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消除煩惱▪P5

  ..續本文上一頁同的地方。

  

  「依空性而起」,修我空的時候,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這個時候,修我空觀,當然先要修無常觀。修我空觀的時候,色受想行識都不見了,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我也不可得,那麼這個時候聖道就現前;一定要觀察空才可以。「依空性而起」,就是觀察諸法空,聖道才能現前。怎麼樣觀空呢?

  

  

  

  止觀空性時,聖道遂現前,煩惱則不生,是即名爲斷。

  

  「止觀空性時,聖道遂現前」,修奢摩他的止、修毗婆舍那的觀,我們初開始我們奢摩他的止,一定是一般的這些有爲法作所緣境,或者是用出入息是色法,用出入息作所緣境,或者是觀臍輪作所緣境,或者觀丹田作所緣境,或者觀地水火風作所緣境。

  

  《清淨道論》上,說那個地遍處就是以地爲所緣境。地它怎麼辦法呢?就是找那個土,就是大地這個土,或者你感覺到滿意的土,或者是黑土,或者是黃土,然後用一個木板,用木板把這個土放在木板上,用一點水把它混合一下,然後太陽把它曬一曬,當然太陽不要太熱,小小的熱,慢慢地幹,它就不爆裂。做好了以後,就用這個方的土作所緣境;不是我們內身作所緣境,另外製造一個所緣境。

  

  譬如說是我們修不淨觀,先觀這個大指,足上的大拇指,它是青瘀了、膨脹了、壞爛了,那個白骨現出來了,就用那一點白骨作所緣境也可以。把全身都是膿爛了、破壞了,白骨現前,那麼任何一處都可以作所緣境,以白骨爲所緣境也是可以。或者是用水作所緣境,或者是火作所緣境都可以;或者是以地水火風,用風作所緣境,也都可以的。要找一個適當的所緣境。

  

  「止觀空性時」,我們初開始我們不能以畢竟空作所緣境,我們沒有這個智慧,我們用有爲法裏面,你選一個作所緣境。作了所緣境的時候,這是修止,同時也修觀。或者我們說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是小乘的四念處。若是我們讀《金剛經》的時候,以《金剛經》所說的作毗婆舍那觀也可以,也是可以。當然這個觀有我空觀、有法空觀。《金剛經》上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麼是修無我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那麼這是法空觀了。《金剛經》一直地說我空觀、法空觀,一直說到最後。你這樣也是可以,當然這個就是大乘佛法,這就是和小乘佛法的空觀有點不同。

  

  我們中國佛教,漢文佛教是大乘佛教,但是願意修小乘佛教的四念處我也同意;若是你歡喜,我也同意,修小乘四念處也可以,因爲也可以得聖道。小乘的四念處似乎是容易懂,你若能夠把心靜下來,我們已經學過的《瑜伽師地論.聲聞地》,那就是小乘的南傳佛教,我們這樣修行也可以。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難懂一點。譬如觀一切法空,有《中觀論》的諸法自性空;若是修唯識觀的,假名安立的一切法都是畢竟空的;言句不同,言句不一樣。但是這個呢,你要深入地學習、思惟,有可能你才能懂,不像小乘說的苦、空、無常、無我容易懂,是有深淺的不同的。

  

  「止觀空性時」,我們初開始的時候以有爲法作所緣境,那麼毗婆舍那,一方面修止,一方面修觀,等到進步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以我空的空性爲所緣境,爲

  

  奢摩他的止了;智者大師說那個叫體真止,就是這個意思。觀這一剎那心是畢竟空的,心就止在這裏,那麼這就和以地水火風爲所緣境有點不同了。

  

  「止觀空性時」,止在空性那裏,或者是觀空性的時候,這樣子時間久了,當然就是有所謂的止觀雙運。最初的時候修止就不是觀,修觀就不是止,但是進了一步的時候,止觀是雙運的,止觀可以同時了。

  

  當然,這個地方還有點事情。我們在臺灣的時候,我在福嚴佛學院講《攝大乘論》的時候,就有個同學提出這個問題,說他們到法光佛研所去聽一個居士講《阿含經》的時候,他問他:「修觀的所緣境是怎麼回事?」他說是要出定修觀,而不在定內修觀。回來把這問題來問我:「是定內修觀?是定外修觀?」我說是定內修觀,當然就和他說的就不一樣。我們完全把它說明白也可以。也有同學去問印順老法師,印順老法師也是說定外修觀,也是這麼講。那麼你妙境爲什麼這麼講呢?我說我有兩個根據:一個是《大智度論》的叁叁昩,現在你可以翻出來看,看那叁叁昧是怎麼講的?那就是定內修觀的意思。另外就是《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你看那上面也是定內修觀。我們現在學習〈聲聞地〉,〈聲聞地〉裏面還有一段,也可以看出那是定內修觀的意思。

  

  頭幾天我遇見一個居士也提到這件事,他認爲南傳佛教是主張定外修觀;我說,我們北傳佛教主張定內修觀。當然,定外修觀這句話也沒有錯。譬如說我們現在我們也沒得未到地定,更沒得到四禅八定,那我們心裏面也可以用奢摩他止一會兒,然後我們也可以修觀,那當然這是定外修觀,因爲我們沒有得定嘛!當然是定外修觀。等到得了定以後,那就有定內修觀,也有定外修觀。因爲你不入定的時候,你心裏面也可以如理作意嘛!那就是定外修觀。等入定以後,在定裏面修觀,那就是定內修觀了。

