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止觀▪P4

  ..續本文上一頁上,你心裏面就注意這個蓮花,也是很好,也是可以這樣做;那麼就避免有其他的問題。這樣子使令這個心不要動,這是一個方法。

  

  說不要動,當然我們若有恒心、有毅力,也應該能夠成功多少,會做到的;但是也不一定,人的因緣就是不一,不一定。有的人能做到,有的人也有困難,還是做不來,也是有困難。剛才說數數,數數使令心能夠安住在那裏,也是好。但是也有的人,我聽一位法師講,在紐約有個天主教的神父,有興趣學習佛法的數息觀,他數這一、二、叁、四、五,他的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數不完,怎麼也數不到十,心裏就亂了,就是困難。所以,事非經過不知難!我們有的人可能不感覺什麼,一下就數到十,數到幾百、幾千都可以,但是他就是數不完,數不到十,數到叁心就亂了,最多數到五、六、七,心就亂了,總是數不到十,就會有這個困難。

  

  論修行的事情,年輕人應該是好一點,年輕人有幾種好處:這個身體各部分的機能正常,眼耳鼻舌身意各部分都很正常,修行也好一點;如果各部分有一點退化,就會困難一點。所以人年輕的時候開始修行好,「莫待老來方學道!」年輕的時候要修行,這是一。第二件事,年輕人當然在社會上的熏染輕一點,也是好;輕一點,心也就潔白一點,心裏面光明一點,心裏面清淨一點。心清淨一點,你在數這一、二、叁、四、五的時候,它就沒有各式各樣的雜念進來;你熏習得太深了,不行,心裏靜下來了,突然間那件事出來了、那件事出來了,心裏頭亂,也有這個問題。

  

  我們剛才說這個欲的問題,欲能擾亂你的定、擾亂你修止觀,所以沒有欲也比較好,有欲就是有困難。這是說修止有這樣的事情。

  

  若實在有困難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修止有困難,我只能夠修五分鍾的止,五分鍾我能夠沒有一切妄想、沒有雜念,也很好。五分鍾,你真常常靜坐的人,你會知道,有五分鍾心裏面沒有雜念,也是很好很好,已經不錯了。但是過五分鍾就支持不下去了,就亂,那怎麼辦呢?

  

  還有一個辦法。到這個時候,當然不需要看鍾、看表,五分鍾了,也不必;你酌量,這個力量只能到達這裏,就不要繼續止了,就改變一個題目。改變什麼題目呢?你會念大悲咒,你念大悲咒;如果你能把《金剛般若經》背下來了,你這時候就背《金剛經》,背它一遍以後再修止,再繼續修止,也是可以。說《金剛經》那麼長,其實《金剛經》不算長,如果你嫌長,不願意背,背其中一段也可以,背幾段也是可以;背《心經》也可以;背《法華經》裏面一段、《華嚴經》裏面一段,也都可以,當然要是佛法,一定是要佛法。你背一段,然後你再修止,也可以,也是可以的。那麼這樣子,你止它一會兒,再去背一段經,或者是念一個咒,或者是怎麼地,也是可以。這樣子慢慢地練習,你這個止就進步了。如果你不這樣做,過了五分鍾、六分鍾以後心就亂了,一直打妄想;打妄想多了,你這五分鍾止都止不來了,就破壞自己的止。所以一定要這樣辦法,這樣子辦。

  

  另外,就是什麼呢?就是我剛才說這個欲的問題,欲若是重了、印象太深刻了的時候,你止不來,你一靜下來的時候,很多不清淨的妄想都來了,就擾亂自己,那怎麼辦呢?也有一個辦法,就是修不淨觀。修不淨觀,在《法句經》上有個偈子:「觀此粉飾身,瘡傷一堆骨,疾病多思惟,絕非常存者」。你就把這個偈子念一遍,念它一遍,心裏就按這個偈子想。我把這個偈講一遍。

  

  「觀此粉飾身」,觀察這個身體,用種種的莊嚴來裝飾這個身體,我穿一個好衣服,戴一個好的帽子,或者是怎麼樣來裝飾這個身體,刮刮胡須,或者理理發怎麼地,來裝飾這個身體。「觀此粉飾身,瘡傷一堆骨」,這個身體就是一堆骨頭,一個髑髅骨、頸骨、肩骨、脊骨、肋骨,乃至到大腿的腿骨、膝骨,乃至到腳趾骨,這骨頭一節、一節的連起來,包上一層皮,他會走路、會說話、會罵人,就是這樣子。你就這樣子,「觀此粉飾身,瘡傷一堆骨」,觀它是一堆骨頭。

  

  而這個「瘡」怎麼講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地方都是瘡。譬如眼這個瘡,眼怎麼是瘡呢?這個瘡,我們人若是長瘡了,那個瘡都腫起來了、潰爛了,會流膿、流血,這就是瘡。我們的眼睛不是瘡嗎?眼睛也是瘡。眼睛看見這一切的色相的時候,這貪瞋癡就來了,貪瞋癡就是血,就是膿、是血。從眼睛看到可意的顔色、或者不可意的顔色,就會流出來貪瞋癡的膿血,所以眼睛也是瘡,眼睛譬之爲瘡。耳也是,眼

  

  耳鼻舌身意都是,它遇見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的時候,不是貪、就是瞋、再就是癡、慢、疑。所以這六個瘡,往外流貪瞋癡的膿血,這不是可愛的境界。

  

