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消除烦恼▪P3

  ..续本文上一页

  

  这样子做了以后,费无忌就在楚平王的面前说太子建的坏话,而楚平王娶了秦女以后,心里面也不欢喜见到太子建,那么就把太子建派到另外一个城去住。而费无忌就说:「太子在那里招兵买马、调动军队。自从王娶了秦女以后,太子建心里面不满意,王应该加小心。」那么这时候楚平王就下令把太子建的老师伍奢叫来,说:「我是委托你教导我的儿,你把我的儿教导什么样子,想要造反啊?」伍奢说:「你为什么因为小臣而疏远自己的骨肉呢?」说这么一句话。楚平王更不高兴了,就把伍奢放在牢狱里面了。

  

  这时候楚平王就下令叫太子建来,就想要杀掉他,而太子建就跑到宋国去了,就跑了。而这时候费无忌说:「伍奢他有两个儿子,才华很高,你现在把他父亲放在牢狱里头,将来他的儿若造反,是为楚国的大患。不妨也叫他父亲写一封信,叫他两个儿来了以后通通杀掉他,就没有事了。」这时候楚平王接受这个建议,就叫伍奢写封信,这封信就说:「你们两个若来看看我,王可能会释放我;如果你们不来,我就可能会死掉了。」

  

  他那两个儿,第一个儿叫伍尚,小儿子叫伍员(也有地方说是伍胥,伍子胥)。接了这个信以后,两兄弟在商议这件事,商议这件事说:「我们若到那儿去的话,一定把我们通通都杀死了。如果是我们去一个;父亲叫我们去,如果我们不去,我们就是不孝顺父母了,不好!我们随着去。但是通通死掉了,没有人报仇!我想你的才华比我高,有本事,你不要去。」哥哥对弟弟说:「你不要去,我随着父

  

  亲去,我去看父亲,我们一同死掉了,将来你报仇好了!」那么伍子胥就同意了这个建议,伍子胥就走了。

  

  伍尚就是到了京城来,果然是被楚平王都杀掉了。杀掉了以后,就下令抓伍子胥,伍子胥也是跑到宋国,展转地又跑到吴国去。跑到吴国去,他就为吴王服务。吴王原来没有做国王,是国王的弟弟吧!他就帮助他把吴王杀掉了,这个弟弟做了王了,为他服务,感动了吴王,就是下令调动军队到楚国来报仇,有这件事。

  

  「十年来吴师」,经过了十年,吴国的军队到了楚国去,把楚国占领了。「鞭尸报父仇」,这个时候楚平王已经死掉了,那么伍子胥把他的坟墓扒开了来鞭之,鞭尸三百就是这个因缘。这是一件事,这一件事也看出来是非理作意,也是不如理作意引起来这些事情。

  

  

  

  皆违理作意,故有如是患。

  

  说是那个狮子也好、庞涓也好、楚平王也好,都是不合道理的虚妄分别,才引起这么多的灾难来的,这些事情。「皆违理作意,故有如是患」。

  

  其实我们在佛法的立场来看,众生在生死里流转,就是因为不如理作意,所以在生死里流转,完全是不如理作意。

  

  下面第五段就引如理作意的这些事情作例子。

  

  

  

  五

  

  后汉书陈重,与多人同住,一住者告归,误持同舍郎,衣裤而别去。物主疑于重,重不自申说,购衣裤偿之。误持者后归,还衣裤于主,其事乃明显,重心量广大,不与人有诤。

  

  「后汉书陈重,与多人同住,一住者告归,误持同舍郎,衣裤而别去。」《后汉书》,有前汉、有后汉,记载一个人叫陈重。这个人与多人在一起住,在一个房间里面住;实在他们是在政府里做事,应该就是职员吧,这样子。「一住者告归」,其中有一个人回家去。回家去的时候,「误持同舍郎,衣裤而别去」,就是错误地,同住的人的裤子,他认为是自己的裤子就拿走了。

  

  「物主疑于重」,失掉裤子这个人,疑惑是陈重偷他的裤子了,那么就向陈重说:「你怎么偷我裤子?」「重不自申说,购衣裤偿之」,陈重这个人说:「好!你说我偷你裤子,我就买裤子还给你。」他不辩别:「我没有偷你裤子,你怎么可以冤枉我?」他不辩别。他就去买一个裤子就还给他,还给他这个事就没事了。

  

  「误持者后归,还衣裤于主」,错误地拿别人裤子走的那个人回来了。回来了,

  

  「唉呀!对不住,我拿错了,这个裤子还给你。」「其事乃明显」,这件事才明白,才知道是搞错了,是误会人家了。

  

  「重心量广大,不与人有诤」,陈重这个人,你说他偷你裤子,「你做贼了,你偷我裤子了!」那个人不介意这件事,才知道那个人的心量广大,不介意这件事。你说他是贼,他不在乎,他不与人有诤。那是什么呢?这个人有智慧、心量大,他不计较这件事。

  

  这是个小事,若按今天来说,一个裤子我看能值几个钱呢?但是这件事若是放在我们身上,我们会怎么样?你们说:「玅境!你这个人是坏蛋,你偷我裤子。」我会怎么反应?假设这件事是我们,我们会怎么反应?不要说大事,就这小事,我们心里会怎么反应?但是这个看出来陈重这个人有如理作意,他就是有智慧,把这件事不介意。不介意,就没有那么多烦恼。那么那个人偷裤子──其实那个人也没偷,只是误会了,把这件事这个真相才现出来,才知道陈重这个人有智慧,他心量大,不介意这件事。

