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止观
1996/11/2于加州闻思修居士林
各位法友、各位居士:我们现在在这里共同地学习闻思修,这是非常重要、非常吉祥的事情。在我们佛教里边,学习佛法了以后,我们应该修行——解行相应的这件事。其中关于修行这件事来说,在流行的佛教里边,大多数还是念佛法门是最普遍的。至于学习禅、学习止观这样的法门还是少数,不是多数的。但是,在最近多少年来,因为多少位大德的提倡,所以学习禅的人、学习止观的人,也逐渐地增多了。可是从佛教史上看,从佛在世的时候修行人的情况看,修禅的人是特别多的,而且禅,从经论上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法门。我们现在的佛教徒,若是欢喜学禅,当然是符合佛意的;当然,净土法门就是又有一个理由。但是,在我个人来看,学习禅和念佛是一致的,并没有冲突。
学习禅这件事,当然从我们中国佛教来说,有所谓禅宗的这件事。我们现在学习禅,和禅宗的关系,也很容易会联想到;但是我现在所要讲的是根据经论上说的,不是我们禅宗的话头禅,不是这种禅。
修禅这件事,在《解深密经》上看,它是有先决条件的;在修习禅之前,另外要具足一个条件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发无上菩提心!你要发无上菩提心,才可以学习禅,在《解深密经》上,佛陀这样开示的。为什么要这样子规定呢?因为学习禅,你若不发无上菩提心,你和禅里面的事情不相应的,是不相顺的,是不合适的。如果明白一点说,就是我们若不发无上菩提心的话,你学习禅,似乎是没有这种需要!为什么要学习禅呢?你的目的何在呢?若发无上菩提心,就是我需要得圣道。我对于圣道,我要求能够成就,你要有这样的目的,你才可以修禅。禅是圣道,不是世间上的色声香味触的事情。所以,要发无上菩提心,才能够修禅;不然的话,你还愿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活动,那没有修禅的必要。
当然,其中也有一件事,常常静坐的人,有可能会减少病痛,增加你的健康,「那我就为这件事修禅」,那当然也是可以,但是那不是佛法里面修禅的目的,不是这种事情。所以,应该发无上菩提心。
我们平常的时候,出家的法师、或者是在家居士彼此见面,也都会提到这一句话——要发无上菩提心。在《显扬圣教论》上也有发无上菩提心的仪轨的,有一个方法的,不是就是「喔!发无上菩提心」,不是这样意思。我们通常念「众生无边誓愿度」那四句话,也有这种味道,也可以说那就是发无上菩提心。但是《显扬圣教论》上说
的那个词句是有一点不同的,它那上是说,你要在一位法师的面前,要很恭敬地、很尊重地顶礼,然后你向这位法师说,应该是长跪、合掌,然后你说:「大德一心念!我弟子妙境」,当然都称自己的名字,「从今日始」,我从今天开始,从今日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从今以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正勤、静虑及慧,一切皆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我今与诸菩萨摩诃萨和合出家,愿尊证知,我是菩萨!」说三遍。这个文上说个「出家」,当然不出家也是可以,那就不要说这句话。最后一句:「愿尊证知,我是菩萨!」要说三遍,说了三遍以后,就结束了。这样子发无上菩提心。
发无上菩提心,虽然是有这样的一个仪式,可以名之为发无上菩提心;但是我们在这上面再想一想,应该还不是这样简单的。一定是你这位或者是出家的法师、或者在家居士,要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佛法,你对于佛法的真理认同了,你欢喜接受佛法的真谛,佛教说的无上菩提、说众生的流转生死是苦,得无上菩提、广度众生这件事是有意义的,你同意了,而且是非常认真地做这件事。当然这应该是说,经过一个时期,在你内心要酝酿一个时期,应该是酝酿一个时期的,不是几天这件事就决定了,应该要有一个时期的酝酿,自己内心里面的抉择、观察、思惟、考量,然后决定了,「我要做菩萨」,「愿尊证知,我是菩萨!」那么再举行这个仪式,这就是菩萨了。
「菩萨」这件事,在佛法里边的意义上看,应该说这个人是个大人!这个人的心量、智慧是非常广大的,不是一般的境界。心量的大小、智慧的大小,从日常生活里边就应该感觉到。这个菩萨的境界,我们若多读经论,自然会感觉到,不是一个平常的人。
在《解深密经》上提出来,我们若是愿意学禅、愿意修学止观,先要发无上菩提心,这应该也是包括闻思修在内的,应该包括在内。闻,是听闻佛法,博学多闻,在这里就是多闻佛法,应该他对于佛法是通达了,究竟什么是佛法,在他内心一点也不犹豫的决定了,应该是达到了这个程度。这是第一个条件。
发了无上菩提心,也可能要继续地学习佛法,也可能他已经学习很长一个时期了,他就可以修学止观的这个法门,这当然是因人而异,各有不同的因缘。
刚才说发无上菩提心,就是他最高的目标,是想要得无上菩提。发无上菩提心,这个「心」是个愿的意思,愿望的意思,就是发无上菩提的愿,就是我愿得无上菩提。这个愿字前面加一个「誓」,誓愿,誓就是决定的意思,我决定要得无上菩提!
