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够掌握到闻思修的智慧。我们也可以写文章去弘扬佛法,也可以为人讲解佛法,但是自己做不到。自己有的时候和在家人一样,不如理作意随时会发动,也会这样子。但是这件事不应该这样子,不应该不如理作意,应该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比较容易,我们的烦恼随时会动,这个事很容易;但是要有智慧来调伏内心的污染,调伏烦恼,这件事是难,这件事不容易。不容易,我们要这样做,我们希望能够如理作意,那怎么办呢?就非要静坐不可。我们学习了佛法的智慧的时候,我们多静坐的时候,学习奢摩他的止、学习毗婆舍那的观,这样子我们如理作意就容易生起,不然是不能生起的。一有问题的时候,虽然出家几十年都一样,你出家一千年都是一样,你不坐禅,你原来还是一样的;不要说你出家久了,有什么了不起?没有了不起。「我出家五十年了!」出家五十年没有用,你不坐禅的时候,你和初出家、和在家人一样!这是很明白的事情。
「吾侪为佛子,应学习佛法」,我们要从佛法,从经律论上、文字上的佛法去学习,我们就能够「引」发出来「如理作意」。如理作意能现前的时候,「对治诸烦恼」,就能够调伏一切烦恼。如理作意一现前,就能把烦恼就转变了,就不烦恼。
所以我们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子?」这话说了没有用。非要你常常学习佛法了,而还能多坐禅,才能发生作用,不然没有用。当然也算有点好处,我们学好了以后,可以在佛学院当老师,可以写文章,可以给人讲,但是自己的品德不能增上,不能改变过来;你说你做住持、做方丈,一样的。
这是简单的说。「吾侪为佛子,应学习佛法,引如理作意,对治诸烦恼。」所以如何消除烦恼?要学习佛法,你才有可能调伏烦恼。
下面第七段。
七
无量劫熏习,烦恼力甚大,暂时习佛法,生如理作意,其势能敌乎?
这里有个问题。我们这个烦恼从无量劫以来,久远以来这个烦恼不断地熏习。我们生了一回贪心,就在阿赖耶识里面熏习了种子。第二回、第三回又生了贪心,
原来的种子力量又加强。常常地生贪心,贪心的力量就大。你常常发脾气,你的瞋心就大。瞋心大,就是那个种子的力量大;种子的力量大,它一现行的时候,瞋心就不得了。为什么烦恼那么大呢?就是无量劫来的熏习,所以它力量很大的。
「暂时习佛法,生如理作意,其势能敌乎」,我学习佛法才三年,学习佛法五年,从经律论里面得到了一点智慧,能引出来如理作意,观察一切有为法如梦,我修如梦观、修毕竟空观、修唯识观,这如理作意现前。「其势能敌乎」,你暂时学习佛法的如理作意的智慧那个力量,能够和无量劫来熏习的烦恼力量作战吗?你能够调伏它吗?在时间上说,你的时间很少,烦恼熏习时间很久,这么短的时间能有力量敌过那么长时间的烦恼吗?这是个问题。下面就回答这个问题。
若能不放逸,精勤修瑜伽,止力及观力,渐次得增长。二力增胜时,遂薄弱烦恼,故能对治彼。
若是我们不放逸,不放纵自己的烦恼。「精勤修瑜伽」,我们不放逸地学习佛法,我们也能够精进勇猛地修习止观,能这样子,你要精进。
「止力及观力,渐次得增长」,修奢摩他的力量、修毗婆舍那的力量,「渐次得增长」,我们修了很久的奢摩他,不感觉有力量,修了很久的毗婆舍那也不感觉有力量,但是它逐渐逐渐地增长。在《阿含经》里面佛说个譬喻,说那个匠人拿那个斧头,斧头有个把,斧头用手捉的那个地方,最初你没有用过那个新的斧头,「把」那个地方,看的是那样子。我们用手捉住它去砍东西的时候,砍这个、砍那个,你用它一天两天,也不感觉有什么变化,但是时间久了,手捉住那个地方就细了,就比以前细小了一点。就是在你不知不觉之中,你的力量就增长了,就是这样意思。
「止力及观力,渐次得增长」,渐次地,小小地、小小地逐渐地增长了;止也增长了,观也增长了,在你不知不觉中就增长了。
「二力增胜时,遂薄弱烦恼」,止的力量就是奢摩他的力量,和毗婆舍那观的力量,这两个力量,如果你不懈怠的话,你常常地努力去修学的话,它力量渐渐就会大起来。「遂薄弱烦恼」,能使令烦恼薄,能使令烦恼弱,烦恼力量就不大了;就能有这个力量。「故能对治彼」,所以我们学习佛法时间虽然不是很久,但是它的力量能消灭烦恼。
这里边其中有一件事我们也应该是觉悟到,就是烦恼是不讲道理的;烦恼讲的道理都是虚伪,它实在不强大,烦恼的强大都是虚伪的。但是我们学习佛法,这个智慧的力量是真实的。譬如说我们修不净观的时候,说我们的欲心很重,怎么能够把欲心调伏呢?你修不净观的时候,它就有力量,它就能胜;不净观的力
量能胜过我们的欲心,它就能胜。你观一切法空的时候,它就能够调伏一切的执着心,它的力量大,就是智慧高。
