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叁年
前言
光陰無息稍停;轉瞬間,法雲寺佛學院已走過草創的第一個叁年。當時序邁向千禧新世紀之際,法雲寺佛學院師生也一路行進,邁入新的裏程──走向第二個叁年。在此回顧與前瞻,我們體察到無常遷流中相對的變與不變。
變動的是人事與環境:南院從加州遷移到新墨西哥州道師(Taos)城,爲建立理想的學教習禅環境,師生胼手胝足,配合工程建築而付出時間、體力與精神;北院因空間不敷使用,無法容納新生入學,並考慮院長奔波于南北兩院之間的辛勞,也將于八月份遷往距南院45分鍾車程的新院址。
然而,在變動中,相似相續而不變的是:教者堅持長期深入經教,以止觀(四念住)調伏煩惱,及信解、弘揚大乘佛法的精誠;學者願意依循教誨,勤懇求法的意志;並且誠懇地歡迎同願同行者前來共住共學。
遷院在即,而《瑜伽師地論》的學習依舊持續。我們在這一期的《法雲》,以「第二個叁年」爲專題,采訪玅境法師,談一談他的教學重點與堅持,並對法雲寺佛學院的學衆應如何學習《瑜伽師地論》作一番提示與勸勉;我們還邀請南院參與工程的法師,介紹禅堂的設計與施工,並報導各項工程進度;接著,報導北院的動向,以告慰諸長老、法師及法友們對佛學院的關懷。
玅境老法師說:「等北院搬到新地方,我們在天氣暖和的時候學習經論,把一年當中的兩個假期挪到冬天打叁到四個月的禅。」是的!人的身心與大自然的四季交相互動;溫暖的季節適合吸收佛法的養份,當蕭條清冷的季節來臨,正好反刍用以長養道心──隨著因緣湊泊,高寒的氣候和寬松的環境,使一個教禅並重的理想,輪廓漸漸清晰。
漢傳佛教有這麼一所佛學院,在美國這塊土地上默默耕耘、成長,而這其中有您的關心與灌溉;且讓我們寄予這樣的期勉──這是一個有意義的開端!
問:法雲寺佛學院辦學已進入第二個叁年,在辦學曆程中,您堅持的重點是什麼?
答:我的想法是:嚴格的規矩不一定能改變人的身心行爲。如果一個人歡喜學習佛法,也歡喜學習靜坐,就能在不斷的學習中,從止觀上策發理智而自發、自律、自然的調轉過來。所以,我主張從多靜坐修四念住來調整自己。
在佛學院招生面試的時候,我都問過同學,是否歡喜靜坐?我認爲不歡喜靜坐的人很難調整自己的思想和行爲,縱使有心想要調都有困難。但如果多靜坐修奢摩他和毘缽舍那,止觀進步、有力量的時候,就是特別嚴重的習氣都能調。
當然,有些同學本身的品德良好,同時也肯用功,心裏有多少法義,煩惱來了,心能轉向法義,用法義調心,這樣雖然也很好,但所能作的調整是有限度的;如果多靜坐修止觀,所作的調整可以是無限度的,能夠由凡而聖。所以我的重點與堅持就是靜坐;同學要是不肯靜坐,我就會感到失望。
問:在第一個叁年之中,有那些經驗影響到您在第二個叁年的教學方式?
答:第一個叁年我們比較寬松,除了回講,平常沒有考試;但在畢業時我們舉行了考試,忽然間我有了這樣的想法:在第二個叁年要加強這一部份。因爲有考試,就必須預備;而出的題目多數是重要的地方:或是用功修止觀所需,或是學習教義須要注意的微細之處。假設你特別用了功,經過多少次溫習,印象深刻了,將來要用的時候就比較容易。所以,考試確是非常好。如果你完全不費力氣而想要在佛法裏面學習有成就,不太合道理,應該要多努力才對!
問:學院自開辦以來所教授的課程,初爲「四念住」,次爲《攝大乘論》,目前是《瑜伽師地論》,將來是否還持續安排學習的科目?
答:四念住就是禅,那裏面有止也有觀,它是貫通大、小乘佛法的。在第一個叁年的第一個學期,我們撷取《俱舍論》、《瑜伽師地論》、《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部分內容,概要的學習了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希望如此的學習,終有一日從幽暗中出現光明。
我們的課表列了幾門課程:已學習過的有《攝大乘論》,現在正在學習《瑜伽師地論》,將來還可以繼續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大般涅槃經》、《摩诃止觀》。這些經論的要義都是在說明止觀,用以伏斷煩惱、清淨心行。
其中《瑜伽師地論》對于奢摩他解說甚詳;在毘缽舍那方面,《瑜伽師地論》通于叁乘,而在〈菩薩地〉中,對于大乘唯識的玄義有獨特的發揮,與《攝大乘論》同屬于大乘唯識觀行;《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屬于廣明一切法自性空,假名有的性空觀;《大般涅槃經》有不同于《大品般若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解深密經》等判教的方式,對于佛性的深義有特別的發揚。天臺智者大師《摩诃止觀》十大章,廣引經論發揮禅(止觀)的勝義,如欲于佛法中有深入的成就,不可以略過。所以,在《瑜伽師地論》課程以後,還准備學習這幾部。
問:既然准備學習這麼多的經論,爲什麼不齊頭並進,而每次只安排學習一部經或一部論?