发了无上菩提心之后,他就可以开始学习止观。佛法说学习,和我们一般文字上的运用有一点不同,我们一般运用的学习,我读书就是学习,或者是听别人讲解什么事情,来教授我,我注意地听闻,就算是我学习。但是佛法的学习,固然是包括这一
层意思,但另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你修行也叫做学习。佛法的学习,这个「学」字的意思广了一点。但是通常为了容易明白,说学习、又说修行,是这样意思。
修学止观的时候,我们最高的目的是得无上菩提,要广度众生。这样的意味是说,「我现在就可以度众生嘛,为什么要得无上菩提度众生呢?」这里又有一个问题。现在固然可以度众生,但实在是不能度众生的。圣人他要去广度众生的时候,我们看这些阿罗汉,阿罗汉他要去度众生的时候,他先入定,看一看所度化的人能不能接受,他先是这样子的。一看这个人没有善根,他就不去费这个精神了,不要费事了;一看这个人是可以度化、有善根,但是与我没有缘,他也不去度化了。那么他这样子,要有善根、与他也有因缘、时间也到了,他才去度化,阿罗汉是这样子的。我相信佛也是这样子,佛也是,度化众生的时候,他入甚深的三昧,广大智慧的观察,因缘具足了,他去度众生。我们凡夫没有这种力量,凡夫只是随他自己的分别心,想要说什么就说什么,对方是不是能接受,那都不管了;当然也可能会接受,这和佛菩萨是不同。佛菩萨圣人度化众生,是不空说法的!他要去说法,一定有可度的众生的。你从《阿含经》上看,佛这时候他不在这儿住、他要走了,他到另一个地方去了,就是那个地方有众生可度,不然他不去的。他的一动、一静,都是能度化众生的。说这个众生还是不可以度化,但是佛有其他无量方便去栽培他,栽培他的善根,叫它成熟。我们凡夫很多的时候都不及格,很多的地方都不及格,所以度化众生很少。但是还是应该努力,虽然是不及格,也应该努力,不要就放弃了。
我们在凡夫的时候,因为从闻思修上感觉到佛法的重要,佛法是甘露、是长夜的明灯、苦海的慈航,是应该要做这件事,那么他就发无上菩提心,去学习佛法。为了能够有效地度化众生,所以自己要修行。要修什么行呢?就是修止观。止观,当然是有戒定慧。前面还有一个戒,止观就是定慧。
修的时候,佛法论修行,第一个目的,刚才说发无上菩提心最高的目的——我要成佛!那当然是最圆满的,但是那是要循序渐进,不是一下子就成功了。所以按现在能办到的第一个目标,是要见到真理,要做这件事才行。怎么样去见真理?就是要止观。我们读《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这就是见真理。但是,见真理不是嘴说的,嘴说是不行的,要有止观的修行才可以。所以,他现在开始修止观,他现在的目的是要得圣道、要见到真理。那么禅宗的话,「明心见性」。若从《金刚经》上说,那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应该是这么说;「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上是这样说。
有这样的目的,见到圣道以后,有几种好处,就我们凡夫容易犯的错误来说,见到圣道,自己的烦恼可以控制了、可以不动。控制烦恼不动,不是说平常的时候,说我有很多烦恼,但是有的时候也心平气和,不是贪瞋痴,这个不算数;就是引起烦恼的因缘具足了,烦恼不动!这就不是平常人能办到的。但是若见到真理的圣人,也并不是一下子所有的烦恼完全清除了,只是一部分,一部分的烦恼排遣出去了,没有了,那么还有很多烦恼存在的,但是他能控制住、能调伏,使令他心不动,有这样的好处。你若去广度众生的时候,烦恼动了,这个事情怎么可以!所以,见到真理,烦恼能不动,这是第一个好处。第二,你说的佛法,决定能符合佛法的三法印,一实相印,你说的决定是佛法,而不会以非佛法当佛法去为人讲的,不会这样子,所以这是第二个好处。
我们凡夫的人学习佛法,就是从这两方面容易犯错误,就是讲的佛法,讲得不是太对,但是就当佛法讲出去了;再就是自己本身容易有烦恼。但是若是见了圣道的人没有这个问题。所以,菩萨想要修学止观的目的是在这里,保证自己去度化众生的时候,不犯错误,所以要修学止观;说「我为了得无上菩提」,那是最高的目标。所以要修学止观,有这样的需要。
当然,有人说有神通,有天眼通、有他心通、有神足通、又有宿命通,有很多很多的神通,我们也很羡慕,…
《略谈止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