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多少时间修这个数息观?非要时间多才行!时间少是不行的。你说怎么办呢?我的意思,要增加时间;另外,把这个数息观的法门的书要多看一看。
问:法师说:止观得乐比上班赚钱快乐,但不上班赚钱又无以维生,那么怎能修习止观呢?
答:我们佛法里面说是障,业障。有烦恼障、业障、报障,我看你这就是业障,这个业障你,你非要去做这件事不可,不做就不行,就障碍你修学圣道,所以就是有这个问题。不修,又想修;修吧,又有其他的问题。
我在什么上看见有一个修行人说出来一句话:「你若想修行,你要低头!」我一开始看,不大懂,后来我再继续看、继续想,有道理。你若想修行,非要低头才行,非要低头。这句话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想?修行人,你要低头;你若不低头,是不能修行的。这句话你们听懂吧?这句话我认为有道理。因为佛法说,你若出家修行,就是自己不能生产;自己不能生产,但是也要吃饭,就是要低头。你懂我这个意思了。
说是「我要什么条件才能出家?」就是你对于佛法要有信心,你能把世间上的事放下,那么就可以出家。没有说「你带来两百万美钞」,没有这句话,没有这个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是这样就可以。当然,你若不是这样子,不出家,你在社会上,那就是你自己要有职业,你要有正当的职业维持你的生存;或者你有好朋友愿意支持你,那也可以。
问:这位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平常人如何去区分一个真已开悟的善知识,与宋七力那种……?
答:你若想要去分别这件事,你要认真地学习佛法就知道了,你就会知道这个人开悟、没开悟;你若不学习,你不知道,你没有办法知道,不知道怎么样来鉴别这个人是开悟、是没开悟。就是你自己要开悟才行!
问:人全无欲望,会不会变成消极、悲观?
答:这话不是这样说。我没有这个望,我有另外一个望,那他就不会消极。任何人都有个望,都有欲望,我愿意做医生,我愿意做工程师,我愿意出家当和尚,人各有各的欲望,所以不是消极。除非是太懒的人,太懒的人他也有欲望,但是因为懒,他就不做那件事,这种人当然可能是颓废,什么事情都不做,那这是一种人。若是一个正常的人,他一定有一个欲望的,不是这个欲望、就是那个欲望,不会没有欲望的。因为会感觉到自己有所不足,他就是要动,那就是要有希望,不会说一点希望没有。
问:两小时双跏趺是否如法,或仍是以单跏趺为宜?
答:还是单跏趺比较好,安全一点。这是我们出家人的戒律上,佛是说这件事,女众不要双跏趺,佛再不说了,什么原因佛也不说,佛不再说,佛不说女众不可以双跏趺。当时是有发生了一件事,佛就说不要双跏趺;就是没有这件事,也不要双跏趺。为什么?佛没有说。但是如果你不听佛的话,你非要双跏趺不可,久了你就明白了。
问:又双跏趺时,在家女众的缺点何在?
答:这是一个问题,缺点何在?你若不相信,你自己经验一下好了,我还是不说好。
问:天台止观法门与儒家《大学》上的定、静、安、虑、得,于方法或步骤上有何异同?
答:天台止观有般若波罗蜜多这种殊胜的佛法,《大学》也好、老庄也好,所有的世间上的学问都没有般若波罗蜜,所以那不能相比。《大学》里面那个「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你看看《朱注》他的解释,并不是修止观,看朱熹那个注解,不是修止观,那完全不可以相比的。
问:天台止观法门与禅宗(南顿北渐)北宗所标榜「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有何异同?
