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谈止观▪P5

  ..续本文上一页静而住,这叫等住;有的地方也叫做续住。你最初一静坐的时候,你就要求自己这一念心让它继续不断地安住,叫做内住、等住。

  

  「安住」:安住怎么讲呢?安住这个地方是说,心跑了,再把它收回来,安住在这里。

  

  第四个是「近住」:近住是什么意思呢?近是亲近的意思,我同你接近,我同你亲近。这样意思是什么呢?是表示愿望的意思,希望的意思。就是我一开始学习静坐

  

  的时候,我心里面一直地希望我能够得到定,我与定的境界,逐渐地向前接近,逐渐地同它接近,所以近住也有一个进步的「进」的意思,向前进的意思。我现在心里面散乱,继续向前进,不散乱,一直地、一直地向前进步,进步到禅定的境界。当然,事实是这样子,也是表示内心的愿望,我一直地不要散乱!坐下来的时候,我一直地要注意,不要去打妄想,希望内心一直地能够寂静住,能达到禅定的境界,这叫做近住。

  

  第五个是「调顺」:调顺怎么讲呢?这个地方倒是很重要。调顺,是说你长时期地静坐以后,你会知道自己的毛病在那里。这个毛病有两个情况:第一个,不静坐的时候,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接触色声香味触,这是一个情况;第二个情况,我静坐的时候,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去接触外面的色声香味触,但是内心里面有色声香味触。我不静坐的时候,我接触色声香味触的时候,我心里面要注意,注意我的心不要贪瞋痴;在这色声香味触上,我要保护自己的心念清净,不要贪瞋痴。如果我心里面动了,立刻地要把它制伏住,要诃斥自己:「我久远以来,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一直地为贪瞋痴的烦恼所伤害,我今天不要这样子,再不要被你伤害了!」诃斥自己。这是在色声香味触,不静坐的时候,你要这样对付自己,这叫做调顺。

  

  第六个是「寂静」:寂静,就是静坐了,腿子盘起来静坐的时候;静坐的时候,心里面还打妄想:「这个色声香味触怎么怎么好;哎呀!我为什么这么小、年纪这样轻我就出家了呢?我现在年纪不大,在社会上多发点财也好嘛,为什么在这儿盘腿要修行呢?」就是很多的妄想。总而言之,这些妄想都是退道心的妄想,退失正念的妄想。这个时候要诃斥自己:「我应该发道心,我应该知道世间上的事情都是苦恼的事情,不管你得意、或者是失意,不管你是做总统也好、做老百姓也好,只有一个字,就是苦!按佛法的道理来说,就是苦;实在深一层来说,没有快乐。不如意的事情常八九,如意的事情很少很少的。有些人有多少福报,有一些如意的事情,而那个如意的事情会引起很多的苦恼的事情;我们就从历史上看、从现代的一些大人物来看,很明显的知道他心里都是不安的,所以并不是快乐,还不如做个老百姓好,我看;做老百姓,我感觉心还稍微可以安一点。

  

  所以,世界上不是一个可爱恋、留恋的事情,都是苦恼,你能认清这一点,把它放下了,妄想自然会少,你静坐的时候妄想自然会减少,你就容易成就止、成就观的。所以,就是要这样诃斥自己,你这样诃斥自己,这妄想就减少了,妄想会减少;妄想减少的时候,你心就寂静下来。

  

  「最极寂静」:最极寂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刚才我说的,假设你一坐,坐四个钟头;坐四个小时,最多有一个妄想、两个妄想,一生起就灭了,还不是很长的时间,所以这个时候已经很寂静了。

  

  「专注一趣」是第八个,专注一趣什么意思呢?就是完全没有妄想了。我一坐十二个小时,一个妄想也没有,心里面就是明静而住,只是明和静,就是静而明、明而静,另外没有其他的杂念,有这种境界,这是第八个「专注一趣」。

  

  第九个是「等持」:第九个等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需要特别的注意,而自然的能够明静而住。前面专注一趣还是要注意的,心里面要注意,不然的话,又有妄想了,而这个等持第九住,不需要特别注意,他心里面就没有杂念,也不昏沉、也不掉举、也不散乱,心里面明静而住,可以坐几天都可以,不要说十二个钟头。这个时候,还是明静两个字,没有乐,这个三昧乐还没有得到。这个时候这个人已经很不错了,在我们初学的人来说,已经很难了,达到这个境界很不容易了。

  

  达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当然他是可以继续坐,继续修行,最好是继续努力地修行,不要在这个时候生起其他的妄想,「我现在可以做大菩萨了!」就搞错了!如果你这时候去做这件事,你这个成就立刻失掉了,立刻会失掉,所以应该继续努力地修奢摩他止才好。

  

  我刚才讲到九心住,九心住是我们学习止,由浅而深进步的次第,但是这样的寂静住,并不是很牢固的。虽然我们用功修行的时候,要很大的努力才成就,但是很容易就失掉了,就是这样的定力不牢固的关系。所以,若想要有大的成就,要继续地努力才可以。继续地努力,要怎么样办法呢?

