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赞叹我们修止观有成就的时候的快乐。我们没修止观的时候,这个「心随欲转」,欢喜什么就想什么,欢喜吃糖就想糖,欢喜吃面包就想面包,心随欲活动。「轻躁难捉摸」,这个心非常的轻躁,你很难控制它的,它动乱得很厉害,你控制它很困难。「善哉心调伏,心调得安乐」,若是我们常常修止观,心就不是那么轻躁难捉摸,就可以不动了,就是烦恼也不动了,心就得调伏,这个时候心情是快乐。应该起贪心的时候心里不贪,因贪而烦恼的境界没有,应该起瞋烦恼的时候心不起瞋烦恼,这时候心情还是很自在的,这时候心情快乐,所以「心调得安乐」。
我们也不妨看别人起烦恼的时候,你不要走,你注意那个烦恼的相貌,他起瞋心的时候,你注意,然后你就知道自己起烦恼的相貌,不然我们不注意还不知道。注意的时候起烦恼,唉呀!感觉烦恼很苦,起烦恼的时候很苦。
我是一九七三年来美国,大概一九七一年、七二年的时候,香港的股票大跌,跌下来。大概七○年、六九年的时候,香港股票不得了,很多人疯狂要买股票。等到一下子跌下来的时候,很多人跳楼;很多人……就是看到水边两个鞋在那里,人不见了。这个贪心的烦恼,这是贪心的烦恼。也看了很多瞋心的烦恼,你看报纸就看出来,瞋心的烦恼也很苦。若是我们修止观的时候,贪的时候不贪,瞋的时候不瞋,那些苦恼境界没有,心情老是自在的。「心调得安乐」。
彼人心寂静,语与业寂静,正智而解脱,如是得安隐。
修止观成功的人,他那个心不动,看见什么他心不动,贪不能动其心,瞋也不能动其心,各式各样的烦恼,他心里不动。「语与业寂静」,他说出来的语言也寂静;不管怎么样的事情,他说话的时候合道理而寂静,而不是那么不得了。「语与业寂静」,「业寂静」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也非常寂静,因为心里面……,这个动乱是烦恼的相貌,没有烦恼的时候,身语意都是寂静的。
「正智而解脱,如是得安隐」,为什么他身语意都是寂静呢?他心里面有大光明的智慧,什么事情都看得明明白白的,他说话可能很钝,老半天才说出一句话,但是心非常利;「正智而解脱」,他心里面有大光明的智慧,解脱了一切的烦恼,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境界,他心里面安隐,不动乱。
舍弃于忿怒,除灭于我慢,解脱一切缚,不执著名色,彼无一物者,苦不能相随。
「舍弃于忿怒,除灭于我慢」,这是另一个偈颂。修止观成功的人,他这个忿怒弃舍了,再不忿怒;不管伤害到什么程度,他心里面不忿怒。「除灭于我慢」,他虽然道德很高尚,但是他心里面不高慢,没有S瞧不起人,不轻视任何人,舍弃于我慢。
「解脱一切缚」,不管什么境界,对他没有影响的,你不能系缚住他的;不但是人间的境界,天上的境界都不能系缚他,「解脱一切缚」。「不执著名色」,为什么他能解脱呢?就是他对于这个名——就是心,心法,对于这一切物质的境界,就是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一切一切的境界都不执着。不执着它是有,不执着它是真实的,通通都是假的、都是虚妄的,有而不实,都是毕竟空的。
「彼无一物者,苦不能相随」,一切一切法在他心里面连影像都没有,他心里面能离一切相。「彼无一物者,苦不能相随」,一切的苦恼不能随逐他,不能苦恼他,不能的。这苦恼的境界现前了,他心里面不苦恼。我们平常人,当然一般的病痛我们觉得很苦恼,说是要死也不得了。这个修止观成功的人不怕死,他对于死亡没有恐怖;因为他止观现前的时候,没有生死这件事,他心里面。所以,一切时心里面都是安隐自在的。
十
现世此处苦,死后他处苦,作诸恶业者,两处俱受苦;现悲我作恶,堕恶趣更苦。
「现世此处苦,死后他处苦」,这底下自己警戒自己。现在我们在这里很苦恼,死亡了以后到别的地方去了,也是很苦恼。为什么呢?「作诸恶业者,两处俱受
苦」,常常地烦恼动,常常地造罪业的人,「两处俱受苦」,现在此处苦,死后他处还是苦恼。「现悲我作恶,堕恶趣更苦」,「两处俱受苦」实在是什么呢?就是现在,「现悲我作恶」,现在心里面有点难过,我做了很多罪,将来不得了,心里就受苦;将来死掉了以后,堕落到恶趣里面是更苦,所以是两处俱苦。
