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靜而住,這叫等住;有的地方也叫做續住。你最初一靜坐的時候,你就要求自己這一念心讓它繼續不斷地安住,叫做內住、等住。
「安住」:安住怎麼講呢?安住這個地方是說,心跑了,再把它收回來,安住在這裏。
第四個是「近住」:近住是什麼意思呢?近是親近的意思,我同你接近,我同你親近。這樣意思是什麼呢?是表示願望的意思,希望的意思。就是我一開始學習靜坐
的時候,我心裏面一直地希望我能夠得到定,我與定的境界,逐漸地向前接近,逐漸地同它接近,所以近住也有一個進步的「進」的意思,向前進的意思。我現在心裏面散亂,繼續向前進,不散亂,一直地、一直地向前進步,進步到禅定的境界。當然,事實是這樣子,也是表示內心的願望,我一直地不要散亂!坐下來的時候,我一直地要注意,不要去打妄想,希望內心一直地能夠寂靜住,能達到禅定的境界,這叫做近住。
第五個是「調順」:調順怎麼講呢?這個地方倒是很重要。調順,是說你長時期地靜坐以後,你會知道自己的毛病在那裏。這個毛病有兩個情況:第一個,不靜坐的時候,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接觸色聲香味觸,這是一個情況;第二個情況,我靜坐的時候,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去接觸外面的色聲香味觸,但是內心裏面有色聲香味觸。我不靜坐的時候,我接觸色聲香味觸的時候,我心裏面要注意,注意我的心不要貪瞋癡;在這色聲香味觸上,我要保護自己的心念清淨,不要貪瞋癡。如果我心裏面動了,立刻地要把它製伏住,要诃斥自己:「我久遠以來,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一直地爲貪瞋癡的煩惱所傷害,我今天不要這樣子,再不要被你傷害了!」诃斥自己。這是在色聲香味觸,不靜坐的時候,你要這樣對付自己,這叫做調順。
第六個是「寂靜」:寂靜,就是靜坐了,腿子盤起來靜坐的時候;靜坐的時候,心裏面還打妄想:「這個色聲香味觸怎麼怎麼好;哎呀!我爲什麼這麼小、年紀這樣輕我就出家了呢?我現在年紀不大,在社會上多發點財也好嘛,爲什麼在這兒盤腿要修行呢?」就是很多的妄想。總而言之,這些妄想都是退道心的妄想,退失正念的妄想。這個時候要诃斥自己:「我應該發道心,我應該知道世間上的事情都是苦惱的事情,不管你得意、或者是失意,不管你是做總統也好、做老百姓也好,只有一個字,就是苦!按佛法的道理來說,就是苦;實在深一層來說,沒有快樂。不如意的事情常八九,如意的事情很少很少的。有些人有多少福報,有一些如意的事情,而那個如意的事情會引起很多的苦惱的事情;我們就從曆史上看、從現代的一些大人物來看,很明顯的知道他心裏都是不安的,所以並不是快樂,還不如做個老百姓好,我看;做老百姓,我感覺心還稍微可以安一點。
所以,世界上不是一個可愛戀、留戀的事情,都是苦惱,你能認清這一點,把它放下了,妄想自然會少,你靜坐的時候妄想自然會減少,你就容易成就止、成就觀的。所以,就是要這樣诃斥自己,你這樣诃斥自己,這妄想就減少了,妄想會減少;妄想減少的時候,你心就寂靜下來。
「最極寂靜」:最極寂靜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剛才我說的,假設你一坐,坐四個鍾頭;坐四個小時,最多有一個妄想、兩個妄想,一生起就滅了,還不是很長的時間,所以這個時候已經很寂靜了。
「專注一趣」是第八個,專注一趣什麼意思呢?就是完全沒有妄想了。我一坐十二個小時,一個妄想也沒有,心裏面就是明靜而住,只是明和靜,就是靜而明、明而靜,另外沒有其他的雜念,有這種境界,這是第八個「專注一趣」。
第九個是「等持」:第九個等持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不需要特別的注意,而自然的能夠明靜而住。前面專注一趣還是要注意的,心裏面要注意,不然的話,又有妄想了,而這個等持第九住,不需要特別注意,他心裏面就沒有雜念,也不昏沈、也不掉舉、也不散亂,心裏面明靜而住,可以坐幾天都可以,不要說十二個鍾頭。這個時候,還是明靜兩個字,沒有樂,這個叁昧樂還沒有得到。這個時候這個人已經很不錯了,在我們初學的人來說,已經很難了,達到這個境界很不容易了。
達到了這個境界的時候,當然他是可以繼續坐,繼續修行,最好是繼續努力地修行,不要在這個時候生起其他的妄想,「我現在可以做大菩薩了!」就搞錯了!如果你這時候去做這件事,你這個成就立刻失掉了,立刻會失掉,所以應該繼續努力地修奢摩他止才好。
我剛才講到九心住,九心住是我們學習止,由淺而深進步的次第,但是這樣的寂靜住,並不是很牢固的。雖然我們用功修行的時候,要很大的努力才成就,但是很容易就失掉了,就是這樣的定力不牢固的關系。所以,若想要有大的成就,要繼續地努力才可以。繼續地努力,要怎麼樣辦法呢?
