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止觀
1996/11/2于加州聞思修居士林
各位法友、各位居士:我們現在在這裏共同地學習聞思修,這是非常重要、非常吉祥的事情。在我們佛教裏邊,學習佛法了以後,我們應該修行——解行相應的這件事。其中關于修行這件事來說,在流行的佛教裏邊,大多數還是念佛法門是最普遍的。至于學習禅、學習止觀這樣的法門還是少數,不是多數的。但是,在最近多少年來,因爲多少位大德的提倡,所以學習禅的人、學習止觀的人,也逐漸地增多了。可是從佛教史上看,從佛在世的時候修行人的情況看,修禅的人是特別多的,而且禅,從經論上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法門。我們現在的佛教徒,若是歡喜學禅,當然是符合佛意的;當然,淨土法門就是又有一個理由。但是,在我個人來看,學習禅和念佛是一致的,並沒有沖突。
學習禅這件事,當然從我們中國佛教來說,有所謂禅宗的這件事。我們現在學習禅,和禅宗的關系,也很容易會聯想到;但是我現在所要講的是根據經論上說的,不是我們禅宗的話頭禅,不是這種禅。
修禅這件事,在《解深密經》上看,它是有先決條件的;在修習禅之前,另外要具足一個條件的。是什麼呢?就是要發無上菩提心!你要發無上菩提心,才可以學習禅,在《解深密經》上,佛陀這樣開示的。爲什麼要這樣子規定呢?因爲學習禅,你若不發無上菩提心,你和禅裏面的事情不相應的,是不相順的,是不合適的。如果明白一點說,就是我們若不發無上菩提心的話,你學習禅,似乎是沒有這種需要!爲什麼要學習禅呢?你的目的何在呢?若發無上菩提心,就是我需要得聖道。我對于聖道,我要求能夠成就,你要有這樣的目的,你才可以修禅。禅是聖道,不是世間上的色聲香味觸的事情。所以,要發無上菩提心,才能夠修禅;不然的話,你還願意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那沒有修禅的必要。
當然,其中也有一件事,常常靜坐的人,有可能會減少病痛,增加你的健康,「那我就爲這件事修禅」,那當然也是可以,但是那不是佛法裏面修禅的目的,不是這種事情。所以,應該發無上菩提心。
我們平常的時候,出家的法師、或者是在家居士彼此見面,也都會提到這一句話——要發無上菩提心。在《顯揚聖教論》上也有發無上菩提心的儀軌的,有一個方法的,不是就是「喔!發無上菩提心」,不是這樣意思。我們通常念「衆生無邊誓願度」那四句話,也有這種味道,也可以說那就是發無上菩提心。但是《顯揚聖教論》上說
的那個詞句是有一點不同的,它那上是說,你要在一位法師的面前,要很恭敬地、很尊重地頂禮,然後你向這位法師說,應該是長跪、合掌,然後你說:「大德一心念!我弟子妙境」,當然都稱自己的名字,「從今日始」,我從今天開始,從今日始,「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爲欲饒益諸有情故。從今以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正勤、靜慮及慧,一切皆爲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我今與諸菩薩摩诃薩和合出家,願尊證知,我是菩薩!」說叁遍。這個文上說個「出家」,當然不出家也是可以,那就不要說這句話。最後一句:「願尊證知,我是菩薩!」要說叁遍,說了叁遍以後,就結束了。這樣子發無上菩提心。
發無上菩提心,雖然是有這樣的一個儀式,可以名之爲發無上菩提心;但是我們在這上面再想一想,應該還不是這樣簡單的。一定是你這位或者是出家的法師、或者在家居士,要經過一個時期的學習佛法,你對于佛法的真理認同了,你歡喜接受佛法的真谛,佛教說的無上菩提、說衆生的流轉生死是苦,得無上菩提、廣度衆生這件事是有意義的,你同意了,而且是非常認真地做這件事。當然這應該是說,經過一個時期,在你內心要醞釀一個時期,應該是醞釀一個時期的,不是幾天這件事就決定了,應該要有一個時期的醞釀,自己內心裏面的抉擇、觀察、思惟、考量,然後決定了,「我要做菩薩」,「願尊證知,我是菩薩!」那麼再舉行這個儀式,這就是菩薩了。
「菩薩」這件事,在佛法裏邊的意義上看,應該說這個人是個大人!這個人的心量、智慧是非常廣大的,不是一般的境界。心量的大小、智慧的大小,從日常生活裏邊就應該感覺到。這個菩薩的境界,我們若多讀經論,自然會感覺到,不是一個平常的人。
在《解深密經》上提出來,我們若是願意學禅、願意修學止觀,先要發無上菩提心,這應該也是包括聞思修在內的,應該包括在內。聞,是聽聞佛法,博學多聞,在這裏就是多聞佛法,應該他對于佛法是通達了,究竟什麼是佛法,在他內心一點也不猶豫的決定了,應該是達到了這個程度。這是第一個條件。
發了無上菩提心,也可能要繼續地學習佛法,也可能他已經學習很長一個時期了,他就可以修學止觀的這個法門,這當然是因人而異,各有不同的因緣。
剛才說發無上菩提心,就是他最高的目標,是想要得無上菩提。發無上菩提心,這個「心」是個願的意思,願望的意思,就是發無上菩提的願,就是我願得無上菩提。這個願字前面加一個「誓」,誓願,誓就是決定的意思,我決定要得無上菩提!