现世此处喜,死后他处喜,修诸福业者,两处俱欢喜;现喜我修福,生善趣更喜。
「现世此处喜」,这个众生,这个修行人他现在在这里心情快乐,死掉了以后到别的地方去,心情也是快乐,为什么呢?「修诸福业者,两处俱欢喜」,修福业的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福业的人,这两处都欢喜。那两处呢?「现喜我修福,生善趣更喜」,我现在修了很多福,虽然还没得果报,心情也欢喜了。「生善趣更喜」,将来这个生命结束了,生到安乐的地方去,生到光明的地方去,那是更欢喜了。
你若修止观,这几句话你能背下来,在心里面思惟,自己不敢做恶,不敢做恶的。
下面第十一段。
十一
烦恼因缘生,亦由因缘灭。彼诸有智者,能知自爱者,坚忍于逆顺,勇猛修禅定,烦恼得消除,其心安乐住。
「烦恼因缘生」,这是把前面的大意重说一遍。
「烦恼因缘生,亦由因缘灭」,烦恼是因「有境界现前,深心藏种子,不如理作意」,才有烦恼,是因缘生。「亦由因缘灭」,亦由止观的因缘而消灭烦恼的。
「彼诸有智者,能知自爱者」,那些学习佛法有智慧的人,能知道爱惜自己的人。「坚忍于逆顺」,坚固的忍耐——不顺我意的境界,或者随顺我意的境界,都要忍耐。不顺我心的境界我要忍耐,顺我心为什么也要忍耐呢?这件事更难;随顺我的意思,随顺我的心的事情更要忍。什么呢?你现在应该学习佛法,不!那个地方要请你去做方丈,你能不去吗?那个地方请你做董事长,请你去做总统,这是顺你的意,你要忍!就是你要能够不动,不为这些境界所动,还继续地学习戒定慧,这就要忍。你若随着那个境界去,就是为那个境界所动了,你就不能学习戒定慧了,所以也要忍。
「坚忍于逆顺,勇猛修禅定」,勇猛不怕,不害怕,「我不怕冷,我不怕苦,我一定要修奢摩他、毗婆舍那,不怕!」这就是不怕苦,不怕辛苦。「勇猛修禅定,
烦恼得消除,其心安乐住」,你要这样子,你的烦恼才能够灭掉。你说完全如我意,那有那种事情?世间上有那样事情吗?百分之百都能如我意?我看没有。说是「你办的佛学院办得不对!」那好,你来办,你来办也是一样,别人也不感觉完全满意的。说是「别人做总统做得不对!」你来做,一样,别人也会反对。「你做老师讲的经讲得不好听!」好!就请你做老师,看你讲的经别人都满意吗?也不可能的,不可能完全满意,世间上无论什么事情都不能完全满意的。
我说一件事。我到了温哥华去,有一个工程师和他的朋友来见我,说我有世间的事情,向我说说可不可以?我说:「可以!」说:「我和我太太要离婚,我们不能合,要离婚,你说应不应该离婚?」我说:「我是出家人,这个事情我不明白,你问我是问错了!」「不行!您表示点意见。」我说:「我问你,你和你这个太太离婚了,你还结婚不结婚?」他说:「还要结婚。」「那个结婚,能百分之百令你满意吗?」「唉呀!也不能。」「这样子,你和这个你感觉不满意要离婚,你将来还不能完全满意,那怎么办呢?不可能完全满意的。」所以我告诉他:「你和你太太谈判,你太太对你不满意,你对你太太的不满意,都诚实地把它写出来,你就两方面谈判,我对你不满意的地方我改。我从今天开始,把这不满意的地方我能改变过来。我不能立刻改变呢,我们分时间,我一个月内能改变,把我这个错误改变,我两个月内、三个月内,决定把不如意的事都改变。你也这样做,她也这样做,那么就不要离婚了。」因为你不能保证将来结婚是百分之百满意,还是有不满意的事情;就是重要的地方决定要满意,其他不重要的不计较,这样子才能够合,才能合的。
做夫妻是这样子,其他世间上一切事情也都是,不能完全可以满意的,不能。只有到什么时候才能完全满意呢?就是得圣道。得圣道的时候,无论什么境界,一切法都是不二相,他心里面都是第一义谛,都是满意的,他心里不动,不受这一切世间法所染污,他心里面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安乐自在的,你不得圣道是不可能。有福报的人稍好一点,但是福报还是无常的,不是永久的。
「如何调伏烦恼?」怎么样消除烦恼呢?就是大概地说这么一段。希望各位同学慈悲指教。阿弥陀佛!
《如何消除烦恼》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