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消除烦恼▪P5

  ..续本文上一页同的地方。

  

  「依空性而起」,修我空的时候,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时候,修我空观,当然先要修无常观。修我空观的时候,色受想行识都不见了,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我也不可得,那么这个时候圣道就现前;一定要观察空才可以。「依空性而起」,就是观察诸法空,圣道才能现前。怎么样观空呢?

  

  

  

  止观空性时,圣道遂现前,烦恼则不生,是即名为断。

  

  「止观空性时,圣道遂现前」,修奢摩他的止、修毗婆舍那的观,我们初开始我们奢摩他的止,一定是一般的这些有为法作所缘境,或者是用出入息是色法,用出入息作所缘境,或者是观脐轮作所缘境,或者观丹田作所缘境,或者观地水火风作所缘境。

  

  《清净道论》上,说那个地遍处就是以地为所缘境。地它怎么办法呢?就是找那个土,就是大地这个土,或者你感觉到满意的土,或者是黑土,或者是黄土,然后用一个木板,用木板把这个土放在木板上,用一点水把它混合一下,然后太阳把它晒一晒,当然太阳不要太热,小小的热,慢慢地干,它就不爆裂。做好了以后,就用这个方的土作所缘境;不是我们内身作所缘境,另外制造一个所缘境。

  

  譬如说是我们修不净观,先观这个大指,足上的大拇指,它是青瘀了、膨胀了、坏烂了,那个白骨现出来了,就用那一点白骨作所缘境也可以。把全身都是脓烂了、破坏了,白骨现前,那么任何一处都可以作所缘境,以白骨为所缘境也是可以。或者是用水作所缘境,或者是火作所缘境都可以;或者是以地水火风,用风作所缘境,也都可以的。要找一个适当的所缘境。

  

  「止观空性时」,我们初开始我们不能以毕竟空作所缘境,我们没有这个智慧,我们用有为法里面,你选一个作所缘境。作了所缘境的时候,这是修止,同时也修观。或者我们说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是小乘的四念处。若是我们读《金刚经》的时候,以《金刚经》所说的作毗婆舍那观也可以,也是可以。当然这个观有我空观、有法空观。《金刚经》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么是修无我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那么这是法空观了。《金刚经》一直地说我空观、法空观,一直说到最后。你这样也是可以,当然这个就是大乘佛法,这就是和小乘佛法的空观有点不同。

  

  我们中国佛教,汉文佛教是大乘佛教,但是愿意修小乘佛教的四念处我也同意;若是你欢喜,我也同意,修小乘四念处也可以,因为也可以得圣道。小乘的四念处似乎是容易懂,你若能够把心静下来,我们已经学过的《瑜伽师地论.声闻地》,那就是小乘的南传佛教,我们这样修行也可以。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难懂一点。譬如观一切法空,有《中观论》的诸法自性空;若是修唯识观的,假名安立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言句不同,言句不一样。但是这个呢,你要深入地学习、思惟,有可能你才能懂,不像小乘说的苦、空、无常、无我容易懂,是有深浅的不同的。

  

  「止观空性时」,我们初开始的时候以有为法作所缘境,那么毗婆舍那,一方面修止,一方面修观,等到进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以我空的空性为所缘境,为

  

  奢摩他的止了;智者大师说那个叫体真止,就是这个意思。观这一剎那心是毕竟空的,心就止在这里,那么这就和以地水火风为所缘境有点不同了。

  

  「止观空性时」,止在空性那里,或者是观空性的时候,这样子时间久了,当然就是有所谓的止观双运。最初的时候修止就不是观,修观就不是止,但是进了一步的时候,止观是双运的,止观可以同时了。

  

  当然,这个地方还有点事情。我们在台湾的时候,我在福严佛学院讲《摄大乘论》的时候,就有个同学提出这个问题,说他们到法光佛研所去听一个居士讲《阿含经》的时候,他问他:「修观的所缘境是怎么回事?」他说是要出定修观,而不在定内修观。回来把这问题来问我:「是定内修观?是定外修观?」我说是定内修观,当然就和他说的就不一样。我们完全把它说明白也可以。也有同学去问印顺老法师,印顺老法师也是说定外修观,也是这么讲。那么你妙境为什么这么讲呢?我说我有两个根据:一个是《大智度论》的三三昩,现在你可以翻出来看,看那三三昧是怎么讲的?那就是定内修观的意思。另外就是《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你看那上面也是定内修观。我们现在学习〈声闻地〉,〈声闻地〉里面还有一段,也可以看出那是定内修观的意思。

  

  头几天我遇见一个居士也提到这件事,他认为南传佛教是主张定外修观;我说,我们北传佛教主张定内修观。当然,定外修观这句话也没有错。譬如说我们现在我们也没得未到地定,更没得到四禅八定,那我们心里面也可以用奢摩他止一会儿,然后我们也可以修观,那当然这是定外修观,因为我们没有得定嘛!当然是定外修观。等到得了定以后,那就有定内修观,也有定外修观。因为你不入定的时候,你心里面也可以如理作意嘛!那就是定外修观。等入定以后,在定里面修观,那就是定内修观了。