發了無上菩提心之後,他就可以開始學習止觀。佛法說學習,和我們一般文字上的運用有一點不同,我們一般運用的學習,我讀書就是學習,或者是聽別人講解什麼事情,來教授我,我注意地聽聞,就算是我學習。但是佛法的學習,固然是包括這一
層意思,但另外還有一層意思,就是你修行也叫做學習。佛法的學習,這個「學」字的意思廣了一點。但是通常爲了容易明白,說學習、又說修行,是這樣意思。
修學止觀的時候,我們最高的目的是得無上菩提,要廣度衆生。這樣的意味是說,「我現在就可以度衆生嘛,爲什麼要得無上菩提度衆生呢?」這裏又有一個問題。現在固然可以度衆生,但實在是不能度衆生的。聖人他要去廣度衆生的時候,我們看這些阿羅漢,阿羅漢他要去度衆生的時候,他先入定,看一看所度化的人能不能接受,他先是這樣子的。一看這個人沒有善根,他就不去費這個精神了,不要費事了;一看這個人是可以度化、有善根,但是與我沒有緣,他也不去度化了。那麼他這樣子,要有善根、與他也有因緣、時間也到了,他才去度化,阿羅漢是這樣子的。我相信佛也是這樣子,佛也是,度化衆生的時候,他入甚深的叁昧,廣大智慧的觀察,因緣具足了,他去度衆生。我們凡夫沒有這種力量,凡夫只是隨他自己的分別心,想要說什麼就說什麼,對方是不是能接受,那都不管了;當然也可能會接受,這和佛菩薩是不同。佛菩薩聖人度化衆生,是不空說法的!他要去說法,一定有可度的衆生的。你從《阿含經》上看,佛這時候他不在這兒住、他要走了,他到另一個地方去了,就是那個地方有衆生可度,不然他不去的。他的一動、一靜,都是能度化衆生的。說這個衆生還是不可以度化,但是佛有其他無量方便去栽培他,栽培他的善根,叫它成熟。我們凡夫很多的時候都不及格,很多的地方都不及格,所以度化衆生很少。但是還是應該努力,雖然是不及格,也應該努力,不要就放棄了。
我們在凡夫的時候,因爲從聞思修上感覺到佛法的重要,佛法是甘露、是長夜的明燈、苦海的慈航,是應該要做這件事,那麼他就發無上菩提心,去學習佛法。爲了能夠有效地度化衆生,所以自己要修行。要修什麼行呢?就是修止觀。止觀,當然是有戒定慧。前面還有一個戒,止觀就是定慧。
修的時候,佛法論修行,第一個目的,剛才說發無上菩提心最高的目的——我要成佛!那當然是最圓滿的,但是那是要循序漸進,不是一下子就成功了。所以按現在能辦到的第一個目標,是要見到真理,要做這件事才行。怎麼樣去見真理?就是要止觀。我們讀《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這就是見真理。但是,見真理不是嘴說的,嘴說是不行的,要有止觀的修行才可以。所以,他現在開始修止觀,他現在的目的是要得聖道、要見到真理。那麼禅宗的話,「明心見性」。若從《金剛經》上說,那就是「若見諸相非相」,應該是這麼說;「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上是這樣說。
有這樣的目的,見到聖道以後,有幾種好處,就我們凡夫容易犯的錯誤來說,見到聖道,自己的煩惱可以控製了、可以不動。控製煩惱不動,不是說平常的時候,說我有很多煩惱,但是有的時候也心平氣和,不是貪瞋癡,這個不算數;就是引起煩惱的因緣具足了,煩惱不動!這就不是平常人能辦到的。但是若見到真理的聖人,也並不是一下子所有的煩惱完全清除了,只是一部分,一部分的煩惱排遣出去了,沒有了,那麼還有很多煩惱存在的,但是他能控製住、能調伏,使令他心不動,有這樣的好處。你若去廣度衆生的時候,煩惱動了,這個事情怎麼可以!所以,見到真理,煩惱能不動,這是第一個好處。第二,你說的佛法,決定能符合佛法的叁法印,一實相印,你說的決定是佛法,而不會以非佛法當佛法去爲人講的,不會這樣子,所以這是第二個好處。
我們凡夫的人學習佛法,就是從這兩方面容易犯錯誤,就是講的佛法,講得不是太對,但是就當佛法講出去了;再就是自己本身容易有煩惱。但是若是見了聖道的人沒有這個問題。所以,菩薩想要修學止觀的目的是在這裏,保證自己去度化衆生的時候,不犯錯誤,所以要修學止觀;說「我爲了得無上菩提」,那是最高的目標。所以要修學止觀,有這樣的需要。
當然,有人說有神通,有天眼通、有他心通、有神足通、又有宿命通,有很多很多的神通,我們也很羨慕,…
《略談止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