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夠掌握到聞思修的智慧。我們也可以寫文章去弘揚佛法,也可以爲人講解佛法,但是自己做不到。自己有的時候和在家人一樣,不如理作意隨時會發動,也會這樣子。但是這件事不應該這樣子,不應該不如理作意,應該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比較容易,我們的煩惱隨時會動,這個事很容易;但是要有智慧來調伏內心的汙染,調伏煩惱,這件事是難,這件事不容易。不容易,我們要這樣做,我們希望能夠如理作意,那怎麼辦呢?就非要靜坐不可。我們學習了佛法的智慧的時候,我們多靜坐的時候,學習奢摩他的止、學習毗婆舍那的觀,這樣子我們如理作意就容易生起,不然是不能生起的。一有問題的時候,雖然出家幾十年都一樣,你出家一千年都是一樣,你不坐禅,你原來還是一樣的;不要說你出家久了,有什麼了不起?沒有了不起。「我出家五十年了!」出家五十年沒有用,你不坐禅的時候,你和初出家、和在家人一樣!這是很明白的事情。
「吾侪爲佛子,應學習佛法」,我們要從佛法,從經律論上、文字上的佛法去學習,我們就能夠「引」發出來「如理作意」。如理作意能現前的時候,「對治諸煩惱」,就能夠調伏一切煩惱。如理作意一現前,就能把煩惱就轉變了,就不煩惱。
所以我們說:「你怎麼可以這樣子?」這話說了沒有用。非要你常常學習佛法了,而還能多坐禅,才能發生作用,不然沒有用。當然也算有點好處,我們學好了以後,可以在佛學院當老師,可以寫文章,可以給人講,但是自己的品德不能增上,不能改變過來;你說你做住持、做方丈,一樣的。
這是簡單的說。「吾侪爲佛子,應學習佛法,引如理作意,對治諸煩惱。」所以如何消除煩惱?要學習佛法,你才有可能調伏煩惱。
下面第七段。
七
無量劫熏習,煩惱力甚大,暫時習佛法,生如理作意,其勢能敵乎?
這裏有個問題。我們這個煩惱從無量劫以來,久遠以來這個煩惱不斷地熏習。我們生了一回貪心,就在阿賴耶識裏面熏習了種子。第二回、第叁回又生了貪心,
原來的種子力量又加強。常常地生貪心,貪心的力量就大。你常常發脾氣,你的瞋心就大。瞋心大,就是那個種子的力量大;種子的力量大,它一現行的時候,瞋心就不得了。爲什麼煩惱那麼大呢?就是無量劫來的熏習,所以它力量很大的。
「暫時習佛法,生如理作意,其勢能敵乎」,我學習佛法才叁年,學習佛法五年,從經律論裏面得到了一點智慧,能引出來如理作意,觀察一切有爲法如夢,我修如夢觀、修畢竟空觀、修唯識觀,這如理作意現前。「其勢能敵乎」,你暫時學習佛法的如理作意的智慧那個力量,能夠和無量劫來熏習的煩惱力量作戰嗎?你能夠調伏它嗎?在時間上說,你的時間很少,煩惱熏習時間很久,這麼短的時間能有力量敵過那麼長時間的煩惱嗎?這是個問題。下面就回答這個問題。
若能不放逸,精勤修瑜伽,止力及觀力,漸次得增長。二力增勝時,遂薄弱煩惱,故能對治彼。
若是我們不放逸,不放縱自己的煩惱。「精勤修瑜伽」,我們不放逸地學習佛法,我們也能夠精進勇猛地修習止觀,能這樣子,你要精進。
「止力及觀力,漸次得增長」,修奢摩他的力量、修毗婆舍那的力量,「漸次得增長」,我們修了很久的奢摩他,不感覺有力量,修了很久的毗婆舍那也不感覺有力量,但是它逐漸逐漸地增長。在《阿含經》裏面佛說個譬喻,說那個匠人拿那個斧頭,斧頭有個把,斧頭用手捉的那個地方,最初你沒有用過那個新的斧頭,「把」那個地方,看的是那樣子。我們用手捉住它去砍東西的時候,砍這個、砍那個,你用它一天兩天,也不感覺有什麼變化,但是時間久了,手捉住那個地方就細了,就比以前細小了一點。就是在你不知不覺之中,你的力量就增長了,就是這樣意思。
「止力及觀力,漸次得增長」,漸次地,小小地、小小地逐漸地增長了;止也增長了,觀也增長了,在你不知不覺中就增長了。
「二力增勝時,遂薄弱煩惱」,止的力量就是奢摩他的力量,和毗婆舍那觀的力量,這兩個力量,如果你不懈怠的話,你常常地努力去修學的話,它力量漸漸就會大起來。「遂薄弱煩惱」,能使令煩惱薄,能使令煩惱弱,煩惱力量就不大了;就能有這個力量。「故能對治彼」,所以我們學習佛法時間雖然不是很久,但是它的力量能消滅煩惱。
這裏邊其中有一件事我們也應該是覺悟到,就是煩惱是不講道理的;煩惱講的道理都是虛僞,它實在不強大,煩惱的強大都是虛僞的。但是我們學習佛法,這個智慧的力量是真實的。譬如說我們修不淨觀的時候,說我們的欲心很重,怎麼能夠把欲心調伏呢?你修不淨觀的時候,它就有力量,它就能勝;不淨觀的力
量能勝過我們的欲心,它就能勝。你觀一切法空的時候,它就能夠調伏一切的執著心,它的力量大,就是智慧高。