欲界定,就是我們欲界的人所能成就的定,能夠使令心明靜而住,但是這裏邊有什麼問題呢?有什麼不足的地方呢?第一個就是定力淺,很容易失掉了,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這裏邊還有欲;雖然他能夠明靜而住,一入定可以住幾天都可以,他有可能沒有欲的事情,但是心裏還是有欲,還是有這樣的煩惱的。他還是有貪、瞋、癡、慢、疑的,而高慢心可能比一般人來得更厲害,因爲他有這樣的成就了,輕視別人,輕視我們沒有修行的人,他有修行,所以高慢心可能很強,他有這樣的煩惱,還有這個問題。在我們沒有修行的人,他對我們輕視,我們也同意,因爲是他的修行好嘛;但是在他本人來說,就是個傷害,因爲他有這個煩惱,使令他的定力淺。
所以,他本身若是沒有其他的惡知識的障礙,他應該繼續努力地修行;他應該息諸緣務,停止一切的雜事,不能夠在社會上還要有一個職業的,不可以,就得要所有都停下來,專心地繼續靜坐。繼續靜坐,時間可能要一個時期,當然人與人可能也不一樣,可能要很長的時間、也可能很短的時間他就進步了。進步了的時候是什麼樣子
呢?就是忽然間有輕安樂來了!身體感覺到非常的快樂,有喜樂;這個樂,周遍全身都是快樂的。你一直地入定,這個樂一直地存在,而不會中間沒有了,這是一個相貌。
第二個相貌,你繼續這樣靜坐,就感覺身體沒有了,這個座位沒有了,或者這個房子也沒有了,就等于是在虛空裏面,你這一念心、靈明的這一念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境界。就是所有的境界都空了,只有這一念心還在,這一念心當然不是妄想,就是明靜而住的這種境界。實在來說,身體還是有,這個房子也是有,這個座位也是有,都是有,但是在他的感覺是沒有了,身體也沒有了,房子、什麼都沒有了,只有這一念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有這個境界。
這個時候,有這樣的境界,再加上輕安樂,這個時候就是超過了欲界定,這時候叫做未到地定;還沒有到色界定,可是又超過欲界定了,是欲界定和色界定之間的一個境界。達到了這個境界的時候,他的煩惱輕了,他的貪、瞋、癡、慢、疑這些煩惱都輕微,還是有,他還是有欲心的,欲心還是有,但是輕微,他正念一提起來,煩惱就沒有了。當然有的時候一失念了,煩惱又起來,還是有這種事情。他要繼續地努力再修行,還是要繼續靜坐。從《瑜伽師地論》上的開示,就是要修不淨觀,破心裏面的欲,心裏面這個妄想欲,要破它。
我剛才想要讀一個頌讀不來,現在可以讀起來:「是身屬老死,衆病之所歸,薄皮覆不淨,愚惑爲所欺」,這四句話。「是身屬老死」,和前面有相同的意思,這個身體不管你怎麼樣健康,它總是要老、要死的,是身屬老死。「衆病之所歸」,很多的病痛都到這裏來了;是身屬老死,衆病之所歸。「薄皮覆不淨」,就是很薄的一層皮包起來,裏邊都是不淨。裏邊的心、肝、脾、肺、腎,一切的血、流的血,這個血的味道不是好味道,很腥臭的,這個血的味道,腥臊,就是很臭穢的,這個身體。但是一層皮把它包起來,就感覺到很清淨、感覺到很美。「薄皮覆不淨,愚惑爲所欺」,我們這些愚癡、迷惑的人,就被這一層皮欺騙了。「是身屬老死,衆病之所歸,薄皮覆不淨,愚惑爲所欺」。
「今日營此事,明日營彼事,樂著不觀苦,不覺死賊至」,這還有四句。今天做這件事,明天做那件事,一直地做下去,「今日營此事,明日營彼事,樂著不觀苦」,一直地做這些事情,愛著色聲香味觸,不知道這都是苦。「不覺死賊至」,不知不覺的,死亡像賊似的、突然間就來了,不會預先同你約會一下,我明天來,不是的,隨時這個死亡就來了。
這是觀察這個身體、修不淨觀的一個資料,可以念這個頌。你常常這麼念,這個欲心逐漸、逐漸就沒有了。我們內心沒有定的人,我們就是念這個偈,念這幾句話,加上一點思惟,我們也能調伏這個欲,調伏內心欲的煩惱;但是有多少定力的人,他
若念這個偈去思惟,他的力量更大,能把欲破除去,和我們散亂的分別心不一樣,不是一樣的。所以得到了未至定(未到定,未至定,至和到意思是一樣),得到了這個定以後,要修不淨觀;修不淨觀,把內心的欲破除去了,就得初禅了,得色界定的初禅。
欲界定和未至定,不是特別的牢固,容易被破壞,但是若得了初禅就不是了,不容易破壞,也是可以破壞,但是不容易。得到了初禅以後,這個時候可以修神通,修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都可以,就能得神通。若是在欲界定和未至定,不可以修神通,因爲這定的力量淺,修神通不行,不夠力。到了初禅的時候就是可以修神通,就可以得到神通。
這個時候有什麼不同呢?得到了初禅有什麼不同呢?沒有欲了。他心裏面沒有欲的這一切煩惱,對…
《略談止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