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谈止观▪P6

  ..续本文上一页于我们欲界里面一切的事情,他心里面不爱着了、不染着,他完全是放下了,这是一个不同。第二个,他可以修神通、可以得神通。第三个,他可以修佛法的四念处,可以得圣道。在未至定也可以修四念处得圣道,但是要辛苦一点,得到初禅以上的定力,修四念处得圣道的力量大。在欲界定里边修四念处还是差一点。最好是初禅,未到地定也是可以,初禅以上就容易得圣道,得圣道是比较容易的,不是太难。

  

  在《菩提道次第略论》上面,宗喀巴大师说了几句话,他说,现在的佛教徒得未至定的人都很少,得到未到地定的人不多,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人是更少了,宗喀巴大师说这种话。所以他在《菩提道次第略论》里面,到初禅以上他就不讲了,他没讲,也就不说了。但是这在《瑜伽师地论》里面是完全都讲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十遍处、八胜处,很多很多的法门通通都讲了,那又不同。

  

  所以我们若是想要得神通,你要有点恒心,由欲界定、未至定,到初禅以上,你就可以成功了。若想要得圣道,那一定要得到初禅以后修四念处,未至定也是可以。想要得轻安乐,一定要到未至定才能得轻安乐,欲界定还是没有轻安乐的。得轻安乐也好、得神通也好、得圣道也好,就是要把世间上的事情放下多少,这件事才可以办成功,不然的话这件事办不成。

  

  说是我们世间上的事情,我们一直抓得很牢、不肯放下,那这件事不能办,欲界定也得不到,不要说未到地定了。若是自己算一算这个帐,如果你想要得到殊胜的功德,那还就是得要修行才行,不修行这件事不能成功、不能成就。而刚才也说过,修行这件事,年纪愈轻愈好,年纪愈大就是愈辛苦,你想要修行就是辛苦。因为生理就是这样子,年纪大了,它就逐渐退化。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脑,脑若是衰弱、脑神经衰

  

  弱了,这希望就不大了;脑若是很正常的人,修行是可以的,修行是有希望的。脑若是机能衰退、神经衰弱了,很困难。

  

  这个止的事情也很多,我们就讲到这里,我们现在开始讲观。

  

  观是什么事情呢?在佛法里面也有很多种观,当然最重要的观就是观察诸法的真理。我们是凡夫,他是圣人,凡圣的分别在那里呢?就是见真理的是圣人,不见真理的是凡夫,很简单,只此而已。所以,我们想转凡成圣,就是要修见真理的观,要修这种观。其他的,佛也说到一些观,譬如说我们观佛像,这也是观,当然也可以转凡成圣,也不是不能,就是人的根性的问题。「我愿意修这个观、我不愿意修这个观」,当然都随自己意,都是可以的。

  

  现在我想说一种观,现在时间的问题,暂时先说修两种观。修两种观,其实应该是三种观,前面有个不净观,在修止的时候我们说了,现在就不说不净观,说无我观。我想,说一个无我观,应该说个无常观,再说空观。但是现在我看时间多少,我先说无我观。

  

  无我观,「我」这个字怎么讲法呢?我今天要到三藩市去;我要到纽约去;我要去纽约,我就可以去;我要去三藩市,我就要去。所以,我这个字里面有个含义,就是自在的意思,有个主宰的意思,能说了算,有这样的含义。说我要去三藩市、不能去,说了不算,那就没有主的意思,没有主宰的意思。我要站起来就站起来,我要走路就走路,我要写字就写字,我要睡觉就睡觉,一切的活动都能自主,这叫做「我」。

  

  我们通常一般人的想法,应该是这叫做我;但是佛法里边所说的无我观,不只于此,另外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印度的外道;我们佛教的立场,称其他的宗教,是佛法以外的道,所以叫做外道,可能有轻视的意思。我们用分别心来说,我们轻视他,说他是外道,但是也不必一定这样讲,就是另外的宗教,我们名之为外道。这外道他们也不是平常人,也有很多有四禅八定功夫的人、有神通道力的人。但是他们的思想,因为没有见到真理,所以还都不是正知正见,所以就是有问题。

  

  他们主张有我论,佛法是主张无我论;佛法是无我论,他们这外道是有我论,也很分明地这样说出来。他们说的我是什么意思呢?是在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这个身体——刚才说修不净观,这就是个臭皮囊——这个臭皮囊里边有一个我。这个我是什么呢?这个臭皮囊是有老病死,我是没有老病死的,它是不老、不病、不死,是永久地存在,我的定义有这样的意思,永久地存在、没有老病死的;再加上一个自主的意思,就是自己可以决定,我要到那儿去就到那儿去,我要怎么地就怎么地。所以是,常恒住、不变易、有主宰的作用的,名之为我,「我」的定义是这样意思。这是其他

  

  的有我论的这些外道这样执着;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否认这件事,无我!没有这个我,这个身体里面没有这个常恒住、不变易的、有主宰的我,没有这个我。

  

