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消除煩惱▪P6

  ..續本文上一頁

  這是贊歎我們修止觀有成就的時候的快樂。我們沒修止觀的時候,這個「心隨欲轉」,歡喜什麼就想什麼,歡喜吃糖就想糖,歡喜吃面包就想面包,心隨欲活動。「輕躁難捉摸」,這個心非常的輕躁,你很難控製它的,它動亂得很厲害,你控製它很困難。「善哉心調伏,心調得安樂」,若是我們常常修止觀,心就不是那麼輕躁難捉摸,就可以不動了,就是煩惱也不動了,心就得調伏,這個時候心情是快樂。應該起貪心的時候心裏不貪,因貪而煩惱的境界沒有,應該起瞋煩惱的時候心不起瞋煩惱,這時候心情還是很自在的,這時候心情快樂,所以「心調得安樂」。

  

  我們也不妨看別人起煩惱的時候,你不要走,你注意那個煩惱的相貌,他起瞋心的時候,你注意,然後你就知道自己起煩惱的相貌,不然我們不注意還不知道。注意的時候起煩惱,唉呀!感覺煩惱很苦,起煩惱的時候很苦。

  

  我是一九七叁年來美國,大概一九七一年、七二年的時候,香港的股票大跌,跌下來。大概七○年、六九年的時候,香港股票不得了,很多人瘋狂要買股票。等到一下子跌下來的時候,很多人跳樓;很多人……就是看到水邊兩個鞋在那裏,人不見了。這個貪心的煩惱,這是貪心的煩惱。也看了很多瞋心的煩惱,你看報紙就看出來,瞋心的煩惱也很苦。若是我們修止觀的時候,貪的時候不貪,瞋的時候不瞋,那些苦惱境界沒有,心情老是自在的。「心調得安樂」。

  

  

  

  彼人心寂靜,語與業寂靜,正智而解脫,如是得安隱。

  

  修止觀成功的人,他那個心不動,看見什麼他心不動,貪不能動其心,瞋也不能動其心,各式各樣的煩惱,他心裏不動。「語與業寂靜」,他說出來的語言也寂靜;不管怎麼樣的事情,他說話的時候合道理而寂靜,而不是那麼不得了。「語與業寂靜」,「業寂靜」你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也非常寂靜,因爲心裏面……,這個動亂是煩惱的相貌,沒有煩惱的時候,身語意都是寂靜的。

  

  「正智而解脫,如是得安隱」,爲什麼他身語意都是寂靜呢?他心裏面有大光明的智慧,什麼事情都看得明明白白的,他說話可能很鈍,老半天才說出一句話,但是心非常利;「正智而解脫」,他心裏面有大光明的智慧,解脫了一切的煩惱,所以無論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什麼境界,他心裏面安隱,不動亂。

  

  

  

  舍棄于忿怒,除滅于我慢,解脫一切縛,不執著名色,彼無一物者,苦不能相隨。

  

  「舍棄于忿怒,除滅于我慢」,這是另一個偈頌。修止觀成功的人,他這個忿怒棄舍了,再不忿怒;不管傷害到什麼程度,他心裏面不忿怒。「除滅于我慢」,他雖然道德很高尚,但是他心裏面不高慢,沒有S瞧不起人,不輕視任何人,舍棄于我慢。

  

  「解脫一切縛」,不管什麼境界,對他沒有影響的,你不能系縛住他的;不但是人間的境界,天上的境界都不能系縛他,「解脫一切縛」。「不執著名色」,爲什麼他能解脫呢?就是他對于這個名——就是心,心法,對于這一切物質的境界,就是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一切一切的境界都不執著。不執著它是有,不執著它是真實的,通通都是假的、都是虛妄的,有而不實,都是畢竟空的。

  

  「彼無一物者,苦不能相隨」,一切一切法在他心裏面連影像都沒有,他心裏面能離一切相。「彼無一物者,苦不能相隨」,一切的苦惱不能隨逐他,不能苦惱他,不能的。這苦惱的境界現前了,他心裏面不苦惱。我們平常人,當然一般的病痛我們覺得很苦惱,說是要死也不得了。這個修止觀成功的人不怕死,他對于死亡沒有恐怖;因爲他止觀現前的時候,沒有生死這件事,他心裏面。所以,一切時心裏面都是安隱自在的。

  

  

  

  十

  

  現世此處苦,死後他處苦,作諸惡業者,兩處俱受苦;現悲我作惡,墮惡趣更苦。

  

  「現世此處苦,死後他處苦」,這底下自己警戒自己。現在我們在這裏很苦惱,死亡了以後到別的地方去了,也是很苦惱。爲什麼呢?「作諸惡業者,兩處俱受

  

  苦」,常常地煩惱動,常常地造罪業的人,「兩處俱受苦」,現在此處苦,死後他處還是苦惱。「現悲我作惡,墮惡趣更苦」,「兩處俱受苦」實在是什麼呢?就是現在,「現悲我作惡」,現在心裏面有點難過,我做了很多罪,將來不得了,心裏就受苦;將來死掉了以後,墮落到惡趣裏面是更苦,所以是兩處俱苦。