经上也特别提到一件事,其实我讲课的时候也提到,就是非佛教徒他们也能够放下世间上的欲,到深山里面去修禅定,也会得色界四禅,也能够得神通。我们佛教徒呢,当然也是放下了世间上的欲出家了,也能修禅定,得色界四禅,也能得神通。佛教徒得的神通,那比世间上非佛教徒得的神通不一样;就是佛教徒得到的神通,它的力量强大,不容易退,非佛教徒得到的神通容易退,容易失掉。因为什么呢?就是佛教徒苦、空、无常、无我,这不净观的力量强,所以得到神通以后,这个禅定不失掉。非佛教徒,他们没有佛法的苦、空、无常、无我的智慧,他的定力容易失掉,失掉了神通就没有了。还是有差别的。
所以是「二力增胜时,遂薄弱烦恼,故能对治彼」。所以我们佛教徒,如果你肯用功、你肯努力,是会有成就的!这道理是一样的,常常地生烦恼,烦恼力量就大,那么我们常常地修习止观,止观的力量也是一样大,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应该一方面学习佛法,一方面修学止观(一方面坐禅)。说「我不坐禅,我是念阿弥陀佛的根性,我的根性是念阿弥陀佛的。」那好,念阿弥陀佛也好。你不坐禅,你念阿弥陀佛也是好,也可以。但是我看,若是你有因缘、你有条件学习经律论,你就有条件修学止观。修学止观的时候,这止观的力量逐渐逐渐增长,比念阿弥陀佛不同,不一样的。当然我也赞成念阿弥陀佛,我不反对。
如理作意者,二力增胜时,圣道则现前,不与烦恼俱。光明与黑暗,二者不同时,圣道断烦恼,其义亦如是。
这是进一步说如理作意的力量。「如理作意者」,就是随顺佛所开示的第一义谛,开示的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你能这样随顺去思惟观察的话,你能有这样的观,再能够有止;止也是如理作意,观也是如理作意,所以「二力增胜时,圣道则现前」。
我们读《阿含经》、读《般若经》、读《大宝积经》,我们也会感觉到那个时候,佛在世的时候,听佛说法的人,就听佛说这一坐经,就得须陀洹果了,就得阿罗汉道了,佛在世的时候有这个情形。当然也有的人,结夏三个月然后得阿罗汉,或者得四禅八定,或者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当然有这个情形的。那么他们那样的情形,「如理作意者,二力增胜时」,有些人,佛在世的时候,随佛出家的,随阿罗汉出家的,也不是完全得圣道,也有人没得圣道,这也是事实。但是我们看到得圣道的人,有些人也不是用很多时间,不是要经过很久才得圣道,也不是的。有的人就是一个星期就得了,他就得初果了,就得阿罗汉道了,也有
这个事情。舍利弗尊者就是听了马胜比丘说一个偈,就得须陀洹果了。那么舍利弗尊者把这个偈回来转述于目犍连尊者,目犍连尊者听到了也得初果,还有这种,这是特别利根的人。我们不必取这个利根的人,就稍微钝一点,要几个月,或者多少年,或者三年,就是得圣道了,不是很难的事情。
所以,「圣道则现前」,圣道实在是智慧,智慧则现前。智慧现前……下面还有,在这不说那么多了。「圣道则现前」,就是智慧则现前。「不与烦恼俱」,圣道现前的时候,成就智慧的时候,成就无漏的智慧的时候,无漏的智慧和烦恼不同时存在。烦恼现前,智慧就不现前;智慧现前,烦恼就不现前。
「光明与黑暗,二者不同时」,譬如说光明它和黑暗不能同时的,有了光明就没有黑暗,有了黑暗就没有光明。说是有智慧的时候就没有烦恼,有烦恼的时候就没有智慧。「圣道断烦恼,其义亦如是」,说是我们修学止观,得了圣人的智慧的时候,他断烦恼的道理也是这样子。
在《阿毗达磨杂集论》上提到这件事。就是过去的烦恼已经过去了,你不能断,你不能断过去的烦恼;过去的烦恼已经不在了,你不能断它。未来的烦恼还没生起,也不能断。现在的烦恼,现在的烦恼一剎那间已经不在了,你也不能断了。那么怎么断烦恼呢?就是圣道现前了,烦恼不生起,就是这样断烦恼,是这个意思。「圣道断烦恼,其义亦如是」,也就是常常地修止观的时候,消灭了烦恼的种子,烦恼种子就不现;烦恼种子灭了,烦恼就不活动了,没有烦恼现行了。断烦恼是这样断。
八
圣道云何起?依空性而起。
这下面详细说这个如理作意。这个圣道,就是无漏的智慧它怎么能够现起呢?「依空性而起」,你要观这个色受想行识、观这个眼耳鼻舌身意是毕竟空的。这个分大小乘,小乘佛法有可能会修不净观,然后观身不净,观受是苦修苦观,观心无常修无常观,修无我观,主要是修无我观能灭烦恼。小乘佛法,我空也是空;大乘佛法也是观我空,但是又观法空,这和小乘不…
《如何消除烦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