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消除煩惱▪P3

  ..續本文上一頁

  

  這樣子做了以後,費無忌就在楚平王的面前說太子建的壞話,而楚平王娶了秦女以後,心裏面也不歡喜見到太子建,那麼就把太子建派到另外一個城去住。而費無忌就說:「太子在那裏招兵買馬、調動軍隊。自從王娶了秦女以後,太子建心裏面不滿意,王應該加小心。」那麼這時候楚平王就下令把太子建的老師伍奢叫來,說:「我是委托你教導我的兒,你把我的兒教導什麼樣子,想要造反啊?」伍奢說:「你爲什麼因爲小臣而疏遠自己的骨肉呢?」說這麼一句話。楚平王更不高興了,就把伍奢放在牢獄裏面了。

  

  這時候楚平王就下令叫太子建來,就想要殺掉他,而太子建就跑到宋國去了,就跑了。而這時候費無忌說:「伍奢他有兩個兒子,才華很高,你現在把他父親放在牢獄裏頭,將來他的兒若造反,是爲楚國的大患。不妨也叫他父親寫一封信,叫他兩個兒來了以後通通殺掉他,就沒有事了。」這時候楚平王接受這個建議,就叫伍奢寫封信,這封信就說:「你們兩個若來看看我,王可能會釋放我;如果你們不來,我就可能會死掉了。」

  

  他那兩個兒,第一個兒叫伍尚,小兒子叫伍員(也有地方說是伍胥,伍子胥)。接了這個信以後,兩兄弟在商議這件事,商議這件事說:「我們若到那兒去的話,一定把我們通通都殺死了。如果是我們去一個;父親叫我們去,如果我們不去,我們就是不孝順父母了,不好!我們隨著去。但是通通死掉了,沒有人報仇!我想你的才華比我高,有本事,你不要去。」哥哥對弟弟說:「你不要去,我隨著父

  

  親去,我去看父親,我們一同死掉了,將來你報仇好了!」那麼伍子胥就同意了這個建議,伍子胥就走了。

  

  伍尚就是到了京城來,果然是被楚平王都殺掉了。殺掉了以後,就下令抓伍子胥,伍子胥也是跑到宋國,展轉地又跑到吳國去。跑到吳國去,他就爲吳王服務。吳王原來沒有做國王,是國王的弟弟吧!他就幫助他把吳王殺掉了,這個弟弟做了王了,爲他服務,感動了吳王,就是下令調動軍隊到楚國來報仇,有這件事。

  

  「十年來吳師」,經過了十年,吳國的軍隊到了楚國去,把楚國占領了。「鞭屍報父仇」,這個時候楚平王已經死掉了,那麼伍子胥把他的墳墓扒開了來鞭之,鞭屍叁百就是這個因緣。這是一件事,這一件事也看出來是非理作意,也是不如理作意引起來這些事情。

  

  

  

  皆違理作意,故有如是患。

  

  說是那個獅子也好、龐涓也好、楚平王也好,都是不合道理的虛妄分別,才引起這麼多的災難來的,這些事情。「皆違理作意,故有如是患」。

  

  其實我們在佛法的立場來看,衆生在生死裏流轉,就是因爲不如理作意,所以在生死裏流轉,完全是不如理作意。

  

  下面第五段就引如理作意的這些事情作例子。

  

  

  

  五

  

  後漢書陳重,與多人同住,一住者告歸,誤持同舍郎,衣褲而別去。物主疑于重,重不自申說,購衣褲償之。誤持者後歸,還衣褲于主,其事乃明顯,重心量廣大,不與人有诤。

  

  「後漢書陳重,與多人同住,一住者告歸,誤持同舍郎,衣褲而別去。」《後漢書》,有前漢、有後漢,記載一個人叫陳重。這個人與多人在一起住,在一個房間裏面住;實在他們是在政府裏做事,應該就是職員吧,這樣子。「一住者告歸」,其中有一個人回家去。回家去的時候,「誤持同舍郎,衣褲而別去」,就是錯誤地,同住的人的褲子,他認爲是自己的褲子就拿走了。

  

  「物主疑于重」,失掉褲子這個人,疑惑是陳重偷他的褲子了,那麼就向陳重說:「你怎麼偷我褲子?」「重不自申說,購衣褲償之」,陳重這個人說:「好!你說我偷你褲子,我就買褲子還給你。」他不辯別:「我沒有偷你褲子,你怎麼可以冤枉我?」他不辯別。他就去買一個褲子就還給他,還給他這個事就沒事了。

  

  「誤持者後歸,還衣褲于主」,錯誤地拿別人褲子走的那個人回來了。回來了,

  

  「唉呀!對不住,我拿錯了,這個褲子還給你。」「其事乃明顯」,這件事才明白,才知道是搞錯了,是誤會人家了。

  

  「重心量廣大,不與人有诤」,陳重這個人,你說他偷你褲子,「你做賊了,你偷我褲子了!」那個人不介意這件事,才知道那個人的心量廣大,不介意這件事。你說他是賊,他不在乎,他不與人有诤。那是什麼呢?這個人有智慧、心量大,他不計較這件事。

  

  這是個小事,若按今天來說,一個褲子我看能值幾個錢呢?但是這件事若是放在我們身上,我們會怎麼樣?你們說:「玅境!你這個人是壞蛋,你偷我褲子。」我會怎麼反應?假設這件事是我們,我們會怎麼反應?不要說大事,就這小事,我們心裏會怎麼反應?但是這個看出來陳重這個人有如理作意,他就是有智慧,把這件事不介意。不介意,就沒有那麼多煩惱。那麼那個人偷褲子──其實那個人也沒偷,只是誤會了,把這件事這個真相才現出來,才知道陳重這個人有智慧,他心量大,不介意這件事。

