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七地爲宗要,雖複通明諸勝境等,然說論者問答抉擇諸法性相,意爲菩薩令于一切法皆得善巧,修成佛果,利樂無窮。是故此論屬菩薩阿毘達磨,欲令菩薩得勝智故。」這一點,指出了彌勒菩薩安排《瑜伽師地論》內容的用心,也看出大乘佛教徒廣學佛法的必要!
從修行方面說,有道心想要修行的人,若對于修行方法一知半解是難以悟道的。《瑜伽師地論》既說明了什麼是禅、如何學習禅,並把世間禅、出世間禅解說得明明白白。因此,如果通達了《瑜伽師地論》,這個修行人就能處理自己在用功修行時所遇到的問題與障礙,更進一步還能幫助別人用功修行。但這必須努力配合止、觀來學習本論,才可以具有這樣的能力。
問:您認爲本論的綱領、精要在那裏?
答:〈聲聞地〉與〈菩薩地〉。
〈聲聞地〉是小乘的四念住,我認爲小乘佛法也很重要;學習苦、空、無常、無我是非常正確的!佛教徒如果退失了向道意願,就是因爲對苦、空、無常、無我聖谛的認識不夠。
〈菩薩地〉是大乘唯識的四念住。其精要在于觀一切法都是內心的虛妄分別──遍計所執是無所有、畢竟空的;而依他起是自相有、緣起有,當瑜伽師修真如觀,衆相不現時,也就除遣所緣諸相;沒有所緣境,能緣的虛妄分別心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解深密經‧勝義谛相品》說:「由于今時非見谛者,于諸行相不能除遣,然能除遣。」又如《攝大乘論》說:「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叁,彼無故此無,是即入叁性」。這大乘唯識學的四念住是利根人所修習的法門,這位利根行者也還必需具備安住淨戒、學習根律儀、悎寤瑜伽、于食知量、正知而住等道前方便,同時能長時期的用奢摩他、毘缽舍那訓練自己,才能真正契入勝義谛。
如果只是口頭講說而不想實踐,那就永遠是個門外漢,既不得其門而入,豈能知道《瑜伽師地論》的精要之義?
我認爲,由文字的诠釋而明了《瑜伽師地論》的精要之義是很淺薄的事;非得要修止觀,調伏虛妄分別才能契入,這時候的境界是不同的!就算沒能得到無生法忍,卻也有了暖,或者頂、忍了。
我們只在文字上用功的人說苦、空、無常、無我,而那位得到暖、頂、忍、世第一的人在講說佛法的時候也是用苦、空、無常、無我的字眼,但義味不同。所以,古代學習如來禅的大禅師,如達摩、慧可、道信等,他們說法的威力甚大,那就是在他們幾十年的定慧功夫裏見真章的;如果你本身程度不夠,就可能聽不懂,也領會不到了。
問:能否請院長提示學習者,如何有效地結合理論與實踐?
答:如果只學習文義而不靜坐學習止觀,那就只是得到一點聞慧而已;要是進一步由聞慧進入思慧、修慧,能認真的靜坐、修四念住,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我遇見一位年紀比我大的老法師,我勸他念佛。他平常可以隨著大衆念佛,但是自己念就念不來;等到有病的時候勸他加緊念佛,還是不能念,就這麼走了!
現在說修止觀,可能也有這種情形:你要他講、要他寫──什麼叫做止、觀,什麼叫做四念住,他可能做得到;但是你要他去實踐,就有困難。如果是自己想做而做不來,這無疑是有煩惱或是業、報障礙,可以經由誠心的忏悔去慢慢轉變。若不肯拜忏,這個人就沒有希望了!
佛在世時,羅怙羅尊者請求佛陀教導他修習四念住。佛叫他先爲人講蘊、處、界無我,等到程度相宜了,佛才爲他宣說四念住法門。這表示在修行聖道之先,要有前方便,不然會有困難。
〈優波毱多尊者傳〉(《阿育王傳》,T50.111b)曾記載諸多類似的事迹。尊者洞察來人所欠缺的是何種前方便,善巧的觀機逗教,使令對方契入聖道。從這些事迹可以窺知,前方便也有多種差別相貌。
佛有一切智智,知道衆生根性各異,能隨其所宜而爲開示。我們現在不知道根性,但可以推測這是有業障,于是我們多拜佛、多忏悔,消除諸障,然後想要用功修行就會比較順。
問:佛法的聞思修習是一段很長的路程,古來把學習教理、記誦繁多名相譏評爲「入海算沙」;而現代人講求效率,喜歡速成,視繁多的名相爲畏途,對此您有何看法?