經上也特別提到一件事,其實我講課的時候也提到,就是非佛教徒他們也能夠放下世間上的欲,到深山裏面去修禅定,也會得色界四禅,也能夠得神通。我們佛教徒呢,當然也是放下了世間上的欲出家了,也能修禅定,得色界四禅,也能得神通。佛教徒得的神通,那比世間上非佛教徒得的神通不一樣;就是佛教徒得到的神通,它的力量強大,不容易退,非佛教徒得到的神通容易退,容易失掉。因爲什麼呢?就是佛教徒苦、空、無常、無我,這不淨觀的力量強,所以得到神通以後,這個禅定不失掉。非佛教徒,他們沒有佛法的苦、空、無常、無我的智慧,他的定力容易失掉,失掉了神通就沒有了。還是有差別的。
所以是「二力增勝時,遂薄弱煩惱,故能對治彼」。所以我們佛教徒,如果你肯用功、你肯努力,是會有成就的!這道理是一樣的,常常地生煩惱,煩惱力量就大,那麼我們常常地修習止觀,止觀的力量也是一樣大,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應該一方面學習佛法,一方面修學止觀(一方面坐禅)。說「我不坐禅,我是念阿彌陀佛的根性,我的根性是念阿彌陀佛的。」那好,念阿彌陀佛也好。你不坐禅,你念阿彌陀佛也是好,也可以。但是我看,若是你有因緣、你有條件學習經律論,你就有條件修學止觀。修學止觀的時候,這止觀的力量逐漸逐漸增長,比念阿彌陀佛不同,不一樣的。當然我也贊成念阿彌陀佛,我不反對。
如理作意者,二力增勝時,聖道則現前,不與煩惱俱。光明與黑暗,二者不同時,聖道斷煩惱,其義亦如是。
這是進一步說如理作意的力量。「如理作意者」,就是隨順佛所開示的第一義谛,開示的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你能這樣隨順去思惟觀察的話,你能有這樣的觀,再能夠有止;止也是如理作意,觀也是如理作意,所以「二力增勝時,聖道則現前」。
我們讀《阿含經》、讀《般若經》、讀《大寶積經》,我們也會感覺到那個時候,佛在世的時候,聽佛說法的人,就聽佛說這一坐經,就得須陀洹果了,就得阿羅漢道了,佛在世的時候有這個情形。當然也有的人,結夏叁個月然後得阿羅漢,或者得四禅八定,或者得初果、得二果、得叁果、得四果,當然有這個情形的。那麼他們那樣的情形,「如理作意者,二力增勝時」,有些人,佛在世的時候,隨佛出家的,隨阿羅漢出家的,也不是完全得聖道,也有人沒得聖道,這也是事實。但是我們看到得聖道的人,有些人也不是用很多時間,不是要經過很久才得聖道,也不是的。有的人就是一個星期就得了,他就得初果了,就得阿羅漢道了,也有
這個事情。舍利弗尊者就是聽了馬勝比丘說一個偈,就得須陀洹果了。那麼舍利弗尊者把這個偈回來轉述于目犍連尊者,目犍連尊者聽到了也得初果,還有這種,這是特別利根的人。我們不必取這個利根的人,就稍微鈍一點,要幾個月,或者多少年,或者叁年,就是得聖道了,不是很難的事情。
所以,「聖道則現前」,聖道實在是智慧,智慧則現前。智慧現前……下面還有,在這不說那麼多了。「聖道則現前」,就是智慧則現前。「不與煩惱俱」,聖道現前的時候,成就智慧的時候,成就無漏的智慧的時候,無漏的智慧和煩惱不同時存在。煩惱現前,智慧就不現前;智慧現前,煩惱就不現前。
「光明與黑暗,二者不同時」,譬如說光明它和黑暗不能同時的,有了光明就沒有黑暗,有了黑暗就沒有光明。說是有智慧的時候就沒有煩惱,有煩惱的時候就沒有智慧。「聖道斷煩惱,其義亦如是」,說是我們修學止觀,得了聖人的智慧的時候,他斷煩惱的道理也是這樣子。
在《阿毗達磨雜集論》上提到這件事。就是過去的煩惱已經過去了,你不能斷,你不能斷過去的煩惱;過去的煩惱已經不在了,你不能斷它。未來的煩惱還沒生起,也不能斷。現在的煩惱,現在的煩惱一剎那間已經不在了,你也不能斷了。那麼怎麼斷煩惱呢?就是聖道現前了,煩惱不生起,就是這樣斷煩惱,是這個意思。「聖道斷煩惱,其義亦如是」,也就是常常地修止觀的時候,消滅了煩惱的種子,煩惱種子就不現;煩惱種子滅了,煩惱就不活動了,沒有煩惱現行了。斷煩惱是這樣斷。
八
聖道雲何起?依空性而起。
這下面詳細說這個如理作意。這個聖道,就是無漏的智慧它怎麼能夠現起呢?「依空性而起」,你要觀這個色受想行識、觀這個眼耳鼻舌身意是畢竟空的。這個分大小乘,小乘佛法有可能會修不淨觀,然後觀身不淨,觀受是苦修苦觀,觀心無常修無常觀,修無我觀,主要是修無我觀能滅煩惱。小乘佛法,我空也是空;大乘佛法也是觀我空,但是又觀法空,這和小乘不…
《如何消除煩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