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止觀▪P8

  ..續本文上一頁多少時間修這個數息觀?非要時間多才行!時間少是不行的。你說怎麼辦呢?我的意思,要增加時間;另外,把這個數息觀的法門的書要多看一看。

  

  問:法師說:止觀得樂比上班賺錢快樂,但不上班賺錢又無以維生,那麼怎能修習止觀呢?

  

  答:我們佛法裏面說是障,業障。有煩惱障、業障、報障,我看你這就是業障,這個業障你,你非要去做這件事不可,不做就不行,就障礙你修學聖道,所以就是有這個問題。不修,又想修;修吧,又有其他的問題。

  

  我在什麼上看見有一個修行人說出來一句話:「你若想修行,你要低頭!」我一開始看,不大懂,後來我再繼續看、繼續想,有道理。你若想修行,非要低頭才行,非要低頭。這句話我不知道你們怎麼想?修行人,你要低頭;你若不低頭,是不能修行的。這句話你們聽懂吧?這句話我認爲有道理。因爲佛法說,你若出家修行,就是自己不能生産;自己不能生産,但是也要吃飯,就是要低頭。你懂我這個意思了。

  

  說是「我要什麼條件才能出家?」就是你對于佛法要有信心,你能把世間上的事放下,那麼就可以出家。沒有說「你帶來兩百萬美鈔」,沒有這句話,沒有這個條件;沒有這個條件,就是這樣就可以。當然,你若不是這樣子,不出家,你在社會上,那就是你自己要有職業,你要有正當的職業維持你的生存;或者你有好朋友願意支持你,那也可以。

  

  問:這位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平常人如何去區分一個真已開悟的善知識,與宋七力那種……?

  

  答:你若想要去分別這件事,你要認真地學習佛法就知道了,你就會知道這個人開悟、沒開悟;你若不學習,你不知道,你沒有辦法知道,不知道怎麼樣來鑒別這個人是開悟、是沒開悟。就是你自己要開悟才行!

  

  問:人全無欲望,會不會變成消極、悲觀?

  

  答:這話不是這樣說。我沒有這個望,我有另外一個望,那他就不會消極。任何人都有個望,都有欲望,我願意做醫生,我願意做工程師,我願意出家當和尚,人各有各的欲望,所以不是消極。除非是太懶的人,太懶的人他也有欲望,但是因爲懶,他就不做那件事,這種人當然可能是頹廢,什麼事情都不做,那這是一種人。若是一個正常的人,他一定有一個欲望的,不是這個欲望、就是那個欲望,不會沒有欲望的。因爲會感覺到自己有所不足,他就是要動,那就是要有希望,不會說一點希望沒有。

  

  問:兩小時雙跏趺是否如法,或仍是以單跏趺爲宜?

  

  答:還是單跏趺比較好,安全一點。這是我們出家人的戒律上,佛是說這件事,女衆不要雙跏趺,佛再不說了,什麼原因佛也不說,佛不再說,佛不說女衆不可以雙跏趺。當時是有發生了一件事,佛就說不要雙跏趺;就是沒有這件事,也不要雙跏趺。爲什麼?佛沒有說。但是如果你不聽佛的話,你非要雙跏趺不可,久了你就明白了。

  

  問:又雙跏趺時,在家女衆的缺點何在?

  

  答:這是一個問題,缺點何在?你若不相信,你自己經驗一下好了,我還是不說好。

  

  問:天臺止觀法門與儒家《大學》上的定、靜、安、慮、得,于方法或步驟上有何異同?

  

  答:天臺止觀有般若波羅蜜多這種殊勝的佛法,《大學》也好、老莊也好,所有的世間上的學問都沒有般若波羅蜜,所以那不能相比。《大學》裏面那個「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你看看《朱注》他的解釋,並不是修止觀,看朱熹那個注解,不是修止觀,那完全不可以相比的。

  

  問:天臺止觀法門與禅宗(南頓北漸)北宗所標榜「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內證」,有何異同?

  

  答:「南宗」,若看《六祖壇經》慧能禅師和永嘉玄覺大師那一段的因緣——〈機緣品〉,看那一段文,那他是如來禅,是如來禅,也就是修我空觀、法空觀的。

  

  若說六祖大師是五祖爲他講《金剛般若經》開悟的,這《六祖壇經》上有這一段;但是在《高僧傳》上,沒有說五祖給六祖講《金剛經》,在《高僧傳》上沒有這句話。但是《壇經》上有,說是講《金剛經》的時候,用被子蒙起來,不可以有別人聽見,你相信這件事嗎?不過這話我們不多說。

  

  六祖是聞經聽了《金剛經》,心裏面有點悟入,然後到五祖那兒去學習佛法,開悟了;然後離開了五祖,到南方來,是這樣的次第。那麼這樣呢,他是如來禅。他有提到《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這個《六祖壇經》上。因爲四祖道信禅師,在天臺宗的寺院裏邊住了十年,而天臺宗是重視《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所以四祖念《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來卻賊,有賊來,念《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把他退,退賊的侵略。那麼,六祖又提到《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又是聽《金剛經》開悟,所以六祖還是如來禅,是如來禅。