  

  其中這個地方不要誤會,得了定以後,那個心可以止,可以定也可以不定,也可以修觀的,修觀而定還在,這個事情很妙。我們現在修奢摩他止的時候,心裏沒有妄想,好象是寂靜住,但是心裏一修觀的時候,這個寂靜沒有了。我們現在是這樣子。但是若得了未到地定,或者是得到了色界四禅的時候,或者無色界的四空定,前叁空定的時候,你在定裏面修觀的時候,那個定還在,定不失掉,所以是定內修觀。

  

  定外也可以修觀,定內也可以修觀,但是你想要斷惑證真,一定是定內修觀才有這個作用。因爲你若是出了定的時候,散亂心,散亂心就沒有斷惑證真的力量。並且我們在《瑜伽師地論》上看,戒能增上定,定能增上慧,由慧得解脫;這文就是這樣說。所以我們出家人爲什麼要持戒?因爲想要得禅定;我們若持戒,容易得禅定。那麼爲什麼要修定?因爲修定能幫助我們得智慧。爲什麼要修智慧?

  

  由慧得解脫。它互相幫助的。所以我們在定裏面修毗婆舍那觀,就能斷惑證真;如果出定,你得不到定的幫助了,那你還能斷惑證真嗎?這是個理由,很明顯的是這樣子嘛!怎麼能說一定是要出定才能修觀,不應該是這麼說。

  

  我們這裏說「止觀空性時」,這要有一點程度的人,奢摩他的止才能止在第一義谛這裏,初開始我們不能,就是要有一點程度。有一點程度的時候,止在第一義谛那裏,也不是真實的第一義谛,是相似的而已。若是你得聖道的時候,那時候你的無分別智停在第一義谛,那是真的;沒證悟第一義谛的時候不是真的,但是有點相似就是了。

  

  「止觀空性時,聖道遂現前」,這時候逐漸逐漸地進步,到止觀雙運的時候是無漏的智慧現前;聖道就是無漏的智慧。「煩惱則不生」,這個時候你的清淨無分別的智慧現前的時候,煩惱就不動了。因爲它見到空性的時候,能斷煩惱的種子,所以煩惱就不現前了。「煩惱則不生,是即名爲斷」,這就叫做斷煩惱。

  

  

  

  如人在夢中,由不了夢境,假有而體空,執以爲真實,生起愛與憎,恐怖諸分別。

  

  「如人在夢中,由不了夢境,假有而體空,執以爲真實」,這裏面還是說如理作意斷煩惱的事情;就像人在做夢的時候,由于我們不知道是做夢──「假有而體空」,夢裏面的境界都是假的,那件事的體性都是沒有的,是沒有那件事的。做夢的時候,有人送給我有一萬兩黃金,心裏很歡喜,醒了夢沒有,沒有黃金,什麼也沒有,但是夢的時候和真的一樣,就是做夢的時候看見那個黃金,那個「假有而體空」,實在是沒有黃金的,「假有而體空」。「執以爲真實」,在做夢的時候認爲是真的,認爲這個黃金是真的,「執以爲真實」。「生起愛與憎」,做夢的時候,對可意的事情生起愛,不可意的事情生起憎。還有一種境界令我們心裏生恐怖,做夢的時候狗來咬的時候就是跑不動,爲狗所咬;或者看見老虎了、看見毒蛇了,就是想跑也跑不動,那就是有恐怖的事情。生起愛也是虛妄分別,生起憎也是虛妄分別,生恐怖也是虛妄分別。

  

  

  

  剎那覺悟時,證彼體性空,誰複于彼起,愛憎諸煩惱,煩惱不起時,是即名爲滅。

  

  「剎那覺悟時,證彼體性空」,一剎那間從夢裏面醒過來了,覺悟的時候才知道夢裏面的那個境界,可愛的境界也是空的,可憎的境界也是空的,恐怖的境界也是空的,都是空的,「證彼體性空」。「誰複于彼起,愛憎諸煩惱」,這個時候在什麼境界上起愛煩惱、起憎煩惱、起恐怖的煩惱呢?沒有那麼回事嘛!「煩惱不

  

  起時,是即名爲滅」,說我們修學止觀、觀一切法的時候,也是像做夢那樣子,像夢裏的境界一樣。我們看見的都是明明了了的,有一個某甲在這裏、某乙在那裏,這個東西是可愛的、這個東西可憎的,都是很分明的事情,但是「假有而體空」,我們也是認爲真實的,若是覺悟了呢,都是假的、都是空的。

  

  「誰複于彼起,愛憎諸煩惱,煩惱不起時,是即名爲滅」,我們若觀察一切法是假的,觀察一切法是空的,那麼煩惱就不生起了,這就叫斷煩惱,就是這樣意思。

  

  我們若是不修止觀,光是在文字上這麼樣的分別,只是說說而已,也不感覺有什麼奇妙。但是若常常地修止觀,那裏面有微妙的境界,你就會感覺到。這是從實踐中逐漸地逐漸地進步,你才會有這個感覺,不然不感覺有什麼,只是用嘴說說有什麼用,沒有用。這底下我念一遍。

  

  

  

  九

  

  法句經偈雲:此心隨欲轉,輕躁難捉摸,善哉心調伏,心調得安樂。

  …

《如何消除煩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七覺支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