答:「南宗」,若看《六祖坛经》慧能禅师和永嘉玄觉大师那一段的因缘——〈机缘品〉,看那一段文,那他是如来禅,是如来禅,也就是修我空观、法空观的。
若说六祖大师是五祖为他讲《金刚般若经》开悟的,这《六祖坛经》上有这一段;但是在《高僧传》上,没有说五祖给六祖讲《金刚经》,在《高僧传》上没有这句话。但是《坛经》上有,说是讲《金刚经》的时候,用被子蒙起来,不可以有别人听见,你相信这件事吗?不过这话我们不多说。
六祖是闻经听了《金刚经》,心里面有点悟入,然后到五祖那儿去学习佛法,开悟了;然后离开了五祖,到南方来,是这样的次第。那么这样呢,他是如来禅。他有提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六祖坛经》上。因为四祖道信禅师,在天台宗的寺院里边住了十年,而天台宗是重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所以四祖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来却贼,有贼来,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把他退,退贼的侵略。那么,六祖又提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又是听《金刚经》开悟,所以六祖还是如来禅,是如来禅。
「北宗」,就是神秀大师这一派的人,是《楞伽经》,是学习《楞伽经》修止观的。《楞伽经》的止观,止是一样的,观有点不同。《楞伽经》的观是唯识观,和《金刚经》的观有一点不同,是有点不同的。「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北宗是这样子,北宗它是完全按照如来禅的次第,要修止、也要修观,观而后止、止而后观,这样次第。
这个时候,玄奘大师的《瑜伽师地论》已经翻出来,但是六祖可能没有看见,可能他没看见。所以,六祖大师,我承认他是有修行的人,有可能得无生法忍。他也是接引了很多人修行,功德非常的大;但是事实上他怎么样地、有没有读这些经论,这事不得而知,不知道。
我们从经论上看十地菩萨,初欢喜地、二离垢地乃至法云地,这十地菩萨,乃至到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些修行人前后深浅的次第,我们知道一件事,就是圣人、就是到阿罗汉,你不读书,没有知识,知识还是不够的。这个人没有读过什么书,只是学习佛法,你拜佛为师、拜阿罗汉做师父,他给你说四念处,然后修行可以得阿罗汉。但是你读书少,你的后得智就是很狭小;若是你在家的时候读书很多,像舍利弗尊者这是读书人,是个神童,舍利弗尊者,读书多,他也学习了佛法、得阿罗汉,那他是有学问、有大智慧的,这还是有差别的。
所以,从这些经论上去看圣人的事情,从《阿含经》、出家人的戒律上去读,你会发现这些事情。所以,从这些事情来看,六祖大师他如果没有多读这些经论……,所以《六祖坛经》有些地方对净土法门有一点……,还有一点他还不大懂,不懂得净土法门。而在《宗镜录》上,永明寿禅师贬斥了六祖一句话,当然我们没有多学习佛法的人,我们一句话也不敢说,但是他说了,六祖大师只具一只眼,这句话就贬斥了他,但是莲池大师又袒护了六祖,这一只眼是了不得,怎么怎么。当然赞叹也是好,但是从这些事情看呢……所以我们还是学习佛法,《六祖坛经》也应该学习,应该学习,但是还是学习佛法。佛菩萨大智慧,应该承认这一点。
问:又是否如南宗所示:「六代大师一一皆言,单刀直入,直了见性,不言阶渐。」
答:当然,人的根性有利、有钝,譬如佛在世的时候,得阿罗汉的人,他一下子就得阿罗汉了,不要说先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不是,也有这种人;但是有的人先得初果,然后再得二果、三果、四果,就是有顿也有渐。那么也有人学习佛法,也是要慢慢学习,慢慢学习,然后通达佛法,也有的人一下子就明白了,也是有这种人,所以也有顿也有渐,有渐也有顿。那么得圣道也是一样,有渐也有顿,有顿也有渐。你一个人的情形是这样子,但是多数人的情形,就是各式各样的,应该是这样说。
你读一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读一读《瑜伽师地论》,我相信对于全面的佛法,你可能会有一个正确的知识,正确的知见,应该是这样说。所以由印度翻译过来的佛教,你要注意地读,假设若愿意学习的话,印度翻译过来的这些佛法、经论要学。而中国古代各宗派的大德的著作也要学,这些大德不同,不一样。其中有一样事情可以知道,是什么呢?禅宗里面有很多开悟了,我承认是开悟了,这些大禅师,多数没有什么著作,有语录,就是那么多,另外没有什么。为什么不能?就是天天要用功修行,不能拿笔去著作,还是有所不足啊!但是各宗派的大德,像天台宗的、三论宗的、华严宗的、唯识宗的,这些大德有很多著作,如果你好好读经论,看那些人说话,那真实是开悟了,不是简单的事情啊!当然我们现在的人有著作很容易,因为很多参考书嘛,只要你有一点学问,随时可以写一本书,这个不同。古代可是不同,没有什么参考书,参考书没有,你自己要开荒可不容易。「草创者难,因修者易」,打天下的皇帝不简单啊,就是没有什么参考书,你自己能分科判教,那是要大智慧人。所以教下各宗派的这些大德,这个境界是不可思议的。
问:请问师父:止观与四无量心什么关系?
答:四无量心是止观修成了,在禅定里面修四无量心三昧,是这么一个境界。止观修成以后,修这四无量心,是这样意思。这是一种大悲心的学习,在《阿含经》里面,佛也赞叹修四无量心的功德很广大,很广大的。
我是想到那里说到那里,有很多说得不圆满,希望你们不要介意,阿弥陀佛!
《略谈止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