  我们观察这个身体,不管是属于精神性的、属于生理的、物质的,都是有变化的,都是生住异灭的变化,而没有一个不生住异灭的东西存在的。观察这眼耳鼻舌身,这个生理的这一部分,都是地水火风组成的,就是要老病死;另外,有感觉的这个分别心,它也是由因缘才能出现的。譬如说眼识,要有眼根,还要有一个所缘境,还要有作意心所,眼识才能动。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属于精神性的东西。这个精神性的活动,它也要有因缘;没有因缘,譬如眼根坏了,眼识就不能生起,就没有了;譬如耳根坏了,耳识也不能生起,就是不能听了;意根若有问题,第六意识也有问题了。所以可以知道,这个识(我们的心)这个精神性的东西,也是有变化的,而不是常恒住、不变易的,不能常住的,都是有变化的,所以没有那个常恒住、不变易的我。这是修无我观。

  

  修无我观,就是要在定里边修。假设你在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或者是初禅,在定里面,已经入了这个定,你心里面静它一个钟头,寂静一个钟头,然后心里面就观察,观察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观察色受想行识,都是剎那剎那生住异灭变化的,这里面没有常恒住、不变易的我,这样观察。

  

  其中你可以这样子想,就是,我们这个身体最初由父母的帮助,我们得到这个身体,身体得到了以后,出了娘胎以后,我们还要吃饭,还要有空气,继续地来滋养这个身体,这个身体才能继续地存在;假设父母帮助的一部分归还于父母,从饮食来的属于饮食,这身体就是没有了,这有形相的身体就是没有了,没有你自己本有的东西存在,在生理的这一部分可以这样观察,是没有我,没有这个常恒住、不变易的我。

  

  第二,精神性的呢,是由学习来的,家庭的背景也有关系,你父母有学问,你就不读书,你说话也说得文明了一点,也有关系。到学校读书,你可以学医生、学工程师,这些知识都是从学习来的。所以这一部分归还于父母,引起心识作用的因缘也归还他们;另外那有一个心可得呢?另外没有。离开了生起识的因缘,识本身是不可得的,所以常恒住、不变易的识也是不可得,也是没有;所以没有我可得。

  

  你若常常这样观察、思惟,我们现在因为是散乱的分别心,如果在禅定里这样思惟,就是毕竟空的境界了。当然这身体还是存在,你还会见闻觉知、也会说话;可是,你观察真实的时候,就是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修无我观等于是修空观了。你常常这样修,常常这样思惟、观察,就可以得圣道!

  

  我想讲一个故事,好不好?我讲修无我观的故事。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小军比丘,是个出家人。他原来是在家人,不是一开始就是出家人。他有个哥哥,两兄弟在一起生活。一起生活的时候,他哥哥订婚了,但是这未婚妻年纪小,就是还没结婚,他哥哥就走了,到远方、很远的地方去做生意,很多年都不回来,什么原因不回来就不必问。

  

  但是,这未婚妻的父亲着急了;女孩子年纪大了就是要结婚,但是这个未婚夫不回来。他这个父亲就打主意,就去见他的弟弟,说是「你哥哥很久不回来,现在我把这女儿许给你,和你结婚好不好?」弟弟说:「不可以,这是我哥哥的未婚妻,我怎么可以结婚?不可以!」就拒绝。但是她的父亲不变,一次又一次地向弟弟讲这个事,他弟弟还是不同意,拒绝这件事。但是,这个未婚妻的父亲还是要打这个主意,左想右想,想出一个主意来,什么主意呢?

  

  有一天从远方来一个做生意的人,拿着一封信,交给他这个弟弟,弟弟一看,他哥哥死了!哎呀!这心里很惊,总是兄弟嘛,兄弟如手足,就是心里痛。过几天,这个未婚妻的父亲来了:「你哥哥死了,现在这个女孩子,你结婚不结婚?你若不结婚,我就去找别的男孩子!」这样逼迫他。他左想右想就同意了,同意了就结婚了。过了多久,就怀孕了。怀孕了以后,哦!他哥哥回来了。

  

  这个弟弟心里面又惭愧、又害怕,就跑了。跑到什么地方去呢?现在跑到舍卫国,到了祇树给孤独园,拜释迦牟尼佛:「我要出家!」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好!」就收他做徒弟。当然,他就很用功修行,没有经过多久,得阿罗汉!三明六通都具足了。这真是殊胜!这个事先不说。

  

  他哥哥回来了,这些亲友就知道这件事,就把他这个……就堕胎,就是这样做了这件事。但是哥哥非常地愤怒,愤怒、愤怒,就是愈想愈愤怒,就想要杀他的弟弟,就这地方问、那里追,说他跑到舍卫国去了,在什么什么地方。然后出五百两黄金,请人去杀他弟弟。当然,就有人做这种事,就同意了;这个哥哥和这个应募,要去杀的这个人,一同到舍卫国来,到祇树给孤独园来。这不要说那么详细了。就看见他弟弟在那儿静坐。当然这五百两黄金已经给他了,已经给要杀人的这个人。这个人拿着箭就对着这个比丘要射;要射的时候,心里想:这个…

《略谈止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如何消除烦恼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