  

  其中这个地方不要误会,得了定以后,那个心可以止,可以定也可以不定,也可以修观的,修观而定还在,这个事情很妙。我们现在修奢摩他止的时候,心里没有妄想,好象是寂静住,但是心里一修观的时候,这个寂静没有了。我们现在是这样子。但是若得了未到地定,或者是得到了色界四禅的时候,或者无色界的四空定,前三空定的时候,你在定里面修观的时候,那个定还在,定不失掉,所以是定内修观。

  

  定外也可以修观,定内也可以修观,但是你想要断惑证真,一定是定内修观才有这个作用。因为你若是出了定的时候,散乱心,散乱心就没有断惑证真的力量。并且我们在《瑜伽师地论》上看,戒能增上定,定能增上慧,由慧得解脱;这文就是这样说。所以我们出家人为什么要持戒?因为想要得禅定;我们若持戒,容易得禅定。那么为什么要修定?因为修定能帮助我们得智慧。为什么要修智慧?

  

  由慧得解脱。它互相帮助的。所以我们在定里面修毗婆舍那观,就能断惑证真;如果出定,你得不到定的帮助了,那你还能断惑证真吗?这是个理由,很明显的是这样子嘛!怎么能说一定是要出定才能修观,不应该是这么说。

  

  我们这里说「止观空性时」,这要有一点程度的人,奢摩他的止才能止在第一义谛这里,初开始我们不能,就是要有一点程度。有一点程度的时候,止在第一义谛那里,也不是真实的第一义谛,是相似的而已。若是你得圣道的时候,那时候你的无分别智停在第一义谛,那是真的;没证悟第一义谛的时候不是真的,但是有点相似就是了。

  

  「止观空性时,圣道遂现前」,这时候逐渐逐渐地进步,到止观双运的时候是无漏的智慧现前;圣道就是无漏的智慧。「烦恼则不生」,这个时候你的清净无分别的智慧现前的时候,烦恼就不动了。因为它见到空性的时候,能断烦恼的种子,所以烦恼就不现前了。「烦恼则不生,是即名为断」,这就叫做断烦恼。

  

  

  

  如人在梦中,由不了梦境,假有而体空,执以为真实,生起爱与憎,恐怖诸分别。

  

  「如人在梦中,由不了梦境,假有而体空,执以为真实」,这里面还是说如理作意断烦恼的事情;就像人在做梦的时候,由于我们不知道是做梦──「假有而体空」,梦里面的境界都是假的,那件事的体性都是没有的,是没有那件事的。做梦的时候,有人送给我有一万两黄金,心里很欢喜,醒了梦没有,没有黄金,什么也没有,但是梦的时候和真的一样,就是做梦的时候看见那个黄金,那个「假有而体空」,实在是没有黄金的,「假有而体空」。「执以为真实」,在做梦的时候认为是真的,认为这个黄金是真的,「执以为真实」。「生起爱与憎」,做梦的时候,对可意的事情生起爱,不可意的事情生起憎。还有一种境界令我们心里生恐怖,做梦的时候狗来咬的时候就是跑不动,为狗所咬;或者看见老虎了、看见毒蛇了,就是想跑也跑不动,那就是有恐怖的事情。生起爱也是虚妄分别,生起憎也是虚妄分别,生恐怖也是虚妄分别。

  

  

  

  剎那觉悟时,证彼体性空,谁复于彼起,爱憎诸烦恼,烦恼不起时,是即名为灭。

  

  「剎那觉悟时,证彼体性空」,一剎那间从梦里面醒过来了,觉悟的时候才知道梦里面的那个境界,可爱的境界也是空的,可憎的境界也是空的,恐怖的境界也是空的,都是空的,「证彼体性空」。「谁复于彼起,爱憎诸烦恼」,这个时候在什么境界上起爱烦恼、起憎烦恼、起恐怖的烦恼呢?没有那么回事嘛!「烦恼不

  

  起时,是即名为灭」,说我们修学止观、观一切法的时候,也是像做梦那样子,像梦里的境界一样。我们看见的都是明明了了的,有一个某甲在这里、某乙在那里,这个东西是可爱的、这个东西可憎的,都是很分明的事情,但是「假有而体空」,我们也是认为真实的,若是觉悟了呢,都是假的、都是空的。

  

  「谁复于彼起,爱憎诸烦恼,烦恼不起时,是即名为灭」,我们若观察一切法是假的,观察一切法是空的,那么烦恼就不生起了,这就叫断烦恼,就是这样意思。

  

  我们若是不修止观,光是在文字上这么样的分别,只是说说而已,也不感觉有什么奇妙。但是若常常地修止观,那里面有微妙的境界,你就会感觉到。这是从实践中逐渐地逐渐地进步,你才会有这个感觉,不然不感觉有什么,只是用嘴说说有什么用,没有用。这底下我念一遍。

  

  

  

  九

  

  法句经偈云:此心随欲转,轻躁难捉摸,善哉心调伏,心调得安乐。

  …

《如何消除烦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七觉支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