  

  

  

  又如晋魏颗,言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老翁为结草,以报其厚意。亦顺理作意,有如是感应。

  

  这里又举出如理作意的一个例子。晋朝,这个时候是春秋时代的事情,魏颗他的父亲是魏武子,是晋朝的功臣。他父亲当然还有个大老婆,详细情形不知道,又娶了一个小老婆。娶了小老婆的时候,这一天魏武子有病。有病的时候,就把魏颗叫来,说:「我这个病也可能会好,也可能是不好,如果死掉了呢,把你的小母亲嫁出去;因为她年纪还不大,很轻,你把她嫁出去。」病轻的时候是这样遗嘱的。

  

  过了多少天,病重了,又把这儿子叫来,对儿子说:「我若死掉的话,不要把母亲嫁出去,叫她陪我去。」那就是陪葬,通通埋在一起了,就是这样意思。

  

  那么这个时候,死掉了以后呢,魏颗就把他的小母亲嫁出去,没有殉葬。别人就说:「你父亲遗嘱是殉葬的,陪葬的,你怎么嫁出去呢?」魏颗说:「『言疾病则乱』,我的父亲的病重的时候,他的理智不清楚,说的话不合道理。『吾从其治也』,我是随顺他有理智的时候的遗嘱去办这件事的。」所以叫做「又如晋魏颗,言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

  

  「老翁为结草」,这是什么意思呢?晋国,魏颗也是晋国的将军,这时候晋国和秦国常常有作战的事情;凡夫境界就是这样。在作战的时候,秦国的军队打败仗了,魏颗战胜了。战胜了,秦国又派来一个将军叫杜回,这个人厉害。这个将军领着兵来打的时候,魏颗就是打不过杜回了。打不过的时候,就是把城门关起

  

  来,心里面忧愁。忧愁的时候,就是在那里打瞌睡。在打瞌睡的时候,就做一个梦,说是:「青草坡,青草坡。」就说这么几句话,说这么几句话就醒了,醒了不明白这个意思,那么他就对他弟弟说,魏颗是哥哥,对他弟弟说:「我做梦,有人对我说『青草坡,青草坡』,什么意思呢?我不懂。」他弟弟知道:「我们这个城外一个地方叫青草坡呀!明天我们可以和敌人作战,领着军队就到青草坡去,看看有什么事情。」

  

  第二天,城门打开了,领着军队就和杜回作战。作战这个时候,虚晃了几招就跑,就跑到青草坡那儿去,就看见那里有个老人在那儿结草;那个地方草深,就把这草结成扣。魏颗领着军队跑过去了,杜回就追过来了,到这儿来的时候,就被这草的扣绊倒了。杜回绊倒了,魏颗回来就把他压着,他们哥兄弟两个人就把他抓住了,抓住就把他杀掉了。这个战争就胜利了。

  

  胜利了,回到城里面就庆祝这件事,庆祝完了夜间就睡觉了,睡觉又做个梦。梦见那个老人,就是看见结草为扣的那个老人,就说:「你认识我是谁吗?」对着魏颗说。魏颗说:「我不认识你呀!」这个老人说:「我就是你改嫁那个妇人的父亲。」这个梦就醒了。

  

  这件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那个魏武子的小太太,魏颗没有把她殉葬,还给她嫁出去,他这样做这件事、处理这件事呢,这个妇人的父亲非常的感恩,非常感谢魏颗处理这个事情,就是「你没有杀我的女儿」,就是这件事。

  

  这件事看出来两个消息。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生存的时候爱,死了以后还是爱的,对儿女还是爱,这爱心还没有断,这是一个事。第二个消息,就是人死了以后,没有中断;「人死如灯灭」这句话说得不对。人死没有灭,还继续有生命的存在的,有这件事。但这里说,就是魏颗这样处理这件事,得到这个人的父亲的感谢。说是怎么来感谢这件事呢?就是你有困难的时候来帮你忙了。他能够战胜秦国的将军杜回,就是因为这个老人结扣,结草为扣,才使令杜回失败了。「以报其厚意」,这个老翁结草为扣来酬谢魏颗的好意。

  

  「亦顺理作意,有如是感应」,这件事,魏颗能随顺他父亲有理智的时候的遗嘱,这也是如理作意;你如理作意有这样的感应。若不如理作意,像前面的,有那样的灾难的事情。所以,「有如是感应」。

  

  前面是引世间上的事情,有不如理作意、如理作意的事情。下边是我们说佛教徒。

  

  

  

  六

  

  吾侪为佛子,应学习佛法,引如理作意,对治诸烦恼。

  

  我们佛教徒,在家佛教徒也是一样;出了家的佛教徒,在家的佛教徒都是佛弟子。「应学习佛法」,我们需要有智慧,能够如理作意,这个智慧从什么地方来呢?就是要学习佛法,学习经律论。经律论是佛菩萨的智慧,学习经律论,我们也就有智慧了,就有闻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乃至证悟诸法实相的智慧。那和世间上的事情又不同了,超越了世间上的如理作意,我们应该这样做。

  

  当然我们初开始学习佛法的人,我们还没能…

《如何消除烦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七觉支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