白了,來不及了。這個時候兩邊孫膑埋伏的軍隊,「萬弩俱發時」,大家用箭來射,龐涓這時候自殺了,「龐涓自刎死」。
這件事也是不如理作意,龐涓,這明白地說就是嫉妒孫膑的才華,只要殺掉他,那麼天下只有他第一了,他的意思是這樣,結果他還是被孫膑殺害了。這個不如理作意,這個嫉妒障礙就是有這個問題。
當然我們讀《史記》,也看出來鮑叔牙和管仲的事情,鮑叔牙也是知道管仲的才華比他高,而鮑叔牙不嫉妒管仲,反倒把他介紹給齊什麼王【按:爲齊桓公】,叫做小白。這個時候讓他做相,而鮑叔牙不做相,這看出來鮑叔牙不嫉妒,而管仲也非常感覺到鮑叔牙真是朋友,真實是好朋友;這在《論語》上也提到這件事。
那就和龐涓和孫膑的情形完全不同。
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完全是有不同的,這裏面舉這個例子,這也是不如理作意,所以嫉妒障礙不好,這是一個例子。
又如楚平王,信讒害伍奢,十年來吳師,鞭屍報父仇。
這又舉個例子,舉得太多了,舉這個例子。楚平王,楚平王這個時候可能是春秋時代。楚平王「信讒害伍奢」,我還是把它說明白。楚平王的兒子是太子建,這個名字。太子建的老師就是伍奢,伍奢是太子建的老師,還有個費無忌也是太子建的老師;伍奢是太傅,費無忌是少傅。太子建和少傅的感情不太好,和伍奢的感情好一點。而這時候楚平王感覺他的太子,他的兒子年紀到了,應該娶妻了,那麼就派費無忌到秦國去娶妻。
費無忌到了秦國去,就是選擇了一個秦女。選擇一個秦女,選好了,就回到楚國來,但是費無忌先回到楚國的首都去見楚平王,就說:「秦女特別好,不妨王自己娶了,另外再給太子找一個女人。」就這樣說。那麼楚平王就接受了這個建議,他就自己娶秦女爲妃…
《如何消除煩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