答: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一部經或一部論的課程是屬于聞,應該安排專精思惟及學習修慧的時間,故不能齊頭並進再安排其它的經論。
《維摩诘所說經》有言:「諸佛解脫,當于衆生心行中求。」這即是修止觀,亦即是修慧。所以在佛學院的功課表裏,靜坐也是一門正式的課程。一方面由止觀調伏煩惱,同時加上奢摩他幫助我們專精思惟文義,使令我們能更深刻的契會佛法。
我們作二件事:一、學習佛法,成就正見;二、學習止觀陶冶心行,心調柔了,煩惱現行的力量漸漸減弱,身心便得以淨化。這樣能提升修得慧,也就是有了思慧與修慧,藉此以達到解脫;我們應該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因此,佛學院的經論課程單一,目的在于希望學習者能充分的在內心涵泳、抉擇法義,深刻、細密的把現前這部經論學習一遍(自己有時間、有余力,還要多複習);最好還要把與自己相應的、有助于止觀的經論文句背誦下來,隨時隨地的用在止觀上,這樣才沒有空過光陰。
問:您的教育理念之一是:依循經論學習四念住以趣求聖道。請問,這樣的理念如何能落實在教與學之中?
答:要有出離的願──是爲了修學聖道而學習佛法;這樣的願要貫徹在學習裏面。
我們學習《瑜伽師地論》,從〈修所成地〉到現在的〈聲聞地〉、〈菩薩地〉,詳細說明在正式修行之前要准備什麼,這些事情都是在淨化自己的身口意;並且還注重到動機──爲什麼要修學佛法?彌勒菩薩在〈修所成地〉中開示佛教徒,要「以涅槃爲上首」而學習佛法。由此看出,發出離的願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出離的願,學習經論與修習四念住才有趣向聖道的功能。
問:《瑜伽師地論》是一部解說全面佛法的論著,卷數龐大,初學者應當如何學習才不致于陷入見樹不見林的窘境?
答:《瑜伽師地論》確實不是一支一節、少部分的法語。本論全面、詳細地告訴我們什麼是大小乘佛法、道前方便、障道因緣,如何能隨順聖道,幫助我們獲致完備的修道方便,依之修習可以成就聖道之果,這麼圓滿的闡釋是其它經論很難看到的。
要是不靜坐、不修奢摩他、毘缽舍那,或許可能做到見樹亦見林;也可能林樹皆不見。由于此論卷數龐大,需要用很多心力,于是容易心生畏懼。然而多靜坐的人則既能見樹、也能見林,原因是有了定慧的力量,記憶力、觀察力強,便不會因卷數多而感覺艱難。並且《瑜伽師地論》每一大段都先總標大義,而後廣說,最後再總攝綱要。
所以,想要知道是林、是樹──明了其總別的意義,不是難事;但這必須用止觀(而不是用散亂心)來學習本論。若能如是學習而有所領會,應非是淺薄的悟入。
問:那麼,所依止的奢摩他要修習到什麼程度才能使學習者感覺到記憶、觀察力都進步?
答:到欲界定的「等持」以上就有記憶力、觀察力增長的感覺。達到這個程度,學習《瑜伽師地論》就不會因爲卷數龐大而感到困難,何況是未至定以上!
同時,因爲你有出離的願,願意明白怎麼修行,也願意用功修行,用這樣的心情去讀《瑜伽師地論》會生歡喜心,因爲它能滿足你這個要求。如果你沒有真正用功修行的心,自然也不會特別去注意什麼才是正確的修行道路,于是就可能會嫌多而感到厭煩。
問:通達《瑜伽師地論》對修行人有何幫助?
答:南傳佛教關于「大乘非佛說」的批評,動搖了許多大乘佛教徒的信心,而轉習南傳佛教的佛法,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大乘經論所開示的成佛之道,非小乘佛法所能及;但是,如果對小乘佛法有信心,努力修習小乘的四念處,也能斷煩惱得解脫。然而,若學而不能契入,同時又對大乘佛法退失了信心,兩者都落空,則令人深感惋惜!
面對南傳佛教的沖擊,中國佛教徒應該努力地深入學習大乘經論,確立對大乘佛教的信心。如果進一步能配合止觀,再加上多年的修行,多少有所體驗,信心會更堅定!在這方面,相較于其它的大乘經論,《瑜伽師地論》則有特殊的功德。
從教理方面說,《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等叁地,對四谛中的苦、集二谛有所說明,使令人發出離心。從〈叁摩哂多地〉到〈聲聞地〉詳細地談到修行的事,也是通于聲聞乘的。而本論的〈攝事分〉,抉擇契經宗要,是《雜阿含經》的部份議論,讓我們能了解聲聞佛教。但是,在《阿含經》裏已含有大乘佛教的思想,修行的法門也通向于大乘,要是能細心地學習《瑜伽師地論》,也能在這方面得到消息。
最勝子在《瑜伽師地論釋》中說明《瑜伽師地論》:「用十…
《第二個叁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