  

  「北宗」,就是神秀大師這一派的人,是《楞伽經》,是學習《楞伽經》修止觀的。《楞伽經》的止觀,止是一樣的,觀有點不同。《楞伽經》的觀是唯識觀,和《金剛經》的觀有一點不同,是有點不同的。「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內證」,北宗是這樣子,北宗它是完全按照如來禅的次第,要修止、也要修觀,觀而後止、止而後觀,這樣次第。

  

  這個時候,玄奘大師的《瑜伽師地論》已經翻出來,但是六祖可能沒有看見,可能他沒看見。所以,六祖大師,我承認他是有修行的人,有可能得無生法忍。他也是接引了很多人修行,功德非常的大;但是事實上他怎麼樣地、有沒有讀這些經論,這事不得而知,不知道。

  

  我們從經論上看十地菩薩,初歡喜地、二離垢地乃至法雲地,這十地菩薩,乃至到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些修行人前後深淺的次第,我們知道一件事,就是聖人、就是到阿羅漢,你不讀書,沒有知識,知識還是不夠的。這個人沒有讀過什麼書,只是學習佛法,你拜佛爲師、拜阿羅漢做師父,他給你說四念處,然後修行可以得阿羅漢。但是你讀書少,你的後得智就是很狹小;若是你在家的時候讀書很多,像舍利弗尊者這是讀書人,是個神童,舍利弗尊者,讀書多,他也學習了佛法、得阿羅漢,那他是有學問、有大智慧的,這還是有差別的。

  

  所以,從這些經論上去看聖人的事情,從《阿含經》、出家人的戒律上去讀,你會發現這些事情。所以,從這些事情來看,六祖大師他如果沒有多讀這些經論……,所以《六祖壇經》有些地方對淨土法門有一點……,還有一點他還不大懂,不懂得淨土法門。而在《宗鏡錄》上,永明壽禅師貶斥了六祖一句話,當然我們沒有多學習佛法的人,我們一句話也不敢說,但是他說了,六祖大師只具一只眼,這句話就貶斥了他,但是蓮池大師又袒護了六祖,這一只眼是了不得,怎麼怎麼。當然贊歎也是好,但是從這些事情看呢……所以我們還是學習佛法,《六祖壇經》也應該學習,應該學習,但是還是學習佛法。佛菩薩大智慧,應該承認這一點。

  

  問:又是否如南宗所示:「六代大師一一皆言,單刀直入,直了見性,不言階漸。」

  

  答:當然,人的根性有利、有鈍,譬如佛在世的時候,得阿羅漢的人,他一下子就得阿羅漢了,不要說先得初果、二果、叁果、四果,不是,也有這種人;但是有的人先得初果,然後再得二果、叁果、四果,就是有頓也有漸。那麼也有人學習佛法,也是要慢慢學習,慢慢學習,然後通達佛法,也有的人一下子就明白了,也是有這種人,所以也有頓也有漸,有漸也有頓。那麼得聖道也是一樣,有漸也有頓,有頓也有漸。你一個人的情形是這樣子,但是多數人的情形,就是各式各樣的,應該是這樣說。

  

  你讀一讀《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讀一讀《瑜伽師地論》,我相信對于全面的佛法,你可能會有一個正確的知識,正確的知見,應該是這樣說。所以由印度翻譯過來的佛教,你要注意地讀,假設若願意學習的話,印度翻譯過來的這些佛法、經論要學。而中國古代各宗派的大德的著作也要學,這些大德不同,不一樣。其中有一樣事情可以知道,是什麼呢?禅宗裏面有很多開悟了,我承認是開悟了,這些大禅師,多數沒有什麼著作,有語錄,就是那麼多,另外沒有什麼。爲什麼不能?就是天天要用功修行,不能拿筆去著作,還是有所不足啊!但是各宗派的大德,像天臺宗的、叁論宗的、華嚴宗的、唯識宗的,這些大德有很多著作,如果你好好讀經論,看那些人說話,那真實是開悟了,不是簡單的事情啊!當然我們現在的人有著作很容易,因爲很多參考書嘛,只要你有一點學問,隨時可以寫一本書,這個不同。古代可是不同,沒有什麼參考書,參考書沒有,你自己要開荒可不容易。「草創者難,因修者易」,打天下的皇帝不簡單啊,就是沒有什麼參考書,你自己能分科判教,那是要大智慧人。所以教下各宗派的這些大德,這個境界是不可思議的。

  

  問:請問師父:止觀與四無量心什麼關系?

  

  答:四無量心是止觀修成了,在禅定裏面修四無量心叁昧,是這麼一個境界。止觀修成以後,修這四無量心,是這樣意思。這是一種大悲心的學習,在《阿含經》裏面,佛也贊歎修四無量心的功德很廣大,很廣大的。

  

  我是想到那裏說到那裏,有很多說得不圓滿,希望你們不要介意,阿彌陀佛!

  

  

《略談止觀》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如何消除煩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