答:人多好簡,太多了就厭煩。「視繁多的名相爲畏途」是「儜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幹之言!」(《十住毘婆沙論,T26.41a》發無上菩提心者是無怯弱、無退轉、無喜足的精進,「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惜身命的學習佛法,大藏經幾千卷尚且要去閱讀,《瑜伽師地論》的百卷之文又何足畏懼!
有人仰慕高僧的道德智慧,他的著作再多也願意披讀,而這部《瑜伽師地論》是等覺大士彌勒菩薩所說的聖教法語,爲玄奘大師千辛萬苦取來的,怎麼反而視爲名相繁多而不好樂學習?
「入海算沙」出于永嘉玄覺禅師證道歌。原文:「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卻被如來苦诃責,數他珍寶有何益!」這位禅師與南泉普願禅師相似,是學過經論的,不過當時學而不修,故诃之爲「數他珍寶有何益」。
「海」,表示經論的廣博;「沙」,譬如佛法中的法義名相;「算」,指的是學習法義。學習佛法本應如實的修習止觀、四念處等,能斷惑證真,轉凡成聖得大利益。如果只是學習教義而不實踐止觀,就是入海算沙徒自困,無益可得,所以說:「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
雖然「討疏尋經論」還是門外漢;然而,由此可以明白「入海算沙」這句話是譏嫌佛教徒但學而不修的過失。假若能教觀並運,聞思修叁慧具足,其成就是難可測量的,不應該再用此語來诃責他。
其次,學習佛法的人能閱讀經論文句,思惟其中的義理,就能熏習其心,栽培善根。縱使還沒能夠修習止觀,也能作爲久遠以後成就聖道的因緣,這是「入海算沙」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正面的意義是針對學而不修的人表示深刻的惋惜,並不是教人不要學習佛法;如果後人以爲這句話含有蔑視學習佛法的意思,那恐怕是錯會永嘉禅師的原意了!
世間某些言論往往言不及義,但文辭華靡而能引起閱讀的興趣,大多數人還是願意讀的。至于佛法,是佛及佛弟子所說的法語,具足無量勝義,能超越世間,出離生死大苦,絕非世間有言無義的戲論可以比擬。而《瑜伽師地論》是彌勒大士等覺菩薩所宣說的法語,文義並美,有無量無邊的殊勝功德,怎麼能用「入海算沙徒自困」這句話來诃責呢?
現代人開展社會事業講求速度效率,喜歡速成,我們學習佛法的態度如何?也應該注意速度效率,不應懈怠,久久無成。儒者有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們佛教徒的本願是希求聖道,「能了世無常,舍俗趣泥洹」,致力于無爲,理應精勤用功止觀勝義。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一書序文中說道:「若心稱言旨,于一瞬間,則智斷難量,神解莫測」,這不是以取著心說實相法的文章所能及的。反省自心,攀緣未斷,顛倒大患方殷,豈可虛度時日浪費光陰而不講求速度效率!
今日的社會仍是以道德爲尊貴的。我們佛教徒如果只是在文字上用功,不願以法禦心,我們的素養與大衆相去幾許?學習佛法而好簡惡繁,好高骛遠,得少爲足,難以具足聞慧。若不能確立見地,又缺實踐,聖教豈能不衰亡?佛教徒應深思慎行!
問:在這正在進行中的第二個叁年,您有什麼期許?
答:就目前的情況說,在道師城南院(男衆部)的禅堂已經在二月下旬完工。我們在八月二十八日到九月叁十日(秋假期間)安排了叁十四天的禅七,除了本院的同學以外,我們還歡迎對禅修有興趣的僧俗道友們來共同坐禅。同時,南院的建築工程已經完成叁分之二,空出了十間新寮房,因此還可以再招收十位新生入學。
等北院(女衆部)搬到新墨西哥州,那裏的環境寬敞,有叁十六棟寮房,衛浴設備齊全;有了足夠的空間,我們歡迎更多願意學習佛法、歡喜靜坐的人來共住共學。等一切安定以後,我們可以合並一年兩次的假期,挪到冬天打叁到四個月的禅,專心修止觀;氣候暖和的季節則照常一方面學習經論,一方面靜坐調心。
從長期來說,我希望同學們沈住氣,耐心地、努力地學習教義和靜坐,只要能雙管齊下,時間久了,一定會有進步。有了進步的時候,心裏沒有我、我所,沒有名聞利養這些煩惱的汙染,一切時、一切處心情都是安樂自在的;唯有如此,方能堪爲弘揚佛法的法器。這是我願意和我們的同學互相勉勵、共同學習的地方,也就是我的期許!
——登載于二○○○年六月法雲雜志第七期
《第二個叁年》全文閱讀結束。