  

  

  

  又如晉魏顆,言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老翁爲結草,以報其厚意。亦順理作意,有如是感應。

  

  這裏又舉出如理作意的一個例子。晉朝,這個時候是春秋時代的事情,魏顆他的父親是魏武子,是晉朝的功臣。他父親當然還有個大老婆,詳細情形不知道,又娶了一個小老婆。娶了小老婆的時候,這一天魏武子有病。有病的時候,就把魏顆叫來,說:「我這個病也可能會好,也可能是不好,如果死掉了呢,把你的小母親嫁出去;因爲她年紀還不大,很輕,你把她嫁出去。」病輕的時候是這樣遺囑的。

  

  過了多少天,病重了,又把這兒子叫來,對兒子說:「我若死掉的話,不要把母親嫁出去,叫她陪我去。」那就是陪葬,通通埋在一起了,就是這樣意思。

  

  那麼這個時候,死掉了以後呢,魏顆就把他的小母親嫁出去,沒有殉葬。別人就說:「你父親遺囑是殉葬的,陪葬的,你怎麼嫁出去呢?」魏顆說:「『言疾病則亂』,我的父親的病重的時候,他的理智不清楚,說的話不合道理。『吾從其治也』,我是隨順他有理智的時候的遺囑去辦這件事的。」所以叫做「又如晉魏顆,言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

  

  「老翁爲結草」,這是什麼意思呢?晉國,魏顆也是晉國的將軍,這時候晉國和秦國常常有作戰的事情;凡夫境界就是這樣。在作戰的時候,秦國的軍隊打敗仗了,魏顆戰勝了。戰勝了,秦國又派來一個將軍叫杜回,這個人厲害。這個將軍領著兵來打的時候,魏顆就是打不過杜回了。打不過的時候,就是把城門關起

  

  來,心裏面憂愁。憂愁的時候,就是在那裏打瞌睡。在打瞌睡的時候,就做一個夢,說是:「青草坡,青草坡。」就說這麼幾句話,說這麼幾句話就醒了,醒了不明白這個意思,那麼他就對他弟弟說,魏顆是哥哥,對他弟弟說:「我做夢,有人對我說『青草坡,青草坡』,什麼意思呢?我不懂。」他弟弟知道:「我們這個城外一個地方叫青草坡呀!明天我們可以和敵人作戰,領著軍隊就到青草坡去,看看有什麼事情。」

  

  第二天,城門打開了,領著軍隊就和杜回作戰。作戰這個時候,虛晃了幾招就跑,就跑到青草坡那兒去,就看見那裏有個老人在那兒結草;那個地方草深,就把這草結成扣。魏顆領著軍隊跑過去了,杜回就追過來了,到這兒來的時候,就被這草的扣絆倒了。杜回絆倒了,魏顆回來就把他壓著,他們哥兄弟兩個人就把他抓住了,抓住就把他殺掉了。這個戰爭就勝利了。

  

  勝利了,回到城裏面就慶祝這件事,慶祝完了夜間就睡覺了,睡覺又做個夢。夢見那個老人,就是看見結草爲扣的那個老人,就說:「你認識我是誰嗎?」對著魏顆說。魏顆說:「我不認識你呀!」這個老人說:「我就是你改嫁那個婦人的父親。」這個夢就醒了。

  

  這件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那個魏武子的小太太,魏顆沒有把她殉葬,還給她嫁出去,他這樣做這件事、處理這件事呢,這個婦人的父親非常的感恩,非常感謝魏顆處理這個事情,就是「你沒有殺我的女兒」,就是這件事。

  

  這件事看出來兩個消息。就是父母對兒女的愛,生存的時候愛,死了以後還是愛的,對兒女還是愛,這愛心還沒有斷,這是一個事。第二個消息,就是人死了以後,沒有中斷;「人死如燈滅」這句話說得不對。人死沒有滅,還繼續有生命的存在的,有這件事。但這裏說,就是魏顆這樣處理這件事,得到這個人的父親的感謝。說是怎麼來感謝這件事呢?就是你有困難的時候來幫你忙了。他能夠戰勝秦國的將軍杜回,就是因爲這個老人結扣,結草爲扣,才使令杜回失敗了。「以報其厚意」,這個老翁結草爲扣來酬謝魏顆的好意。

  

  「亦順理作意,有如是感應」,這件事,魏顆能隨順他父親有理智的時候的遺囑,這也是如理作意;你如理作意有這樣的感應。若不如理作意,像前面的,有那樣的災難的事情。所以,「有如是感應」。

  

  前面是引世間上的事情,有不如理作意、如理作意的事情。下邊是我們說佛教徒。

  

  

  

  六

  

  吾侪爲佛子,應學習佛法,引如理作意,對治諸煩惱。

  

  我們佛教徒,在家佛教徒也是一樣;出了家的佛教徒,在家的佛教徒都是佛弟子。「應學習佛法」,我們需要有智慧,能夠如理作意,這個智慧從什麼地方來呢?就是要學習佛法,學習經律論。經律論是佛菩薩的智慧,學習經律論,我們也就有智慧了,就有聞慧;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乃至證悟諸法實相的智慧。那和世間上的事情又不同了,超越了世間上的如理作意,我們應該這樣做。

  

  當然我們初開始學習佛法的人,我們還沒能…

《如何消除煩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七覺支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