  

  欲界定,就是我们欲界的人所能成就的定,能够使令心明静而住,但是这里边有什么问题呢?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呢?第一个就是定力浅,很容易失掉了,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这里边还有欲;虽然他能够明静而住,一入定可以住几天都可以,他有可能没有欲的事情,但是心里还是有欲,还是有这样的烦恼的。他还是有贪、瞋、痴、慢、疑的,而高慢心可能比一般人来得更厉害,因为他有这样的成就了,轻视别人,轻视我们没有修行的人,他有修行,所以高慢心可能很强,他有这样的烦恼,还有这个问题。在我们没有修行的人,他对我们轻视,我们也同意,因为是他的修行好嘛;但是在他本人来说,就是个伤害,因为他有这个烦恼,使令他的定力浅。

  

  所以,他本身若是没有其他的恶知识的障碍,他应该继续努力地修行;他应该息诸缘务,停止一切的杂事,不能够在社会上还要有一个职业的,不可以,就得要所有都停下来,专心地继续静坐。继续静坐,时间可能要一个时期,当然人与人可能也不一样,可能要很长的时间、也可能很短的时间他就进步了。进步了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呢?就是忽然间有轻安乐来了!身体感觉到非常的快乐,有喜乐;这个乐,周遍全身都是快乐的。你一直地入定,这个乐一直地存在,而不会中间没有了,这是一个相貌。

  

  第二个相貌,你继续这样静坐,就感觉身体没有了,这个座位没有了,或者这个房子也没有了,就等于是在虚空里面,你这一念心、灵明的这一念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境界。就是所有的境界都空了,只有这一念心还在,这一念心当然不是妄想,就是明静而住的这种境界。实在来说,身体还是有,这个房子也是有,这个座位也是有,都是有,但是在他的感觉是没有了,身体也没有了,房子、什么都没有了,只有这一念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有这个境界。

  

  这个时候,有这样的境界,再加上轻安乐,这个时候就是超过了欲界定,这时候叫做未到地定;还没有到色界定,可是又超过欲界定了,是欲界定和色界定之间的一个境界。达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他的烦恼轻了,他的贪、瞋、痴、慢、疑这些烦恼都轻微,还是有,他还是有欲心的,欲心还是有,但是轻微,他正念一提起来,烦恼就没有了。当然有的时候一失念了,烦恼又起来,还是有这种事情。他要继续地努力再修行,还是要继续静坐。从《瑜伽师地论》上的开示,就是要修不净观,破心里面的欲,心里面这个妄想欲,要破它。

  

  我刚才想要读一个颂读不来,现在可以读起来:「是身属老死,众病之所归,薄皮覆不净,愚惑为所欺」,这四句话。「是身属老死」,和前面有相同的意思,这个身体不管你怎么样健康,它总是要老、要死的,是身属老死。「众病之所归」,很多的病痛都到这里来了;是身属老死,众病之所归。「薄皮覆不净」,就是很薄的一层皮包起来,里边都是不净。里边的心、肝、脾、肺、肾,一切的血、流的血,这个血的味道不是好味道,很腥臭的,这个血的味道,腥臊,就是很臭秽的,这个身体。但是一层皮把它包起来,就感觉到很清净、感觉到很美。「薄皮覆不净,愚惑为所欺」,我们这些愚痴、迷惑的人,就被这一层皮欺骗了。「是身属老死,众病之所归,薄皮覆不净,愚惑为所欺」。

  

  「今日营此事,明日营彼事,乐着不观苦,不觉死贼至」,这还有四句。今天做这件事,明天做那件事,一直地做下去,「今日营此事,明日营彼事,乐着不观苦」,一直地做这些事情,爱着色声香味触,不知道这都是苦。「不觉死贼至」,不知不觉的,死亡像贼似的、突然间就来了,不会预先同你约会一下,我明天来,不是的,随时这个死亡就来了。

  

  这是观察这个身体、修不净观的一个资料,可以念这个颂。你常常这么念,这个欲心逐渐、逐渐就没有了。我们内心没有定的人,我们就是念这个偈,念这几句话,加上一点思惟,我们也能调伏这个欲,调伏内心欲的烦恼;但是有多少定力的人,他

  

  若念这个偈去思惟,他的力量更大,能把欲破除去,和我们散乱的分别心不一样,不是一样的。所以得到了未至定(未到定,未至定,至和到意思是一样),得到了这个定以后,要修不净观;修不净观,把内心的欲破除去了,就得初禅了,得色界定的初禅。

  

  欲界定和未至定,不是特别的牢固,容易被破坏,但是若得了初禅就不是了,不容易破坏,也是可以破坏,但是不容易。得到了初禅以后,这个时候可以修神通,修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都可以,就能得神通。若是在欲界定和未至定,不可以修神通,因为这定的力量浅,修神通不行,不够力。到了初禅的时候就是可以修神通,就可以得到神通。

  

  这个时候有什么不同呢?得到了初禅有什么不同呢?没有欲了。他心里面没有欲的这一切烦恼,对…

《略谈止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如何消除烦恼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