  「觀此粉飾身,瘡傷一堆骨」,瘡就是傷,看這身體是這樣子,這身體可愛嗎?觀此粉飾身,瘡傷一堆骨。

  

  「疾病多思惟,絕非常存者」,這個身體還有一種毛病,常好有病,還要看醫生,很多很多的病痛,不是這個病,就是那個病,去看醫生。看醫生,說是醫生好,把我病治好了,過幾天又有病了。「疾病多思惟」,另外一個毛病,就是妄想很多。心裏面東想西想,疾病多思惟。「絕非常存者」,這個身體決定是,不是長久存在的、要死掉的、要老病死,觀察這個身體要老病死,觀察這個身體就是瘡、是一堆骨、很多的病痛、妄想很多、一定還是要死掉的,沒有什麼可愛的。

  

  就是用這個頌,你多念它幾遍。你多思惟它幾遍,這個欲心就沒有了,欲心就停下來了;停下來的時候,你這時候心裏就可以止,就可以修止了。你如果願意修止觀有成就、希望有成就的話,也可以拿出來一部分時間,多修不淨觀,把欲破除去;欲破除去,就容易得禅定,容易成就止觀,就不是太難。

  

  我們欲界的人修學佛法,其中這個欲是最大的一個障礙。所以,假設用這個方法修止有困難,可以修不淨觀,再加上我們也可以念大悲咒、也可以念《金剛經》、可以念《般若經》,這樣子來調,來調這一念心。你常常這樣做、常常這樣做,這個心慢慢就會停下來,這個止就有可能會成就了。假設你坐一個鍾頭,最多有一個妄想,這六十分鍾坐下來有一個妄想,這已經很不錯了。這個時候,最少你可以坐四個鍾頭、五個鍾頭,能坐。就是連續地、不斷地可以坐它五個鍾頭、七個鍾頭、八個鍾頭都是可能的,都能坐的。到這時候,不見得有神通,但是可能會有靈感,你可能會有點靈感,什麼靈感呢?今天天空一點雲沒有,但是你知道今天要下雨,你知道;今天也沒有誰來電話,但是知道這王居士今天要來,就會知道,就是有這個靈感。但是靈感不完全是靈的,有時候也不靈。這不是神通,就是你心靜下來,對方的事情,他心一動你就有感覺,是那麼回事。

  

  你止若能修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很不錯了!你可能思想會有變化。以前我一天拿出一個鍾頭,我可以靜坐;其他的時間,你可以把別的事情減少,這件事可以放更多的時間做,你的思想會轉變、會有變化,你會感覺到靜坐修止的意義強過去賺錢,比賺錢的意義更大,你從你自己的修行上會感覺到這裏;如果你沒這個修行的時候,不行,「這沒什麼意思嘛!腿又疼、腰又酸」,就不歡喜;但是你若到這個程度,思想會有點變化、會有轉變,就不同了。這是修止。

  

  修止和修觀這兩件事,當然是不一樣,可是在修止觀的人來看,多數人歡喜修止、而不歡喜修觀,多數人有這種情形。這情形是什麼呢?因爲修止若有一點相應了,舒服!身體感覺到舒服,並沒有輕安樂,還沒有,但是感覺到舒服,心裏就生歡喜心,就是我坐了一個鍾頭,還歡喜再坐一個鍾頭,坐一個鍾頭還歡喜坐,會有這種情形。

  

  修觀的時候,初開始修觀,沒有什麼好,所以對于修觀的歡喜心,不如修止來得強,人是這樣子。當然,這也沒有關系,可是自己應該知道,知道有這件事。而在佛法的立場來看,修觀是重要過修止,修觀是更重要的事情。可是,修觀又需要假借止的幫助,觀才能夠有作用。這兩個,修止也需要、修觀也需要,而不能夠單修一種,不行的。但是初開始多修止也是對的,因爲初開始,我們身體上的感覺,都是平平的這樣子,沒有什麼值得那麼重視要這樣做,所以你多修止容易生歡喜心,使令你自動地願意繼續修下去,所以先修止是對的。所以,雖然修觀是重要的,但是先修止,這個問題是在這裏。

  

  修止的時候,在《瑜伽師地論》上有「九心住」的分別,有九心住的差別,就是前後有九個次第,這九個次第你成功了,這時候叫做「欲界定」。有欲界定、有色界定、無色界定,這個時候是欲界定。這九個次第,我簡單說一下,你們也可能會看見過,這在《成佛之道》上也是有,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上也是有,但是這都是出在《瑜伽師地論》上面。

  

  第一個是「內住」:內住就是,我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長、知息短,一開始這樣子把這個心收回來,不在外面的境界攀緣了,心安住在這個息上面。其中就是兩個相貌:一個是明、一個是靜。就是我們睡著覺了,心裏面什麼也不知道,昏;現在你安住在息上,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長、知息短的時候,心裏面很明了,這是一個相貌。第二個相貌就是靜,心裏面沒有其他的雜念,有雜念就是動,就是散亂了;現在是心裏面沒有雜念,心裏面是寂靜的,心裏面沒有昏沈,是明了的,這是你安住在所緣境上的一個相貌,就是明靜。等你修成功了才有樂,明靜樂;沒成功的時候,樂沒有,只有明靜。心裏面不攀緣外面的境界,在息上安住下來,明靜而住,這叫做內住。

  

  「等住」:這個「等」怎麼講呢?是前後相等,我前一念心明靜而住、我後一念心也明靜而住,前後相等、繼續不斷地明…

《略談止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如何消除煩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