  

  

  

  現世此處喜,死後他處喜,修諸福業者,兩處俱歡喜;現喜我修福,生善趣更喜。

  

  「現世此處喜」,這個衆生,這個修行人他現在在這裏心情快樂,死掉了以後到別的地方去,心情也是快樂,爲什麼呢?「修諸福業者,兩處俱歡喜」,修福業的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修福業的人,這兩處都歡喜。那兩處呢?「現喜我修福,生善趣更喜」,我現在修了很多福,雖然還沒得果報,心情也歡喜了。「生善趣更喜」,將來這個生命結束了,生到安樂的地方去,生到光明的地方去,那是更歡喜了。

  

  你若修止觀,這幾句話你能背下來,在心裏面思惟,自己不敢做惡,不敢做惡的。

  

  下面第十一段。

  

  

  

  十一

  

  煩惱因緣生,亦由因緣滅。彼諸有智者,能知自愛者,堅忍于逆順,勇猛修禅定,煩惱得消除,其心安樂住。

  

  「煩惱因緣生」,這是把前面的大意重說一遍。

  

  「煩惱因緣生,亦由因緣滅」,煩惱是因「有境界現前,深心藏種子,不如理作意」,才有煩惱,是因緣生。「亦由因緣滅」,亦由止觀的因緣而消滅煩惱的。

  

  「彼諸有智者,能知自愛者」,那些學習佛法有智慧的人,能知道愛惜自己的人。「堅忍于逆順」,堅固的忍耐——不順我意的境界,或者隨順我意的境界,都要忍耐。不順我心的境界我要忍耐,順我心爲什麼也要忍耐呢?這件事更難;隨順我的意思,隨順我的心的事情更要忍。什麼呢?你現在應該學習佛法,不!那個地方要請你去做方丈,你能不去嗎?那個地方請你做董事長,請你去做總統,這是順你的意,你要忍!就是你要能夠不動,不爲這些境界所動,還繼續地學習戒定慧,這就要忍。你若隨著那個境界去,就是爲那個境界所動了,你就不能學習戒定慧了,所以也要忍。

  

  「堅忍于逆順,勇猛修禅定」,勇猛不怕,不害怕,「我不怕冷,我不怕苦,我一定要修奢摩他、毗婆舍那,不怕!」這就是不怕苦,不怕辛苦。「勇猛修禅定,

  

  煩惱得消除,其心安樂住」,你要這樣子,你的煩惱才能夠滅掉。你說完全如我意,那有那種事情?世間上有那樣事情嗎?百分之百都能如我意?我看沒有。說是「你辦的佛學院辦得不對!」那好,你來辦,你來辦也是一樣,別人也不感覺完全滿意的。說是「別人做總統做得不對!」你來做,一樣,別人也會反對。「你做老師講的經講得不好聽!」好!就請你做老師,看你講的經別人都滿意嗎?也不可能的,不可能完全滿意,世間上無論什麼事情都不能完全滿意的。

  

  我說一件事。我到了溫哥華去,有一個工程師和他的朋友來見我,說我有世間的事情,向我說說可不可以?我說:「可以!」說:「我和我太太要離婚,我們不能合,要離婚,你說應不應該離婚?」我說:「我是出家人,這個事情我不明白,你問我是問錯了!」「不行!您表示點意見。」我說:「我問你,你和你這個太太離婚了,你還結婚不結婚?」他說:「還要結婚。」「那個結婚,能百分之百令你滿意嗎?」「唉呀!也不能。」「這樣子,你和這個你感覺不滿意要離婚,你將來還不能完全滿意,那怎麼辦呢?不可能完全滿意的。」所以我告訴他:「你和你太太談判,你太太對你不滿意,你對你太太的不滿意,都誠實地把它寫出來,你就兩方面談判,我對你不滿意的地方我改。我從今天開始,把這不滿意的地方我能改變過來。我不能立刻改變呢,我們分時間,我一個月內能改變,把我這個錯誤改變,我兩個月內、叁個月內,決定把不如意的事都改變。你也這樣做,她也這樣做,那麼就不要離婚了。」因爲你不能保證將來結婚是百分之百滿意,還是有不滿意的事情;就是重要的地方決定要滿意,其他不重要的不計較,這樣子才能夠合,才能合的。

  

  做夫妻是這樣子,其他世間上一切事情也都是,不能完全可以滿意的,不能。只有到什麼時候才能完全滿意呢?就是得聖道。得聖道的時候,無論什麼境界,一切法都是不二相,他心裏面都是第一義谛,都是滿意的,他心裏不動,不受這一切世間法所染汙,他心裏面一切時、一切處都是安樂自在的,你不得聖道是不可能。有福報的人稍好一點,但是福報還是無常的,不是永久的。

  

  「如何調伏煩惱?」怎麼樣消除煩惱呢?就是大概地說這麼一段。希望各位同學慈悲指教。阿彌陀佛!

  

  

《如何消除煩惱》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七覺支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